充分树立主体责任意识 强化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隐患是企业安全生产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隐患多少及其程度,客观反映了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负责制,以及企业安全投入、安全科技、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排查治理隐患是企业实现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企业所进行的多种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虽然改善了安全生产环境,为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体责任意识还没有充分树立和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很容易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监管责任和主体责任不明晰。由于安监、消防,以及上级或行业主管部门等外部客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组织隐患排查治理活动,久而久之,少数企业就很容易产生敷衍甚至厌烦情绪。笔者发现,这类企业往往安全管理资料少,管理乱,没有建立隐患台账或没有动态台账,隐患治理也不及时。
二是重排查轻治理。部分企业和安监部门对隐患排查非常重视,能够及时开展隐患排查工作,而对隐患治理工作重视不够或者有畏难情绪。有的企业总以生产经营困难,资金不足等为借口不及时治理隐患。有的企业和安监部门对难治理的隐患一报了之,甚至错误地认为没有排查出事故隐患而导致发生事故就有责任,难治理的隐患上报了,如果发生事故就与自己无关了。
三是排查内容不全面。隐患包括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上的缺陷,但在隐患排查中,部分安监部门往往注重排查物的危险状态,忽视人的不安全行为,特别是对管理上的缺陷重视不够。在隐患台账上,很少记录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如何正确认识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充分树立和强化安全生产的主体意识,并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以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隐患排查制度。逐级建立从公司到班组的隐患分级排查责任制。明确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对隐患排查的权力、义务和责任,明确隐患的识别标准、排查周期、组织形式。明确隐患上报的具体要求和奖励,鼓励职工发现、排除隐患,并对有功人员进行奖励。按照隐患等级,明确整改验收的标准、程序和验收部门。
(2)隐患分级监控治理责任制度。对排查出来的隐患,按照职责分工实施隐患监控治理。并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实行重大隐患和一般隐患分级分层次挂牌监管督办。
(3)隐患治理专项资金保障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稳定的隐患治理专项资金投入渠道,确保隐患治理专项资金的需要,做到专款专用。
(4)重大隐患治理责任追究制度。明确重大隐患未能按时按要求整改到位、或者整改后不按要求验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规定。由于隐患治理不到位而导致事故的,应从严追究。
(5)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建档及统计分析制度。按照隐患等级进行登记,建立完善的隐患信息档案;定期对本单位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进一步做好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对策。
(6)主要灾害预防管理及事故应急管理制度。明确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主要危险源,针对性地制定专门预防措施,并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企业员工安全技术培训制度。
企业是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主体,企业员工是隐患排查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员工安全技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因此,应定期组织对员工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确保隐患排查治理的实效。一是让员工懂得辨识隐患的标准,具备排除一般隐患的技能,能够随时发现和排除一般的隐患。二是对发现的重大隐患,懂得及时报告。三是操作技能符合要求,能够防范和避免隐患产生。四是具备事故防范知识和能力。
三是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强有力的执行力是提高工作效能、保证工作效果的重要保证。因此,要使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就必须有强有力的执行力作保证,就必须提高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执行力。
(1)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组织的成功,领导者是关键,领导者的执行力决定组织的执行力。而对领导者而言,执行力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显,而是多种素质的结合与表现。因此,领导者应加强自身建设,培养优良的综合素质。
(2)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执行力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是执行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把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实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统一。因此,先进的企业文化必定孕育高效的执行力,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定促进企业执行力的有效提高。
(3)抓好员工教育培训。素质优良的团队是提高执行力的基础。一是要开展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升员工的工作意愿度,树立“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观念。二是开展安全技术培训,让每一个员工具备执行的能力。
(4)实行工作绩效考核。合理的绩效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动力。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执行力和执行结果作为对个人、集体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的主要依据。
(5)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无误。通过定期督查、随机督查、专项督查、明查暗访等形式,对企业各项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干部纪律、作风情况进行督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督查网络。
四是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监管机制。
(1)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的周期、内容、方式等,定期组织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2)建立重大隐患信息管理台帐。安全监管部门接到重大隐患报告后,应将隐患登记建档,建立重大隐患信息管理台帐。对整改措施不完善的应当提出修改意见,责令修改完善。
(3)实行重大隐患挂牌监管制度。安全监管部门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应实行挂牌监管制度。通过落实监管人员及责任,监督隐患治理责任部门或单位制定并落实治理隐患的方案,跟踪督办隐患治理的进展情况,直至隐患排除。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大量事实证明,凡矛盾突出、问题严重的企业,必然表现为各种隐患四伏、险象丛生、事故接踵而至。只有真正把安全工作摆在首位,充分树立安全生产
的主体责任意识,强化管理,真抓实干,企业就一定实现安全生产的主动与可控,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