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集锦(部编版)
一年级上册 1.《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④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 【注释】①可:在这里有“适宜” 、“ 正好”的意思。②何:多么。③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④戏:嬉戏。
【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地嬉戏玩耍。一会儿在东边,一会儿又游到了西边,一会儿又游到了南边,一会儿又游到了北边。
一年级下册 2.《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⑦⑧⑨⑩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选自《三字经》 【注释】①初:开始,开头。②性:性格,本性。③苟:如果;假使。④教:教育,指导。 ⑤迁:改变。⑥专:专心致志。⑦宜:合适,应该。⑧琢:雕琢。⑨器:器物,这里指成才。 ⑩义:古同“仪”。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三年级上册 3.《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注释】①群:一群。②儿:儿童,孩子。③戏:游戏,玩耍。④瓮: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⑤足:失足。⑥弃:放弃,抛弃。⑦持:拿。⑧击:打,敲打。⑨破:使……破裂。⑩迸:涌出。
【译文】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嬉戏玩耍,一个孩子爬上水缸(玩耍),失足跌入水缸中,被水淹没了。其他小孩都吓得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砸缸,把缸砸破后,水流了出来,掉下去的孩子便得救了。
三年级下册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
②
③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释】①株:树桩。②走:跑。③因:于是。④释:放下。⑤耒: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⑥冀:希望。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四年级上册 5.《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⑤
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注释】①少女:小女儿。②曰:叫做。③溺:溺水,淹没。④故:因此。⑤堙:填塞。 【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6.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
④
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注释】①尝:曾经。②竞走:争着跑过去。③唯:只有。④信然:的确如此。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四年级下册
7.《文言文二则》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注释】①恭:肃敬勤勉。②通:通晓,明白。③练囊:白色薄绢做的袋子。
【译文】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③④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选自《方舆胜览·眉州》
【注释】①是:这。②方:正在。③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④还卒业:回去完成了学业。 【译文】磨针溪是在象耳山脚下。世世代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干什么,
①
②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④
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五年级上册
8. 《少年中国说(节选)》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则国;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①②③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④④⑥⑦⑧
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⑨⑩
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选自[清]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注释】①一泻汪洋:水流汹涌奔泻,浩浩荡荡。②潜龙腾渊:潜在水里的龙从深渊中腾飞。③乳虎啸谷:幼小的老虎在山谷中吼叫。④震惶:形容惧怕的样子。⑤鹰隼:凶猛的鸟的统称。⑥风尘吸张:风和尘土高卷飞扬。⑦矞矞皇皇:华美瑰丽,富丽堂皇。⑧干将发硎:宝剑在磨刀石上磨。干将:古代宝剑名。⑨天戴其苍,地履其黄: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履:踩,踏。⑩八荒: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上极远的地方。
【译文】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一代有智慧国家就智慧,少年富足国家就富足,少年强大国家就强大,少年国家就,少年自由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9.《古人谈读书》
(一)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④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选自《论语》
(二)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 ,则眼不看仔细, 心眼既不专一,
⑤
却只漫浪诵读, 决不能记 , 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选自[宋]朱熹《训学斋规》
(三)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 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
⑥
⑦
①
②
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选自[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注释】①敏:聪敏。②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③学而不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④诲人不倦: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⑤漫浪:随意。⑥士人:泛指知识阶层。⑦下流:下等,劣等。 【译文】
(一)聪明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学到的知识默记在心里,努力学习决不满足,教导别人决不厌倦。
(二)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三)文人读书,要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就肯定不甘心落于人后成为下等;有见识就会明白学无止境,从而不会稍微有所收获就自满知足,就像河伯看到海才知道自己浅薄,井里的青蛙看天才知道自己的局限一样,他们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毅力就肯定没有不能成的事。
五年级下册
10.《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④⑤⑥
利,于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
⑦
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韩非子·难一》
【注释】①鬻:卖。 ②誉:夸耀。 ③陷:穿透。 ④利:坚利。 ⑤何如:怎么样呢? ⑥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⑦同世而立:不能同时出现。
【译文】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11.《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④⑤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聪惠:“惠”通“慧”。聪明有智慧。②诣:拜访。③乃:就,于是。④示:给……看。⑤夫子:古代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孔君平。
【译文】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于是便叫他出来。他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六年级上册
1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③④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善哉乎鼓琴 , 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
①
②
①
②
③
①
②
③
琴绝弦 ,终身 不复鼓琴,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选自《吕氏春秋·本味》
【注释】①善哉:好啊。②巍巍:高大的样子。③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④汤汤:浩荡。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伯牙正弹琴时,而心志在高山,锺子期说:“琴音好啊,高峻的样子像大山。”片刻之间心志在流水,锺子期又说:“琴音好啊,浩荡的样子像流水。”锺子期死后,伯牙摔坏了琴,弄断琴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 ,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③④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
⑤
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②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③拊掌:拍手。④搐:抽缩。⑤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蜀国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得以百来计算。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尤其珍爱,他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将书画摊开晒,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牛打斗时力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摆动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织工。”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六年级下册
13.《文言文二则》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
②③④
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通国:全国。②鸿鹄: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③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④弗若:不如。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②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③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④⑤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①
①
①
②
孔子不能决也。
⑥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列子·汤问》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日中:正午。③车盖:古时车上的圆形篷盖,像雨伞一样。
6知:同 “智”,智④沧沧凉凉:寒凉。⑤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文中指天气很热。○
慧。
【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则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大得像一个车盖,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