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练习题
1.请将唐代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一诗补充完整。(4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 。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3. ,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4. 首联中“照”字用得非常生动传神,富于表现力,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5. “铁骑绕龙城”的“绕”好在那里?
试卷第1页,总4页
6. 展开想象,描述“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所展现的画面。
7.赏析“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
8.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
9.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辞方法
10.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的写法,先交代____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_的写法,描写__________;尾联采用______的写法,表达__________。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答案1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 3
(1)B (2)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宁为百夫长
4“照”是“照亮”的意思;本句的意思是“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首都,照亮了长安”;用夸张手法,突出强调了外患严重、战事紧急的军情 ,使人仿佛真的看见战火就在眼前,渲染了紧张的气氛。紧张的局势,势必引起诗人的关注,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的“心中自不平。
试卷第2页,总4页
5“绕”是“包围”的意思;“铁骑绕龙城”,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强大军事攻势
6. 大雪漫天飞舞,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变得模糊黯淡了;狂风呼啸,战况激烈,凛冽的寒风夹杂着紧急的战鼓声和呐喊声 7. ① 两句诗运用景物描写,以战地风雪烘托出战场的紧张和肃杀气氛,以自然环境中风、雪的冰冷、无情代替了对血腥战场的直接描绘; ②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以象征的“旗”和“鼓”表现了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的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的场面
8. 抒发了作者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对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及当时唐王朝强大国势和举国上下一往无前的民族心态的赞美
9.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10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同步试题
1.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将______( ) 摩______( ) 尽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省______( ) 给______( ) 血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2. 区别字组词。
试卷第3页,总4页
岳( ) 漠( ) 楼( ) 兵( ) 摸( ) 搂( ) 晓( ) 凉( ) 洮( ) 挠( ) 掠( ) 挑( ) 3. 选词填空。 现象 景象
(1)春天到了,田野上呈现出一片生气勃勃的( )。
(2)大家注意清洁卫生,在我们学校已经没有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的( )了。
4. 下面句子中不属于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梅雨亭仿佛一只苍鹰展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B.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
C.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儿。 D.那溅着的水花,像一朵一朵小小的白梅。
5. 补充诗句并完成各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 )( )河东入海,
( )( )仞( )( )摩天。 遗民泪尽( )( )( ), 南望王师( )( )( )。 (1)填空。
这首诗是( )爱国诗人( )写的。诗的前两句向我们展示了(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 )。 (2)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王师”是指宋朝的。 ( ) ②这首诗是诗人48岁时写的一首爱国诗。 ( ) ③“五千仞”是形容山之高,“三万里”是形容河之长。 ( ) ④诗题朗读时是这样划分停顿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用菜做诗
有位厨师精通诗词,每做一道菜,都能对出一句优美的诗句来。一位秀才故意出难题,给厨师两个鸡蛋,要他做几道菜,并且每道菜要表示一句古诗。厨师欣然接受,做了四道菜。第一道菜是两个纯蛋黄,几根青菜丝;第二道菜,把熟鸡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了一张青菜叶子;第三道菜是清炒蛋白一撮;第四道菜,一碗清汤,上面漂着四只蛋壳。秀才见了,深表佩服。
(1)你知道这四道菜表示哪四句诗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古诗的题目是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__。
试卷第4页,总4页
参
1.jiàng(上将) jiāng(将来) mā(摩挲) mó(摩擦) jìn(用尽) jǐn(尽管) shěng(省份) xǐng(反省) gěi(交给) jǐ(给予) xiě(流血) xuè(鲜血)
【解析】
2.岳飞 大漠 楼房 拂晓 凉席 洮南 士兵 摸黑 搂住 阻挠 掠过 挑水
【解析】
3. (1)景象 (2)现象
【解析】 4.C
【解析】
5.(1)南宋 陆游 滚滚黄河东流人海,气势磅礴; 两岸高山巍峨,直耸入云,雄伟壮丽
对中原人民深受压迫的无限关切,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2)①√ ②× ③√ ④×
【解析】
6.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绝句》唐 杜甫
类文阅读- 古诗三首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 理解词语。
元:
但: 无:
2. 诗中的“乃翁”指的是 。
3. 诗中作者的遗憾是: ,诗人的嘱咐是:
。
试卷第5页,总2页
4. 诗人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同“原”,本来。
只。 不要。
2.诗人自己(陆游)
3.不见九州同
无忘告乃翁
4.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国家统一的无比渴望之情。
塞下曲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试卷第6页,总2页
1. 从题材上说,这首诗是( 。)
A.田园诗 B.边塞诗 C.送别诗
2. 第二句“单于夜遁逃”描写的事件是 。
3. 根据古诗意思,你觉得下面哪幅图做这首诗的配图最合适?写出原
因。 A.
B.
4. 试着分析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单于的准备趁夜色逃跑,惊起了栖息的大雁飞向高空。 3.A 因为本诗描写的时间是月夜,环境是大雪,从这里看图 A 符合诗意。
试卷第7页,总2页
4.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试的场面,引发读者的联想。
试卷第8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