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2018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学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学区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来源:百家汽车网


2017-2018学年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台营学区七年级

(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1. 与“为了祖国,前进!”中“前进”词性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为人多,屋子里很热 因为 B. 小青在上海学习 在

C. 我们要认真抄写笔记 抄写 D. 我和你一起走 和

2. 短语结构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的老师 人类的语言 济南的冬天 B. 竞选州长 记一辆纺车 纪念白求恩 C. 蚊子和狮子 怀疑与学习 想和做 D. 范进中举 曹刿论战 最后一课 3. 下列短语是动宾短语的一项是( )

A. 消失在云雾中 B. 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C. 修水库 D. 修了三年 4. 对下面一段话中的语法错误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深深体会到:①要学好功课,②听课时只要集中注意力,是否认真听讲是关键。

就能把握重点,突破难点。③以前,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我上课常搞小动作,思想开小差。④身在课堂,心在操场,可能学不好功课。 A. ①句删去“是否” B. ②句“就”改为“才”

C. ③句“思想开小差”与“搞小动作”对调 D. ④句“可能”改为“必定”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5.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______,呤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

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

第1页,共16页

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选自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1)按要求摘取原文词句填空。 ①贫而不苦的原因:______ ②失意不苦的原因:______

③老、病、死不苦的原因:______ ④人生真正的痛苦源自:______ ⑤人生最大的快乐是:______

(2)上面三段文字可分为两个部分。请说出这两个部分分别论述的观点。 第一部分(①②③段):______ 第二部分(④段):______ (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7.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

自从迁居三里河寓所,我们好像跋涉长途之后,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可以安顿下来了。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例如阿瑗小时才五六岁的时候,我三姐就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钟书最小。”我的姐姐妹妹都

认为三姐说得对。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虽然近在咫尺,我们如有问题,问一声就能解决,可是我们决不打扰他,我们都勤查字典,到无法自己解决才发问。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他们两个会联成一帮向我造反,例如我出国期间,他们连床都不铺,预知我将回来,赶忙整理。我回家后,阿瑗轻声嘀咕:“狗窠真舒服。”有时他们引经据典的淘气话,我一时拐不过弯,他们得意说:“妈妈有点笨哦!”我的确是最笨的一个。我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只识得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其实钟书的审美感远比我强,但他不会正确地说出什么颜色。我们会取笑钟书的种种笨拙。也有时我们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我说:“她像谁呀?”钟书说:“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她在大会上发言,敢说自己的话,她刚做助教,因参与编《英汉小词典》,当了代表,到外地开一个极左的全国性语言学大会。有人提出凡“女”字旁的字都不能用,大群左派都响应赞成。钱瑗是最小的小鬼,她说:“那么,毛词‘寂寞嫦娥舒广袖’怎么说呢?”这个会上被贬得一文不值的大学者如丁声树、郑易里等老先生都喜欢钱瑗。

钱瑗曾是教材评审委员会的审稿者。一次某校要找个认真的审稿者,校方把任务

第2页,共16页

交给钱瑗。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她两个指头,和钟书一模一样地摘着书页,稀里哗啦地翻书,也和钟书翻得一样快,一下子找出了抄袭的原文。 一九八七年师大外语系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建立中英英语教学项目,钱瑗是建立这个项目的人,也是负责人。在一般学校里,外国专家往往是权威。一次师大英语系新聘的英国专家对钱瑗说,某门课他打算如此这般教。钱瑗说不行,她指示该

“他一双碧蓝的眼睛骨碌碌地看着我,”怎么教。那位专家不服。据阿瑗形容:像猫。钱瑗带他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这位专家想不到师大图书馆

竟有这些高深的专著。学期终了,他到我们家来,对钱瑗说:“Yuan,you worked me hard”,但是他承认“得益不浅”。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 阿瑗是我生平杰作,钟书认为“可造之材”,我公公心目中的“读书种子”。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上不能舒坦。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1)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的划线句子里加点词的妙处。 ①他可高大了。 .②她像猎狗般嗅出这篇论文是抄袭。 .

(2)钱钟书、杨绛夫妇学贯中西,却对女儿钱媛”实在很佩服“,第四段到第六段详细回忆了钱媛的三件事情,仿照示例概括钱媛令父母佩服之处,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④______----⑤______----⑥学问高深

(3)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十二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4)《人生没有永远》一文中,杨绛先生在耄耋之年回忆了一家三口往日的生活,我们在学过的课文《老王》里也能看到他们家的生活点滴。请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说说杨绛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8. 语言运用--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______。

五、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各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3页,共16页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______

(2)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登飞来峰》后两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卜算子•咏梅》) (1)解释下面句中的词。 ①出淤泥而不染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 .③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______

(3)请你说说【乙】词的情感基调。

(4)【甲】文用____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七、名著导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

11. 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请结合《朝花夕拾》作品内容简要谈谈书名的特点。 12. 《海底两万里》不仅情节跌偌起伏,悬念丛生,具有强烈的可读性,而且书中还包

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______、______、______、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小读者在阅读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的同时,还能够轻快地获取科学知识。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0分) 13. 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______我的手,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填写“牵着”或“放开”;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书写工整规范,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人名; ⑤思想健康,内容充实。

第4页,共16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为了祖国,前进!”中“前进”词性是动词。 A.连词; B.介词; C.动词; D.连词。 故选:C。

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要把词语的词性(名、动、形、数、量、代等)区分好,做本题注意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性。 2.【答案】D

【解析】

A.都是偏正短语; B.都是动宾短语; C.都是并列短语;

D.“范进中举”“曹刿论战”是主谓短语;“最后一课”是偏正短语。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短语类型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四种短语类型的特征。 3.【答案】C

【解析】

A.后补短语; B.后补短语; C.动宾短语; D.后补短语。

第5页,共16页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短语类型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并列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四种短语类型,重点把握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的区分。 4.【答案】B

【解析】

B.句中应该是非唯一条件,将“只要…就”改成“只有…才”。 故选:B。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修改病句不仅要求发现问题,更要求作出相应的修改。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尤其是在选择题时,不能满足于找出病因,而且要进行修改,多加练习。

5.【答案】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

答案:

(1)浩荡离愁白日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重点字:浩荡)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琴、牍) 本题考查的是古诗词的背诵与默写。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时,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误(错别字、漏字、添字)。

做该题时首先要认真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最后是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第6页,共16页

6.【答案】知足;安分;达观;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应尽的责任尽了;没有完成应尽的

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解析】

(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信息的提炼与筛选,按照要求提取全文中的词语解答即可。根据“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据此提取词语句子解答即可。 (2)本题考查分论点的提炼与概括。本文的标题为“最苦与最乐”,文章①②③段介绍什么是“最苦”的事,第④段介绍什么是“最乐”的事。 (3)本题考查积累名言警句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提示信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根据知识积累写出名言即可;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答案:

(1)①知足②安分③达观④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⑤应尽的责任尽了 (2)第一部分:没有完成应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这篇文章首先阐述了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著一种未了的责任,接着运用举例论证进行具体论证,然后论证了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最后总结全文,明确“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准确地找出论点,要明确:

1、论点不同于论题。论题是所论述的话题,而论点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

第7页,共16页

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不搜索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不能使用比喻。 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应该: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

2、一篇文章中的中心论点只有一个,要分清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一个方面,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3、议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表现类型议论文中论点的提出,比较常见的情形是在文章的开头,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间提出。也有的文章标题就是论点。而有的文章全篇无一个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就需要将几个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蕴涵于论证当中,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总结了。 7.【答案】为人刚正;审稿认真

【解析】

(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第①句中的“可”是以儿童口吻来起到强调作用,表达了杨绛对钱钟的钦佩和自豪。第②句的“嗅”原义是闻,以此来表现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2)本题考查人物性格与精神的概括。解答此题根据指定段落内的事件及人物的描写,用合适的四字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即可。文章第四段写在一次语言大会上,有人提出“女”字旁的字不能用时,钱瑷用的诗句加以反驳,表现了她为人刚正;第五段主要表现她审稿认真。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段落的作用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综合分析,此处按题目要求,从二者中任选一项进行分析即可。结合文章内容来看,这一段:在内容上主要表达了作者因亲人离世内心的悲伤,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强烈的反差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个性表达能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属

第8页,共16页

于阅读范畴,“考生的个性表达”则属于写作范畴。而考生的个性表达,是基于阅读文本的表达,两者要有机结合,做到有理有据。这里所说的“理”,是考生的观点。解答此类题目,还需注意一个要求:“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以下的示例符合要求。可以按照这样的格式答题:自己观点+文本事例。比如:杨绛一家给我的印象就是:以善良体察善良。《老王》一文写老王送来香油鸡蛋,杨绛一家不能让他白送,给他付了钱。《人生没有永远》一文写杨绛的女儿钱瑗带英国专家到图书室去,把他该参考的书一一拿给他看。 答案:

(1)①“可”是儿童口吻,表强调,表达了杨绛对钱钟书高深学问的钦佩和自豪。 ②“嗅”的意思是闻(或用鼻子辨别气味).取喻于猎狗嗅觉的灵敏,(或借助比喻)传神地表现出钱瑷审稿的认真和敏锐。 (2)④为人刚正 ⑤审稿认真 ⑥学问高深

(3)示例一:在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因亲人离世内心漂泊无依的悲伤。

示例二:在结构上,与文章形成对照,首尾呼应,总结全文,三里河寓所从“家”到“客栈”,“我”从“终于有了一个家”到“家在哪里,我不知道”,心境转变的强烈反差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令读者唏嘘。

(4)《老王》示例:杨绛一家尊重老王,关照老王的生意,关心老王的生活,是善良的一家人。《人生没有永远》示例一:杨绛一家三口在生活上互相照顾,两代人没有隔阂,是和睦的一家人。示例二:杨绛一家三口在学习和工作上认真严谨,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是儒雅的一家人。

这篇文章出自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作者回忆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幸福往事,结尾以家庭的消散结束,表达了内心的痛楚与辛酸。“家,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读来令人落泪。全文可分为三

第9页,共16页

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是笨蛋,是傻瓜”),写我们一家三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身份;第二部分(“我们对女儿,实在很佩服”到“师大外国专家的成绩是钱瑗评定的”),重点回忆女儿的性格与事业上的成就;第三部分(“阿瑗是我生平杰作”到结尾),写女儿与丈夫的相继去世,抒发对幸福家庭的眷恋与失去家庭的无奈。

本阅读题第(3)题是阅读的典型题,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 8.【答案】秋色人似画中游

【解析】

解答这道题,我们要熟知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即对偶,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意义相关,抓住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做了,分析上联:内容写的是分号之前的春景,下联要求写秋景,对应比喻等修辞。 答案:秋色人似画中游 本题考查的是对联的知识。

熟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于做对联的题非常关键,注意积累。 9.【答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解析】

第10页,共16页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词语内涵的解读。″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态度的分析能力。“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意思是: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答案:

(1)眼前的障碍、阻隔等

(2)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译文:

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

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第11页,共16页

10.【答案】沾染;污染;少;等待;等;莲,是花中的君子。;菊花;牡丹;风雪悬

崖;万花丛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句意为: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染:沾染;污染; ②句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鲜:少。 ③句意为: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等待;等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者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莲,是花中的君子。

(3)本题考查诗歌的感情基调。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领悟诗人的情感。词的上片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者的操守与傲骨;下片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的能力。甲文中主要的描写对象是莲花,还提到了菊花、牡丹,是为了衬托莲花;乙文中主要写的是梅花,写了恶劣的环境、万花丛,也是为了衬托梅花。

(5)本题考查概括物象象征含义的能力。作答时,要依据文中物象的特点进行

第12页,共16页

概括。根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可知,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答案:

(1)①沾染;污染②少 ③等待;等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乐观自信,胸襟博大

(4)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风雨把春天送归这里,飞舞的雪花又在迎接春天的来到。已经是冰封雪冻最寒冷的时候,悬崖边上还盛开着俏丽的梅花。

梅花虽然俏丽,但并不炫耀自己,只是为了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的消息。等到百花盛开的时候,她将会感到无比欣慰。 鲜

第13页,共16页

芳草鲜美(xiān鲜艳) 陶后鲜有闻(xiǎn少)

11.【答案】本题考查名著积累。《朝花夕拾》,书名用比喻的手法,题目中的“朝花”

“夕”比喻晚年。比喻童年少年和青年时经历,书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

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答案:

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

深情赞美,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这是“夕拾”。【解析】

本题考查对《朝花夕拾》内容的了解能力。名著的书名和内容关系紧密,阅读名著要根据内容和人物经历、性格,理解书名的含义。

这是对文学名著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12.【答案】生物;物理;地质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历史、生物、物理、地质、气象方面的知识。 答案:

生物、物理、地质

本题要结合名著知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名著内容进行积累,包括名著的作者、人物、故事情节。

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对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内容提要等方面都要有所了解,深入思考。

13.【答案】牵着

【解析】

第14页,共16页

【例文】

牵着我的手,真好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父亲是我最重要的人,他不只是我的家人,他同时身兼一个朋友,一位老师,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他成为我一生中最为出色的配角,直到现在,也许会直至将来,比永久更久。

母亲总对我说,小时候的我,曾经被穿着军靴的父亲踢得满地打滚,我对这段记忆一直半信半疑,因为我儿时的一些记忆已是空白。

我记得,父亲下岗后,从他们厂的化验室捧了一堆稀奇古怪的东西,几乎每个星期都做实验,当然是为我做,那些白纸上写下的复杂公式、原理、图解,现在想来净是些复杂的化学、物理了,我是一知半解的,可父亲总像位不厌其烦的老师,耐心地教导着我。

父亲的字是很好看的,圆圆的,胖胖的,我爱极了他的字,可母亲总说他的字与形象不符,不耐看。

在家庭里,我是偏爱父亲的,我甚至觉得,母亲的性格应与父亲对调。在我印象中,父亲是非常亲切的,在冬天的夜里,他总是帮我暖被窝,再跟我讲段悄悄话,哄我睡觉,帮我掖好被子。在我1岁左右时,和父亲睡了一整天,直到母亲下了班,母亲看到这父女痴睡的场面,回想平日我不配合她哄带,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我那么配合父亲呢?

一年级的时候,父亲便去了安徽工作,他在外工作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我是多么想念他啊!他回来的时候,我又是哭又是笑地扑到他怀里,久别重逢的温馨也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

我曾经在一个夏日的清晨醒来,忽然看见父亲在眼前,那一刻多幸福啊!我轻轻唤着:“爸爸--”然后探过身去,却“扑通”一声掉到了冰冷的地面上,那一刻,我的泪水便像开了闸的洪水一般,再抑制不住了。父亲呵,你可知道思念是如何残忍地折磨着你的孩子?!

第15页,共16页

夜深了,我想着,父亲是否已安然入睡,或是仍徘徊在化验室中、忙碌于车间,抽出空暇来思念他的妻子和女儿。我分明听见父亲厂门前有火车轰隆隆的呼啸而过,黑夜的青色笼罩在山间,你独自踱步。

时间的齿轮缓缓碾过,我不再渴望现实的喧嚣,若是能让父亲粗糙而有力的大手再次牵住我的手……我愿从此沉浸于回忆之中。

【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给出的两个选择,或是牵着我的手,真好。这一题目应是表现亲情的温暖和亲情对自己的重要;或是放开我的手,真好。这一题目应是表现希望父母能让自己的呼声,表现一种自强处立的观点。无论哪一个,都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写作难度不大,可从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小事中来取材,做到以情动人,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文体选择】记叙文或抒情散文。

【思路点拨】文首以题记的形式点明父母亲情对自己的重要,彰显自己的写作功底和思想深度。文中则写人记事,围绕与父母牵着我的手相关的事件和感受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出真情实感。文末则以议论或抒情升华主题,总结全文,并与文题或文首形成前后呼应,使全文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式创新】可用题记的形式来彰显写作功底和思想尝试,也可以用小标题分节的形式来明晰写作思路。本文还可尝试运用书信体,更能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

本文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记叙文。首段点明了父亲在我成长路上的重要作用和位置。文中写人记事,通过回忆儿时父亲留给自己的记忆来表现父亲与自己之间的深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人间真爱。最后一段点题,以抒情的方式收束全文,升华了主题。全文文字流畅优美,以情感人,实在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第16页,共1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