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来源:百家汽车网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综合复习一:教科书六个版块知识框架

【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和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 商朝(发展) 西周(强盛) 春秋(衰亡)

前2070年 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形成 发展 和融合 繁盛 继续发展 由盛而衰 前475年 前221年 220年 5年 907年 1368年 1840年

二、宏观概括:“古代中国”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属于农耕文明(与古希腊海洋工商文明形成对比),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东亚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又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的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并未自主实现从古代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近代时期,传统文明衰落,现代时期逐渐走向复兴。 2、政治(上层建筑):【君主制】——先秦“王政”时期(夏商周三代)→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君主为核心的主义集权),1912年帝制结束。但“大一统”成为中国文明的重大遗产并影响至今。必修Ⅰ专题一+汉武帝(三个必修模块) 3、经济(经济基础):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推行两千余年。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必修Ⅱ专题一 4、文化(意识形态):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而复杂的影响,未能形成民主思想体系;传统科技、文学艺术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科技文艺。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

5、相互关系:一方面,作为中华文明基础的农耕经济具有自给自足、求稳守成、内敛求治的特征,它支撑着漫长的主义集权制度,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国家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同时,传统科技和文学艺术深受农耕经济、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仁政、纲常伦理)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维持了中国传统社会长时间的稳定,又阻碍了传统经济和传统社会的性变化。 6、重要历史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孔子

三、原始时期

(一)经济: 1、农业:(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业:A、纺织技术萌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陶纺轮和多种骨器 B、纺织原料-麻、葛、丝 C、出现人工育蚕-山西夏县+浙江吴兴

(2)冶金业-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小件铜器

1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3)陶瓷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 3、商业:远古时代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二)政治: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金属器具的使用、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司马迁的《史记》第一篇,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传说黄帝奠定了初步的政治管理秩序+政治权力的交接方式“禅让”。 (三)文化:刻画在陶器上的简单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四、先秦历史的主体-夏商周三代(含春秋战国时期)

(一)经济 1、农业:(1)耕作方式和耕作技术——夏商时期“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铁制农具-典例是秦国“以牛田”

(2)水利——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开发水利 (3)小农户个体经营(自然经济形态)形成

(4)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专论农业的四篇文献,是先秦时期最系统的农学著作 2、手工业:(1)丝织业-商代“三成就”+西周“妇功”和“国有六职”,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相当重要 (2)冶金业-A、商周-青铜铸造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大都作为礼器。 B、冶铁业-春秋战国

3、商业——(1)商代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西周交易频繁、货币增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2)战国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的原则,帝制时代历朝大都执行 (3)《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二)政治

1、夏——禹传启-王位世袭制确立-宗族关系(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直至1912年清亡)

2、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通过占卜进行决策,理解天命,主宰国政。 3、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孔子推崇的周礼)——分封制、宗法制、世袭制、世官制臻于完善

4、春秋战国——(1)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彼此间修长城),周天子权威削弱,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崩溃(从社会形态看是奴隶社会逐渐瓦解),但后世许多朝代仍有分封,而宗法制的核心内涵则一直是中国帝制时代(前221-1912年)分配政治权力的基本原则,并深刻影响中国人的心理构造和日常生活 (2)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逐渐出现君主集权的雏形 (从社会形态看是封建社会逐渐形成)

(3)秦王嬴政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数百年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主义集权的秦王朝

5、民族关系——周边少数民族内进中原,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袭扰,中原北部的秦、赵、燕三国在北方边境修长城。 (三)文化

1、文字——商代-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及器物上的铭文(金文),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后逐渐演变出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2、文学——《诗经》:西周初-春秋中,约五百年,三百多首,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儒家经典+浪漫主义(楚辞)+先秦散文(诸子百家)

3、科技——战国时出现了最初的指南仪器在《韩非子》中提到,称“司南”

4、思想学术——百家争鸣-春秋:孔子(前551-前479)、老子+战国:孟子、荀子、庄子、

2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商鞅、韩非子、墨子+百家争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此后至今的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尤其是儒家思想后来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孔子的人生理想、多方面的历史活动及其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

【中国帝制时代各阶段概况】

一、秦皇汉武与秦汉王朝(公元前221-220年)

1、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开创阶段,在政治制度设置、民族、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文明史产生深远影响,有些直至今天(如“大一统”的观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

2、基本知识点:

(1)秦:A、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秦统一中国(兼并六国和经略南北边境)和主义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导致很快灭亡选4+连接秦、赵、燕三国的北城+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选修6 B、经济(必修Ⅱ专题一):明码标价,陶制容钱器 P18;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选4P6 C、文化(必修Ⅲ专题一):韩非思想的影响 P7; 选4P6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小篆(李斯)和隶书产生

(2)汉:A、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第二、三课: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变化):地方管理制度(含对地方的监察)、官僚制度(君相关系-内朝、选官制度) B、民族关系(选修6第五单元):秦汉之际,匈奴重新占领河套地区,西汉初被迫忍辱退让→经过七十多年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强盛。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夺回河套地区,占领河西走廊,打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联系必修ⅡP12)。在反击匈奴的同时,又多次大修长城,向西延伸到盐泽(今罗布泊),汉长城超过一万米,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选修6P45

C、经济:必修Ⅱ专题一:第一课农业耕作技术和重大水利工程;第二课纺织、冶铁、制瓷业发展;丝绸之路;汉武帝铁业官营;第三、四课:商运活跃,商人奔波;厉行重农抑商,严格管控私人工商业,大力发展官营工商业(盐铁官营);对市的管理相当严格,商人地位低下。

D、文化:必修Ⅲ专题一第二课:董仲舒、汉武帝;罢黜百家;改革文化教育-太学和郡国学校;儒学地位开始提升+西汉早期就已经发明了书写用纸,帛竹木纸并行+草书(汉初) (3)汉武帝:以必修ⅢP10第一段文字切入,整理 经济 必修Ⅱ 1、垄断最有利可图的手工业 2、 推行铁业官营制度(盐铁官营) 3、严厉实行“重农抑商”: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 ,商人地位低下。 政治军事 必修Ⅰ+选修6 1、改革丞相制度:(1)……(2)………2、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和司隶校尉,加强控制地方 文化教育Ⅲ 1、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2、认可董仲舒观点,完成………的转变。怎么评价……? 3、创建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3、选官制度:察举制…… 4、击败匈奴,夺回河套…………大修长城…………选修6P45 3、一个对比:古希腊文明已经衰落,古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从公民法到万民法;汉代丝绸之路,中国丝织品“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同时并存的两大文明中心。 二、魏晋南北朝

1、政:选官主要采用九品中正制 2、经:冶铁出现“灌钢法”;商业出现民间集市――“草市”,设“草市尉”管理

3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3、文:(1)道家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统治地位(2)行书在晋代开始盛行,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和行书,被尊为“书圣”+中国画(至隋唐时期)逐渐成熟 (3)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 三、唐宋中国古典文明的全面发展 (一)唐代(618-907年)

1、政治:通过制度调整,完善集权(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1)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权制约;(2)御史台到京都视察执法(监察);(3)发展科举制;(4)地方机构道、州、县。

唐太宗(选4第一单元第二课)“贞观之治”——用人纳谏,休养生息(存百姓,行仁政),慎用刑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民族团结(战而后和、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唐蕃和亲-红山宫 选6P54-55);开放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吸纳外来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深刻影响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历史进程,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 2、经济:(1)农业:曲辕犁;土地兼并;灌溉工具:立井水车和高转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官营纺织业规模大,私营纺织作坊兴起,绒线毯;陶瓷业:美术陶制品“唐三彩”,制瓷业成为的生产部门:越窑青瓷,邢窑、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3)商业:商运:“俞大娘航船”(国内长江流域),“海上丝绸之路”,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市: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商业都会:全国性(长安、洛阳、扬州,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远超长安)和区域性经济中心(杭州、湖州)。 (4)经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沿用西汉商人应入市籍制度;市的设立和废止,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官市,交易时间受。 3、文化:(1)思想:儒学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2)科技:造纸术为阿拉伯人掌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

(3)艺术(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狂草怀素、张旭;国画:文人画鼻祖王维;戏曲:杂技歌舞)。(4)文学: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词:白居易、韦庄。

(二)宋代(960—1276年)

1、政治:通过制度调整,加强集权(必修Ⅰ专题一第三课)——分散宰相的权力;发展科举制;提点刑狱司(监察);调整地方行政机构设置(路、州、县)。 2、经济:必修Ⅱ专题一四课

(1)农业:水转翻车P9;土地兼并日益严重P6-7。 (2)手工业:纺织业:绒线毯;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等地,丝织工艺水平提高;冶铁业:明确记载煤作燃料冶铁;制瓷业:瓷窑遍布各地,各具风格,全国有几大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瓷路)。 (3)商业:商运:《清明上河图》;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市”和商业都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饮食服务功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汴京(开封)商业荣…………;小说戏曲反映:柳词和话本,反映市民阶层需要。必修Ⅲ专题二第三课影响古代科技的发展:如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必修ⅢP27 (4)经济:对商业的管理比较宽松P19;对商人的歧视有所改变P23 3、文化:必修Ⅲ专题一、二

(1)主流思想:专题一第三课——北宋五子;程朱理学;朱熹集注《四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思想正统儒学;陆九渊开创“心学”;教育:白鹿洞书院。

4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2)传统科技:专题二第一课——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三大发明成熟于宋代并由阿拉伯人(印刷术由波斯)传至欧洲,深刻影响了近代欧洲的历史进程 P29资料卡片 (3)文学艺术:专题二第二、三课——书法(宋四家);绘画(文人画:苏轼诗句;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必修ⅡP18图片);戏剧:杂剧和南戏脱颖而出。文学:宋词、话本 4、一个对比:宋代(960—1276年):因同时期西欧正处于古代文明衰退、近代文明尚未形成的过渡期(中世纪),而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明已经衰落,东罗马文明也在经历了繁荣之后开始走向衰落,故宋代文明全面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文明。

四、元代:元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并进而统一中国的王朝: 1、政:疆域空前辽阔+中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单列区划“腹里”“宣政院”)+行省以下的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以行省向皇帝述职、省官互迁等加以控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2、经:元明时代的绒锦、织金绒、天鹅绒沿袭汉代,进一步发展;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唐宋元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3、文: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著《农书》;元朝散曲和杂剧兴盛,适应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关汉卿和《窦娥冤》;元末明初产生章回形式的长篇白话小说(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昆山人顾坚改进形成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五、明清(1368-1840年…1912年)社会发展状况:旧传统强化,新因素产生,中国传统文明总体走向衰落。

1、政治(必修Ⅰ专题一第四课+选4第一单元第三课):强化君主,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加强管控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近代中国版图,提供成功经验。

(1)明代:废丞相、设内阁(与英国近代内阁制本质不同)+宦官专权,特务统治+明代开始已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做法+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的明长城+始建体现皇权的明清故宫

(2)清代:雍正帝设军机处,行密奏制+清王朝加强控制边疆的基本原则和诸多措施——必修Ⅰ、选修4+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外两大领域)+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明清故宫+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 2、经济:(必修Ⅱ专题一四课):

(1)农业:风力水车;经济作物:蚕桑、棉花。 (2)手工业:明代纺织业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众多雇工;纺织业发达地区自由劳动力市场;苏州等地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清代(康熙、雍正)粉彩瓷器;清代出现较为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棉纺织业、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制糖业、制烟业、制茶业)

(3)商业:商帮和会馆;都市商业相当繁华;苏州、盛泽、四大名镇。

(4)经济:日益保守——固守传统重农抑商,对外交往基本对策(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海禁”(民间)和“朝贡”(官方);加强控制、掠夺民间产业,严重阻碍新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文化:(1)思想 A、明朝中期王守仁创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B、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在明朝后期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程朱理学),提倡个性,批判,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C、强化、闭关锁国使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与大多数读书人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不能自拔。

D、清代严酷的。 (2)文学艺术:

A、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董其昌 B、戏曲:明代传奇剧和昆曲;清代形成京剧。 B、社会政治和经济出现新景象,社会生活复杂丰富,反映社会变化和风俗人情的古典小说创作

5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进入繁盛时期。

(3)明清时期的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 4、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西方世界

(1)历史主题:由中世纪逐渐过渡到近代,资本主义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西方国家在世界上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各地联系逐渐加强。

(2)经济发展:A、资本主义萌生,14-18世纪工场手工业(手工工场)→工业首先发生在英国: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工业资本主义-工业资产阶级。 B、新航路开辟,全球性殖民扩张掠夺,,以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历史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的世界历史,全球贸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殖民体系、世界体系逐渐形成。C、经济逐渐由重商主义转向自由主义,英国成为国际体系的核心国家。

(3)思想文化:A、人文精神: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复苏了人文精神;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深刻的体现,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批判神权和,鼓吹普遍人性,主张个人自由、人的自然权利、政治的分权制衡、历史的进步发展、社会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 B、科学:以牛顿为代表,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在西欧逐渐形成,物理学、生物学成就突出。 C、文学艺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音乐、绘画,大师辈出。

(4)政治:早期资产阶级成功,代议制民主逐渐在英国、美国确立,1832年以后英国代议制走向完善。(5)结论: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文明的发展开始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预示着近代中国在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依附地位。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一、三个重要时间节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新民主主义)“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二、政权更替——

1、政权更替(联系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清(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南京临时1912.1-3→北京或北洋1912-1928年→南京国民1927-1949年)

2、重要历史人物:孙中山、

三、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四、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五、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实现国家自主和近代化。↓ 六、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资产阶级民主)↓

七、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

↓ → 参考必修ⅢP70“思想” 新民主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 八、四条发展线索

1、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

2、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实现国家自主);必修Ⅰ专题二

3、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必修Ⅰ专题三辛亥+新民主主义;Ⅲ专题三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专题四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成熟

4、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上以工业化努力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中西文明的碰

6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撞与交流、融合)。这两个领域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进步与发展。体现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共同性。必修Ⅱ专题二、专题四 四条线索图示——

鸦片战争 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战争 抗日战争 屈

辱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14 15 1900 1901 1931 → 1937 →1945

争 三元里人民 左宗棠 黄海 反割台 义和团 抗日 全民族

抗英斗争 收复 海战 斗争 反帝运动 救亡 抗战

探 林、魏→ 洋务派→ 维新派→ 派→ 激进民主派(资-社)↓

索 探索中道路 经 晚清(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初步发展)→(四阶段:发展和济 困境)

5、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近代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走向近代化或现代化(经济、政治、思想价值、生活方式)。

九、近代中国的两大时代主题:救亡与近代化:上面从“三——八”,换个角度即可用这两大主题概括 1、内容:

(1)核心内容:“救亡”指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近代化”指努力使中国社会实现由“古代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构成一个“社会”或“文明”的基本要素。

(2)具体内容:均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各领域。

(3)侧重:前者主对外抗争,后者主对内改造。从长远的历史进程看,后者显然更为根本。 2、前提:

列强侵略使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机”;中国社会发展在整体上全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而这正是中国在国际体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的根因,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刺激-反应型”。 3、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

(1)互为因果——实现民族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而近代化的实现是民族的根本保障。

(2)“实际轻重”:由于近代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使救亡主题变得更为紧迫,牵涉了中国社会最多的注意力,加上传统儒学价值观如积极入世、“华夷之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的影响,“救亡”主题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国人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化努力和成果,近代中国近代化的努力时常被尖锐的中外矛盾所打断,如新文化运动试图通过启蒙(抓到了中国社会的要害与根本)提高国民的公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中国社会真正走向近代,却因巴黎和会所反映的列强侵略、中外矛盾所打断;再如1927-1936年,中国在经济近代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同时在对外关系领域也通过和平方式逐渐废除一些了不平等规定,却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暂时中断。故学术界有个说法“救亡压倒近代化”。 最终实现国家命运根本改变的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

4、实践效果(历史结果):近代一百多年,实现了救亡,而近代化的成果并不特别显著。 十、同时期的世界历史特征 说明:1840年-1949年是中国与外部世界密切互动、外部世界深刻影响中国发展、中国发展又影响外部世界的历史时期。

7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1、基本特征:从近代发展到现代;从工业到美苏两极格局;从一统天下的资本主义主义世界体系到两种社会制度共存,世界连接为一体,但又冲突频频

2、经济:经历了三次科技、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同时伴随着经济危机和生产关系大调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断裂、重建。

3、政治:英美代议制逐渐成熟,出现对代议制民主的反动(法西斯政权),最终代议制得到推广;同时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阵营,两种制度对立共存。 4、文化:自然科学得到巨大发展;文化打破隔离坚冰,共同发展。

5、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1)走向:从自主的封建社会到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成为自主的社会主义社会。(2)列强凭借其优势发动侵略战争,攫取,剥削压迫中国,同时又产生一定的客观作用。(3)中国社会发展深受外部世界正负兼有的影响,中国人民持续抗争、探索,最终自上自己的发展道路,深刻影响世界格局(改变自己,影响世界),如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4)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从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自主。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1949年10月至今)】

一、本质属性: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

二、核心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内外)、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建设)或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自必修Ⅰ专题四和必修Ⅱ专题三标题。

三、两大历史时期、四个历史阶段:

1、两大历史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探索的准备时期(提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前提条件)。说明:按照教科书的陈述——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由民主向社会主义过渡,最早见于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必修ⅠP147;1922年二大提出的最低和最高纲领也包含这个逻辑;也是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成熟的一项重要内容必修ⅢP70;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两个过渡”必修ⅠP

(2)1956年底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修ⅠP70“课前提示”)

2、四个阶段:

(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内容重心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也涉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的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为重心,同时涉及政治外交文化等领域)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标题 (3)1976年10月至1978年底: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必修ⅠP72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修ⅠP73、必修ⅡP53 四、内容结构(纵横结构)

1、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三,兼涉必修Ⅰ专题九第2课、必修Ⅱ专题四以及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模仿苏联经验,以重工业建设为主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同时确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请联系“近代以来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这一讲关于苏联经济制度的的重难点解析 Ⅱ专题三第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

(2)1958—197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等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

(3)1978年至今: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方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代化建设新时期。 必修Ⅱ专题三第二、三课 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

8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4)现代中国人社会社会生活变迁 必修Ⅱ专题四 2、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角度看(政治现代化)(以必修Ⅰ专题四为主,兼选4第五单元第4、5课)

(1)1949—1956年:新中国初期(过渡时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三次会议,两个文件,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框架。 (2)1956—1976年: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必修ⅢP71-72);“文化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及修正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方略,以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探索依法治国。 (4)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统一的新构想和实践:“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 3、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角度看(文化价值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Ⅲ专题四、专题五同时参考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选修6第六单元) (1)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必修ⅢP71-72

(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必修ⅢP74-77科学发展观、)

(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的发展 必修Ⅲ专题五 (4)保护昆曲的努力 4、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或称中国自主融入全球化的历程)(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五,兼涉专题九以及必修Ⅱ专题专题八、选修4第五单元、) 从教科书内容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内容主要涉及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总体目标是创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这体现内政决定外交,外交为内政服务的原理;原则和-自主和平外交贯穿始终,在层面则经历了从结盟到不结盟的变化。

(1)1949—1955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与实践)-确立总原则、提出五项原则、两次会议走向国际舞台

(2)1956—1976年:中国外交的突破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外交实践的重大成果)。 (3)1978年至今:外交的调整,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展开而努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区域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等。最新情况有参加“金砖五国”首脑会议、“G20”首脑会议,积极谋求更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与实践的新发展) 5、重要历史人物:、

五、中国近代(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内容

说明:主题的提出——必修ⅠP53对辛亥功绩的评价+必修ⅡP53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

1、近代(现代)化: (1)来源于近代的西方。二战以后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研究领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社会总体发展目标。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向近代工业社会(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以经济工业化为基础和核心,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历史进程。必修Ⅱ专题五第三课“打造‘世界工厂’”一目为典型实例。P95—96 (2)近代(现代)化是一个复合多元概念,主要内容包括构成一个社会(文明)的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具体而言指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思想价值科学理性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变迁、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环境的优化等。

(3)从近代(现代)化的发生看,当今世界有两类国家——原生型和后发型。前者的典型是英国、美国等,后者的典型是中国、印度等。作为后发型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直接诱因是

9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外部世界的刺激,所谓“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联系前一讲)——经济、政治、思想、习俗等(殖民侵略、欧风美雨)。

(4)中国的近代(现代)化进程:分为近代史(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和现代时期(社会主义时期)两大时期。

A、第一时期: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器物层面),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维新、1911年的辛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推动了了这一进程,

B、第二时期:新中国成立至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提供政治前提……P59、65,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在工业化、民主政治制度、外交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必修ⅡP5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各个领域得到极大推动,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力量中心之一,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提示:需将新中国60多年的历史当做一个整体,找出两个阶段其内在继承性,同时更要看到第二阶段的巨大发展。 2、一百多年近代(现代)化发展概况 基本内发展阶段 发展进程(主要事件) 容 19世纪60(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至20世纪代化艰难起步。(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40年代中放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近代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动。国近代化(3)初年,由于辛亥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的艰难历业迎来短暂春天。近代化得到进一步推动。(4)20世纪20年代末至程 30年代中期,得到较好发展。(5)八年抗战时期沦陷区民族工业遭经济 到日本严重破坏(6)40年代末,全面内战,日益萎缩。 (工业新中国成(1)1953年~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变革所有制。 化) 立后社会(2)1953~1957年以发展重工业为目标的一五计划超额完成,新中主义工业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化的发展 (3)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等使工业化建设受挫。(4)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综合国力得到全面提升。必修ⅠP161地图 资产阶级 仿效西方代议制:(1)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2)辛亥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主共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中华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丰碑。 政治 (民主无产阶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化) 过《共同纲领》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正式确立三大政治制度。(3)十年,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4)改革开放时期,1978、1980年讲话;1982年;1997-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世纪中器物变革: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西技”上,后期 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期间又经历“制夷”到“自强、求富”的变化,洋务运动揭开中国近代化的第一页。 思想 19世纪末制度变革:向西方学习开始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先是维(科学理到20世纪新派思想家日益认识到西学体系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社会科学性化) 初 和政治制度,主张既要学习“西艺”也要学习“西政”-君主立宪。辛亥——三民主义、民主共和。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天赋、自由平等-民主共和 10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1915年以后 社会生活 (西方化) 衣食住行(中西合璧) 文化变革: 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更进一步深入到思想文化和价值体系(科学和民主)的层次。五四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并最终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20世纪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衣”:由清末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中山装、改良旗袍等;“食”:引进西餐、中西餐并行; “住”: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风俗”: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辛亥后,中国的社会风俗和人们的思想发生明显变化。必修ⅠP52、53+必修Ⅱ专题四第一课+选4P61 交通运输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包括轮船、铁路、汽车、飞机在中国的与 出现,电报、电话的发展;近现代报刊、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逐渐大众传媒 普及。 晚清 1840—1901年,一系列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际地位跌入谷底。1901对外关—1911年,成为工具,对外丧失自主性。1914-1945年,两次世系(被动界大战战胜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但没有改变社会属性。 到主动、屈辱到新中国 自主和平外交,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在综合国力持续发展的前提自主) 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成为当今世界的力量中心之一。 新中国 文艺:《共同纲领》规定→“双百”方针→“二为”方向,改革开放现代中文艺繁荣。 国的文教育:《共同纲领》规定确立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教育指导方针→教化教育育“三个面向”;“科教兴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 科技 科技:中国科学院→《十二年科技发展发展远景规划》→“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成立至今,多个科学领域成就突出。 六、“现代中国”所处的“世界历史”背景(横向比较联系)

说明:鉴于“现代中国”从1949年10月开始,故联系的是自此以来的“世界历史” 这期间,外部世界的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历史”自1945年二战结束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政治上美苏两极冷战对峙到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上美国构筑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经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文化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俱进必修Ⅲ专题八第四课)。这个新阶段的基本历史事实按教科书体系大致可为——

1、经济: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空前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整体上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同时伴随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必修Ⅱ专题六)→西方世界经济“三强并立”必修Ⅱ专题八 (2)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严重制约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苏联改革失败,国家解体。俄罗斯逐渐走上复兴之路。 必修Ⅱ专题七第三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三课 (3)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走上经济腾飞之路,正在改变着几个世纪以来以欧美(日)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并影响到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必修Ⅱ专题三、必修Ⅰ专九 (4)经济全球化(包含区域经济集团化)持续发展,但问题重重。 (5)“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要,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有待调整,必修Ⅱ专题八第三课 (6)第三次科技:从原子能、宇航到信息技术(新科学技术必修Ⅲ专题七第三课、选修3第三单元第八课 )持续至今,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

2、政治: (1)国际格局发生两次重大变动:美苏两极格局(全球范围内的冷战对峙)的形成、发展和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所谓“一超多强”。必修Ⅰ专题九。 (2)二战结束至今,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从总体看,和平趋势得到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20世纪后半期全球性战略主题:联合国的诞生及活动;世界人民的反战运动;当今世界的两大战略性主题。选修3第六单元

11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3)在世界整体和平的大局下,世界并不太平,二战结束至今,世界各地发生了许多局部性战争,有些地区性问题至今仍然错综复杂(如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等)。

(4)二战后,传统殖民强国迅速衰落,世界范围民族运动掀起高潮,500年来欧洲列强主导的世界殖民体系瓦解,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不结盟运动。

3、文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交流和与时具进 必修Ⅲ专题八P159

4、全球性问题及对策:世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连成整体;经济全球化发展及伴生的种种全球性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必修Ⅱ专题八

【古代希腊、罗马:奴隶社会(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76年)】

一、社会形态:奴隶制社会 二、经济和政治状况: 1、希腊:(1)公元前8世纪,希腊人在各地建立城市国家--城邦,海洋是希腊文明的生命线-海外贸易和殖民,小国寡民的各城邦珍视自治,公民有较多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2)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雅典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前594年,梭伦当选雅典执政官,通过改革,调整原有利益格局,缓和社会矛盾,为民主政治奠基。 (3)前443-前429,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是希腊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2、罗马(说明-罗马的经济活动以农业生产为主):(1)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民法产生(罗马建国到前3世纪中叶,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 前44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罗马成文法起点。 (2)在古罗马对外扩张过程中,公元前3世纪中叶开始,经过几个世纪,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有益补充,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使法律具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成为巩固罗马统治的重要工具。 (3)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法学家西塞罗(前106-前43)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哲学基础-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被誉为“自然法之父”,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4)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强盛时期,地跨三大洲,地中海成为“内湖”,万民法盛行,逐步取代了公民法。 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巩固了罗马政权。 (5)395年,罗马帝国为东西两部分,教也分为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和以拉丁语地区为中心的西方教会,君士坦丁堡和罗马分别成为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的中心。必修ⅢP106知识链接 教开始了对西欧近一千年的神权统治。 3、关于罗马法体系形成发展历程 (1)“习惯法”( 罗马法的渊源—罗马建城-公元前8世纪到共和国初期-公元前6世纪末)→“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 (2)“公民法”(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前3世纪中叶-中国在战国末期:罗马社会发展,平民反对贵族,典例是《十二铜表法》)↓ (3)“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国家的壮大、罗马社会的变化-共和国到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中国在西汉末)及以后的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适用罗马境内各族人民,逐渐取代公民法)↓

(4)说明:在罗马法体系发展过程中,作为法律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的自然法(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代表人物是罗马共和国晚期政治家和法学家西塞罗。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西塞罗还是斯多亚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文化与精神 1、希腊:(1)富含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前800年始建雅典卫城(雅典卫城中最负盛名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奥林匹亚遗址-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两个遗址体现人文

12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精神。 (2)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第一次思想:前5世纪中叶,古希腊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等),人类自我意识第一次觉醒+苏格拉底阐述人的道德哲学,尊崇理性、追求思想自由+古希腊文化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多方面成就及对世界思想文化的影响+希腊、罗马——公元前4世纪末至前3世纪初形成的斯多亚学派(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第一次系统论述天赋、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 2、罗马:(1)罗马共和国晚期著名政治家、法学家西塞罗(前106-前43)继承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思想传统,进一步发展了斯多亚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为古罗马国家奠定了一种政治法律哲学基础-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某些基本权利,被誉为“自然法之父”,自然法标志着罗马法学的高度成熟 (2)文化遗产的建筑特色和艺术成就及人文精神(大斗兽场+图拉真广场和纪功柱+万神殿+凯旋门)——古罗马城以“罗马历史中心”为名,于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重要历史人物:亚里士多德

【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15世纪前后-20世纪初)】

特别提醒:世界近代历史时期恰好与中国明清时期(1368-14—1912年)同期。 一、时期: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一战前(世界连接为一体)。现行教科书中大致分为两大时期(横向历史阶段为主):

1、工业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4世纪开始—18世纪中叶——

(1)思想——人文精神的发展(西方思想史上第二、第三次思想运动):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把人性从教的神学束缚中出来:以英国、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高扬“理性”、“天赋”、科学、民主的旗帜,用“自由平等”把人从封建和等级中出来。最重大的意义是对人本身的彻底。 (2)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出现(“马克思说: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初步拓展,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的到来准备的条件。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

(3)政治变革——英国、美国与代议制在英国、美国初步确立+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必修Ⅰ专题七第一、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

(4)科学发展——牛顿为代表的科学。必修Ⅲ专题七第一课,选4第六单元第一课; (5)文学艺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英国的伟大作品+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和罗马的世界文化遗产:必修Ⅲ专题六第二课+选修六第四单元。

(6)国际关系——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诸国大规模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争霸战争(所谓“商业战争”)→英国在先后打败了西、荷、法之后,在18世纪中叶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东方遭到掠夺,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基础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

2、两次工业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其中以前一百年的第一次工业时期为典型)

(1)思想:启蒙运动继续必修Ⅲ专题六第三、四课→自由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方式)思想开始盛行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

(2)经济发展:工业导致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西欧、北美,人类文明首先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乡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过渡,产生了贫困和环境恶化等世界性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同时,资本主义生产系做出适应性调整。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 (3)政治发展:A、英美代议制的趋于完善,代议制扩展法、德及亚洲等地。必修Ⅰ专题七。 B、马克思主义诞生与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科学进步: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物理学多个领域得到发展+达尔文、赫胥黎的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及传播+量子论创立+爱因斯坦相对论+技术诸多领域的巨大成就 必修Ⅲ专题七第一、二、三+四课。

13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5)文艺繁荣: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艺术相继兴起,必修Ⅲ专题八第一、二课)。 (6)国际关系:资本主义强国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到20世纪初,广大亚非拉国家被卷入到以英国为核心、由资本主义列强主导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世界连接为一体。第一次世界大战逐渐逼近。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必修Ⅰ专题二;选修3第一单元第一课。

二、根本属性:资本主义(各领域:参见上面分析)形成和发展并主导世界历史的时期。 三、纵向线索(以上面的“一”为前提,转换观察角度): 1、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内容特别多——参见上面)。

2、民族主义(民族)发展史(北美战争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第第二课。中国近代前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Ⅰ专题二第一、二课;辛亥:必修Ⅰ专题三第二课)。

3、社会主义发展史: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必修Ⅰ专题八第一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重要历史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马克思 四、欧美近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深度概括):

1、经济基础: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2、上层建筑: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

3、意识形态:以天赋、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理性精神取代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

4、历史主体:自主命运的公民取代了效忠于人的臣民。

五、同时期(14世纪-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中西历史总体特征的对比联系:1、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政治、经济、思想、对外),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资本主义),未能实现自主由传统农耕文明向近代工业文明的转型→1840年后,国门洞开,列强强行将中国拉入近代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处于依附地位,同时,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的依附地位进行持续的思考和斗争,使中国社会近代化因素逐渐增多;辛亥使中国由帝制转向民主共和。

2、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实现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并全面领先于各大传统文明→经过数百年的殖民扩张,将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东方国家强行纳入由它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整个世界连接为一体。

【现代世界:多种社会制度并存(20世纪初迄今)】

一、时间阶段: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世界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大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时的世界;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 二、时代特征:

1、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新兴民族国家三大类型国家共存及其相互关系:(1)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从敌视抗衡到长期共存、竞争、相互借鉴(苏俄新经济、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二战后英法德日经济发展模式,等)。(2)资本主义与新兴民族国家:近代资本主义殖民体系解体,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格局开始改变,同时新兴民族国家大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国家:相互声援,共同诉求——调整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2、世界范围的时代主题:从战争与到和平与发展的变化。

3、整体世界:20世纪初,世界在资本主义体系下连接为一体→1914-1945年,世界整体化趋势被世界大战打断→1945-1991年,虽然世界整体化趋势得到推进,但美苏冷战又阻碍了整体化的发展→1991年两极格局崩溃以来,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整体化趋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和发展(如世贸组织成立等)。 三、具体线索结构 1、经济:(1)世界资本主义广泛深入的发展及内在矛盾的充分暴露。(必修Ⅱ专题六、专题八)——主要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以及新技术三个层面加以理

14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解。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仍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力量。 (2)世界社会主义的广泛发展及曲折进程(必修Ⅰ专题八第三课、必修Ⅱ专题七,还包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Ⅱ专题三 (3)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加强:最突出的表现是20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的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国际治理”方面为此所做的适应性调整——正是这种联系的加强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到今天,以中国、印度、巴西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预示着世界格局大调整即将到来。当然,经济全球化也带来诸多有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必修Ⅱ专题八。 2、政治:(1)西方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民主政治——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和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必修Ⅰ专题四+专题八 (3)全球政治层面:在世界整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两次世界大战后先后成立了两个全球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 选修3第二单元、第六单元

(4)民族运动的深入发展及殖民体系的崩溃(选修4第四单元第一课孙中山、第二课甘地;选修3第一、三单元最后一课,第二单元第二课中的土耳其凯末尔等;必修Ⅰ专题三第三课中国的新民主主义,专题九第二课不结盟运动)

(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选修3,必修Ⅰ专题九)

A、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和平体系的构建(选修3前三个单元) B、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美苏间的“冷和平”)必修Ⅰ专题九第一、二课。 C、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选修3第五单元)已经不做考试要求 D、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必修Ⅰ专题九第三课。)

E、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重大变化:一战前后从欧洲列强主导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日崛起)→二战前后从欧洲主导到美苏两极格局 →20世纪末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 选修3前三个单元+必修Ⅰ专题九 F、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选修3第六单元,必修Ⅱ专题八第三课)。

3、与世界整体化和第二、第三次科技相适应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Ⅲ专题七、八的部分内容) 4、重要历史人物:列宁、甘地

四、同时期(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说明——“现代世界”与“现代中国”的起始时间并不同步

1、中国历史以1949年10月为界经历了前后两大时期: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清末与时期(1901-1949年)→现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年10月以来)

2、外部世界冲击和刺激下,20世纪以来中国自身的发展——以现代化作为切入点—— (1)1949年10月前,现代化各领域得到一定发展,但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世界资本主义存在较大的依赖,现代化成就有限

(2)1949年10月以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国家赢得自主,在领导下,虽有曲折教训,但总体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得到极大推进,业已成为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国家。

3、20世纪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1)总体:A、外部世界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正负兼有复杂的影响(如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美国对中国的影响) B、中国通过改变自己(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逐渐扩大对外部世界的影响

(2)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试图逐渐挣脱资本主义列强的束缚,重新赢得自主,中国社会每一次重大的政治变动几乎都包含着反对外来侵略的要素。其高潮是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其顶点则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胜利。

15 / 16

浙江省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综合复习一:六个版块结构复习提纲

(3)20世纪下半叶,中国走上了自主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新中国初期的“一边倒”到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积极融入世界历史发展大潮(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中国现代化从外部世界汲取了诸多经验教训。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6 /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