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3卷・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第6期2013年11月 (Philos.&Soc.Sci.Edit.)Vo1.33 No.6 Nov.2013 教育研究・ 李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陈双珠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 要:李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然而李侗生前隐 居山野,并无著书立说,其学生朱熹编撰的《李延平集》以及后人编撰的其他书目收入了他的传记、 书信、答问及诗歌等,成为今日探讨李侗教育思想的原始素材。李侗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学习目 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育方法、道德修养方法等五个方面,其对名利的淡泊,学术态度的严谨, 学习方法的朴实与科学,道德修养的内省,融洽的师生关系及高风亮节的师德风范至今仍具有一定 的时代意义,值得今人领悟、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李侗;教育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092.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3)06-0086-05 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儒家传统求学目的“学而优 则仕”在李侗身上并未奏效。依朱熹《李先生行状》 李侗字愿中,人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县崇仁 里樟仁乡(今福建南平市)人,生于北宋哲宗元裙八 年,孝宗隆兴元年卒(公元1093年一1163年),是程 颐的三传弟子,闽学继杨时、罗从彦的第三代师传弟 子,朱熹青年时期的理学入门老师,与杨时、罗从彦、 朱熹并称为“延平四贤”。 李侗隐居山野数十年,潜心治学教化,并没有著 所记,李侗生于仕宦之家,到他父亲李涣时,祖上已 是三代为官,而到李侗,却终生不仕。至24岁时师 从罗从彦,6年后学成便“谢绝世故,余四十年,箪瓢 屡空,怡然自适”… 。在良好的出仕契机面前,李 侗不为所动,最终选择“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 问”的生活。而后他“隐居山村四十余年,生活清苦 简朴,不求功名利禄,潜心研究儒学真谛”『2I1 。他 生所追求的是,“他一切置之度外,惟求进此学问 为庶儿尔”_3_宋史本传。以后人们这样评价他对学问的 一书立说,李侗教育事业最大的功绩在于培养和成就 了理学大师朱熹。正是由于李侗能慧眼识英才,对 朱熹精心教导,朱熹才得以逐步接受并发展了其 “理一分殊”说,李侗的思想也为朱熹“接伊洛之渊 源,开海滨之邹鲁”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了报答师 恩,朱熹把前后六次向李侗求教的实录编成《延平 专注:“(李侗)一志于圣人绝学,体验四十余年,皆 诣乎极。”【2 J】 他对古人学问如人饮水之平淡,而又 甘怡自乐,他说:“某村居兀坐,一无所为,亦以窘迫 遇事窒塞处多,每以古人贫甚极难堪处翻体,即啜菽 饮水,亦自有余矣。”[ 。延平 在隐居的时光里,他只 收徒授学,从未任过一官半I匹{,而在学术上,因不善 言辞,所谓“语言既拙,又无文采”[ 延平答问。所以 “极不要人传写文字”l4_2删。因此在学术上,李侗一 生以静养讲学为主,也并无著书 说。叮见尤论官 答问》一书,成为李侗仅有的一部著作而传诸后世, 朱熹后编《李延平集》收入了李侗的传记、书信、答 问及诗歌,里面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今人探 讨李侗教育思想的原始素材,归纳起来,李侗的教育 思想可以从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师生关系、道德 修养等方面深入探微,其中的许多内容至今仍值得 今人领悟、学习和借鉴。 一、李侗教育思想探微 (一)目的之道 场还是学术,他都秉持淡泊名利的人,丰念度,过着… 野农夫般的f}]园生活,自得其乐。正如他在诗巾所 描绘的:“胜如城市宅,花木拥 李侗强调学问乃是为己之学,应该反身而诚,而 收稿日期:2013-08—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190012) 作者简介:陈双珠(1987.),女,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福建闽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文化及思 想道德教育研究。 ・86・ 陈双珠:李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檐前。一雨晓时过,群峰翠色鲜。采荆烹白石,接竹 引清泉。车马无常到,逍遥乐葛天。” 静庵山居 咏 (二)态度之道 主力学求义,反空青广说,亦是李侗重“分殊” 认识论的阐发,即认为读书应该踏踏实实,确切了解 文中之意,讲学应该实实在在,不能空言无实,不应 浮光掠影,不能无边广说,虚张声势。朱熹初学时, “亦务为伐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于 小”r5 。。李侗便是这样教导朱熹:“熹窃记顷年汪 端明说:‘沈元用问尹_不1J靖《伊川易传》何处是切要 处。’尹云:‘体用一元,垃微无问,此是最切要处。’ 后举以问李先生,先生日:‘尹说固好,然须是看得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方始说得此语,若 学者未曾仔细理会便与他如此说,岂不误他。’某闻 之悚然,始知前日空言无实,全不济事,自此读书益 加详细。”[ ]延平答问又如“先生说一步是一步,如说仁 者其言也诩,熹当时为之语云:‘圣,人如天覆万物’ 云云。先生曰:‘不要如此广说,须穷其言也{刃前 头,如何要得一进步处… ]延平答问。 (三)学习之道 1.深潜缜密,活读经书 李侗的“深潜缜密”的读书方,是以其对 “理一分殊”问题的认识为基础的。“所谓‘深潜缜 密’,并不是把眼睛死盯在书本上追逐表面文字,而 是要通过精心体会来把握住书中的深刻意蕴;所谓 ‘缜密’,即非走马观花、草草读过,而是要精心研 读,一丝不苟。而后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思想, 就与此有着直接的渊源” ] 。朱熹把李侗的治学概 括为:“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 差,若概以理一,而不察其分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 似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3l宋史本传由此说明李侗认 为治学应当严谨,要看到普遍性也要看到特殊性,要 活读经书。活读经书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只记表 面之言,不能断章取义。他在谈“书中取义”思想 时,强调读书并不是对圣贤文章断章取义或采摘精 彩言词来作为装饰自己言谈的资本。他说:“读书 者,知其所 ,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 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以文字求 之说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 希。”l3_延平行状二是读 仔不能只拘泥于一种理解,思想 不能僵化,要学会区分不¨的情况,如果不懂“察分 殊”,就不知自己懂得的不是真学问。又如(李侗) 其语《窬秋》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 【Jj水,徒步而形势不州,不呵拘以一法。”【 朱史本传在 :《巾府》时,他说:“若徒记诵而已,则亦奚以为 哉 ’’f ]采史本传 2.日用功夫,落到实处 李侗以静默和日用,即静思和日常行事接物二 者作为认识的两个条件,他尝言:“道理须是日中理 会,夜里却去静处坐地思量,方始有得,某依此说去 做,真个是不同。”[ ]延平答问又如李侗日:“大率有疑 处,须静坐体究,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 力,呵见端绪,在勉之尔。”[ 延平答问意思是说,学习中 产生了疑问,须通过静坐,以保持心绪宁静,用心体 究,世间的伦理道德便会明白,被人所理解。在日常 行事中努力,可以发现一些端绪,更有辅助之力。可 见,在李侗看来,日用功夫和静默都是学习中十分重 要的方法。李侗在教育朱熹时十分强调要在日用中 下功夫,落到实处。如朱熹说:“某旧见李先生时, 说得无限道理,也曾去学禅。李先生云:‘汝恁地悬 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前事却又理会不得。道亦无玄 妙,只在日用问著实下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后 来方晓得他说,故今日不至无理会耳。”L4 盯显然李 侗反对不对“面前事”,即实实在在的道理不去理解 体会而在那悬空浮夸地滔滔泛论。道理本来就不是 玄妙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只要在“I:t用著实”下功 夫,道理就自然显现了。又如李侗说:“此人别无他 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 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功夫,若于此渐熟,则体用合 矣。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若静处有而动处无,即非 有,,,[3]与罗博文书 、.o 3.循序渐进,洒落融释 对学习的过程,李侗认为需渐次积累,以达到洒 落融释,于是又提出“融释”说。“融释”指的是对事 物的透彻理解,即包含了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质变, 进而推之万事万物的辩证思维方法。他说:“为学 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 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待此一事融释脱 落,然后循序少进,而别穷一事。如此既久,积累之 多,胸中自当有洒然处,非文字言语所及 也。’’f 延平答问 遇事须反复推寻,以究其理,实际就是格物穷 理。对一个事物的透彻理解之后,循序渐进,而再 “别穷一事”即是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认识方 法。朱熹对李侗的融释说也很是赞同:“旧见李先 生说:‘理会文字,须令一件融释了后,方更理会一 件。 融释’二字下得极好。此亦伊川所滑‘今日格 一件,明日又格一件,格得多后,自脱然有贯通处’。 此亦是他真曾经历来,便说得如此分明。今若一件 未能融释,而又欲理会一件,则第二件又不了。推之 万事,事事不了,何益?” 延平答问所以,洒落融释,格 物穷理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 r』-是勤勉学习、学无 止境的学习态度。他说:“在此粗安,第终不乐于 .87. 第33卷第6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 1月 此,若以谓随所寓而安之,即于此 鹰,便不是。此 微处 学者之大病,大凡只于微处充扩之,方见碍者 尺尔。”[ 诞平答问即认为学问是无止境的,如果满足于 现状,就会受困顿的危险。如此,李侗便把这些学习 方法融会到教学过程叶_1,鼓励朱熹多学习,勉励他进 步。他认为圣贤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通过后天的学 习同样也能达到。要成为圣贤,可在“圣经中求义, I:t用巾着力”,通过积年涵养来变化气质,以达到圣 的境界。他说:“某窃以谓圣人之道中庸,立言常 tf1人为说,必十年乃一进者;若使困而知学,积十 { 之久,I:-1孳擎而不倦者,是亦可以变化气质而必一 进也。”f 延平答问李侗希望朱熹也能成为“圣人”,对 他街予了很高的期望。他在给朱熹讲解《论语》“吾 卜钉氕而志于学”章句时,勉励朱熹循序渐进,并问 朱点:“圣人非不可及也,不知更有此意 ?’’[ 延平答问 (四)师生关系相处之道 1.言传身教,身体力行 李侗十分赞许孔子门徒朝夕相伴在孔子身边的 治学行为,他认为正是这种师徒问的朝夕相处,老师 做剑了言传身教,而学生有问题可与老师“议论问 答”,能学到了书本之外的更多知识和感悟,特别是 能从道德涵养上给予直接的感染和熏陶。如他所 说:“惟洙泗之门。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 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 初见罗 豫章先生书又如其在书信所言:“大率今人与古人 学殊不同,如孔门弟子群居终l:1相切摩,又有犬子为 之依归,I:1用相观感而化者甚多,恐于融释而脱落 处,非言说可及也。”[。]延平答问所以,虽然李侗与朱熹 在来往的书信之中解惑和回答也十分详尽,但李侗 的内心认为列‘朱熹的学业指导上,难免有着不尽其 详的感觉,由此,他多次在书信之中表达了想与朱熹 会断之意。如辛巳二月二十四El李侗书云:“有疑 更容他Et得见剧论。” 延平答问又曾有辛已巾元后一 H书云:“谕及所疑数处,详味之,所见皆正当,可 喜。但于洒落处恐未免滞碍,今此便速不暇及之,谨 俟凉爽可以来访,就}iII折处相难,庶彼此或有少补焉 尔。”[ ]延平答问可知,书信往来,并不能让李侗详细地 将欲青‘之语得以表达,他也担心朱熹理解 会有误 解。为此,李侗期盼朱熹能够前来卡H会,以便当面将 疑惑解释详尽,相互探讨。所以,在李们看来,治学 求道,师徒卡Ij授,更多有不可言传,只可体悟之处。 2.循循善诱,孜孜教导 朱熹初见李侗时,对李侗的观点似乎有些不屑。 拿fII4识透朱熹的心态,f}j平和的语气和循循善诱耐 心劝导的方式,委婉劝说朱熹,引导朱熹要熟读圣贤 3t:f4I ̄1研读思考以求其LfJ真义。朱熙经过儿年 .88・ 的思索,加』二本人反复研读李侗推荐的儒家圣贤书, 终于接受了李侗的劝导。李侗对待朱熹, 露j』j其 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才干和能力,这种因人施教的 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他对学术讨 论的平等态度,也值一提。《延平答问》中,他对朱 熹的答难及诸多论辩,都以平等态度相处,这对一个 道学先生来说,是很难得的。同时,李侗的这种教育 思想和教育方法,也对朱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直接 的影响。 李侗不仅在教学方法上对朱熹循循善诱,而且 在心思和时问上对朱熹的教导可谓是孜孜不倦。虽 然他们相见不过五六次,交往的全部时问也只有十 年,但他们书信来往频繁,李侗就曾一次连修七封信 与朱熹,所涉问题尽是朱熹也是后人深感疑难歧义 之处。他对朱熹的学品也很欣赏,在《与罗博文书》 中说:“元晦(朱熹字)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党鲜 有。晚得此人,商量所疑,甚慰。又日,此人极颖悟, 力行可畏,讲学极造其微处,某因追求有所省,渠所 论难处,皆是操戈入室,须从原头体认来。”[ 平答问 (五)修德之道 1.反身而诚,静中体认 李侗认为学问乃是为己之学,应该霞视反身而 诚,因为圣贤之言都应成为自身的德行,通过反求诸 心,达到学问的“清通和乐”。他说:“读 l}者,知1其 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 吾所未至,皆可勉而进矣。”“昔尝得之师友绪余,以 谓学问有未惬适处,只求诸心。若反身而诚,清通和 乐之象见,即是自得处。更望勉力以此 已” 韶钔。 “反身而诚”、“吾身求之”、“求诸心”便是要以身体 之,以心悟之,用身心来体悟道理,而默坐澄心,静中 体认,便是具体的方法。静中体认,李侗亦称之为 “静坐体究”、“静坐中观”,作为一种认识方法, 匕要 求创造一个安静的思维环境,以便可以体会更深的 道理,这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诉诸直觉的内心体悟。 李侗静中体认的方法,直接受到其帅罗从彦的 影响,李侗自称:“某向时从岁先生,学问终日,相对 静坐,只}兑文字,未尝及杂语。先生极好静坐,某时 未有知,退入室中亦静坐而已,罗先生令静I}I看喜怒 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此意不唯于进 学有方,亦是养心之要。”『 延平答问师生二人终}1 NX,.f 静坐,讲论书本知识,别无他求。李侗 此而养成了 默坐澄心,静中体认的思维习惯,不仪如此,他也足 这样教导朱熹的。当朱赢颇感l,_1负,高谈阔论时,李 侗说:“学问之道,不在多青,但默坐澄心,体认灭 理,若真有所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久久j{] 力于此,庶儿渐明,ij,i: ̄-/:始有力耳。”【。] 怦前书 朱惠 有所疑时,李侗现身说法,说f]已“持敬之心,未尝 陈双珠:李侗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敢忘”,“于圣贤之言,亦时有会心处,亦间有识其所 以然者,但常见反为道理所缚,殊无进步 处”(。]延平答间。所以,朱熹后来在追忆先师的教诲时 恩意笃厚,久而不忘。生事素薄,然处之有道,量人 说:“李先生教人,大抵令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 象分明,即处事应物自然中节,此乃龟山门下相传指 诀。”[ 姬乎咎问 2。存养心气,体验未发 李侗很强调“存养之功”,认为它是“学者之 为出,宾祭谨饬,租赋必为。邻里先亲戚或贫不能婚 嫁,为之经理,节衣食以赈助之。与乡人处,食饮言 笑,终日油油如也。年长者事之尽礼,少者贱者接之 各尽其道,以故乡人爱敬,暴悍化服。其接后学答 问,穷昼夜不倦,随人浅深而诱之各不同,而要以反 身自得,而可以入于圣贤之域。”由此,乡里人这样 评价李侗:“乡曲以上底人,只道他是个善 耍”。他说:“今之学者,虽能存养,知有此理,然旦 昼之间。一有懈焉,遇事应接,举处不觉,打发机械, 即离间而差矣。”[。]延平答问在李侗看来,若不好好存 养,一旦松懈,遇事应接打发机械,则先天存于人身 的道理,“终不为已物矣”。李侗给朱熹讲解了《孟 子》中尽性、养气的内容,他说:“孟子有夜气之说, 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于涵养处著力,正是 学者之要,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 延平答同 “必须是兼旦昼存养之功……则夜气清”[ ]延乎答同。 而这种养气即养心,“养气大概是要得心与气合,不 然心是心,气是气,不见所谓集义处,终不能合一 也。”“若更分别那个是心,那个是气,即劳攘 耳”[ ]延平答问。所以“可见静坐默识和存养之功二者 也是一体的” 。 如何存养心气?李侗主张体验于未发之处,于 未发处存养,这也是他从罗从彦那里承袭过来的思 想,成为洛学心性修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自述:“(罗)先生令愿中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 {胄中,未发时作何气象。不惟于进学有方,亦是养心 之要。” ” “静中体验于未发”是修养心性的要旨, 不能等到“已发”之后。他直接从儒家经典《中庸》 中寻找“存养于未发”的根据,提出:“所谓喜怒哀乐 未发之谓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延平答问后来朱熹 说l“燕早从先生学,受《中庸》之书,求喜怒哀乐未 发之旨,未达而先生没 ” ” 加这表明,李侗把“未发 之旨”贯彻到教学中去了,这对于朱熹已发未发说 (中和说)的形成有很大影响。由于李侗在学习过 程巾较注意个人成德之教、变化气质,所以“澄心默 坐”、“存心养气”、“体验未发”虽然是学习方法,但 从其特点来说更倾向于道德修养方法。 正因为李侗崇尚儒学,注重道德的修养,追求圣 人的理想人格,并侧重内圣的修己之学,力求通过 “静中体会”、“日用工夫”、“存养新气”、“经中取 义”等修养之道以达到圣人的理想人格。所以在现 实生活中,李侗亦践行圣贤之言,虽然经济不宽裕, 但却有乐于助人的善心。《宋史・李侗列传》和《延 平答问》都有载:“故其事亲减孝,左右无违。仲兄 性刚多忤,先生事之致诚尽敬,更得其欢心焉。闺门 内外夷愉肃穆,若无人声,而众事自理。与族姻旧故 人。”[。]延平答问可见李侗不仅学术造诣深厚,道德修养 也颇高,其德行感染了众生,为乡邻、朋友、后人所称 道。正如李侗的学友邓迪所说:“愿中如冰壶秋月, 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朱熹之父朱松亦称李侗: “姿凛劲特,气节豪迈。”[ 1宋史本传作为弟子的朱熹也 这样评价老师:“若先生之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 之当世,殆绝伦比。”【’]延平行状明代熊尚文《请从祀 议》中也对他如此评价:“李侗道德纯备,学问通 明。”今人亦用“冰壶秋月”、“光风霁月”来赞颂李侗 的德行。同时,他的德行也受到地方的高 度赞扬及敬仰。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年),陈复斋 来延平任职,仰慕李侗道德文章温和纯粹,仿照汉白 鹿观在镡溪南九峰下建延平书院,作为奉祠讲学的 地方。宋理宗淳裙七年(1147年),李侗被赐谥文 靖。元顺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赠太师,追封 越国公。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李侗被从 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赐御书匾额 “静中气象”悬于延平府道南祠。由此可见,李侗死 后得到官方极高的肯定和荣誉。 二、李侗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虽然李侗生活的时代与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 但李侗的教育思想是具有时代价值的,其中盼许多 内容对于当今为师、为学以及道德修身都具有极大 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采纳,主要可体现在如下几个 方面。 一是有利于养成严谨的学术态度。李侗要求读 书“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即书读 得有下落,能知道哪是哪,何意是何意,能领会切要 处。这种“书读得有下落”的学习态度,即是对做学 问的严格要求,对踏实读书、做学问的赞同,是对一 味求快的功利冒进的读书态度的批评。这种严谨的 学术精神,使我们在面对现今浮躁的社会以及实用 主义的功利读书论时,能保持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 是的精神。 二是有利于改善虚浮功利的学术风气。由上文 分析可见,李侗不仅对仕途功利淡?自,而[L对学术功 利也十分淡泊,他没有借用自已的学识和影响著书 立说,为自己扬名立万,而是把做学问看作足为己之 学,即为自已本身对知识的热爱的学术追求和道德 ・89. 第33卷第6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1月 追求,反观当下,许多学子正是少了李侗这一份为己 之学和这份做学问的淡然心境,把做学问当成功利 之学,或是为了前途和金钱,或是为了虚荣和炫耀, 对于学术,空言广说,甚至弄虚作假,却不似李侗潜 心学术,淡泊名利,反身而诚,把学问融释于日常的 生活中,真正做到心中“洒落”,这种思想在当今许 多功利的学术现象下像是一剂清凉的微风让人欣赏 和警醒。 三是有利于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李侗提倡读 书不能只拘于一种方法,主张要活读书,贬斥死背, 思维要活跃,不能僵化,要能辨察不同情况,即能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要有格物致 知、学无止境的学习精神以及学习方法的辩证精神, 至今仍然具有科学性,是我们在读书求学中应该强 调的学习方法,应当积极借鉴。 四是有利于养成学习的自觉和道德的自省。李 侗强调的“反身而诚”、“静中体认”、“体验未发”、 “存心养气”等,既是强调学习自觉的学习方法,更 是强调道德自省的修养方法。现今社会,许多人的 学习以功利为目的,被外力所牵绊,而缺少了学习 “反身而诚”的自觉和主动,缺少了对学问发自真心 的热爱。在当下车水马龙、节奏飞快的生活中,人往 往缺失了一份对心灵的关注和对自身道德的反省, 而使社会人心浮动,道德问题突显。李侗对道德修 养的自省和其本身的道德表率应为今人所学习和反 省,以使自己在喧嚣的世俗生活中,为自己寻得一处 心灵安居的精神家园。 五是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上文中 李侗对其老师罗从彦的敬重和对学生朱熹的关爱溢 于言表,形成了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正是李侗的殷切 期望和孜孜教导才赢得朱熹的敬重,二人培养起深厚 的师生隋谊。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李侗卒 于福州,次年正月,朱熹从武夷山赶到延平伏哭先生 灵柩之前,几度“失声长号,泪落悬泉”,八月下葬时, 朱熹又到炉下瓦口参加会葬,写有悼文并诗《挽延平 先生三首》,回城留宿西林院,夜不能寐,又作《用西林 旧韵二首》。“想到‘从游十年,诱掖谆至’,‘久依教 育,义重恩深’,往事如昨,历历在目,师徒情笃,见于 诗行” 。其深厚的师生情谊感动了古人,也感动 了今人,其成功的师生相处之道对今天的我们,无论 是为师还是为学都应深刻体会,诚恳学习。 参考文献: [1] [元]脱脱.宋史[M].刘浦江,等,标点.吉林:长春出 版社,1995. [2]廖云泉,南平市志编纂委员会.南平县志[z].北京:中 华书局,1994. [3] [宋]朱藏版. 熹.李延平集[0].清同治五年福州正谊书院 [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293册)[G].上海:上海 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6] 于述胜.朱熹与南宋教育思潮[M].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1996. [7]邹永贤.朱子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88。 [8] [清]黄宗羲.宋元学案・豫章学案[M].陈金生,梁运 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张建光.读史札记李侗之静[N].福建Et报,2012-01-03 (04).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LI Tong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CHEN Shuangzhu (College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0,China) Abstract:LI Tong was a famous scholar and thinker in No ̄hern Song Dynasty,whose ideology contains abundant materials about edu— cation.However,du6ng his lifetime,he lived in seclusion,and had neither writings nor any theories.LI Yanping Corpus(written by ZHU Xi,a student of LI Tong)and some other books by later generations took in his biography,letters,questions and poetry,which has become the original materials to study the edt,eational ideas of LI Tong.His educational ideas can be classiifed into five parts,i. e.1earning objectives,learning attitude,learning methods,educational methods and moral cultivation methods,ete.Till now,his in— difference to fame or gain,rigorous academic attitude,scientiifc way of learning,introspective moral cultivation,harmonious relation— 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as well as noble teacher ethics all possess a certain contemporary value,and are good examples for US to learn nowadays. Key words:LI Tong;educational ideas;contemporary value (责任编辑:金云波)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