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药炮制方向的研究进展

中药炮制方向的研究进展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药炮制方向的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是中药区别于天然药物的中药标志,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机理、传统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本文就近年来中药炮制学方向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同时就现存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中药炮制 研究进展 1 引言

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古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1]。作为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是中药三大支柱的主题部分,已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科学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中药炮制也引起人们的更大兴趣。 2 炮制的历史沿革及传统理论研究

中药炮制的发展经历了由浅到深、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人类医学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中药炮制的理论和技术经验是历代中医药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积累形成的,其文字资料分散在历代医药文献中。收集整理历代的炮制文献资料,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及工艺方法的衍变发展轨迹,对做好单味中药的炮制研究实验设计和整个中药炮制学科发展史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2]。

远古时候,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当人类发现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因此对药物的毒性降低和调整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从药理、药化等方面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及原理,这就是现在的中药炮制技术[3]。

在历代的医药著作中,元代前就有记述药的加工方法的。如汉、梁、唐代对药物的净选法(去皮、心、毛、子、节、瓤、芦、核等)变形处理法(碎、劈、切、挫、捣等)及宋代的辅料炮制法。到了金元时代,出现了较完整的炮制理论论述,如王好古所著《汤液本草》在黄芩、黄连炮制方法中介绍:“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用酒洗之,在下生用。大凡生升熟降”。到了明代,炮制理论又有了新的进展,如陈嘉谟的《本草蒙荃》之“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等理论概括中药的炮制原理,这也是历代医学家所不及的。到了明代末期,李时珍便把药物的炮制法与中医辨证论治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适应临床需要,如《本草纲目》中的“黄连治肝胆之实火,则以酒炒”,“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等。清代张仲岩的《修事指南》对药性的炮制理论记录更加完整,如“有时以物制药者,有时以药制药者,有时热药而制冷药者,有时良药而制毒药者……”。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历代医药专著中都记载了丰富的中药炮制内容,并各有创新,这对中药炮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传统主要炮制理论包括有七情相制论、净制理论、切制理论、贮藏理论、炭药止血理论、中药制药论、中药生熟论、辅料作用论。这些理论一直在指导中药炮制的生产与应用,然而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也是目前十分必要的[4]。

3 炮制机理的研究

中药炮制机理研究,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并阐明中药饮片炮制内涵的实质,揭示其科学基础。通过对炮制机理的研究,对指导炮制工艺研究及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有深刻的意义[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分析化学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分析技术、分析方法和分析仪器不断涌现, 为复杂体系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在中药现代研究中已经得到了推广

和应用[6,7],也大大推动了中药炮制学的发展。 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领域, 各种最新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都已经有应用, 取得了较多成果,可以说, 中药炮制机理的现代研究是伴随着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9]。张的凤等采用醇提取法和高效液相法,研究了马兜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蜜制品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较生品下降了51%~55%,由于马兜铃酸A对人体有毒副作用,含量下降说明炮制后副作用显著降低[10]。采用柱层析一分光光度法对黄连的生品、酒制品、姜制品、吴茱英制品、炒制品、土制品、炭制品、醋制品、盐制品进行盐酸小聚碱含量测定,实验结果表明黄连经炮制后,其总生物碱的含量以盐酸小聚碱计,其顺序为:酒黄连>醋黄连>姜黄连>盐制黄连>英黄连>生品>炒黄连>土黄连>炭黄连[11],为传统的酒制黄连的炮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穿山甲主含蛋白质、氨基酸、钙质,尚含有幽体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经砂烫后迅速醋淬,醋可趁热渗入疏松的药材体内并与多种成分结合成醋酸盐,从而增加了炮穿山甲药效成分在汤剂中的煎出率,故醋制后可增加炮穿山甲活血止痛作用,测定分析也证实,穿山甲及不同炮制品的总煎出物、总蛋白和钙的含量多少为:砂烫醋淬品>砂烫品>生品(P<0.01)[12]。江海燕 [13-15]等近年来采用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虎杖饮片的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及现代烘品中的大黄素、白藜芦醇苷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实验结果大黄素含量高低为:酒炙品>醋炙品>盐炙品>生品,故认为虎杖饮片用酒炙炮制后可提高其有效成分的溶出量,而白藜芦醇苷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生品>盐炙品>醋炙品>酒炙品,提示虎杖原药材在净制过程中应遵循“少泡多润”的原理。为探索酒炙大黄泻下力缓与结合蒽醌含量的关系,孟兆青[16]等采用分光光度法对大黄不同炮制品的水煎液和甲醇提取液中结合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水煎液中,游离蒽醌生品与炮制品相差不大,但是结合蒽醌酒炙品比生品高的多;而甲醇提取液中,生品的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均较酒炙品高。故提出问题,认为由于临床汤方,多为水煎,用结合蒽醌含量减少来解释酒炙大黄缓泻作用可能并不完全,酒炙大黄缓泻的真正原因可能需要从多个层次上进行探讨。采用冷浸法对黄芪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炮制品均较生品高,这对阐述黄芪的炮制理论有一定意义[18]。

毛淑杰[19]认为中药炮制机理研究应重点从两方面人手。第一是毒性中药的解毒增效机理研究。第二应选择传统炮制理论对其生、熟(生品、炮制品)功能主治有不同的精辟论述,并且临床上应用多年,证明其生、熟异用的饮片理论是正确的、疗效是确切的中药品种。实际上就是通过炮制明显改变了原生药的功能主治及药性的品种。例如:传统炮制理论认为,生大黄攻下,酒大黄清上焦实热,熟大黄炭缓泻,炒炭收敛止血。多年的临床也证明了生大黄的浚泻,熟大黄偏于抗菌消炎、缓泻,大黄偏重止血等功效的确切。又如生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石膏则收湿、生肌敛疮,且不主张口服。利用HPLC技术对山茱萸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 结果显示山茱萸经黄酒加热蒸制后各主要成分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 其中 5-羟甲基糠醛(5-HMF)的含量明显增加, 这些成分含量的变化与其药效密切相关, 也是山茱萸的炮制机理的一部分。这些炮制后药性及功效改变的饮片,需要通过试验研究,阐明中药改变疗效的物质基础及变化机理。 4 炮制工艺的研究

中药的类别很多,品种繁杂,各地炮制方法也不甚一致。因此,在清楚炮制原理的基础上,研究炮制技术,筛选出较佳的炮制方法及其具体的工艺技术参数,对加快中药炮制规范化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的步伐是非常有意义的。如实验结果分析,清蒸、豆制何首乌葱酮类衍生物,卵磷脂含量相差不大,而作为降胆固醉二苯乙烯苷含量,清蒸品为黑豆制品的2.179倍。由此提示清蒸法完全能够替代传统的黑豆汁炮制法[21]。选择温度、时间、加水量、压力4个因素,采用L9(s4)正交表,以综合评分的办法对半夏的熟法炮制工艺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确定最佳炮制工艺为温度115℃、时间120min、加水量25倍,压力8Ox104Pa。

与《药典》工艺(7~12d)相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22]。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硫酸铝钾[KAI(504)幻的含量为考察指标,筛选出温度为240℃,时间为1.5h,样品粒度为5mm是烘制法炮制枯矾的最佳条件[23]。实验结果可看出,槟榔炮制后,糕酸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焦品略有下降外(下降约3.8%)微波制品和炒品的含量均较生品有所升高,升高率依次为,制槟榔升高15%,炒槟榔升高6.9%。故微波炮制工艺是槟榔炮制的最佳工艺[24]。梁新松[25]采用正交试验,对甘草的不同软化方法及其对甘草饮片主要有效成分甘草酸含量的影响进行考察,提出甘草软化的最佳浸泡温度60℃,时间为lh,加水量为4倍。有人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厚朴酚、和厚朴酚总量为质量指标,考察了姜制厚朴不同炮制方法、辅料的不同规格及加入与否对饮片质量的影响,认为以10%生姜汁炒干法质量最佳[26]。据报道,有人[27]以黄连中盐酸小聚碱及浸出物含量为考察指标,对酒炙黄连酒的不同类别、用量、炮制品的质量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与生品相比小巢碱含量相差无几,而4种炮制品的浸出物含量均明显高于生品。其中25%白酒炙品>25%黄酒炙品>10%白酒炙品>10%黄酒炙品>生品。分别高于生品41.9%,40.76%,38.52%,32.25%,认为酒炙黄连应选用的辅料以白酒为最佳。 5 中药饮片质量研究

同一饮片由于生产条件和环节不同,质量差异很大,直接影响疗效。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必须通过各种化学手段进行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如李松林等[28]利用UPLC-TOFS研究地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为地黄质量标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饮片的质量与产地、采集时间、加工炮制及贮藏等多种因素有关。造成质最各异。白芍历来以毫、杭、川为道地,以芍药苷含量而论,毫芍、川芍确实优于杭芍,但山东曹县产的白芍中的芍药苷含量却高达1.95%。另一方面,也不是芍药苷含量越高越好。建议道地药材白芍中芍药苷的含量标准准订为1%~2%为宜.低于2%者应实行低质低价。通过用被板蓝根作用过的内毒素作为家兔热原试验和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构形态变化,证实板蓝银抗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的成分含量与品种产地的土壤、气候、栽培方法、采收加工、储存条件等有关。不同采集期芍药根中苷类和苯甲酸成分含量,用计算机进行多元数量化回归分析,发现芍药根中化学成分含量产量)主要受其植物内部自身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而气候、降雨量等外部因素对其影响占次要地位[29]。 6 存在问题及讨论

从近年来大量的文献报道中可以看出,中药炮制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科研思路更加活跃。同时,与其他学科在思路及方法上的交流借鉴不断加强,例如在分子水平上开展炮制机理探讨、利用模糊方法进行分析优选最佳炮制工艺等[30],促进了炮制实验水平的提高。中药炮制研究正日益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新的炮制方法的出现,更是推动了炮制学科的进步。

然而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中药炮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如重视文献内容研究,忽略对传统经验的研究;以理化实验研究为多,临床运用研究不足;重单味药炮制前后比较研究,轻复方中考察;炮制原理、工艺研究与技术规范、推广不协调,炮制工艺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模糊等。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特别是保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促进临床用药的有效和安全,中药炮制研究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在研究中药炮制文献的基础上,强化对中药传统炮制经验的研究;加强增效类中药炮制在临床运用中的研究;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开展中药炮制的理化实验研究;重视在复方中研究单味中药的炮制作用;对比传统工艺及与现代技术的替代或结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贾天柱.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3.

[2] 黄海燕,丁安伟. 浅谈近几年中药炮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中药炮制

学术会议论文集.

[3] 田桂云. 浅谈中药炮制的沿革及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11(7):623.

[4] 贾天柱. 中药炮制传统理论概述. 中药药效提高与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交流研讨会.

[5] O. A. Konovalova,V. I. Sheichenko.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rtemisia frigida[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1991,27, (1) .

[6] Xie PS, Chen SB, Liang YZ, Wang XH, Tian RT, Upton R. Chromatographic fingerprint analysis—a rational

approach for quality assess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J Chromatogr A, 2006, 1112 (1-2): 171—180.

[7] Mao JJ, Xu JW. Discrimination of herbal medicines by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chem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Spectrochim Acta A, 2006,65(2): 497—500.

[9] 秦昆明,石芸,谈献和,等.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炮制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科学,2010,40 (6):668-678.

[10] 张的凤,张金莲,黄成.马兜铃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2):59.

[11] 李凌云,廖波,甄汉深.黄连不同炮制品中盐酸小菜碱的含量研究[J].中药天地,2001,10(12):36.

[12] 王炳光,尹建锋,贾传春.穿山甲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2003,(4):封三. [13] 江海燕,蔡少芳,潘莹.虎杖不同炮制品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2.20(4):426. [14] 江海燕,朱华,陈勇.HPLC法分析炮制对虎杖中大黄素影响[J].中成药.2003.25(6):462.

[15] 江海燕,卢忠朋,潘莹.HPLC法测定虎杖炮制品中白藜芦醇苷的含量[J].中草药,2004:35(5):523.

[16] 孟兆青,杨中林.生大黄与酒炙大黄不同溶剂提取液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的含量比较[J].中成药,2005,27(1):49一51.

[18] 田源红,靳凤云,雷红.炮制对黄芪中水溶性浸出物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6):497一498.

[19] 毛淑杰. 中药炮制机理初探[J]. 世界科学技术, 2003,5(5):59-61.

[20] Du WF, Cai H, Wang MY, Ding X, Yang H, Cai BC.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six active components

in crude and processed Fructus Corni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J Pharm Biomed Anal, 2008, 48 (1):194—197.

[21] 刘惠茹,罗选刚.清蒸、豆制何首乌主要成分比较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1):39-40.

[22] 赵典刚,王兴华,郝桂兰等.半夏熟法炮制工艺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11(2):104~106.

[23] 张首,王桂娥,朱天琪.枯矾炮制工艺的优选[J].中药材,2001,24(4):262一263.

[24] 孙立立,惠秋莎,孙立靖.中药槟榔饮片炮制工艺研究[J].中成药,2000,22(5):345-348.

[25] 梁新松.甘草最佳软化方法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22-323.

[26] 刘惠茹,唐家福,凌辉伦,等.姜制厚朴炮制工艺及辅料的研究[J].基层中药杂志,2000,14(3):28-29.

[27] 刘惠茹,唐家福,武晓玲.酒对黄连炮制品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638一639.

[28] Li SL,Song JS,Qiao CF,et al.A novel strategy to rapidly explore potential chemical markers for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raw and processed Radix Rehmanniae by UHPLC-TOFMS with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Journal by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2010,51:812-823.

[29] 万国兰,罗海保. 中药炮制研究概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5年增刊:31-32. [30] 姚洪武,刘岩. 中药炮制研究的现状与思路[J]. 中国药房,2008,19(30):2394-23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