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外语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要会运用。无论学了多长时间的英语,无论学了多少英语,不论是小学、中学、大学,只有做到灵活运用英语,才是真正意义上“学好英语”,而且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效果并不好。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灵活应用英语,进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问题也就成了教学中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效果不好,并不等于教师的工作做得不够多。其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英语氛围,比如各种活动丰富的英语角,英语超市,英语剧社等等,学生似乎也很感兴趣,但最终都还是离不开教师或多或少的提醒和帮助,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有所创新。因此,这些活动很难说对学生综合应用的水平有多大意义上提高,无非也还只是美丽包装下的表演而已。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在中国学英语会有这么多“哑巴”英语的现象?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有这样一些原因:1、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受中学英语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以知识为本,重知识传授,轻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2、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室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单纯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任务驱动性学习;3、教师所创设的教学语境不够真实,缺乏生活化的真情实感的语言实践;4、英语学科评价虽然也有口试,但还是偏重语言知识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语言综合运用实践的形成性评价。以上这些原因最终使学生处在被动地位,久而久之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思想就象套上了枷锁,无法真正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所需的“主动”、“自我体验”是相矛盾的。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直接体验各种事实,并且获得更深刻的印象,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这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才做什么,更谈不上课外主动思考和运用。学生最多也只是按教师要求背一背单词和课文,要不就是表演课文,即使是教师要求下的自由表演也还是离不开文本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缺少用英语的主动性,少了思维的参与,自然而然就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在“学好”的基础上说“运用”都如此难,更何况实际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还没“学好”就谈“运用”,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要真正做到灵活运用,在教师监督下的打好基础是必需的,其次才是让学生发散思维。根据上述情况,从学生角度来说,采取措施及具体实施1)依托朗读培养良好语感。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它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
①.跟录音机读录音机里发出的是纯正的且极富有童趣的原版录音,起到了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之效。
②.师徒结队根据对新知掌握好坏,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或弱点,相互帮助,是促进学生口语进步的一大对策。师徒结对活动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当然不是说一定要要师傅教徒弟,徒弟掌握得好,他可以反过来指导师傅。他们有问题及时举手,教师进行辅导。。2)联系实际,随时体验。无论是教师创设情景还是学生自己创设情景,只有当学生真正运用英语多次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自由对话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学生才会对所学语言有更深刻的记忆,才能做到真正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养成经常注意身边的英语的习惯。
学生学习英语需要大量的可供模仿的目标语言输入。在语言输入过程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不是外在的语言形式上,并且在这个习得的过程中形成听和说的习惯。我们应把交际语言的习得作为获得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而非只是把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这在教学过程中也是我们要区分开的,否则我们的教学整体上就会显得很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