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建立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

对建立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 32 卷 第 11 期2019 年 11 月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Vol.32 No.11Nov.2019

对建立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

黄 敏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是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结合高等院校实行学分制下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构、培养过程、管理方式等方面的特点及优势,探讨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推进“师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高标准运行。

关键词:师生为本;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0097(2019)11-0099-03

Research on establish a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under the 

Gredit System

HUANG Min

(Quanzhou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Quanzhou 362000, China)

Absrt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learning mode, course structure, training process and management mode under the credit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establish a corresponding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so as to promote the \"Teacher-Student 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 concept and ensure the high standard operation of the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Oriented; Credit System;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学分制受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驱动,由学年制和学年学分制演化而来。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分制已为国内大多数高校所接受,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集多样性、开放性、灵活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智能结构、选修途径、学籍管理和毕业年限等方面均显现出灵活的特点。学分制背景下建立的一系列教学管理,既要适应学分制的灵活性,也要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

1 “以师生为本”的内涵

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高等学校走在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前列,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体现为“以师生为[1]本”。“以师生为本”的实质是要在各项工作中重视、理解、尊重、爱护师生,重视师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提升其自身价值。2 学分制的特点及优势

高等学校学分制下,一门课程或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均可按照其学习分量换算为对应的学时数,并据此转换为学分。学分制以学生自主选课为根本特征,学生修满学校规定的相应学分数即可毕业。2.1 学习方式的个性化

学分制的最主要特点是允许学生根据兴趣与爱好

选课修读,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承认学生间存在的能力和素质差异,并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凸显自由的教育理念。学分制下,学生可自行选择专业、课程和教师,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基础欠佳的学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学习计划进行不同安排。

学分制下教师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也因学生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便于教师因材施教,让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学生得以优先发展。2.2 课程结构的模块化

学分制下的课程结构模式呈模块化。选修课的大量开设使得学生在选课过程中体现出各自的发展方向,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以增强自身的适应性。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推动了高校逐步细化的专业设置、拓宽了高校的专业面,有利于学生跨学科发展,使学生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同时,面对部分专业师资雄厚但学生稀少等的师资结构不合理问题,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有利于引导教师对所授课程自行调整,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并促进师资力量配比的合理化调整。2.3 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在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提供指导是学分制的另一特点。学分制的最终目标是在尊重学生能力、素

收稿日期:2019-09-15

作者简介:黄敏(1990- ),女,福建泉州人,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100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 32 卷

质差异的基础上,激发出不同个体的学习兴趣,促使每

个学生都得到较好发展[2]

。提供指导可避免多数学生在探索符合自身的目标模式时,由于对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目标设置较模糊等原因,而难以实现目标学习方案。

学分制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改变了传统学年制下的统一指令性教学计划,转变为指导性的教学计划,通过师生之间双向选择,在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与前景的同时,也敦促教师紧跟专业前沿,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自身专业水平。2.4 管理的目标化

相较于注重严格过程管理的学年制和学分学年制而言,学分制更侧重较为宽松的目标管理。目前,学分制在国内高校的目标管理大多依据课程考核的合格成绩来评估学习的成果。通常情况下,学生考试合格便可取得相应学分,修满相应类别的学分和总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不再过多注重一些过程环节,如是否到场听课、每学期是否修读固定门数课程、上课时间和教师选择等细节过程。

学分制管理的目标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固定必修课的比重,减弱以传统固定行政班为单位的教学管理,增强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师生间学术交往。3 以师生为本,建立学分制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学分制的特点及优势可以看出,学分制弱化了对高校学生学习时间和地点的,为高校教师提供了相对灵便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自由教育理念。在进行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活动中,高等院校所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都应做到以师生的发展为本、与学分制的灵活性相吻合。3.1 实行选课制,扩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学分制的核心就是实行选课制,选课是实施学分制的先决条件。学分制下的课程体系将专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融合为一体。专业必修课主要是本专业的培养方案硬性要求必须修读的基础知识课程;指定选修课是面向专业要求所可选修的且与本专业关联较大的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课程;任意选修课则指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与其他专业

的知识交相渗透,有助于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3]

选课制的实行,为师生在课程设置和选择方面都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但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高校开设的选修课还不够多,学分制下的教学计划中必修课占比在70%左右,选修课比例占30%左右,其中任意选修课的比例低至10%左右。部分高校即使开设了较多的选修课,但学生也因选修课任务繁重而无暇修读;而教师也因为开设的选修课没有学生选修而导致积极性下降。高校学分制的高标准运行很大程度上受限于选修课学分比例的不足。因此,贯彻实行选课

制,扩大选修课学分的比例,是搞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

式、搞活教师教学和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3.2 建立弹性学制,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弹性学制由学分制演变而生,它的特点是学生修

读年限的可变化性以及学习进程的自主选择性[4]

。弹性学分制对传统的固定学制进行改革,允许成绩优异的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因自身学习困难、家庭经济或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停课创业、延迟毕业。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满足学生对自身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也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弹性学制的建立对教师也提出了指导学生的要求。为避免学生在制定个人发展计划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需要依据专业方向、社会需求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个人生活等方面提供个体指导。学分制下,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走上个性化发展道路的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关注专业相关动态、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3.3 实行学分绩点制,评估学习质量学分绩点制的实行可以对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量和质进行量化,学分反映的是量,绩点反映的是质。成绩与绩点的对应关系通常按照等级进行划分,将一门课程的学分与该课程考核后所得相应等级的绩点相乘,所得值为该门课程的学分绩点;把一个学生某学期或某学年修得的全部课程绩点综合除以该生当学期或当学年的总学分数,所得值为其平均学分绩点。

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可通过每学期或每学年对学生学分绩点的平均值给予结算,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依据。平均绩点是学分制下高校教学质量的一种监控措施,也可作为学生免修、辅修、评优、申请第二学位、毕业资格认定等环节的评判标准。于教师而言,学分绩点反映出的学生学习质量为教师及时调整课程难易程度、教学方式提供了参考,也有利于在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时提供更合理的引导。3.4 施行校际学分互认制,发展全面素质学分互认制指的是在学分制背景下,院校间、专业间相互承认学分,共享师资和教学资源。校际的学分互认,指的是学生除了修读本校课程之外,亦可根据自身需要修读其他高校的相关课程,所得学分可转换为本校学分。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新趋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而实际情况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由于学科较为单一导致教育资源的受限。一方面,不利于教师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更新;另一方面,无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前提和氛围,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高校实行校际学分互认的教学管理制度,可以调动资源互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分制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帮助学生发展全面素质。

第 11 期对建立学分制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研究101

3.5 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指高校对全日制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根据个人专长和爱好,在科研、实践、个人创业等活动方面取得的具有某种创造性意义的,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优秀成果,由学校依据创新创业时间、学分管理制度评估后给予核定的学分。创新创业学分的认定可分为两类:(1)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学科竞赛、发明创造等专业实践类活动;(2)与社会工作相关的创业实践、

[5]

社会公益、暑期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类活动。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的完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支持,鼓励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创新性思维,以进一步达到学分制下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4 结束语

学分制下高校应以师生为本,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高标准运行提供与之相应的制度保障。在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下,通过让学

(上接第94页)上,使整体均衡发展,满足群众对优质学前

生自行决定制定学习方案的途径,既优化了师生的知

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蔡瑞燕,曾学龙.以师生为本,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J].高

等农业教育,2005(3):9-11.

[2] 李勇军,大学本科教学管理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5.

[3] 陈瑞明.学分制条件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研究[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4):72-74.

[4] 田海霞,卢佳颖.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

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138.

[5] 黄芬肖.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完善研究[J].亚

太教育,2016(1):207,183.

[责任编辑 袁 懿]

[4] 吴韦.学前意识——一个关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追

求[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9.

[5] 海南省教育厅.幼儿园园长、专任教师学历、职务情况[R].

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邓诚恩.幼儿园保教一体化的理论探析与现实考察[D].重

庆:西南大学,2016.

[2] 关兰.有效引导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转换角色[J].新课程

(上),2017,(7):214.

[3] 刘胜男.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养的构成及特点研

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海南:省教育厅,2013.

[6] 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省儿童事业发展成就斐然——2017年

海南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报告[R].海南:省统计局,2018.[7] .学前教育“保教并重”基本原则的反思与重构[J].教

育研究,2012(7):115-121,129.

[责任编辑 韩翠丽]

[3] 熊建新,彭保发,陈端吕,等.地方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

模式及内容优化——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视角[J].武陵学刊,2014,39(4):135-138.

(上接第96页) 参考文献:

[1] 尹星云,高星.今年高职扩招百万人将组织两次补报名[N].

北京青年报,2019-05-10(A6).

[2] 王希普.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蕴及其实践[J].山东高等

教育,2018,6(2):3-5.

[责任编辑 袁 懿]

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机制和方法。

(上接第98页)们带来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的改变,将马

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相结合。

4 结束语

受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性与多渠道并存的新特征。这些新特征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加剧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使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出了挑战。这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应有所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原则、方针、体系的基础上,还要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如何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J].理论研究,2008(10):37-39.

[2] 宣传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

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3] 石云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党思想理论教育历史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2007.

[责任编辑 韩翠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