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现状与展望

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现状与展望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33卷第1期2019年2月武汉商学院学报JOURNAL OF WUHAN BUSINESS UNIVER7 1、Vol. 33 NolFebruary 2019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现状与展望刘晓慧刘西国(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02)摘要: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推进的影响,企业创新的地位日益凸显,研究企业技术创新效 率的影响因素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根据回顾与梳理现有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文献,发现现有文献主要从管理

层激励、股权结构、补助、融资约束、内部控制等方面,分析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旨在梳理企业创新 效率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关键词:激励;融资约束;创新效率中图分类号:F276.44;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955(2019)01 -0026-05动中的投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学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

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期。伴随着 确定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

者李春涛和宋敏(2010)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对CEO

实施薪酬激励能够显著促进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

级”的工作重点,国家对创新活动越来越重视,企业 作为研发投入主体的地位也日益凸显,企业是国家

率,并且这一现象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较为显著,国有 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促进

创新的主体,因此探求影响其创新水平的因素,对提 高国家创新能力的具有重要意义。作用。马文聪(2013)、李秉祥(2014)、尹美群(2018) 等学者也都通过研究得出了高管激励能够抑制投资 不足、提升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结论。一、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一)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战略控制、财务承诺、组织整合是支持上市公司

而根据利益趋同效应(The Convergence of Inter­

est Effect)与壕沟防守效应(The Entrenchment Effect)

来看,高管激励契约往往具有双重效应,这种双重效

技术创新活动的三个必须的条件,而高管作为上市

公司战略决策和实施的主要内部人,如何激励高管 重视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对提升匕市公

应使得高管激励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之间不是

简单的线性关系(徐宁,2013)。Lazonick(2007)通过

司的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Jensen和Meckling早 在1976年就针对高管激励问题展开了探索,研究发

对动态的创新过程展开研究,得岀结论:不完全契约 几乎存在于整个创新过程中,适度的高管激励能够

现,对代理人实施股权等形式的激励,能够使代理人 与委托人的利益趋于一致,能够促使代理人关注有 利于上市公司实现长期价值的活动。Dong和Gou

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利于创新效率的提升。但如果对

高管实施过度的激励,会使高管权力过于集中,加之 创新项目风险较大,反而会使高管减少在创新活动 等利于实现上市公期价值项目的投入。徐宁和 徐向艺(2012)则从高管激励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 创新产出能力、创新转化能力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因

(2010)关注到了转型经济中公司治理特征与创新效

率之间的关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检验之后发

现,高管股权激励的力度与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活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审计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5AGLO15);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重大项目《绿色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6AWTJ07)。收稿日期:2019—01—06作者简介:刘晓慧(1996-),女.济南大学商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刘西国(1970-),济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上,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卫生经济学。.26.经济分析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管激励与技术 创新效率三种能力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倒U型”关

系,即对高管实施激励的程度达到临界值之后,上市 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趋于递减。(二)股权结构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伴随着现代上市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代理问题日益显现(Jensen、Meckling, 1976)。股权 结构作为衡量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程度的指标,

自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Francis and Smith( 1995 ) 关注到了管理层持股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之

间的关系,经过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大于30%的 上市公司,其研发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管理层持

股比例较低(小于15%)的上市公司,他们认为造 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高股权集中度降低了由研发

活动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代理成本。Lin etal.(2011) 以我国私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经研究 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研发强

度与研发产岀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刘伟

(2007)、刘运国(2007)、杨德伟(2011)等学者也得 出了相似的结论,他们都认为高管持股与否和持 股比例是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创新水平的重

要因素,并且高管的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创新 效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文贵(2015)则利用

中国工业上市公司数据库,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

出两个方面考虑创新效率,经研究发现,民营上市 公司的非国有股权比例较高能够显著上市公司技

术创新水平,并且这种促进效应主要来自于经理

人观,而不是在政治观。陈习定(2018)则认为认为 管理层能持股将管理层利益与股东利益捆绑,使 管理层有动力基于上市公期利益积极投资创

新项目。因此,管理层持股利于上市公司创新效率

的提高。还有部分学者研究股权结构和上市公司技术创

新效率的关系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陈隆、张宗益等

(2005)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 度和技术创新水平之间为“U型”关系,这意味着绝 对集中以及较为分散的股权结构都会对上市公司的

技术创新能力。Beyer et al.(2012)将比利时的上市公 司作为研究样本,经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管理层 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呈显著的“倒U

刘晓慧刘西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现状与展望型”关系,即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前,管理层持股比例 越高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而在临界点之后, 再增加管理层持股比例反而对抑制上市公司技术创

新水平的提高。朱德胜和周晓珮(2018)通过对我国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10-2013年度的数据进行分 析,结果发现,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能够降低代理成 本,督促他们更好地为股东服务,选择有利于公 期发展的创新项目,但过于集中的股权又会抑制创

新,应当对高管实施适度股权,给予管理层一定经营

管理的自由。补助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三)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完全的市场竞争使社会 资源达到最优配置,但外部性问题的存在使得难以 实现帕累托最优效应,因此有必要在经济活动 中实施干预。补助作为上市公司研发资金的重

要来源,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一定促 进作用,而关于补助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之间的

关系也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lueyden et al.( 1991 ) 指出,在公共部门中在研发方面的补助有利于

提升上市公司的研发创新效率,但在私人上市公司

中,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的研发补助反而会阻 碍上市公司对研发的投资。Chang et al.(2006)通过

对我国研发支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包括 创新补助在内的各类促进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建

设的措施,都对于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的增长和创

新效率的提高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也有学者 得出与上述结论不同的观点,洪嵩(2015)利用SFA

(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对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技

术创新效率展开研究,发现的研发支持反而对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 认为这可能与技术偏好、可能会滥用创新补助 等原因有关。宋来胜和苏楠(2017)、李平和刘利利

(2017)的研究都支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陈旭东等

(2018)认为补助保障了上市公司创新活动的环

境,为创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促进了上市公司创 新效率的提高,激发了上市公司的创新动力0而余菲 菲和钱超(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补助与创新效

率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他们以我国科技型中小 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结果发现,补助对科技型 中小上市公司不存在挤出效应,而是存在着明显的

.27.武汉商学院学报激励效应。然而,随着科技补助强度的不断增

大,这种激励效应逐渐降低。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四)现有关于融资约束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文献 观点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融资约束会阻碍上市

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的进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活 动有抑制作用。Savignal(2006)认为面临融资约束的

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意愿较低,融资约束对上市公司 技术创新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Silva(2O13)的研 究同时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

响,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创新投入和产出均具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况学文(2010)通过构建LFC和DFC 两个融资约束指数,发现融资约束程度降低了上市 公司研发投资强度,并通过投资-现金流验证这一 的正确性。卢馨(2013)以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为

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 了研发投资。王书珍等(2016)运用结构方程模

型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活 动具有研发周期长、研发所需资金大等特点,资金不

足将导致研发终止或失败,影响上市公司的创新进

程。秦娜等(2018)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出发点,利用

CFK指数衡量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实证研究发现 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高保密性,使得创新项目信息

无法传递给投资者,投资者往往要求上市公司支付 更高利率才对其进行投资,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融资 成本和融资难度,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项目的

推进。周开国等(2017)、周凤秀(2017)、张璇等

(2017)学者都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融资约束抑制上

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观点。另一派学者则持有相反观点,他们认为融资约 束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提高创新效率。顾群等(2012)

通过Logistic回归发现,面临融资约束的上市公司自 由现金流量少,能够抑制管理者进行无效投资的动 机,特别是在创新项冃上,管理者倾向于低风险的创 新项冃,增加创新项目的成功概率。代理理论认为,

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上市公司管 理者有动机利用在职消费、过度投资等方式实现“自 利”,而当上市公司面临融资约束时,上市公司可利

用的资金有限,为了获取更多利益,管理者会充分考

察包括创新投资在内的各类投资项冃,谨慎投资,使 .28.2019年第1期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提高(刘桂香等,2017)内部控制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五)内部控制作为上市公司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与上市公司资金的利用和风险的控制密切相关,会

对投资者的创新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杨清香、廖甜 甜,2017),经典的管理学文献认为这一影响有两种

不同的机制:“内部控制悖论”和“内部控制促进论” 0 “内部控制悖论”假说认为,过于严格与制度化的内

部控制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僵化问题,而上市公司的

研发创新项目作为灵活性较高的项目,必然与死板 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冲突(Kaplan & Norton,

1996)。过于严苛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使上市公司员 工和管理者感到束缚与压迫,降低员工和管理者的

创新热情(Rihstein, 2002)。Zhang( 2007)则从上市公 司高管的角度出发,认为严格的内部控制不仅增加 了高管的风险暴露率,还降低了高管的收入,两

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管理者的创新积极性显著降 低。内部控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上市公司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且降低代理 成本,然而内部控制很可能因为抑制公司的整体创

新活力,从而对公期价值的实现产生一定负面 影响(张娟、黄志忠,2016)。与上述观点相反的“内部控制促进论”同样由

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o Dougherty et al.( 1996)经过

实证研究发现,成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把 上市公司的组织资源、经营流程和战略相结合,从 而利于上市公司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刘新民

(2006 )从上市公司内部战略控制和内部财务控制

两方面入手,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内部 战略控制与上市公司的突变创新正相关,上市公

司内部财务控制则与上市公司渐变创新正相关。

李萍(2015)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上市公司董事会、 管理层和员工共同实施的控制体系,对降低R&D 投资操作层面的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起到重要

的抑制作用°杨清香等(2017)的研究结果表明.内 部控制可以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降低财务报 表中研发投入项冃的信息风险,提升创新活动的 价值相关性。张晓红(2017)认为内部控制可以通 过风险评估的方法,来有效规避与防范创新活动

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经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内部控

经济分析制和创新效率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 内部控制程度高低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投入成正 比。张娟和黄志忠(2016)也得岀了类似的支持“内

部控制促进论”的观点。事实上,较多的研究考察 的是内部控制的调节效应。许瑜和冯均科(2017) 证明了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促进高管薪酬激励对

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林钟高和张天宇(2018)则 发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增强了董事会

行为对挖掘式创新战略的积极影响。二、文献述评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上市公司的 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和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均是学 者们关注的热点。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方面;关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

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

宏观国家经济因素,包括支持、创新补 助等;二是微观层面公司治理因素,包括融资约束、 高管激励、股权结构等。关于内部控制和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融资 约束和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尚不

丰富,现有研究多将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并且现 有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并不一致。因此,研究内部控

制、融资约束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 具有一定的必要性。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旨在为上市公司提高 创新效率、优化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一定专业借鉴。创 新作为决定上市公司生存、支持上市公司发展、促进

经济增长的一项基本要素,关系着上市公司的长期 竞争优势与持续成长。增强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能

力,是提升上市公司自身生产经营水平,提高上市公

司运营能力,突出上市公司竞争优势,帮助上市公司 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举措:特别是创业板上市公司 普遍具有规模小、行业新、发展速度快、市场竞争激 烈等特点,技术创新水平对创业板上市公司所处地

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 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其内在作用机理,对

优化研发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技术

创新水平、促进上市公司平稳运行和长期发展提供 重要参考,进而对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家 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刘晓慧刘西国: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现状与展望创新往往伴随着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考 虑探索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对公司创新效率的影响, 研究不同风险承担水平下,公司创新水平的高低;另 一方面,还可以将公司的创新效率分为探索式创新 与开发式创新,研究不同创新模式下公司创新的影

响因素。【参考文献】⑴屈国俊.宋林.郭玉晶.中国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研究—— 基于三阶段DEA方法卩].宏观经济研究,2018(06):97-106.[2]虞义华,赵奇锋,鞠晓生.发明家高管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耳

中国工业经济,2018 (03): 136- 154.⑶王永钦,乍蔚•戴芸•僵尸上市公司如何影响了上市公司创新? 一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8(11):99-114.[4]郭明•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上市公司创新[J]•中

国工业经济,2018(09):98-116.[5肠林.段牡饪,刘娟,徐臣午•高管团队海外经验、研发投入强

度与上市公司创新绩效[JJ.科研管理,2018,39(06):9-21.⑹杨清香,廖甜甜•内部控制、技术创新与价值创造能力的关系

研究[J].管理学报,2017,14 (08):1190-1198.[7]张晓红侏明侠,王皓•内部控制、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创新[J].

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5):87-95.[X]武咸云,陈艳,杨卫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贴与上市公

司 R&D 投入[J].科研管理2016, 37(05):19-23.[9]张娟.黄志忠•内部控制、技术创新和公司业绩——基于我国

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6,38(09):120-134.110]袁建国,后青松,程晨.上市公创政治资源的诅咒效应一基

于政治关联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考察[J1.管理世界,2015(01):

139-155.[11] 李万福,林斌.刘春丽•内部控制缺陷异质性如何影响财务报

告?一基于中国情境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4,40(06):71-82.[12] 鲁桐傥印•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分行业比较[J]•经济研究,

2014,49(06):115-128.[13] 李秉祥,陈英,李越•管理防御、R&D投入与公司治理机制关

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07):99-106.[14] 徐宁,徐向艺•技术创新导向的高管激励整合效应一一基于

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09):46-53.[15] 刘启亮,罗乐,张雅曼,陈汉文•高管集权、内部控制与会计信

息质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3, 16(01):15-23.[16] 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

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06):50-59+70.[17] 李健.陈传明,孙俊华.上市公司家政治关联、竞争战略选择

与上市公司价值——基于上市公司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 开管理评论,2012,15(06):147-157.[18] 方红星,金玉娜•高质量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

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1

.29.武汉商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J].心理学报,2005(02):268-274.[28] Luo,J.,Y. Xiang.,and R. Zhu. Military Top Executives and

(01):57-73.【19]卢锐,柳建华,许宁.内部控制、产权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

[J]•会计研究,2011(10):42-48+96.[20] 于忠泊,田高良,齐保垒,张皓.媒体关注的公司治理机

制一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1(09):127-140.Corporate Philanthropy: Evidence from China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7,34(3): 725-755.[29] Bemile, G., V. Bhagwat, and P. R. Rau. What Doesn *t Kill

[21] 陈爽英,井润田,龙小宁,邵云飞.民营上市公司家社会关系

资本对研发投资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J.管理世界,2010(01):88-97.You Will Only Make You More Risk-Loving: Earl-Life Disasters and CEO

BehaviorfJ]. Journal of Finance, 2017,72( 1 ): 167-206.[30] I^zonick W., Innovative Firm -Oxford Hand-books [M].Oxford

[22] 陆铭,陈钊.分割市场的经济增长——为什么经济开放可能

加剧地方保护?[J].经济研究,2009,44(03):42-52.University ,2016.[23] 冯根福,温军•中国上市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关系

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 (07):91-101.[31] Duqi A,Jaafar A,Torluccio G.Mispricing and Risk of R&D In­

vestment in European Firms[J].European of Journal of Finance,2015,21 (5): 444-465.[24] 潘红波,夏新平,余明桂•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上

市公司并购[J].经济研究,2008(04):41-52.[32] Francis, B., 1. Hasan, and Q. Wu. Professors in the Boardroom and Their Impact on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Firm Performance [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15,44( 3): 547-581.[25] 刘伟,刘星.高管持股对上市公司R&D支出的影响研

究——来自2002-2004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2007(10):172-175.[33] Demerjian, P.R., Lev, B., Lewis, M.F.&Mcvay, S.E., Managerial

[26] 刘运国,刘雯.我国上市公司的高管任期与R&D支出[J].管

理世界,2007(01):128-136.Ability and Earnings Quality.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 (02):

463-498.[27] 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责任编校:徐晓Factors Affecting the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sLIU Xiao-hui LIU Xi-guo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Shandong 250002, China)Abstract: Thank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 the status

of enterprise innovation has become foregrounded.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fficiency. The review of the present literature 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 indicates that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can be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management incentives, shareholding structure, government subsidies,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internal contro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ort out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field and indicates the prospective research trends.Keywords: incentive; financing constraint; innovation efficiency..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