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之课外阅读指导
宣州区古泉初中 范昌启 2009年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从初中阶段学生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态度、方法、评价等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阅读目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阅读评价 引言
新课程理念下开展课外阅读是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间接地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而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
一、明确阅读目的,端正阅读态度 首先,让学生做到放心读。
语文课外阅读的开展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有的学生视课外阅读为学习的“负担”、深怕由此而影响其它功课的学习,怕影响考试成绩;有些家长也对我们主张搞语文课外阅读持半信半疑态度,以为有点 “不务正业”,“那自己书还没看好呢”,担心孩子耽误前程;更有一些深受应试教育毒
害的老师也宁愿把学生捆扎于课本、课堂,大搞题海战术,不愿让学生走出校外去呼吸新鲜空气。
以上各不利因素都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面对这些消极态势与抵触情绪,教师务必尽快消除“应试教育”带来的忧虑,帮助学生们解脱心头的困扰,拨开学生学习途中的云雾烟霭。教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它对于语文素养的形成所起的巨大作用。教师作为可以列举那些名人在学生时代博学强记的动人故事,要使学生确信广泛阅读,将有益终生。而目前的家长和老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死啃课本,不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阅读视野的开阔,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让学生做到尽情地读。
由于初中生年龄的特殊性而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的生理发育成熟较快,而心理成熟相对滞后,由于他们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缺乏全面与透彻,对是非辨别能力又不强,再加上他们还缺乏应有的文学修养,自然便出现了课外阅读中的随意性、消遣性、好奇性、冲动性等行为。有些初中生一进书店,都是先找连环画,再找故事会,搜寻印有影星、球星、歌星作为封面的刊物,却并不欣赏其内在的美,而喜欢在画像上乱涂乱划,似在渲泄某种情感。他们读小说,首选武侠,再找言情;看杂志选择插图多,内容有刺激的,也不辨内容的优劣,不分作品的善恶,不思作品是否有意义。在课外阅读不受时空的状态下,更是随心所欲,寻找能满足自己心理需要的读物胡乱充饥。显然,这样的阅读心态不健康,偏离阅读目标。即使耗时再多,也于事无补,语文的课外阅读自然成了一纸空文。
根据初中生“生理渐趋成熟”、“心理尚不成熟”的特点,我们教师一方面应正视其正常的好奇、冲动行为,但同时也必须密切关注他们心理的变化动向。学生健康高尚积极向上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亲切疏导中培植,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学会协调,要组织丰富多采的阅读活动,并在活动中指导他们自觉形成高雅的阅读兴趣和健康的阅读情操,帮助那些
消极阅读者进一步认识阅读目的与意义,培养他们健康的阅读情趣。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该经常开设专题阅读讲座、作品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制作名言警示录、写读书札记、编辑读书集锦小报、开展作品中的审美演讲等有益的活动,调节学生因单调、沉闷的课堂学习而导致的无聊空虚心态、厌倦心理,引导学生走上充实、有益、健康的阅读轨道。
教师还需要启发学生正确认识读物的价值与意义,要求学生做到选择有利于帮助自己提高语文能力、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的读物阅读。学生一旦明白了阅读的目的意义,手中有了安全可靠的阅读物,他们便会轻松自如、积极尽情地读,语文课外阅读便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容了。
二、指导学生方法,做到读有所获 (一)阅读计划的制定
古人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克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计划要细致,种类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列入了中考的范围,七八年级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可利用在校和假期读完《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的篇目,寒暑假还可根据兴趣爱好等自由选取一些阅读篇目。
我们制定阅读计划应该还要结合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读书活动计划。比如每年都有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活动计划,我们就可以借此东风,促进课外阅读活动开展。
(二)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文化经典名著及文学名著的阅读具有随意性、消遣性的特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益,也有利于提升阅读的研究性、积累性,这样就会让学生真正读有收获。
阅读作品前让学生先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要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写作目的和作品的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奠定一下深入阅读的
基础。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字典勤查,积累词语、排除障碍;参考文献勤翻阅,不仅能扩展学生视野,还能加深理解作品的内容。
指导融合多种阅读方式。精读要与略读结合,略读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而要精读那些感兴趣的内容、精彩的部分和主要内容。
指导写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形式多样:七年级语文课上指导的圈点勾画就是最基本的,另外还有抄写名言、编写提要、列写提纲、制作卡片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阅读过程的伴读
我们的伴读就是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做到不放手不管。缘于初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同时以他们的阅历是无法完全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含义,因此我们的伴读就是要在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搜集他们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单独的个别指导,而对于较为普遍的问题,我们则要去开办相应的专题讲座,去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三、建立阅读档案,记录阅读历程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课标要求我们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我们的课外阅读小组要给每个学生建立起一个阅读档案,小组长负责记录组员平时的阅读表现,收集组员的读书笔记和自我反思。各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开展自评、互评,然后再加上教师评价,另外还要搜集家长的评价。对于这些评价,我们需要定期小结,可以一学期一小结,从而形成阶段性评价收入档案袋。到学年终结再形成终结性评价。
对于阅读成果我们要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来展示。如开展手抄报展览、读书演讲活动、书香校园活动等,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结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更是任重道远。就让我们借着课改的东风,引领学生在书海里自由地搏击,让更多优秀的作品荡涤学生的灵魂,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心灵沃土更为丰厚,言语之树更加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大出版社 2001年7月;
(2)韦志成《语文学习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7年02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8月第一版。
2009年中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参评论文
题目: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之课外阅读指导
学校:宣州区古泉中心初中 作者:范昌启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