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 点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
我国绿色信贷的实施现状
北京工商大学 迟震
【摘要】绿色信贷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绿色信贷的发展概况、出现的问题及相
关建议入手,详细探讨了我国绿色信贷产业的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绿色信贷在引导、银行实践探索等方面有明显进步,但依然出现激励与创新不足、人才与机构建设缺乏、机构协调困难等问题。笔者认为,与商业银行应携手创建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商业银行也应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金融产品;商业银行;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19)38-0020-0003
一、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概况
(一)绿色信贷的基本概念
果稳步递增。
1.初建阶段(1995~2005年)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实践相对较晚。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贯彻信贷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重点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和污染的防治,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式开启了绿色信贷的发展序幕。
这一阶段尽管构建出了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制度体系的雏形,但是受金融机构执行力不足、约束
门之间监管的协同。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探索绿色信贷发展模式,这一阶段我国绿色信贷迎来了较快的发展。
3.完善阶段(2011年—至今)进入绿色信贷完善阶段,机构加大了对绿色信贷制度的探索与完善。这一时期,相关部门针对绿色信贷统计口径、评价指标以及实施方法等差异出台了许多规范性文件,如《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等,重点加强对绿色信贷业务的规范与指导,引导商业银行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更多信贷支持。2016年,七部委编制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
绿色信贷的概念源于西方,在两次工业之后西方国家的工业文明达到新的高度,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也迎面而来。由此,西方国家开始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探索之路。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融资。我们认为,绿色信贷就是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在开展信贷业务时充分考虑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为低污
染、低排放的绿色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力的缺乏以及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绿提升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门槛和融资,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金融手段。
(二)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阶段
色信贷需求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绿色信贷并未获得积极的响应。
2.较快发展阶段(2006~2011年)导意见》正式出台,将绿色信贷作为随着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各级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同时也更加重视利用经济手段建立防控污染的长效机制。这一时期的绿色信贷的性文件通常由多部门联合制订,内容上重点强调绿色信贷的落实,方法上着重关注各部
绿色金融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这一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升了商业银行对“两高一剩”企业的融资约束,绿色信贷的实施效果发展明显。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仍存
我国绿色信贷大体可分为初建阶段、较快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三部分。在这三个阶段中,随着性文件的逐渐完善和各类监管的日益趋严,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实施效
20
【作者简介】迟 震,生于1996年,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与集团控制。
区域治理
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前行之路任重而道远。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的发展实践
CENTRAL ISSUE为8.2万亿元,同比上涨12.9%,约占所有贷款总余额的10%,按照贷款资金支持的比例计算,每年可以节约2.2亿吨的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4.9亿吨。综合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不仅实现了贷款热 点生严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银行的收益来源,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产生抵制情绪。站在企业角度来看,绿色产业发展不成熟,建设成本高、投资风险大,并且收益率往往不及传统行业。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不健全,1.商业银行的探索实践自2006年起,部分商业银行正式开始探索绿色信贷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分别从采纳国际规范、创建总体资金的逐年增加,还获得了很好的环
框架、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境效益。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领域不断完善绿色信贷业务。这些实践探索为绿色信问题
二、我国绿色信贷存在的发展
贷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扎根、发展奠(一)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有待
定了基础。
完善
2.绿色信贷的发展成效绿色信贷领域激励不足,社会2013年7月,银监会颁布《绿各方缺乏明显的动力,这是阻碍我国色信贷统计制度》,对银行业金融机绿色信贷产业发展的重要阻力。究其构贷款服务的统计指标进行规范,自原因,可以从机构、商业银行和此,银监会开始定期披露银行业金融企业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角度机构绿色信贷各项数据。2013~2016来看,我国绿色信贷产业的发展主要年,我国21家主要商业银行的绿色依靠性文件的推动,行政色彩浓信贷余额增幅明显,与此同时,绿色厚,对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缺乏信贷余额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也长实质性激励。从银行角度来看,绿色期维持在高位(图1)。根据银监会信贷业务往往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审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6月末, 成本、贷款周期,降低了贷款利率,21家主要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
并对“两高一剩”企业的借款申请产
图1 2013-2016年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与绿色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
重(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年报
缺乏优秀人才储备
商业银行是绿色信贷的执行主体,其内部绿色信贷组织机构是否健全、人才储备是否充足直接关系着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的能力和效率。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未建立专门的绿色信贷组织机构,组织管理架构的缺失容易造成绿色信贷执行能力的减弱,从而对实施效果产生严重的制约。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起步晚,专业的人才队伍相对欠缺,这就造成银行在项目审核、风险控制、环境评估等绿色信贷核心流程方面缺乏竞争力。总之,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和专业人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主要集中于“两高一剩”企业贷款、支持绿色企业贷款等方面,仅有少数银行提供多样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存在覆盖范围窄、种类结构单一、产品高度同质化等特点。相比之下,花旗银行、富国银行等国外商业银行很早就已推出绿色住房抵押贷款、绿色建筑贷款、节能环保汽车贷款、绿色信用卡等各类具有特色
的绿色信贷产品,实现了绿色信贷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绿色
21
热 点CENTRAL ISSUE区域治理
信贷产品的创新水平与国外商业银行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四)绿色信贷信息沟通机制存在缺陷
绿色信贷涉及金融与环保双重领域,这就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和配合。虽然国家多次强调要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来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银监会与国家环保总局也已签订了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但目前的信息沟通机制尚不完善,在绿色信展过程中依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当前的信息沟通机制仅属于国家部门之间的合作,在地方层面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很难在执行过程中实现信息互通、数据共享;
其次,地方环保部门可能会由于利益输送或地方的压力主动屏蔽企业的负面信息,从而无法为银行提供及时有效的企业信息。相关建议
三、针对绿色信贷发展问题的
(一)构筑全方位的绿色信贷激
励机制
构筑绿色信贷激励机制是促进我国绿色信贷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这种激励机制不仅应当提升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更应该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身于绿色产业中去。首先,应该对积极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给予性支持,鼓励银行将绿色信贷业务纳入自身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之中,激励各分支机构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其次,针对企业的绿色信贷设置优惠利率,使绿色贷款与普通贷款之间形成明显的利差,鼓励社会资本投身绿色产业。再者,设置“绿
22
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补充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所产生的利息损失,提升银行的积极性。最后,在控制金融风险的情况下,对适度降低积极发展绿色信贷业务的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其资本流动性,鼓励银行发放绿色贷款。
(二)健全绿色信贷组织架构,培养专业的人才队伍
作为绿色信贷的执行主体,商业银行应在自身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上加大投入力度,从而打造一流的管理体系。在组织结构方面,各大商业银行可以效仿兴业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专司绿色信贷业务的一级机构——可持续金融部(后改为环境金融部),以此组织并协调各分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商业银行既应该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又应该针对员工定期开展培训,从外部和内部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三)多种形式创新绿色信贷产品
各大商业银行应该以社会责任为引导,开发新型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产品结构。
首先,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新型贷款形式,走差异化发展战略。针对企业用户,深入开发清洁发展机制融资模式和碳金融融资模式,解决节能减排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针对个人消费者,重点发展绿色信用卡、低碳节能汽车消费贷款等个人信贷模式。
其次,采纳赤道原则,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合作,学习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绿色信贷管理模式和发展经验。简而言之,创新后的绿色信贷产品不仅应当引导社会资金流量,鼓励企业
流入绿色环保产业,还应该扩大受众全体,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鼓励社会大众参与绿色消费。
(四)完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建立环境信息共享机制
构建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是绿色信贷发展的前提。
首先,银监会与环保部应该进一步细化已签订的信息沟通与共享机制的实施细则,制订一套完整的、易于地方环保机构与银行开展合作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实现环境监管与金融风险评估的有机融合。
其次,由环保机构建立一个面向银行的风险预警平台,及时向银行发布行业和具体企业的环保风险预警,精准地协助银行开展绿色信贷。另外,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打造一个“同业信息交流平台”,互相分享环境与社会风险动态信息及各类风险评估经验。
【参考文献】
[1]于晓刚,林杨,陈羽昕.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足迹[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11-12.
[2]舒利敏,杨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15(23):44-50.
[3]周亮,陈小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现状和建议[J].西南金融,2017(8):9-16.
[4]胡乃武,曹大伟.绿色信贷与商业银行环境风险管理[J].经济问题,2011(3):103-107.
[5]王飞.中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体系构建[J].金融与经济,2009(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