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态势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国际合作态势分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第3期(2010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 ——149—— 基于文献计量的我国基础研究领域 国际合作态势分析 刘 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摘 要: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收录的、中国发表于2004--2008年的国际合著论文为研究 对象,通过对论文在学科领域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等方面的文献计量分析,揭示了过去5年来我国 在基础研究领域所开展的国际合作的基本表现与特征。 关键词:SCI论文;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学科分布;地域分布;机构分布 中图分类号:G321.5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of Chinese Basic Research Based on Bibliometrics Liu Ya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China,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Based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authored articles collected by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database f SCI—EXPAND— ED),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general pattern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in basic research areas from 2004 to 2008. Key words:SCI article;basic research;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ubjects covered;country and regional distirbution;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科研人员开展合作研究进而以合著方式发表论 文是体现科技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文献计量学作 为一种以文献为特定研究对象的重要情报研究方 法,在描述和深刻揭示情报流机理特征的方面具有 逐年检索(检索时间为2009年9月),得到我国SCI 论文发表数量并在其中进一步抽取作者所属国家除 中国以外至少还包含一个其他国家/地区的论文作 为国际合著论文,在此基础上开展我国基础研究领 域国际合作的学科分布、国家分布、机构分布等态势 分析。以此管中窥豹,从文献的维度揭示我国当前在 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地反映地域之问、学科领域之 间、科研人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形成对国 家、地区、组织机构或个人科研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 评价 ]。鉴于此,本文以美国科技信息所(ISI)科学引 1 2004 2008年中国SCI国际合著 论文发表基本情况 2004--2008年5年之间,我国SCI论文发表的 文索引数据库扩展版(sci—EXPANDED)为研究对 象,对其收录的8000余种期刊中作者所属国家含中 国、发表时间为2004--2008年的论文(Article)进行 收稿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刘娅(1970一),女,四川乐至人,管理学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与管理。 一150一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3月)第3期 数量急剧增长,年均增幅在20%左右(见图1)。2008 年达到100210篇,比2004年的51262篇增长了近 一23。O% 燕 倍。而同期,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也呈现 l i 22.50% 同步持续增长的态势,2004年发表量是1 1584篇, 2008年达到了21750篇,5年的增长幅度也接近一 倍。从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占SCI论文发表总量 的比例来看,5年来每年的比例都保持在20%左右。 } h l O0%--_孵沦支总数 _l~ 22.21 5()% 际合并沦_=:=数 _ i 《 -i i } ~1 2 J.0O … ~~20.5O% 嘲际台藩}龟史;}-论 之想数的比例 2004年是最高的一年,达到22.60%。在随后三年中 年SCI国际合著论文占论文发表总量的比例比 2007年有一定幅度回升,达到21.70%。基于以上数 据可以形成一种基本判断:过去5年来,我国科学界 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开展方面保持了一 种较积极和开放的态度,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发 2(H】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4--2008年中国SCI论文及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情况 每年均略有下降,但仍能够保持在20%以上。2008 图1持在前十位排名中的学科共有9个,(见表1)。除多 学科物理以外,其他8个学科各年的SCI国际合著 论文数量全部实现持续增长。其中,多学科材料科学 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过去5年来一直排名第一 展速度较快,总体呈现出一种不断增强的态势。O O 0 O O 0 O 如 ∞ ∞ ∞ ∞ ∞ ㈣ 。  位。该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 占当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比例上都一直 保持了较好的上升势头。这说明多学科材料科学一 直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中处于 最为活跃的状态。应用物理学科在过去5年也有出 众表现,2006年以后该学科领域SCI国际合著论文 2 2004m2008年中国SCI国际合著 论文的学科分布 对2004--2008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进行 学科分析,合著论文分布的学科领域各年均达到 200个左右。5年中每年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均保 表1 2004--2008年中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十位的学科 \时间 \ 序号\ 1 2OO4 (736) 2005 2006 2007 2008 多学科材料科学 多学科材料科学 多学科材料科学 (810) (1001) 多学科材料科学 多学科材料科学 (1195) (1611) 2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 生物学 (595) (730) 应用物理 (543) 应用物理 (647) 应用物理 (935)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 (844) 应用物理 (1037)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 (970) 应用物理 (1240) 物理化学 (1183) 3 4 物理化学 (527) 电子电气工程 (525) 电子电气工程 (45)6 物理化学 (622) 电子电气工程 (769) 物理化学 (760) 物理化学 (900) 电子电气工程 (888) 电子电气工程 (1156) 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 (1109) 5 6 7 多学科物理 (516) 凝聚态物理 r425) 多学科物理 (595) 应用数学 (51o) 多学科物理 (624) 应用数学 (570) 应用数学 (704) 环境科学 (677) 环境科学 (807) 多学科化学 (800) 8 9 1O 应用数学 (424) 多学科化学 r483) 凝聚态物理 (557) 多学科化学 (618) 应用数学 (763) 数学 (406) .凝聚态物理 r447) 环境科学 (542) 多学科物理 (604) 凝聚态物理 (751) 多学科化学 (393) 植物学 r436) 多学科化学 (533) 凝聚态物理 (593) 多学科物理 (743) 第3期(2010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 数量一直稳定在第二位,说明其国际科技合作的积 极性提高较快。物理化学学科论文数量的排名在经 历2005、2006年下滑以后,于2007年开始回升, 2008年回到了第三位,这表明该学科在我国国际科 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一种布局。同时,各学科SCI国 际合著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也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国 际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5年 我国尚无一个学科的SCI国际合著论文超过1000 篇,2006年多学科材料科学开始突破以后,到2008 年我国已经有5个学科的SCI国际合著论文跨过 1000篇的门槛。 技合作网络中依然有着重要布局。从论文数量的角 度衡量,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多学科物理两门学 科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学科要稍慢。生物化学及分子 生物学学科2004年、2005年SCI国际合著论文数 量均排名第二位,但自2006年开始,尽管论文数量 上在上升,但排名却开始下降,2008年其排名已经 下降到第五位;多学科物理2004--2006年SCI国际 在上述基于时间序列的纵向分析基础上,可以 取某一年的论文数据来根据论文引用情况了解我国 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尽管学科差异、从 事研究人数、学科发展速度等多重因素均会对论文 合著沦文数量均排名第六位,2007年下降到第九 位,2008年为第十位。除上述5个学科外,其他4个 学科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在过去5年中呈 现一种交替更迭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环境科学领域的SCI国际 被引用状况造成影响,但在没有找到更有效的评价 方法以前,目前科学界基本认同通过引文来衡量论 文学术影响力的方法 。本研究不利用此方法来对 各学科进行排名,而只是展示各学科国际合著论文 被引用的基本情况。前苏联学者柯果塔特可夫的研究 认为,论文被引用高峰期年大致在发表后2~4年口], 因此以下取2007年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 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十位学科的被引用情 况中(见图2),尽管当年多学科化学、多学科物理按 合著论文数量从2006年开始进入前十位排名, 2006--2008年一直保持强劲升势,2008年该学科领 域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已经上升到第六位。这 反映了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我国科学 界相关国际合作科研工作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环 境领域科研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国际合作的热点 和重要内容。另外,从各学科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 占当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总数的比例来看,我 国还没有一个学科达到10%。排名一直保持第一位 论文数量排名未能进入前五位,但二者每篇SCI国 际合著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均超过了7次。另外,生 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两个学科,其每篇 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也都超过了6 次。而对10个学科的H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多学科 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H指数均达到31, 即这两门学科单篇引用次数达到31次的SCI国际 合著论文数为3l篇,是10个学科中表现最突出的。 多学科化学、多学科材料学的H指数也分别达到了 29和28。由此说明,尽管根据2007年数据 多学科物理、多学科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 的多学科材料科学在2008年度的比例最高,也仅为 7.41%。这说明我国基础研究的国际科技合作是学 科分布广,但各学科力量分布总体比较均衡,没有一 个学科在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 j ’ 30 25 I I 20 1 I l 一 l ■ ■ 蠢 瑟 生物学等学科以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来 窭 1U 5 l 一 一 霆lIl嚣 瀚 衡量并没有极其出色的表现,但这些学科通 0 锺 壤羹一—曩 懑~ 。I E= 【 过国际合作方式形成的部分科研产出的影 响力却不小,值得高度关注。 多学 私}栩 ,}i物 f 化学 电子 彩学 多学 凝聚 及分 物理 惠 环境 辩别 物理 化学 电气 数学 制学 科化 科 子 }: l 稷 物矮 翱怒 物学 3 2004—2008年中国SCI国际 合著论文的国家/地区分布 2004--2008年五年间,与我国合作发表 SCI论文的国家/地区数量分别为117、125、 125、127和125个。这些国家/地区广泛分布 于世界的各大洲,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建立了 越籍 均0 次数 5.ii 4.37 6 72 6.09 3.49 2 36 4.3《 7.84 7.8i 5.O5 【 ■H指数 28 2l 3} 26 20 J5 j9 29 3i 20 图2 20o7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十位学科 的合著论文引用情况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3月)第3期 遍及全球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网络。对合作国家 对象进行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与我国基础研究领域 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地区分布在过去5年中总体 比较稳定。与我国形成SCI合著论文数量排名前十 位的国家/地区基本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英格 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韩国和瑞典。 2004年俄罗斯的排名为第十位,但2005--2008年 均未进入(见表2)。从与上述十个国家合著SCI论 文数量来看,各个国家/地区每年的数量都在增长, 但增长幅度各有差异,因此造成排名发生变化。德国 2004--2007年连续4年位居第三,但2008年下降 到了第五位。而韩国则呈现上升态势,2004--2006 年各年排名均为第九位,2007、2008年则分别上升 论文一直占我国国际合著论文的36%~40%左右,同 时绝对数量上呈强势攀升的状态,2008年合著SCI 论文达到8802篇,比2004年增长了1.06倍,这表 明近年来中美两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在日益得到加 强。与美国相比,日本尽管过去5年来一直排在第二 位,并且与我国合著SCI论文的数量也一直在增长, 但增长的幅度远小于美国。2008年中日合著SCI论 文为2626篇,比2004年仅增长了40%,增幅比德 国、英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韩国和 瑞典各国/地区的增幅都小,因此这也就自然造成了 中日合著SCI论文占中国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比例 持续下降,2008年已经从2004年的16.15%下降到 12.07%。 到了第八位和第七位。在与我国形成SCI合著论文 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美国和日本表现非常突 对2007年与中国合作发表SCI论文数量前五 位国家/地区进行合作学科分布分析可以看到(见 表3),美、日、德、英格兰、加5个国家与我国开展合 出,二者5年中每年与我国合著形成的SCI论文数 量一直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这表明美国和日本在 我国基础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中占有举足 轻重的地位。表2显示过去5年中中美合著的SCI 作研究的学科结构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但这 些学科基本属于2007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数 量前十位的学科(除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科以外), 表2 2004--2008年与中国合作发表SCI论文数量前十位的国家 20O4 2005 20O6 2007 2008 国家/地区 该国/地区 国家/地区 该国/地区 国家/地区 该国/地区 国家/地区 该国/地区 国家/地区 该国/地区 以及与 合著论文 以及与 合著论文 以及与 合著论文 以及与 合著论文 以及与 合著论文 中国合著 占总合著 中国合著 占总合著 中国合著 占总合著 中国合著 占总合著 中国合著 占总合著 论文数 论文比例 论文数 论文比例 论文数 论文比例 论文数 论文比例 论文数 论文比例 l 2 美国 (4278) 日本 (1871) 36.93% 16.美国 (5095) 日本 (1995) 38-39% 15.美国 (6238) 日本 (2214) 38.93% 13.美国 (7214) 日本 r2363) 德国 (1503) 39.46% 美国 (8802) 日本 r2626) 40.47% 1207% .15% O3% 82% 12.93% 3 4 德国 (1146) 英格兰 (939) 9.89% 德国 (1226) 英格兰 (1140) 9.24% 德国 (1378) 英格兰 (1369) 8.6O% 8.22% 英格兰 (1725) 7.93% 8.1l% 8.59% 8.54% 英格兰 (1448) 7.92% 加拿大 (1694) (1638) 7.79% 5 6 加拿大 (809) 6.98% 加拿大 (971) 7.32% 加拿大 (1247) 7.78% 加拿大 (1369) 7.49% 德国 7.53% 澳大利 亚 6.83% 澳大利 亚 6_39% 澳大利 亚 6.47% 澳大利 亚 7.14% 澳大利 亚 7.49% 7 (791) 法国 (561) 4.84% (848) 法国 (720) 5.43% (1036) 法国 (792) 新加坡 (7861 韩国 (695) 瑞典 (417) 4.94% (1305) 法国 r924) 韩国 (909) 5.05% (1630) 韩国 (1O68) 法国 (1055) 新加坡 (1026) 瑞典 (522) 4.91% 8 9 10 新加坡 4(542) 韩国 (509) 俄罗斯 (288) .68% 新加坡 (681) 韩国 (6o4) 瑞典 (333) 5.13% 4.91% 4.97% 4.85% 4.39% 2.4.55% 4.34% 新加坡 (869) 瑞典 r465) 4.75% 4.72% 49% 3.o3% 2.6O% 2.54% 2.40% 第3期(2010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 一153一 这表明美国、日本、德国、英格兰、加拿大这些科技发 年来我国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绝大多数为 达国家地区是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最多的基础研 高等院校,特别是具有科研能力的大学。2004--2008 究学科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支撑力量。 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l0位机构中 对2007年与中国合作发表SCI论文数量前十 (见表4),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 位国家/地区的合著论文引用情况进行分析(见图 最高学术机构,在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数量规模 3),可以发现与瑞典合著论文的单篇平均引用次数 方面自然也遥遥领先于其他机构。2004--2008年中 为最多,达到了7.11次。但其H指数是24,在10个 国科学院发表的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在各年中均是 国家/地区中较为靠后。这说明十个国家/地区相比 我国各类机构中最多的,5年来其SCI国际合著论 较而言,我国与瑞典合著论文中学术影响力非常广 文保持了12%左右的年均增幅。前三年其SCI国际 泛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但论文总体而言的平均学 合著论文占当年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比例均接 术影响力则表现不俗。美国作为世界科技最发达的 近了20%。尽管2007、2008年略有下降,到了17% 国家,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可以通过图3得到间接印 左右的水平,但在论文数量上其他机构仍然与之差 证。其与我国合著SCI论文的单篇平均被引用次数 距甚大。除中国科学院以外,2004--2008年各年度 为6.08次,虽然比德国、英格兰和法国略微低,但H 进入论文数量排行前十位的其余9家机构均为大 指数达到54,远远超出了其他9个国家/ bU 地区,这表明中美科技合作的论文产出 50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整体来看学术 影响力也比较广泛。德国、英格兰和法国 40 三国与我国合著SCI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30 囊 _ 也有不错表现,从单篇论文平均引用次 20 _ i _ 数看,三个国家均超过6次,并且各自的 l0 糍 囊 黛 瓣 糍 鞲 鞭 H指数也都超过了30。 0 一舅L 一 一 L ~ 一 ¨l_L 4 2004—2008年中国SCI国 甍 }皤本 德 艇格兰 霪 澳火 法 韩 帮 I 磐 利弧 坡 际合著论文的机构分布 { 瓣簿篇 均0}{=}j次数 6.08 l 4 8 6 86 6 52 5 67 5.19 6 8 4 88 4.29 7 1l 对2004--2008年我国发表SCI国 lt指数 54 l 32 35 33 28 30 31 27 21 24 际合著论文的机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5 图3 2007年与中国合作发表SCI论文数量前十位国家的合著论文引用情况 表3 2007年与中国合作发表SCI论文数量前五位国家,地区的前五个合作学科分布 \时间 \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格兰 加拿大 序 \ 生物化学及分子 多学科材料科 多学科物理 电子电气工程 电子电气工程 1 生物学 学 r498) (224) (1361 (91) (118) 2 多学科材料科学 应用物理 多学科材料科学 多学科物理 环境科学 (349) (166) (114) (80) (98) 应用物理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 多学科物理 3 (341) (161) (106) 生物学 (67) (65) 4 电子电气工程 生物化学及分 子生物学 应用物理 天文学与天体物理 应用数学 r289) (123) (94) (62) (65) 环境科学 多学科化学 天文学与天体 应用物理 生物化学及分 5 r284) (118) 物理 (62) 子生物学 (86) (59) 154一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3月)第3期 学,这清楚显示大学科研力量在我国基础研 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举足轻重。2O04— _IJ 35 30 2008年各年发表SCI国际合著论文数一直 稳居第二位的是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过去5 年来的SCI国际合著论文增长速度较快,5 年的增幅达到80%,因此其数量排名在不断 上升,2007、2008年均已上升到第三位。从 表4数据看,我国地区的大学过去5年 表现突出。2004、2005年分别有4所和3所 大学进入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 前十位机构的排名,2006--2008年大 学和中文大学继续保持在前十位排名 中。这说明我国地区的高等院校在开展 国际科技合作方面非常踊跃,并且一定程度上也反 25 20 蕊 l05 j 善 I q1列 肫京 1;I=If 一 犬 },”● 犬学 35 25 24 2f》 26 20 渍 中  科披 |艾 I粕 : I } 、 大学 欠一 夫学 每篇、 均rJ J次数 5 l 8 5 86 5.23 7.5 5 76 6.24 4 49 6 9l 8 23 526 .H指数 l9 24 23 l9 图4 2007年中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十位机构 的合著论文引用情况 地的机构中,中国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的SCI国际 合著论文的每篇平均引用次数超过了6次,分别达 到6.91次和6.24次。其余6家机构中(包括中国科 学院),除清华大学为4.49次以外,其他大学SCI国 映了昏港地区科技活动具有较高开放程度和国际化 程度的特点。 除了从数量规模上进行衡量外,从论文引文角 度也可以对上述排名前十位机构各自SCI国际合著 论文的学术影响能力进行分析。以2007年数据为例 (见图4),按照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单篇平均引用 次数来衡量,我国地区的大学和中文 际合著论文的每篇平均引用次数均在5-6次之间。 以H指数衡量的结果则是,中国科学院SCI国际合 著论文的H指数达到35,其余9家机构的H指数 则分布在19-26之间。考虑中国科学院科研力量的 规模,此结果并不出人意料。而地区两所大学的 H指数表现在10家机构中属于中等水平。 上述数据说明, 我国科研机构在开 大学无疑表现出色,二者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每篇 平均引用次数分别达到了7.5次和8.23次。而在内 表4 2004--2008年中国SCI国际合著论文发表数量前十位的机构 \序号\\ 2004 1 2 中国科学院 (2283) 北京大学 (536) 时间 2005 中国科学院 (2572) 北京大学 (607) 20O6 中国科学院 (3162) 北京大学 (706) 2007 中国科学院 (3283) 北京大学 (781) 2O08 中国科学院 (3800) 北京大学 (853) 展国际科技合作方 面的特点各不相同。 中国科学院整体的 国际科技活动规模 大、形成SCI国际合 3 4 5 清华大学 (453) 大学 (448) 浙江大学 (443) 大学 (527) 浙江大学 (525) 清华大学 63) (376) 浙江大学 (623) 清华大学 (583) 大学 (578) 浙江大学 (713) 大学 (626) 上海交通大学 (572) 浙江大学 (8O1) 大学 (647) 复旦大学 (615) 著论文产出多,高被 引的SCI国际合著 论文数也最多。但其 SCI国际合著论文 6 7 8 9 10 中文大学 中文大学 (348) 复旦大学 (497) 复旦大学 (548) 上海交通大学 (600) 的平均引用次数在 10家机构中较低的 状况也说明,可能相 对而言其部分SCI 国际合著论文的学 术影响力还不算大。 大学、中文 中国科技大学 (340) (301) 复旦大学 (362) (353) (296) (259) 上海交通大学 (436) r415) (406) 清华大学 (537) (494) (465) 清华大学 (598) (461) (447) 科技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中文大学 复旦大学 (275) (272) 上海交通大学 中文大学 中文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 南京大学 (344) 城市大学 城市大学 南京大学 (385) 山东大学 (394) 大学国际合著论文 第3期(2010年3月) 中国科技论坛 平均引用次数较高,但高被引论文数量在10家机构 中处于中间水平,这表明在l0家机构中两所大学的 SCI合著国际论文平均学术影响力较大,而在高被 引论文产出方面两所大学还可以继续努力。在10家 机构中清华大学尽管SCI国际合著论文数并不是最 少的,但其论文的平均引用次数和H指数两个指标 表现在10家机构中都较为靠后,由此可能反映出相 对于其他9家机构而言,清华大学的某些SCI国际 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合作国家/地区分 布遍及五大洲。根据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表现, 与我国开展国际合作最多的国家/地区主要为美国、 13本、英格兰、德国等当今世界科技发达国家。尤其 是美国,其与我国合著的SCI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 是在学术影响力上,都有着相当突出的整体表现,并 且两国合作的学科领域分布也非常广泛。由此可见, 美国在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 合著论文的学术影响力不够广泛。 地位。当然,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地区与我国在基 5 结论 础研究领域的合作过去5年来也呈现出不断增强的 通过对2004--2008年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合 态势。 著SCI论文情况的上述分析,可以形成对我国基础 四是在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我国科研主体分布 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状况的五点基本判断。 上,通过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的作者所属机构分 一是我国近年来在基础研究领域开展国际科技 析可以清楚看到,在基础研究领域我国参与国际科 合作的总体力度在不断增强,国际科技合作产出逐 技合作的科研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科研院 年增多,并且增速较快。伴随着全球科技流动性、跨 所。中国科学院以其庞大的科研规模和实力,成为我 界性的增加,中国科研工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全球优 国专业科研院所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典型代表。我 秀科技资源对提升自我科研水平的巨大作用。因此, 国其他类型机构在SCI国际合著论文的产出规模上 中国科学界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秉持了一种开放 远不能与之匹敌。除中国科学院系统以外,具有科研 吸纳和走出去的态度,更多地融入了世界科技的大 功能的高等院校是我国参与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 舞台,国际科技合作越来越活跃。 合作的另一支极其重要的力量。近年来北京大学、浙 二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学科分布 江大学、大学等一大批研究型大学在我国基础 上,我国目前的覆盖面非常广。5年来SCI国际合著 研究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 论文涉及的学科领域每年都多达200个,既包括传 用。 统学科,也包括近年来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热点 五是通过对我国SCI国际合著论文的分析可以 学科、新兴学科。同时,SCI国际合著论文的数量统 看出,无论从学科、地域还是机构的角度去衡量,论 计和基于H指数的学术影响力水平也显示,目前基 文的数量和学术影响力之间均不是一种正向相关的 础研究领域还没有一个学科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中 关系。尽管学科特征、发展速度、研究规模、研究环境 居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因此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国际 等诸多因素会影响以引文指标来衡量的学术影响 科技合作是一种宽领域涉足,但学科力量相对并不 力,但这种现象可能也反映了在我国SCI国际合著 过于集中,整体表现较为均衡的合作范式。 论文中,同样存在着与其他类型论文一样质量良莠 三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国际科技合作的国家/地 不齐的问题。 区选择上,我国与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形成了 参考文献: [1]Caroline Wagner,Loet Leydesdofff.Mapping the network of global science:comparni g international CO——authoships from 1990 to 200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Globalisation,Geneve,Switzerland 2005,1(2):1 85—208. [2]刘雅娟,王岩.用文献计量学评价基础研究的几项指标探讨[J].科研管理,2000,(1):94—98. [3]朱庆华,陈铭.信息分析基础、方法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07~112. (责任编辑迟凤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