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ORETICALINVESTIGATIONNo.3,2015General.No.184
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产业转移的
影响因素及其启示
田
静
(泰山学院经济学院,山东泰安271021)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城乡二元结构也表现出刚性的发展态势,社会
经济发展问题凸显。其中,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短缺共存,已成劳动力市场上的一个社会悖论。在考察二元经济结构与我国劳动力转移两者关系之基础上,分析了基于科技进步的劳动力转移之影响因素。认为技术进步加快了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为释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悖论,制定劳动力资源配置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市场社会悖论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15)03-0083-04
始,我国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年均增长率达3.5%,粮食总产量已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二元经济结构下,促成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发展的诸多原因中,2013)。技术进步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林毅夫,技术进步的提升既带来了农业的发展,也促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日趋强化下,技术进步也使不同部门的劳动力需求发生了变化,促成了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本文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对技术进步于劳动力的行业转移之影响进行分析与检验,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支持。一、二元经济结构表征及我国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劳动力转移轨迹1.二元经济结构表征及我国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城乡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二元经济并没有发展为一元经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出刚性态势。在二元经济缓慢、反复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而技术进步加快了劳动力转移的速度。目前,学者们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以及二元反差系数等指标来衡量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其中:一是比较劳动生产率考量部门劳动生产率创造的产值比,它等于产业部门产值比重与产业部门劳动力就DOI:10.16354/j.cnki.23-1013/d.2015.03.018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已远超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为此,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相继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这些国家在优先发展工业的同时却怠慢了国家农业的发展,致使二元经济成为战后诸多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这种二元经济现象也不断引起了发展经济学者的关注,提升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之呼声也日1988)。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益高涨(Klijeu,的发展战略,农业技术的进步使粮食产量增加,同时出现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凸显。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农村耕地大量减少,粮食总产量也出现大幅波动,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二元经济结构愈发明显,大量农2010年3月村劳动力逐渐涌向城市。为此,《促进农业发展的若干建议》;2013年6通过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劳动力自由流动保,障措施》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给予相应保障;2015年2月1日和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把“三农”问题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的高度。逐步认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下降,对其他产业部门的支持性表现出不足,这种长期的发展不均衡将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在一系列文件支持下,从2004年开收稿日期:2015-02-27作者简介:田静(1974—),女,山东肥城人,副教授,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经济统计分析研究。
83
该指标值越大表明较少比重的劳动力业比重之比,创造较大比重的产值,比较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一般来说,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要低于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二元经济社会中,农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递减发展趋势,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递增发展趋势,随着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化,这一差距越来越大。二是二元对比系数是用来衡量社会经济二元化程度的指标,它用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之比值来表示,该指标值越大表示两部门的差别越小、二元化程度越低,反之二元化程度越高。二元对比系数等于1,表示两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同,二元经济特征消失转化为一元经济;当二元对比系数等于0时,表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二元经济特征显著。三是二元反差系数,该指标用两部门的产值比重与两部门的劳动力比重之差来表示,取值范围为0—1区间,指标取值越接近于1,表示两部门的差距越大,二元经济特征越明显,反之越不明显。从我国社会发展进程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8—1984年为我国二元经济逐步改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大大地了农村生产力,此阶段二元反差系数呈下降趋势,同时二元对比系数呈上升趋势,二元经济朝弱化方向发展;1985—1999年为二元经济平稳发展阶段,二元经济的对比系数和反差系数在此阶段变化幅度都不大,此阶段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达16.2%,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达26.1%,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2000年以来为第三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全面转型,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物价上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下岗人数增多等矛盾日益凸显,二元经济结构又越来越明显。另外,新世纪以来,我国二元经济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都不断向城市转移,而且社会的技术进步强化了这一趋向。2.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转移之历史轨迹。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二元性。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劳动力市场和农村劳动力市场,每一类劳动力市场又可以分为正规就业市场和非正规就业市场,非正规就业市场是吸纳正规就业市场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由于城市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流动。我国二元经济的逐步发展决定了二元劳动力市场中1978年我国劳动力转移规模为劳动力转移方向,2331万人,到2013年劳动力转移规模达到44900万人,可见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规模之大。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劳动力转移大体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78—198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改革逐步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劳动力数量较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劳动积极性,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大。此阶段城市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各项还不健全,因此,此阶段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较少。二是快速转移阶段(1983—1984)。1983年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村生产经营方式不断转型,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大规模地向城市流动,该阶段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转移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9%,表现为劳动力的高度流动特征。三是缓慢转移阶段(1985—19)。从1985年开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趋缓,农业对其他部门的支持性降低,也因此影响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城市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逐渐下降。四是加速流动阶段(1990—1999)。南方讲话极大地了生产力,中国经济增长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的加快促成了对劳动力需求的大规模扩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此阶段农业部门相对于工业部门来说发展速度较慢,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工业产值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另外,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空前提高。五是有序流动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相继出台,逐步打破城乡差别,为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流动、行业转移创设了良好的制度条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打破城乡分割局面,改革户籍制度,取消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的性。2002年2号文件要求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加强服务合理引导;2005年文件进一步提出建立城乡劳动力市场平等的就业制度,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培训等工作。国家各项为劳动力2000年的自由流动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因此,以后我国劳动力进入合理有序流动状态。劳动力转移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技术进步既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极大提高了工业化的生产水平和规模。当前,新的问题不断产生,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城市劳动力短缺共存,要释解这一社会悖论,必须考察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查找症结,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引导,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服务业的合理转移。二、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技术进步的研究维度二元经济结构中的劳动力转移是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转移的过程。二元经济是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共存的一种经济结构形态,农业为现代工业及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工业、服务业又为农业注入新的发展活力。技术进步主要来源于现代产业,它改变了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例。为此,我们假设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为L,现代产业部门中的劳动力数量为K,技术进步为A,技术进步率为g,则两部门生产函数为:1-
Y(t)=[A(t)L(t)]αK(t)α
84
技术进步函数形式为:A(t)=αkK(t)ααLL(t)βA(t)θ
上述公式表明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决定了劳动力由于边际产出递减规律及技术进步等的需求数量,因素,从事农业的社会劳动力会逐步下降,导致劳动力的跨部门转移。为了对二元经济中技术进步(JS)对劳动力转移(LD)的拉动效应进行研究,构建如下计量模型:LnLDit=α0+α1LnJSit+∑kj=2αjLnD+μit
其中:LDit表示i地区t年的劳动力转移数量,JSit表示i地区t年的技术进步,D表示其他控制变量,具体包括用人均GDP表示(RGDP)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本投入(ZB)、转移支付支出(GM)、受教育水平(JY)、是否为东部沿海地区(DB)(如果属于东部沿海省份用1表示,否则为0)等指标。u表示随机扰动项。本文分析样本为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分析年限为1997—2013年,变量数据均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3),部分数据来自《新。为了避免共线性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象,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变量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变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可以排除共线性现象。表1
JS
JSRGDPZBGMJYDB
1.0000.0980.1010.1190.0730.101
1.0000.0770.1230.0990.221
1.0000.2070.1700.108
1.0000.2290.114
1.0000.217
1.000
相关系数矩阵RGDP
ZB
GM
JY
DB
付对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影响。表2二元经济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影响回归结果变量CJSRGDPZBGMJYDBR2Adj.R2
固定效应10.673***(1.0932)0.472***(0.0000)0.387***(0.7312)0.287**(0.3216)0.197**(0.0521)0.400***(0.0936)0.452***(0.0783)0.360.8862
随机效应14.782***(3.4621)0.468***(0.0001)0.306***(0.0563)0.307***(0.0673)0.200***(0.0036)0.397**(0.0352)0.4***(0.0025)0.90260.26
混合效应12.967***(2.3421)0.471***(0.0000)0.343***(0.03)0.311***(0.0362)0.173**(0.0022)0.3972**(0.01)0.446**(0.0018)0.91330.9044
*分别表示1%、5%和10%显著性水平注:***、**、
三、结论与启示上述研究表明:一是技术进步是推动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转移的关键要素。二元经济结构的典型特征是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并存,技术进步导致传统部门中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改变不同部门之间的劳动力需求数量,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产业部门扩展迅速,对劳动力需求增加。二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经济规模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明显较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技术进步相对较快,现代生产部门较发达,劳动力市场相对完善,加速了劳动力的流动。三是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流动性明显较强,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职业选择范围,可以适应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跨区域流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资本和转移支付对劳动力转移也有一定影响。综合以上结论,本文基于技术进步视角,为促进二元经济结构中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投入效益,发挥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配置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二元经济结构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转移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它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变不同部门劳动力需求数量比例。比如,随着技术更新换代,传统生产部门中的劳动力需求数量逐渐减少,现代化生产部门的从业人数逐步扩张,劳动力自由流动得到有效保障,资源优化配置得以实现。为确保劳动力能够从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的合理流动,需做提高好以下制度配置:(1)健全业绩量化考核机制,使用经济学STATA工具对面板数据进行豪斯曼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F检验值表示固定效应模型比混合效应模型模型,回归结果理想,固定效应、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的回归结果见表2。下面以固定效应回归结果为例进行分析,从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后的拟合系数在90%左右,表明回归的拟合程度较好,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技术进步显著通过检验并且相关性较强,其相关系数为0.472,表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技术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会使劳动力转移提高0.472个百分点,即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流动具有很大的拉动作用。RGDP的相关系数为0.387,表示地区经济是推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的地区劳动力转移也相对较快。DB的相关系数为0.452,表示东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程度高。值得一提的是,教育水平(JY)的相关系数也比较高,表明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大的职业选择范围,他们在跨区域转移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另外,资本和转移支85
科技投入使用效益。目前技术进步过程中存在的最重要问题是科技经费使用效益低下,为此,应该以立法形式明确科技经费的使用用途及其效应量化指标,防范科技经费的挪用和滥用。(2)按需定岗,按技定员。加大对劳动力转移的引导,按照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合理调整工作岗位。目前,向城市流动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技术水平较低,为此,要根据劳动力技能进行预先培训,并实时根据新岗位的职业需求做出合理分工调整,在劳动报酬方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2.优化劳动力市场流动机制,消除劳动力转移障碍,规范产业间、城乡间的劳动力流动。技术进步会促成劳动力从传统农业或制造业部门向现代服务部门的自发转移,但对进城后的农民工尤其是失地农民的城市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做出合理的制度配套。(1)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费征缴保障体系。根据暂行条例》规定,我国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险适用对象基本界定为城镇人口,这几年在大力推动农村的基本社会保障,但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目前农民缴纳基本社会保险的比例仍然偏低,而且与城镇保险标准相差较大。随着我国城乡差距的缩小,尤其是农民工从传统行业向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大势所趋:其一,要适度放宽农民工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性条件。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制度规定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累计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这一规定对频繁流动的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规定农民工以个人而非企业名义缴纳养老保险费,每年缴纳金额在一定范围内由农民工自愿选择,并视农民工每年缴纳的金额确定缴纳年数。其二,强制企业为农民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当下,农民工工作岗位大都在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甚至个体工商户,这些大都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单位往往不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为了追求利润,主观上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所以,通过立法强制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基本社会保险,可从客观上保障农民工权益。其三,实现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的接轨。目前,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意愿不强,主要在于我国的社会保险划分了农村与城镇两个阵营,而且两者相互,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的社会保险相对落后,执行力不够。因此,在城乡差距日益缩小的背景下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保险与城镇社会保险的接轨。可参鉴《北京市农(2006年)的相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指导意见》关规定。(2)加快户籍改革步伐,逐步消除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还存在很多障碍,比如户籍制度等,户籍制度是城乡居民差别最重要的标志,也是阻碍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户籍差异是合理的导向。应该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在产业之间及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创设劳动力转移的良好宏观环境。3.加强劳动力分层次培训与再教育,落实教育公平化。上述研究表明,受教育水平是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者就业选择范围大,具有更强的工作适应性,为此,要逐步完善现行的教育,加强劳动力分层次培训与再教育,落实教育公平化。现代社会对劳动者的知识更新速度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对劳动力的培训和再教育,特别是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尤为重要。(1)技能培训层次化,在城市建立分层次的劳动力再教育技能培训机构。农村向城市流动的富余劳动力大部分不具备相应技术水平,现行的培训机构主要针对中高端技能劳动者,而对低端技能的劳动力技能的培训非常缺乏,应该建立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机构,特别是低端技术的培训机构,逐步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2)子女教育公平化。实行居民子女教育平等化,无论是城市居民的子女还是农民工子女应该享受同等教育,逐步消除教育不公平。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在先天条件方面差别不大,后天的教育对他们今后的成长非常重要,现有的教育使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教育平等化的并强化落实,以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益,保障社会发展所需劳动力的后续供给。参考文献:[1]林毅夫.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研
(4).2012,究,
[2]许晴,刘跃显.城镇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
(3).J].世界经济,2012,究[
[3]樊红利.城镇劳动力竞争力评价方法及集中度研究
(5).[J].经济研究,2012,
[4]HinehgeDiaz.TheEffectofEmploymentRiskCPIinthe
cityAnalsisofCargoHanlingOperatins[J].Physica-VerlagHD,2006,(4):99-121.[5]LinehgeWeber.TheoryoftheCurtureIndastyLocationof
cityinflation[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8.[6]JgtuwreE.M.TheLocationofCurtureinEconomicActiv-ityofinflation[M].NewYork:McGraw-Hill,2010:
108-127.[7]PoiuierHoonoum.AnmingZhang,YiminZhang.Opti-maldemandforCurtureleaseofcityEco-tourism[J].
TransportationResearch,2013,(6):23-37.[8]JklrebgeD.A.IsEmploymentinflationRiskExpenditure
Productive[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2012,(23):175-213.[9]Thenguje.IsinflationRiskExpenditureStimulative?[J].
ContemporaryPolicyIssues,2012,(7):34-49.
〔责任编辑:惠国琴〕
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