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发展心理学的应用

来源:百家汽车网
发展心理学 刘婵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行为的影响

摘要:

研究表明,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自身的特征、儿童本身的特征及社会环境因素都对家庭教养方式有所影响。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权威型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是最为有利的。

关键词:

教养方式 儿童 认知行为

正文: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和种类

心理学家Nancy Darling等认为家庭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是父母传达给儿童的对儿童的态度以及父母的行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父母的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的目标定向的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本文采取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1971,1980),并经埃莉诺·麦考比(Eleanor Maccoby)及其同事修正了其中一种(Maccoby &Martin,1983),得出的四种家庭教养风格,分别是:

1

发展心理学 刘婵

1、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s):倾向于控制、惩罚、严格与冷漠,他们的话语就是法律。他们崇尚严格的、无条件服从,并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意见。特点:控制、惩罚、严格、冷漠

2、放任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s):提供不严格且不一致反馈的父母,他们几乎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并且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很少孩子的行为。特点: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

3、权威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s):父母是坚定的,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但试图给孩子讲道理,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权威型父母鼓励他们的孩子自主。特点:坚定,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

4、忽视型父母(uninvolved parents):父母表现出对自己的孩子几乎没有兴趣,伴有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他们在感情上疏离儿童,视自己的角色仅仅为喂养、穿衣以及为孩子提供庇护的场所。特点:表现出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分类只是方便我们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个更直观明了的认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父母是采用一种教养方式。例如,当儿童在马路上乱跑,哪怕最懒散放任的父母也会以苛刻的方式做出反应,提出严厉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方式或许最为有效。

二、哪些因素影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

1. 父母自身的特征

研究发现, 父亲、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低对其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 多表现

2

发展心理学 刘婵

为较多的温暖、理解,,看问题、处理事情更客观、更理智,更能尊重他人、注重他人的内心感受,并能结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较为科学的态度和适当的方法来教养子女。同时可能由于文化层次、地位、周围环境的影响,对子女各方面要求较高、较严,给子女们造成过分干涉的印象。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因知识有限,易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多凭自身经验,对子女不够尊重,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家长制作风,或者无原则一味溺爱。

研究表明, 父母的性别、生育孩子的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影响其教养方式, 其中受教育程度、职业、夫妻关系等影响显著。父母因性别不同,其教养方式也是不同的。另外, 母亲的血型、父母的人格特征也对教养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已经有研究表明儿童在家庭中不是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父母与子女自己爱你的影响是互动的。在父母影响、改变和塑造子女的同时,儿童自身的个性、气质等心理特点和行为也在影响着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及其同事在“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研究中发现,在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时,母亲都显得平静而肯定,而与性问题儿童在一起时,则变得有强制性。表明儿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母亲的行为。

儿童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在陈陈的研究中, 容易抚养型儿童的家长采取权威型方式的比例最高。达90%以上, 只有少数采取型方式, 没有家长采取忽视型和放任型方式; 难抚养型儿童的家长采用型、放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 缓慢活跃型儿童的家长采取放任型方式的比例最高, 型其次, 很少有家长(13% ) 采用放任型的。孩子的行为特征, 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 活动过度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不同性别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也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男生的惩罚、干涉、保护、拒绝和否认更多。

3

发展心理学 刘婵

从儿童自身的特征来看, 他是亲子互动中相对稳定, 不易改变的被动者, 而父母则是互动活动中相对灵活的主动者, 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变化, 孩子的心理出现了新的特点(如进入青春期) , 家长应自觉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态度, 采取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个性特点相适合的教养态度和行为,以适应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3. 社会性因素来

研究表明, 私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 而公立学校学生的父母多采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对待孩子。这与私立学校学生父母关系总体上比公立学校差有关系。不同文化、民族、宗教信仰对家庭环境有一定影响, 进而对其家庭教养方式有影响。居住的城市、农村的区域不同, 其教养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国内的研究中, 家庭结构(主干家庭或核心家庭) 、夫妻关系和单亲家庭等状况进一步证实了社会性因素在父母采取教养方式中的作用。

由此可见, 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形成不是仅从父亲或母亲的单一方面塑造的。教养方式的选择除了受亲子双方互动活动的影响, 还受到社会因素的牵制, 如, 夫妻关系、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这就给我们研究者的工作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和宏观的研究背景, 以此为基础, 就可以给父母选择适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提供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父母所采取的特定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行为方式产生影响吗?尽管儿童的行为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但父母教养方式仍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王玲凤、嵇宇虹在2004年做的《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实验显示: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儿童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因素。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小学儿童

4

发展心理学 刘婵

的自我概念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度保护与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是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如果能积极地对儿童做出反应,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去体验,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的喜怒哀乐和各种需求,则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其它大量的研究表明:

权威型是对孩子最有利的一种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在孩子心目中有权威,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上。他们会给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设立适当的目标,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当的。与此同时,他们会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想法。这种教养方式的特点虽然严格但是民主。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和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且会比较乐观、积极。

型的特点则是严格但不民主。型的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虽然有时家长为孩子设立的目标和标准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是孩子不可以反抗。这种教养方式的家长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但他们在学校中可能会有较好的表现,比较听话、守纪律等。

放纵型的家长对孩子则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家长,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同时也不会对其表现出爱和期待。对于孩子,他们一般只是提供食宿和衣物等物质,而不会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5

发展心理学 刘婵

以上四种类型是比较典型的,但在现实中,有些家庭的教养方式属于中间型。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家长本身观念的变化,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整体而言,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应该对其多给予爱和关怀,并且应在这时更多地控制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家长应及时听取孩子的想法,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要多和孩子商量,共同制定合适的解决方案。

每个儿童都不一样,家长切忌不可生搬硬套别人的教育方式,但有一些共同点是可以遵循的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温和的、有情感的,培养出来的孩子便有积极的自我评价。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是不良的教养方式,这些教养方式会使儿童不断体验到自己的和失败,使他们丧失情感支持,心情沮丧,从而对自己做出否定的评价,甚至产生行为和情绪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仅要知道如何有效地教养孩子,还要有良好的自制力,给孩子的行为更多理解、信任、鼓励、肯定和表扬,少一些埋怨、惩罚和责骂。多抽出时间和孩子共处,多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健全的心理冰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四版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罗伯特·费尔德曼 2010年

2、《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 心理科学发展,2002,(2):185 侯静,陈会昌

3、《小学儿童的自我概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

王玲凤、嵇宇虹

6

发展心理学 刘婵

4、《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6):42刘美丹、刘晓艳

5.《大学生双亲受教育程度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4(16):9 宋红梅,沈家宏,李保务,向秀珠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