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风·月出》并非望月怀远诗的源头

《陈风·月出》并非望月怀远诗的源头

来源:百家汽车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0卷第1期 20o6年3月 中国韵文学刊 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Vo1.20.N.1 Mar.2oo6 《陈风・月出》并非望月怀远诗的源头, 陈冲敏’ (天津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2) [摘要】 有不少文章认为《月出》是望月怀远诗的源头。这种观点形成的原因既有对《焦氏笔乘>相 关评论的误解。也有对恋情与思念之情二者的区别不够重视的因素。《月出》是恋情诗,与望月怀远诗主题 不同,不能归为一类。探讨传统主题的继承发展应该首先从思想内容入手。由于封建伦常思想和儒家诗教 的和影响,上述两类作品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望月怀远诗的发展自有其源流。《月出》对文人创作的 影响主要是:虚写的表现方法和以月光映衬女性美。 [关键词] 《陈风・月出》;望月怀远;源头;传统主题;伦常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491(2006)Ol—oo36一o6 《诗经・陈风・月出》共三章,章四句: 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蔓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梦太白》:‘落月满屋梁,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 月出皓兮,佼人恻兮。舒慑受兮,劳心怪兮。 昌龄隐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天绍兮,劳心惨兮。 《送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 《月出》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咏月名篇,对后 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 世咏月诗的创作肯定产生了影响。至于产生了什么 也。’’C31(H ’一 ∞) 样的影响。尚需探讨。常见论者将《月出》视为望月 陈予展《诗经直解》是首次引用《焦氏笔乘》这 怀远诗的源头,如《诗经鉴赏集》中《月出》的鉴赏文 段评论的著作。前述《诗经鉴赏集》和《先秦诗鉴赏 章就认为:“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月出》的作者第一 次揭示了望月和思念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月出》 辞典》中的赏析文章,以及其他相关论文均从《诗经 是历代望月思亲诗或望月思乡诗鼻祖”。[1](P182)与此 直解》中转引焦 的这段评论。说其“转引”,是因 观点相同、相近者大有人在,如《先秦诗鉴赏辞典》 为《诗经直解》中引文的省略处、误引处,在这些文 也说:“望月怀人诗赋作品”“滥觞于《月 章引用时均一字不差地保持了原貌。①这也恰好说 出》”。【2】{哪) 明《诗经直解》是首次引用。陈子展在《月出》的按 持《月出》是望月怀人诗的源头这种观点的文 语中论及两个问题,一是幻想虚神的写作方法,二是 章往往都要从陈子展《诗经直解》中转引明代焦 题旨。其原文是:“《月出》,盖诗人期会月下美人, 《焦氏笔乘》中的一段评论: 自道其相慕之诚,相思之劳而作。诗写美人只从幻 “《月出》,见月怀人,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 想虚神着笔。所用动、状词汇,多不经见,义蕴含蓄。 ・作者简介:陈冲敏(1949一)。男。河北任丘人,天津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①据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明万历三十四年刻本焦豌<焦氏笔乘),卷一“月出”一节的文字是:“<毛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见月怀人, 能道意中事。太白<送祝八>:‘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子美《梦太白>:‘落月满屋粱。犹疑见颜色。’常建<宿王昌龄隐处>:‘松际 露微月.清光犹为君。’王昌龄<赠冯六元二);‘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心悟。’此类甚多.大抵出白陈风也。”<诗经直 解)将“《毛诗):‘月出皎兮,佼人僚兮”’l0字省略.直接以“《月出)”领起下文;并将“赠冯六元二”误引为“送冯六元二”。经查阅<焦氏笔乘) 的《金陵丛书)本(1914年)、《粤雅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5年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1937年)和李建雄点校本(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年)等易见的流行本,核实了其中“月出”一条与万历刻本一字不差,故得出<诗经直解>引义有省略处、误引处的结论。 3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但觉其仙姿摇曳,若隐若现,不可端倪。即此已活描 出一月下美人之形象。《焦氏笔乘》云:‘《月出》,见 月怀人,能道意中事(以下从略)……”’,[ 】‘ I4如) 这里陈子展强调的是“诗写美人只从幻想虚神着 笔”,引焦兹评述,只是借用其中的“见月怀人,能道 意中事”一语和四首见月思友诗中的幻想虚神的表 现方法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并无不妥,但问题出 远比汉唐经解的妄生美刺要高明。 封建王朝被推翻后,经学无从附庸,《诗 经》研究也经历了从经学到文学的重大转变。近当 代的诗经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月出》的主旨是情 诗。①余冠英《诗经选》中《月出》的解题是:“这诗 描写一个月光下的美丽女子。每章第一句写月色, 第二句写她的容色之美,第三句写行动姿态之美,末 句写诗人自己因爱慕彼人而怪然心动,不能自宁的 感觉。”【5】(Pm 余先生显然认为主旨是男子对女子的 在《诗经鉴赏集》和《先秦诗鉴赏辞典》中的文章在 引《焦氏笔乘》这则评论后,对“此类甚多,大抵出自 陈风也”的发挥——把《月出》当作望月怀人和思乡 诗的鼻祖。这并非《诗经直解》的本意,而且也不符 合望月怀远诗继承发展的实际情况。 单方面相思。还有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认为 此诗“写爱的烦闷”,金启华《诗经全译》和程俊英 《诗经译注》分别以“对月怀人”与“月下怀人”概括 可以说,除了《诗经直解》,焦兹的这段评论被 其他引用者误解了。“此类甚多,大抵出自陈风”中 其主旨。仔细揣摩他们的用意,均认为《月出》是男 恋女的情诗。本文赞同前辈学者的观点,对此诗主 旨的看法是:通过对月下女子的赞美,表现了诗人的 恋慕之情。至于诗中女子是否“实有所遇”,可以见 的“此类”应是指虚想的表现方法,而不是指思想内 容。陈子展在引过焦 的这段话后立即改变话题, 开始讨论《月出》的题旨是否为“刺好色”,根本没有 涉及后世的望月怀远诗主题。再者,《月出》的“怀 人”,是男恋女;李白等四人的诗句却是对朋友的思 念。主题截然不同,二者不能归为一类。而且由于 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对这两种题 仁见智,不必拘泥。“《月出》,好象是诗人遇见一个 月下美人,劳心相思的诗。又好像是诗人在月光之 下,等待一个美人,而偏不得见的诗。” 儿聊2】 再看《月出》在《诗经》的思想内容中应归到那 一类。今人张西堂《诗经六论》在思想内容的分类 材内容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月出》与后来的望月 怀远诗之间没有继承关系,望月怀远诗另有源头。 而《月出》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虚想的写作方法和 方面比其他研究者细致,有较高的借鉴价值。该书 两级分类的第一级共分为“劳动生产”、“恋爱婚 姻”、“政治讽刺”、“史诗及其他杂诗”四大类。在 用月光烘托女性的美貌。 一“恋爱婚姻的诗歌”中又细分为十小类:第一小类是 “单方相思”,作品有《汉广》、《简兮》、《蒹葭》、《月 出》等十三首。另外的九个小类依次是:“两情相 好”、“暂别的想念”、“失恋后的心情”、“女子对于 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的控诉”、“婚后感情的笃厚”、 《月出》的主旨及其在《诗经》中的归类 首先回顾对《月出》主旨诠释的演变梗概。最 早的并最具代表性的解释是《毛诗序》的“讽刺说”: “《月出》,刺好色也。在上位不好德而说(悦)美色 焉。”这是汉代儒者从“诗教”的目的出发,不顾诗歌 的实际内容而妄生美刺。正如郑振铎《文学大观》 所评:“……‘二南’中的情诗,便被他们派为后妃之 “婚后久别的想念”、“婚后夫妻反目,女子遭受遗 弃”、“结婚、催妆、送嫁、亲迎等仪式”、“其他关于恋 爱婚姻的诗”o[6](F352) 恋情与夫妻之间的思念之情既有共同点又有区 别。其共同点即均为两性间的爱情。二者之间的区 别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是思念的强度不同:恋情 德,其他国风中的同样的情诗却被他们说成‘刺好 色’了,其实‘二南’中的诗与邶、卫、郑、陈诸风中的 诗其性质极近,并无所谓‘教化’与‘讥刺’的区别在 里面的。” j(啪 至南宋朱熹力主弃《序》言《诗》,一 要更为强烈,不仅有着《周南・关雎》中“求之不得, 切唯本文是求。他在《诗集传》中《月出》第一章之 寤寐思服……”的焦灼,而且还往往伴随着不理智 如《郑风・将仲子》中被劝阻的想要的冲 后评日:“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言月出则皎 行为,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 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朱熹就诗论诗地解释诗旨, ①动;夫妻之间的思念之情尽管也有魂不守舍的情况, 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却是绵长 高亨‘诗经今注>的观点是例外,说‘陈风-月出>是 陈国的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荚俊人物,作者目睹这幕惨剧,唱出这首短歌,来哀悼 被害者。”洪湛侯批评‘诗经今注>”好为新解“。“‘月出>这样一首月下怀人的优美的抒情诗,竟被歪曲成一幕‘惨剧’,读之令人毛骨悚然。”据 《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第798页。 3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而又充满渴望,如《壬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 兄、乌江十五兄 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共看明月 月予还归哉!”其次是在分别的空间距离上的差异: 恋人们的距离几乎就在咫尺之间,如《邶风・静女》 在男女约会等候时,因对方“爱(爱)而不见”就急得 “搔首踟躇”;而夫妻之间都是因为分别后路途遥远 不得匝聚才产生了思念之情,如《王风・君子于 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望月思友诗在《全唐诗》 中的数量远多于望月恩亲、思乡诗。 为什么望月怀远诗在唐代能够大行其道呢?我 以为,除了文学本身的继承性原因之外,还因为望月 怀远诗的内容均在儒家所提倡的“伦常”范围之内。 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再次是在分别的时 间长短上的区别:恋人们见面的间隔长了点,就感到 “如《孟子・滕文公上》所述:“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而夫妻之 一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从先秦至汉代的儒家诗论总 间往往是因为长期的分别才感受到相思的煎熬,如 结,《诗大序》也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有“先王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舌?”(《君子于役》) 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阐 ……所以《诗经六论》将二者归为一大类,再细分为 述。这些使得历代文人在创作时,就将抒写人之常 十小类,颇有道理。其中“婚后久别的想念”单列一 情与维护伦理道德自然地结合到一起。伦常中的 小类,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月夜怀远诗有重要的参考 “父子有亲”,在诗歌中表现较多的是父亲对儿女的 意义,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的许多望月思亲诗写 思念,儿女思念父母的则很少①;“君臣有义”与本文 的就是游子、思妇的“婚后久别的想念”。 立论无关,故不论。而夫妇、兄弟之间的亲情与朋友 通过《诗经六论》的分类,可以清楚的看出《月 之间的情谊,恰好是望月怀远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出》在《诗经》七十余首恋爱婚姻诗中占据一个准确 在此以杜甫为例略作申说。其望月怀远诗内容也是 的位置——单方相思的情诗。而《焦氏笔乘》所引 包括思友、思乡、思亲三方面,而且均有名篇名句。 四首唐诗无一例外,均是月下思友。前者以月为背 《焦氏笔乘》所引《梦李白二首》(其一)就是唐代月 景创造出一个朦胧的意境,写的是咫尺天涯般的恋 下思友的名篇,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生死吉凶的深切 情;后者借助普照天下的明月来抒写“千里共婵娟” 关怀。月夜思乡的名篇是《月夜忆舍弟》,诗中“露 的友情。此“怀人”非彼“怀人”。我以为,焦兹不会 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句,是用直寻的方法提炼 将两种不同主题的作品称作“此类”,只能是指相同 出的名旬,蕴涵丰富,道出人们共同的情感体验。望 的月下幻想虚神的写作方法。 月思亲的名篇是《月夜》:“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 二唐代望月怀远诗的内容与儒家伦常思想的关系 看。遥怜d',JL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对婚前的相恋与婚后久别的思念要加以区别, 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此诗写秋夜见月 而亲人间、夫妻间和朋友间的月下思念却需合并在 思家。前四句运用了进层的手法,“心已驰神到彼, 一起来讨论。唐代望月怀远诗数量可观,主要包括 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把诗人的夫 思亲、思乡和恩友三方面。望月思亲诗大体可分为 妻恩爱、父子深情曲折而又自然地表现出来。清人 恩妇念远和游子(或征人)思亲两种情况,前者的数 管世铭从伦常的角度评价了杜甫的诗作:“少陵一 量又远远多于后者。实际上思妇念远诗就是男性诗 生,笃于伦谊:‘梦中吾见弟,书到汝为人’,同气之 人的代言诗,如沈如筠《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 爱也;‘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伉俪之情也;‘世 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同~首诗中写到 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父子之恩也;‘已用当时 游子和思妇两方面情感的名篇是张若虚的《春江花 法,谁将此义陈’,……友朋之谊也。”Us](m551)杜甫的 月夜》。望月思亲诗中还有少量的兄弟姐妹之间相 望月怀远诗于友朋之谊、兄弟之爱、伉俪之情、父子 互思念的作品。望月思乡诗中名气最大的自然是李 之恩,确是无所不见其诚笃之性情。初盛唐不仅张 白的《静夜思》。思乡又往往和思亲交织在一起,如 若虚、张九龄、李白、杜甫有望月怀远诗的名篇,王昌 自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 龄、皎然二人也颇为引人注目,均写有大量的望月思 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 友诗。 ①乔亿<剑溪说诗>:“伦常中唯父子不见诸吟咏,望溪方公日:‘自古无子别父母之诗,<陟岵)作于中途。但言父母思己,而不言己思父 母;唐人作‘观别者),不自言离其亲,不忍言也。…据<清诗话续编>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180页。唐代望月怀远诗中确实没见到 写思念父母的.只见到写思念子女的,即杜甫的<月夜>。 3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初盛唐的文人恋情诗几乎看不到。这一方面是 因为儒家思想和封建礼法的长期影响,如《孟子・ (“君今”二句,一本在“长相忆”之后。)诗作于乾元 二年(759)秋。因永王李磷事败,李白遭到所谓“附 逆之罪”被判长流夜郎后,春夏之间行至巫山遇到 大赦。杜甫在秦州只知李白被流放而不知后来被 滕文公下》所宣称的:“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 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另一方 面,初盛唐诗坛标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对六朝淫 靡文风痛加批判。文人无论是写恋情诗还是写艳情 赦,仍殷切地怀念朋友,以至积想成梦。“落月满屋 梁,犹疑见颜色”二句,写杜甫梦醒后,对梦中李白 音容笑貌的回味。是诗人梦醒生疑的情状,借月光 写出了惝恍迷离的意境。谢榛《四溟诗话》将旧题 诗都是有顾虑的。如李白《感兴六首》(其二)所言: “好色伤大雅,多为世所讥。”中唐艳情诗的勃兴,有 当时社会风习道德观念的原因,也是因为中唐的文 学观念、文学风气发生了变化。即使如此,与《月 出》有点继承关系的作品也是寥寥无几,其中有元 稹《莺莺传》中莺莺题写的《明月三五夜》:“待月西 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还 有韩倔《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 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这类诗歌 数量有限。说明《月出》对中晚唐恋情诗的影响也是 很有限。这就是因为儒家的伦常思想的潜在影响, 虽然这种影响在不同时期有强有弱,但毕竟贯穿了 封建社会的始终。而且“中国文学批评历来重视文 学作品的伦理道德内容,文论中源远流长的‘贞’、 ‘淫’之辩就是重伦理批评的一种反映。”【9“附’这些 原因均使文人在写恋情诗时心存顾忌,如李商隐的 一些恋爱对象不明确的爱情诗往往标以“无题”。 三 四首唐诗借月抒情思维方式的继承与创新 《焦氏笔乘》所引四首唐诗,用幻想虚神的方法 表现怀人之情与《月出》有相同之处。为准确把握 诗意及明月意象在抒情中所发挥的作用,下面将李 白等人四首诗中相关诗句从《全唐诗》中抄录下来 并略作分析。 1、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君 去西秦适东越,碧山青江几超忽。若到(按:“到” 字,焦弦引作“见”。“到”字妥。)天涯思故人,浣纱 (按:“纱”字,焦弦引作“溪”。根据诗题诗意,“纱” 字是。)石上窥明月。”诗的前八句写想象中的当年 西施浣纱的环境,也是祝八将要去的“江东”的美丽 风光。这最后四句才是送人,嘱咐祝八日后借望月 来慰藉“思故人”之情。这分明是对谢庄《月赋》“隔 千里兮共明月”的继承,但写的是假设的将来异地 情景。 2、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故人人我 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 林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落月 满屋梁,犹疑见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李陵赠苏武诗”的“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与杜 甫“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联系起来,并认为杜 诗“虽有所祖,然青愈于蓝矣。”[ 。】(P¨鹋) 3、常建《宿王昌龄隐居》:“清溪深不测,隐处唯 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 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全诗满含深情 地描写王昌龄昔日隐居之所的山水草木,表现了对 朋友的深切怀念,并表达了渴望与朋友一同归隐的 愿望。“松际”二句,写“故人不在明月在”(刘长卿 《明月湾寻贺九不遇》),曲折地抒写对朋友的深切 怀想。其情境颇似宋之问《下山歌》:“松间明月长 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4、王昌龄《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 “……驱车郑城宿,秉烛论往素。山月出华阴,开此 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冯公尚戢翼,元 子仍蹋步……”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与陶太(《河岳 英灵集》作陶大)“秉烛论往素”的内容。诗的后半 部分写的是赠冯六元二的内容。“山月出华阴”四 句是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月光冲破黄河边的雾霭。 撒向人间,诗人看到月光就好象看到同在一轮明月 下的老朋友,于是就与故人敞开心扉畅谈起来。最 后写对冯六元二落拓境况的关切,并由此引发了一 番议论。整首诗将仕进之心与朋友之情交织在一 起。 四首例诗在思想内容上都表现了对朋友的思念 之情,在思维方式上都是借月抒情而义有着各自的 特点。例1“若到天涯思故人,浣纱石上窥明月”侧 重从空间的角度来表现思友之情,继承并发展了 《月赋》千里共明月的思维方式。例3“松际露微月, 清光犹为君”侧重从时间的角度来表现思友之情, 颇有“今月曾经照‘故’人”的味道;写明月多情,又 进一步丰富了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 徊”中明月意象的内涵。例2的“落月满屋梁,犹疑 见颜色”和例4的“清光比故人,豁达展心晤”,都借 鉴了旧题“李陵赠苏武诗”中“明月照高楼,想见余 光辉”的借月华的流照来想象对方容颜的方式,以 39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慰藉思念之苦。总之,四首例诗分别继承了谢庄 光。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绵绵思 《月赋》、曹植《七哀》和“李陵”诗的思维方式。这 故乡……”从诗中所使用的众多意象来看,有继承 三种方式吸引了后世的文人的创作,产生了许多令 “李陵”诗(烁烁三星列)l的痕迹。此后的望月思乡 人耳目一新的名句。四首例诗尽管在月下虚想这一 诗有:陆机《赴洛道中作二首》(其二)、何逊《宿南洲 点和《月出》有相同之处,但从继承发展的角度来 浦》、《望新月示同羁》、徐陵《关山月二首》(其二)、 看,不论是主旨还是明月意象所发挥的作用,望月怀 贺力牧《关山月》等。曹植《七哀》:“明月照高楼,流 远诗的源头都不应是《月出》。 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愿为西南 四 望月怀远诗的源头与发展 风,长逝人君怀……”有借鉴有创新,表现闺怨的手 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以后的望月恩亲诗 望月怀远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传统主题之 有张华《情诗五首》(其三)、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一,当是源远流长。任何一个传统主题的追根溯源, 都应主要从思想内容着眼。我以为,最早的望月怀 江淹《休上人怨别》、虞骞《视月》等,还有民歌《子夜 四时歌・秋歌十八首》(其十七):“仰头看明月,寄 远诗应是秦嘉的四言《赠妇诗》:“暖暖白日,引曜西 情千里光。”望月思友诗有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倾。啾啾鸡雀,群飞赴楹。皎皎明月,煌煌列星。严 谢跳《怀故人诗》、范云《送沈记室夜别》等。齐梁陈 霜凄怆,飞雪覆庭。寂寂独居,寥寥空室。飘飘帏 三代的月夜怀人诗数量不是很多,但进入唐代后其 帐,荧荧华烛。尔不是居,帏帐何施?尔不是照,华 数量猛增。 烛何为?”秦嘉是东汉桓帝时陇西人,为郡上计吏赴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的月色撩人、“李 京城,妻徐淑因病居母家。不得面别,秦写有五言 陵赠苏武诗”中“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的奇特 《赠妇诗三首》,徐亦有五言骚体《答秦嘉诗》。这里 想象与南朝谢庄《月赋》中“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 所引四言《赠妇诗》中,意象繁多,星月对举。此诗 里兮共明月”的自我宽慰等表现方法对后世望月怀 虽呈早期月夜怀人作品中明月意象尚未占据主导地 远诗的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美人”二句更值得重 位的特点,但应视为望月怀远诗的滥觞。 视。这两句诗为后世托月寄情的思维定势和表现方 到了东汉末年,伴随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望月 法作出突破性的贡献。①其影响正如曹道衡、沈玉 怀远诗也渐趋成型。并涌现许多名篇名句,对后世 成所言:“美人”二句,“生发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 的月夜怀远诗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个时期的月夜怀 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和‘但愿人长久,千里 人诗均是无名氏的作品。有《古诗十九首・明月何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以及后代的许多名 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 句。’’[ ]( 。) 衣起徘徊……”写游子思归。有旧题“李陵赠苏武 诗”:“晨风鸣北林,熠耀东南飞。愿言所相思,日暮 五《月出》对后世诗赋创作的影响 不垂帏。明月照高楼,想见余光辉……”属于身份 《月出》作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咏月名篇,对 不明的两地相思。有旧题“李陵赠苏武诗”:“烁烁 后世的文学创作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以 三星列。拳拳月初生。寒凉应节至,蟋蟀夜悲鸣。晨 为,《月出》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应是:引用时可以 风动乔木,枝叶日夜零。游子暮思归,塞耳不能听 增加历史文化蕴涵、虚想的写作方法、用月光映衬女 ……”此诗大约可以算是最早的望月思乡诗了。再 性容貌体态美。 有也许也是作于东汉末年的《汉乐府-伤歌行》: 1、描写月出景象,烘托气氛,增加历史文化蕴涵 “昭昭索明月,晖光烛我床。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 影响深远的写月之赋无过于谢庄《月赋》与苏 长……”这些名篇名句,对后世的月夜怀远诗产生 轼《前赤壁赋》 《月赋》是赋史上第一篇专门写月 了深远影响。 的作品。赋中假借曹植与王粲月夜吟赏,在叙事中 此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望月怀远诗的创作不绝如 写景抒情,澄明的境界与淡远的哀愁给人以优美的 缕,时有佳思妙想,为日后唐代望月怀远诗的繁盛打 感受和无尽的遐想。当“斜汉左界,北陆南躔;白露 下了基础。建安时期望月怀远诗主要出自曹丕曹植 暖空,素月流天”之际,“沉吟齐章,殷勤陈篇”。这 兄弟。曹丕《杂诗》:“……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 显然是用《齐风・东方之日》中的“东方之月兮”和 ①拙文《”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继承与创新>对此有较详细的论述,载《中国韵文学刊)2003年第1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月出》中的“月出皎兮”来赞美明月,而与二诗中的 男女之情了无干系。“齐章”与“陈篇”作为故实出 现在《月赋》的开头,不仅描写了月出景象,也为赏 玩月景起到增添情趣,酝酿气氛的作用。苏轼《前 赤壁赋》以风月为线索,以悲乐为转换,表现了作者 贬官黄州后的思想矛盾与旷达胸怀。赋的开头有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即指《月出》“月出皎 兮”、“舒窈纠兮”等诗句;此时月亮虽尚未出现,但 月光已经显现。紧接其后,“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诵明月之诗”二句也与《月 出》的男女之情无涉,在这里显然是借古人诗来为 赏月助兴。两篇赋以《月出》为典,使作品增添了历 史文化的厚重感。 2、虚想的写作方法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从作品整体情境上评 论《月出》的特点和影响:“此诗虽男女词,而一种忧 思牢愁之意,固结莫解。情念虽深,心非淫荡。且从 男意虚想,活现出月下美人,并非实有所遇,盖巫山 洛水之滥觞也。”_l 2J 姻 方玉润指出《月出》是传 为宋玉所作《神女赋》与曹植《洛神赋》的滥觞,颇有 见地。《神女赋》及序借助梦境,并以恍惚迷离之辞 塑造了美丽多情、冰清玉洁的巫山神女形象。《洛 神赋》序中明言:“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 赋。”赋中以优美的语言刻画了洛水女神的明艳、热 情、真率,以及遭到君王猜忌后的激烈反应与痛苦哀 怨。浪漫主义构思使全篇笼罩在神奇的色彩之 中——同在洛水之畔的御者对君王“流眄乎洛川” 时“睹一丽人”的一幕竟毫无所见!这三篇作品中 所运用的虚想的方法确是一脉相承。深受《洛神 赋》影响的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也是在 想象中写一位美女的动人姿态、深闺迟暮,并因无由 再睹芳颜而生出无穷闲愁。 3、以月光映衬女性容貌体态的美丽动人 周振甫《文章例话・绮丽》从具体描绘的角度 评述了《神女赋》对《月出》的继承和发展:“《神女 赋序》里……写神女少进,‘皎若明月舒其光’,李 善注:‘《毛诗》日:“月出皎兮。”毛苌日:“喻妇人有 美白皙也。”’按《诗经・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 (嫁)兮。’写皎洁的月光下,美人显得美好。它不是 用月光的皎洁来比美人的容光,而用月亮来比神女 的容光焕发,也是创造。”[ 1j( 在唐诗宋词中,以 月光映衬女子美貌的例子可以找出许多。如杜甫 《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诗人想象家中 的妻子在月下思念远在长安的自己,在月光的映照 下,妻子格外美丽。再如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 台高锁):“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以彩云比喻 恋人小萍,并用月光来映衬烘托她的美丽、轻盈、纯 洁。杨义先生对《月出》有一段精辟的分析:“其特 点在于把月光的皎洁明亮,以及美人的容貌仪采,和 作诗者的热切思恋三种抒情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 人与月互相映照、互相阐释的功能。”【】 J(n ’不论是 虚想的写作方法,还是用月光烘托女性的美貌,其目 的都是为了抒写热切的思恋之情。 综上,将《月出》视为望月怀远诗的源头显然不 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误解了《焦氏笔乘》那段评 述。虽然这种认识只出现在一些鉴赏文章中,但其 对学术研究的影响不容忽视。因为收录这些文章的 鉴赏集与鉴赏辞典,均为高质量高品位而一直被人 们所看重。这极易助其观点的流传,故不揣谫陋而 为之一辩。因为唐诗是中国诗歌史的高峰,所以本 文探讨历代望月怀远诗以唐代为下限;对宋词与历 代辞赋因篇幅所限,只能择其要者,点到为止。本文 疏漏错误之处亦在所难免,还望方家同好给以指正。 参考文献: [1]林祥征.谈《陈风・月出>对意境的开拓[A].人民文学出版社编 辑部.《诗经鉴赏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2]萧华荣.《陈风目日出>赏析[A].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3]陈子展.诗经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郑振铎.文学大观[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 [5]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6]陈子展.国风选译(增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张西堂.诗经六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8]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列[A]。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下)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9]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 [1O]谢榛.四溟诗话[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c]北京:中华书 局.1983. [11]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 (12]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周振甫.文章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 [14]杨义.李白的明月意象思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8。(5). 责任编辑汤效纯 4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