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西部地区城市意象调查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意象调查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西部地区城市意象调查研究

————以成都为例

【摘要】:运用“实地访谈”和“认知草图”等研究方法,通过居民对城市意象的空间感知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成都城市空间意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居民对城市的意象以天府广场为中心,一、二、三环路为圈状向外扩张。居象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阶段,道路元素对居民城市意象影响程度高,而节点元素对居民城市意象影响程度低。

【关键字】:平原型城市;城市意象;中国西部;认知草图

调查背景

1960年代,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凯文·林奇第一次将意象的概念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城市研究中。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使现代城市的研究和城市规划设计充满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加人性化。

在国内,也有很多针对我国东南部的平原型城市做的大量研究:如顾朝林等在北京发现道路、地标、节点是城市意象空间的主要元素,道路结构呈网状分布,居民城市意象受地形、河流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城市整体认知程度较高;杨健等从城市意象角度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水域品质、绿化系统等进行研究 ;冯维波等对山地型城市一重庆进行了城市意象分析,制出城市意象元素分布图,发现自然因索对城市形态影响较大;孟彩红等对河谷型城市一兰州的城市意象进行了探索,发现城市中贯穿东西的一条道路感知十分强烈而其他道路感知却较低;除了道路外,由于黄河等自然要素的影响,边界对被调查者的感触也十分强烈,城市居民由于受到狭长型地形的影响,城市整体认知程度很低。

调查目的

有针对性的对西部平原型城市意象进行分析,为西部平原型城市的管理和规划做出初步探究,更好的做好城市规划设计。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研究区域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包括青羊区、金牛区、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 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小组一行5人采用面对面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

于2011年1O~l2月在研究区的主要公共场所进行了相关资料和数据的采集,共有样本50余份。经过仔细的对照和分析,认为有效访谈为42例。此次访谈的对象都是在成都市居住4年以上(含4年)的常住人口(包括毕业后在成都工作的大学生)。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整体印象等;第二部分着重居民对城市空问感知研究,主要采用了草图认知方法,要求受访者画出成都市的略图及其活动范围的草图等苦

2 结果分析

2.1 城市总体意象评价

当被访者见到“成都”两个字或听别人谈论起成都时,他们的反应或感觉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是17.5%的被访者有家乡(的感觉),以及第二故乡等感受。由于受访人员的居住时间是4年以上,这样的结果在意料之中;第二是28.7%的被访者有成都是四川省省会的反应,并认为她在各个方面在四川省内都比较好。然而,部分被访者对成都的印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具体说明哪些条件好,例如有人仅回答:“省会噻,哪能不好嘞”;第三是认为成都为一休闲之都,如小吃、麻将、生活、物价低、安逸、“耍都”、来了就不想走等,这部分被访者占42.6%。成都市在外地人眼中也基本上是这样的印象——“休闲娱乐之城,

美食之城”。另外,其余类型的被访者数量均在2个以下,但也反映了居民作为个体的主观意象,如:熊猫基地、文化名城、天府之国、春熙路等。总之,居民群体对成都市的总体意象为休闲之都,这个也恰如其分的迎合了成都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生活。

2.2 城市空间认知研究 对城市空间认知进行研究,首先要懂得空问认知的过程,空间认知是依赖于环境知觉的是一种感情取向,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很久以后,会凭借着感官来抓住环境的一些特征,如通过道路,界限,建筑等一系列的具有识别性的因子来感知空间环境的并在大脑中出现对城市固定的一种意向性认识。我们将所调查得到的有关成都的城市意象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线状感知(I)、圈状感知(II)、环状感知(Ⅲ)。

归纳图 成都市被访者城市意象感知统计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 次数 所占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a 1 0.02 Ib 4 0.08 Ic 5 0.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a 1 0.1 IIb 6 0.12 IIc 3 0.06 IId 1 0.02 IIe 1 0.02 IIf 2 0.0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Ⅲa 8 0.16 Ⅲb 6 0.12 Ⅲc 3 0.06 Ⅲd 9 0.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 线型感知I 在所有的问卷中,I型地图所占数量较少,共有11人作类似图,占样本比例的22.44% 。这种地图类型基本上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中,这种类型地图在所有样本中大致可分为三个亚类。

Ia类画了老城的城墙及其护城河府河,只有少部分年龄较大的居民给出了类似图形; Ib类反映出作图者本人活动的范围及城市中一到两条主干道,也是居民印象中比较重要的交通干线;

Ic类居民基本上给出了自己居住的小区或者附近道路信息,这种图型占到I类中很大部分,实际上也反映出大部分居民对自己居住小环境的重视程度往往要大大高于城市整个大环境的好坏,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中人的本性的一种正常反馈,客观上也支持了本次样品数据的可靠性。

2.2.2 圈型感知地图Ⅱ

Ⅱ类地图占到所有样本的22.45%,共收到33份有效地图。

图1 建国以来成都市城市发展变化

II a类图实际上并不是居民本人的想法,而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感知反映,在采访中,Ⅱa绘制者(男、61岁、科研人员)告诉我们:“图画成整个样子,都是从小母亲那一辈辈传下来的,母亲曾经说过,四四方方一座城,城正中间坐城墙(天府广场拆掉的城墙),老人们只要腿脚灵便的都去人民公园啊,公园大,绿化高,空气好,住在附近养老也好。”实际上在成都的大多数前出生的人眼中,成都市古城的格局还深深印在脑海中。建国以来,由于人口膨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轴向发展、房地产业的改革和城市地面附着物的大拆大建,成都市城镇群体空间演变速度快、范围大、辐射强。“环形加放射”以及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格局变得愈发明晰,而且出现了城市发展区域化的特征,如图1所示。加上这些人见证了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兴衰,在内心深处对于皇城、少城、大城的城市形态还有一些留恋。

Ⅱb类地图强调了成都市的圈状形态和横纵两条主干道,人民路和蜀都大道。这两条路是贯穿成都市东西南北两条最重要的干道,人流量和车流量也是最高的,也印证了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的:特定的道路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经常穿行的道路当然具有最强的影响力,所以主要的交通线都会成为关键的意象特征。

ⅡC类地图用一个圈就表示的成都市城市草图的构成,在绘图过程中,绘图者(44岁、家庭妇女)配合图说道:“成都市总体来说是圆形的,但近些年由于火车站、机场的发展,加上是平原地区,城市扩展程度非常大,出了龙泉驿外,其他五个区发展速度和扩张速度都比较快,但肯定不是很正的圆,可以说是个类圆形。”成都市的发展速度在整个西部地区属于领头羊,由于城市发展,迁人人口也很多,II c反映了成都市的城市膨胀过程。

IId类图形重点表达的不是道路上的分布,而是以区级行政划分而表达对城市的空间认知。

II e类在绘制过程中,绘图者(男、58岁、退休)给我们介绍了他的画图思路:“肯定是先画天府广场噻,然后就是蜀都大道和人民路,再画另一条重要的道路,我家就在这条(东南方向)路上,基本上框架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吧。”城市中心的概念在很多人的认知行为中

都有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在绘图过程中,中心城区对于城市居民空间认知造成很大影响,人们都不假思索和判断的把成都市的天府广场及其附近(春熙路)作为城市中心。

Ⅱf类图用区域一单点型结构表现了成都市区及其居住地区的大致位置关系,作图者是一位四川大学的学生,在成都生活了20年。

2.2.3 环型感知Ⅲ

Ⅲ类图形占到所有样本的55.11% ,共得到8份有效问卷(表1),也是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居民草图感知程度相对来说也是最复杂的。大多数居民对成都市的感知是这种环型结构,主要也是由于成都市城市形态在空间形态上表现出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均衡结构影响了居民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认知。

从IIIa类草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绘图者(男、40多岁、企业管理)画出了成都市三环圈层结构以及三环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地点,绘图者试图用自己所认为的重要的、标志性的地点来对成都市整个城市进行描述,这类图形按照建筑物和地点来组织自己对于城市的基本意向,把建筑物和地点放在主导地位,包含了节点(火车站)、边界(一、二、三环) 和区域(天府广场)。基本覆盖了除了道路外的所有的城市意象元素,尽管有时候对于这五种元素的她分并不十分清晰,但是在绘图过程中被访者的描述让我们对成都市城市意象元素有了更深的了解:“我是川大毕业的.母校肯定要画在上面,至于其他的几个地点,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就画什么了,成都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当然应该把好的景点给大家介绍介绍。”

和Ⅲa类草图相比较,Ⅲb草图绘图者更倾向于道路的描述。两类草图的区别就是对于细节的侧重,Ⅲa类草图更侧重于标志性建筑物和区域。但类似的地方也显而易见,作者都对自己熟悉的地点有一定描述,如Ⅲa中的川大和Ⅲb中的双楠,实际上在所有的样本中,这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非常高,人们在绘图过程中对特地地点和熟悉地方的描述往往在草图中都有体现,不同的是有人会想到家、有人想到自己的学习、有人想到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地点。个人情感对于居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形成有很大影响和作用,毕竟草图是个人主观的城市意象反映,但在成都的样本中我们发现城市意象的反映具有一定的普遍代表性 ,反映的是一个特定群体或者一些市民的意象。例如,一位60岁的从事小区看门人职业的绘图者:“少说也在成都住了20多年了,当时是孩子大学毕业找工作,我是农村的,也就跟着过来了。对我住的周围的路还是比较熟悉的,这个高速路在我印象中好像是上次坐车就从这里上来的,图上的几个地方就是孩子带我去过的有印象的地点,我这虽然待了20几年了,但是认识的人还是不多,也不太出去耍,能画出来的就这几条路。”

IIIC类图和Ⅱf类有很大的相同之处,都仅仅表现了其熟悉地点和整个圈状城市的位置关系,图片信息量很少。这个和人的主观接受有很大关系,同样是一个城市的居民,由于关注对象不同,对于城市意象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对于身边事物的变化敏感程度不一样,对于草图意象的认知程度高低也决定了草图信息量的大小。和Ⅱf绘图者一样,III C的作者也是一位大学生:“我是本地人,从小生在成都长在成都,现在在成都理工大学念书呢。成都市的城市布局还是蛮规矩的,像个同心圆一样,一圈一圈围成的,小时候没这么多环,近些年城市发展速度快,扩张的很快,到处楼也建的多,我是学化学的,而且家就在人民北路那块,老在一个地方待着就觉得变化不大,但在外地上学的同学过年回来就说成都市变化挺大的。现在总是在实验室里待着,觉得就像城市里包着个理工大的感觉。”11C和Ⅲd类草图相对于其他描述出道路和具体标志性建筑和地点的草图相比,信息量和图面绘制相对简单。草图由中间四方的天府广场和一、二、三环路组成。简单而易懂的表述了成都市的意象形态,这类草图在此次访谈中占到的比例最大,是总样本的18.37%(表1)。Ⅲ类草图基本上都是基于Ⅲd,可以说都是对Ⅲd的补充或者拓展,如图2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成都城市意象空间以天府广场为单中心,以一环、二环、三环路为圈状,人民路为主干道。在城市意象元素中,以道路为主导元素,边界、区域、标志物相互渗透,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城市整体道路意象受城内河流因素影响深刻,城市道路建设也受河流因素较大。而节点意象元素对于居民对城市意象的影响较小。例如,在成都市居民草图意象的主要组成结构中,大于7次的为II a、III b、III d,小于7次而大于4次的I b、I c、II b,其余的草图绘制次数均小于4次,因此,成都市城市意象处于从简单的单一意象向复杂的综合性意象过渡时期。有超过80%的被访者都以成都市道路为主导因素进行草图绘制,在草图绘制的过程中再一次验证了访谈中的信息,天府广场这个标志性的区域是居民绘制成都市图时最主要的参考标准。无论在图上标出和没有标出的,几乎都或多或少的在绘图过程中提及天府广场。

针对此次调查结果,经过小组讨论,我们给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1、在向综合意象过渡的时期,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时期,我们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

看出,居民对成都的城市意象还不够丰富,应该在这个阶段努力增加在人们心中打造更多的城市意象,强化已有的意象。

2、在城市文化方面,成功留给居民了成都的城市特色:休闲之都。但是实际上成都还在努力打造“世界级的田园城市”,然而从调查结果反馈给我们的信息来看,基本没有有关“田园”的成功意象,甚至能够涉及到某些重要景观点的很少,所以,应当加强这方面意象的塑造。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项秉仁译

[2] 顾朝林,宋国臣.背景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J].规划师 [3] 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J] [4] 冯健.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J] [5] 费一呜,叶梦.苏州城市意象解析[J].南方建筑 [6] 林玉莲.武汉市城市意象研究[J].新建筑

[7] 杨健,郭建华.长沙市城市意象知觉矩阵分析与聚类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8] 冯维波,黄光宇.基于重庆主城区居民感知的城市意象元素分析评价[J]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