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来源:百家汽车网


从众现象和集体无意识

在社会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很有趣的视频,就是关于从众现象的。关于从众现象,可以说在生活中非常常见了。那么,从众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那么我们就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剖析从众现象。

引例。还记得今年3月16日开始的抢盐风波吧。由于受日本大地震影响,中国部分地区3月16日开始发生食盐抢购现象。群众对于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事故心生畏惧,对于防辐射相关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不能选择科学的防辐射方法,导致轻信谣言、盲目跟风。一些不法商家利用人们对于核事故的惧怕和对于核辐射的无知,为了追求暴利,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传播形式制造和散播谣言,迷糊群众,从中获益。

那么如何解释从众现象呢?从众是指个人因受群体的压力,改变初衷而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意见和行为。产生从众行为的群体压力,有两个来源。首先是信息影响,是指遵从群体规范是获得信息的方式。在引例中,由于人们普遍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看到大家纷纷去买盐,在这种矛盾和不确定的情景中,人们对自己的感知没有把握。所以大家都去跟从。群体压力的第二个来源是规范影响。规范影响是指,从众是为了获得他人的接受和表扬,避免受到惩罚和排斥。该观点认为,人们有被他人接受的需要,我们所有人都想要被喜欢,被接纳。避免成为“异类”,渴望融入集体。有时大家不知道自己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仍然希望追随集体。另外,就算有人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完全正确的,还是会追随融入集体。就如抢盐风波中,看到大家都去抢盐,如果自己不去买肯定会有种不被接受的感觉,所以大家都去参与其中。

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规范影响的因素和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

规范影响的因素。其中第一个因素就是群体凝聚力,即一个群体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强烈程度。群体凝聚力越强——即群体成员越是相互依赖——从众行为产生的速度也就越快。如果群体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最大化这种相互依存感和群体凝聚力。引例中,大家的目标就是大量储备盐,避免盐荒。影响从众水平的第二个因素是群体规模。从众水平看起来与同谋的数量成正比。但是在同谋数量到达一定程度后,从众水平就会稳定下来。比如说,当有些个别人觉得并没有什么盐荒而不去追随买盐潮流,那么这些个别人逐渐增多,这些个别人就不会感到是单个的个体而形成另一个群体,新的群体成员就会感到遵从的压力,以避免社会排斥。影响从众行为的第三个因素是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群体凝聚力和群体规模不同,它不是提升从众行为的比率,相反它会减少从众行为的发生。比如,当发生买盐风波时,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讲明不需要抢盐的道理,那么只要有人相信他,就会对社会共识形成一种形式的破坏,以降低从众行为的可能。但是,社会支持必须是一致性的。比如起初支持那个站起来

讲道理的人,后来反又倒向了大多数人的观点,那么从众行为会处于通常水平,不会有降低。

信息影响的调节因素。信息影响是从众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有两个因素调节信息影响。第一个因素关乎个人。参与者越不自信,就越有可能遭受信息影响。引例中,追随者对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了盲目相信别人,就是这个道理。第二个因素关乎情境。比如文化规范。在个体主义文化,如美国能够产生很高的从众行为。那么在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如中国,会产生更高的从众行为。

关于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由从众行为也可以引申到集体无意识。

引例,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小悦悦父母竟然会让2岁的女儿一个晚上上街。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护室,脑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脑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见死不救和集体无意识是有联系的。通过引例,可以发现,人们变得冷漠,甚至懒得思考。所谓集体无意识是指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种种的现象,是因为在中国人骨子里有种缺失自我的意识,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有的是臣识而不是公识。在涉及包括社会公德在内的道德问题的时候,人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丧失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正如一次课上,大家在交完结业论文后,老师让我决定大家是否继续上课,我却说让老师决定,老师说给你民主都不要。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似乎愿意做奴隶而放弃自由,把责任推给别人,由别人去决定。这就是中国文化中的奴性吧。

集体无意识中的失去本我和从众行为是一致的。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人在社会集体中往往会失去本我,获得社会认同,甚至去个体化。群体的力量是可怕的,可以成就好事,也可能带来灾难。

社会心理学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去做亲社会的行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