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故土情结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神脉
作者:刘永军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8期
内容摘要:文学创作与阅读的故土情结是中国文化传承的神脉,文学作品优美的意象与作家故土的醉眼风光相互映衬引导读者审视客观存在的文学意象原型以满足自己的自豪感或审美情怀。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促使社会给予被破坏了的自然环境更多的人文关怀。没有幽雅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写出优美文字的灵感。坚守美丽田园,就是在传承植根于这方土地的传统文明。标志性自然风物的消亡销蚀着国人的故土情结,毁灭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径可能会斩断中华5000年文化传承的神脉。
关键词:文学创作;故土情结;文化神脉;地理意象;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091-02
正文:文学创作与阅读的社会功能--改造人的思想,重塑人的精神。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众多的以故国、故都、故乡为原型的文学\"地理意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去解读文学作品中优美的意象及文学风格,将文学意象和地理景致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文学阅读中既能感悟文学精神又能从地理意义上认识文学作品的魅力,进而把从阅读中获得的具有文学意义的地理环境认识应用到对自然环境的人文关怀当中去。学生的素质提高了,国民的素质才可能提高。在未来的世界中,人们才有可能觉得文学作品中纯净唯美的意象不只是存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了。
1.文学作品优美的意象与作家故土的醉眼风光相互映衬引导读者审视客观存在的文学意象原型以满足自己的自豪感或审美情怀
沈从文的《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故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以抒情诗般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边城小镇茶峒特有的风土人情:近乎原生态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空明澄澈的溪流、清凉可人的山风、满眼茂密的翠竹、毛茸茸的虎耳草、伫立溪边的白色小塔、通晓人性的黄狗、白日热闹夜里静谧的渡船、小城里的青石板街、飞檐翘角的吊脚楼、端午动人心弦的赛龙舟、对面山上缥缈的歌声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从此凤凰古城因《边城》名闻天下令人神往,《边城》更因凤凰古城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地理意义上的凤凰古城历史悠久、风景秀美、钟灵毓秀、名人辈出,古迹星罗棋布,建筑典雅古朴,人文和民族气息浓郁;小城石板铺成的街道纵横交错,飞檐翘角的吊脚楼遍布沱江两岸;素有\"画中长廊、梦里水乡\"之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城\"。
文学意义上的边城凤凰,正如诗人陈运和的诗:\"一只飞落在湘西的县名,一篇轰动文坛的《边城》,一处建筑够品味的老区,一座土家族聚居的古镇,一条并不好寻觅的小巷,一位定然要拜访的故人。\"亦正如他说\"一只美丽的凤凰在湘西大地飞翔,一颗珍贵的明珠在世人面前闪耀……其实,凤凰也好,明珠也好,哪抵得上这儿国宝级文学大师沈从文先生?!\"①沈从文先生就是凤凰古城的代言人。世人因沈从文而奔赴凤凰,沈从文因凤凰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2.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促使社会给予被破坏了的自然环境更多的人文关怀
凤凰美,边城更美。在文人笔下,还有更多的\"边城\",但人们往往不能忍受简单的生活而因贪欲破坏了与自然的和谐。翠翠、爷爷、乡人对生活的简单诉求,使得他们能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不用马达的拉拉渡、没有污染的水磨坊、清新怡人的空气、农家天然的的饭香、清水河边淘米、房前屋后摘菜……如此景致现实生活中还有几处?
白洋淀是孙犁的第二故乡,他的《荷花淀》,以其清淡素雅的笔触描绘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月下的白洋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淀边宁静的农家小院里,在薄薄的透明水雾中……洁白的雪地上的\"洁白的云彩\"诗一般的的苇席……疏朗的月光,宁静的村庄,脉脉的淀水,清清的苇香……雁翎队的故事、嘎子的故事也都发生在这里,英雄们在河汊中穿梭,在芦苇荡中与敌人斗智斗勇,给人的感觉总是轻快与洒脱。抛却抗战的沉重主题,留给读者更多的是对白洋淀湖光水色的向往。在白洋淀中读《荷花淀》,在凤凰古城读《边城》应该别有一番情趣。可是现在的白洋淀湖面两侧是堆积如山的工业生活垃圾,湖水呈现出青黑的颜色,散发出腥臭气味。年轻一代人只能在老一辈的讲述中,想象白洋淀湖水曾有的洁净,事实上,人们已经无法想象河北平原上最大的淀泊群--白洋淀最初的模样。\"以前白洋淀什么鱼都有,鲫鱼、鲤鱼、虾……\"②世代居住白洋淀的渔民,对脚下这片湖泊的变化感受深刻。仅仅短短几十年功夫儿,千年不变的华北明珠淀群曾一度干涸。试想,如果将来地理意义上的荷花淀都不存在了,那么文学上的荷花淀派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也许是当地认识到白洋淀的干涸对当地经济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于是采取了保护措施,给地理意义上白洋淀引水,解了白洋淀暂时的干渴。②这只是层面上的,当然还很不够。如何在经济发展必然破坏环境的认识上,给予自然环境人文关怀,还原其文学意义上纯净自然风光,这一点更应促醒全社会的反思。
3.坚守美丽田园,就是在传承植根于这方土地的传统文明
文坛巨匠莫言的作品背景也离不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山东高密。文学奇才贾平凹作品的精神脉络就是他赖以生存的故土所独有的商州文化。乡巴老曹乃谦关注家乡底层农民生活,大量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方言,也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鄙人家乡之济河早已成为\"死河\",长年流淌的黑水臭气熏天,两岸村庄的地下水均被××生化、铁厂、酸厂等排出工业废水污染,八百米深处的地下水抽到地面呈红、黑、蓝等颜色。少年时代济河中逮鱼的欢乐早在少年时代已成为遥远的梦,淌着清粼粼的河水到对岸劳作的浪漫已一去不复返,干活累了歇晌的柳树林早已片叶无存,渴了掬捧河水喝个痛快的惬意早就化作面对臭水的掩鼻与无奈,光脚奔跑的绵软沙滩已变成大大小小的砾坑,河边的工业生活垃圾……我们上游尚且如此,下游更是可想而知。少年时的记忆是对家乡的眷恋,当下的情景使更多的村民选择了逃离,逃到哪里去呢?哪里还有供我们简单生活的清水净土!自然环境对人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少年时老师带我们到河边的树林中去参加全乡(那时叫\"公社\")小学生作文竞赛,游鱼戏虾、清水碧草、红花绿树、青山翠峰、蓝天白云、阵阵清风、声声鸟鸣无不让人心旷神怡遐想无边,我再一次的感受到家乡的美,竟然在自己的作文中发下了将来要紧握钢守卫家乡的可笑的誓言。长大后才发现我们挡不住的根本不是想像中的敌人的侵犯,而是我们\"自己人\"对家乡美山妙水的蹂躏。我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怎样写家乡的美感,是写臭不可闻的河水,还是写满目疮痍的山峦;是写粉尘飞扬的灰天,还是写家中电器的一应俱全。他们的童年也许已经没有了家乡的概念,老师布置的作文只能逼得他们乱语胡言。没有幽雅的自然环境,就没有写出优美文字的灵感。也难怪当代文坛已很少有作家能写出像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一样读起来轻松愉悦能给人无尽美的享受的诗篇。美妙的文学作品大多产生于美好的环境,或产生于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回忆。前者往往轻松愉悦甘美,后者常常沉重哀伤苦涩。
一条小河的消失、一口水井的污染,会使人淡化家乡的观念;黄河已断流,如果母亲河消失是不是会让国人失去民族的归属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黄河不枯,华夏文明就会永远传承!如果没有几千年中华文化尤其是文学作品的代代相传,就不会有因文化认同而产生的民族情感。换言之,中华民族就有断根的可能!要想守住我们民族的根,就必须认识到民族根与自然的关系:优美的自然环境→优秀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情感的认同→自然地理的关爱。我们给予自然的应是关爱,不是破坏,更不是理直气壮的破坏而后又深怀歉疚地补偿。当故乡的人不再亲切,故乡的水失去甘甜,还会有\"月是故乡明\"那份美好的思念吗? 4.标志性自然风物的消亡销蚀着国人的故土情结,毁灭历史文化遗产的行径可能会斩断中华5000年文化的神脉
北京原来有周长几十公里的内外城墙,这是我们的祖宗留下的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惜的是,也是为\"交通\"考虑,有800年历史的城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野蛮拆除。被野蛮拆除的,还有它47座巍峨壮丽的城楼中的44座。败家子啊!梁思成说,如此浪费人力,同时毁掉一件国宝文物,简直是罪过!梁思成如在天有灵,他的魂灵可能还在为伟人说的\"希望从天安门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烟囱\"而战栗。郁达夫再来故都寻秋,还能看到\"陶然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还能听到\"西山的虫唱,潭柘寺的钟声\"③吗?他看到的还是故都的影子么?法学博士蔡定剑:如果一个普通百姓盗挖了一座古墓,他会被判刑,甚至被判死刑;而一个城市的领导犯错误毁掉整个历史文化古城,我们的法律却无从追究!④如此下去,中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化神脉将断送在当权者之手。沈从文故居斜对面,曾是著名老作家吴伯萧的故居,可惜呀,因城建而早被拆除⑤……希望沈从文故居不要被拆除。不幸的很,倍受世人景仰的梁思诚的在天之灵连自己的故居都保不住,看来下一个被拆除的可能就是象征封建王权势力的故宫…… 手下留情吧!看拆除了中华民族的精魂,拆断了中国文化的神脉。陈丹青的\"两千年文脉已断,中国用60年毁掉5000年文化\"⑥的断言下早了么? 参考文献:
[1] 陈运和《凤凰涅槃》
[2] 新闻《河北80亿拯救白洋淀:一个北方大湖的消亡与拯救》 [3] 郁达夫《故都的秋》
[4] 林忠《反思——为了中华文化之基因保护》 [5] 陈运和《凤凰涅槃》
[6] 凤凰网《凤凰网对话陈丹青:两千年文脉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