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ⅱ人版第四专项版块一(荷塘月色)最新教案31
《荷塘月色》教案31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披情入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那个地方,“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那个地方,“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3.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呢? 【三】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提问]: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二】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进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进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内心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喧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假如我们把作者的郁闷当作心情进展变化的一个低点,把作者的开朗当作心情进展变化的一个高点的话,那么,上面的过程能够图示为
如此来安排心情进展变化的线索有〔使行文富有曲折变化〕的作用。 导致作者这些心情进展变化的缘故分别是〔见上图括号中文字〕。
【三】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喧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因此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四】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大学毕业后,又在浙江台州的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和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过一段时间。而且在浙江的这一段时间是他人生中的辉煌时期。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对江南的惦念之情。
后来,朱自清来到了北京,受聘于清华大学。尽管身为大学教授,然而由于子女众多,家庭负担较重,贫困和家庭琐事时时困扰着他。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他夜不成眠的缘故,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他为何对独处之妙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五】了解背景〔论世〕
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喧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定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方法 诵读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的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么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么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么样描写的?
6.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7.小结:作者用他那支神奇的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图,从而显示出了散文的场面描写的美。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描写的对象文中的例句 比
喻出水特别高的叶子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花正如
〔 又如〔 又如〔 颤动的叶和花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
〔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 杨柳的倩影又像是
〔 阴阴的树色像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是
〔 通
感微风中的荷香仿佛
〔 塘中的月色如
〔 〕 〕 〕 〕 〕 〕 〕 〕
〕 〕 〕 〕 〕
〕
拟
人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五至八位同学说一说自己摘录的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别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受互通的。如“荷香”〔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确实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能够用哪些词句来表达,作者什么原因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假如换成“幽静”好不好?什么原因?〔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什么原因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什么原因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事实上确实是“照”的意思,作者什么原因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差不多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事实上确实是“升”的意思,作者什么原因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受“雾”特别高;“浮”让人感受“雾”特别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
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事实上确实是“留”的意思,作者什么原因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确实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么样的表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特别小心,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特别轻,作者不愿惊动家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心情〕
4.“尽管月光依旧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基本上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下面是朱自清先生《一封信》中的一段,请你对其中加点的词语进行咀嚼和品味。
我关于台州,永久不能不记得!我第一日到六师校时,系由埠头坐了轿子去的。轿子走的基本上僻路,使我诧异,什么原因堂堂一个府城,竟会如此冷静!那时正是春天,而因天气的阴薄和道路的幽寂,使我宛然如入了秋之国土。约莫到了卖花桥边,我看见那清绿的北固山,下面点缀着几带朴实的洋房子,内心顿时开朗,仿佛微微的风拂过我的面孔似的。到了校里,登楼一望,见远山之上,都幂着白云。四周全无人声,也无人影,天上的鸟也无一只。只背后山上谡谡的松风略略可听而已。那时我真脱却人间烟火而飘飘欲仙了!后来我尽管发见了那座楼实在太坏了:柱子如鸡骨,地板如鸡皮!但自然的宽大使我不记得了那房屋的狭窄。我因此曾好几次爬到北固山的顶上,去领略那飕飕的高风,看那低低的、小小的、绿绿的田亩。这是我最快乐的。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伙,都指我生活”,“依旧临时超然为好”。然而他怎么说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信里表白说:“这几天大概有些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西洲曲①
忆梅下西洲②,折梅寄江北③。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④。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⑤。日暮伯劳飞⑥,风吹乌臼树⑦。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⑧。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⑨,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完全红⑩。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11)。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12)。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13)。海水梦悠悠(14),君愁我亦愁。南风知
我意,吹梦至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