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教学重点:社会、社会结构涵义以及分析社会结构的几种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理论视角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社会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社会的概念、特点及功能,理解社会结构的涵义及其理论,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教学形式:讲授、讨论
教学设计:通过事例阐述相关理论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更多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
学 时:2
导语:
我们先来看看威廉·戈的著名小说《蝇王》。
它讲述了未来的一场战争中,一群英国男孩因飞机失事流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幸存下来的这些孩子无领袖也没有什么组织。但不久,孩子们中便发生了变化。
坠机后不久,一个个头高大、相貌英俊、年龄较大的男孩叫拉尔夫,他对大家说:“看来我们得有一个头来决定一些事情,我觉得这应该让我来承担。”话音刚落,一名竞争者便宣布到:“但我是唱诗班的领唱,应该由我来承担。”争论之余,最后大家决定由拉尔夫当
大家的“头儿”。
拉尔夫得胜后,随即杰克委以重任:“杰克,你是唱诗班的领唱,那你能为大家做点什么?”杰克说:“我可以带领大家狩猎,寻找食物。”……这样正常有序的生活便开始了。
当火种有熄灭的危险时,进一步的秩序有了必要,此时,拉尔夫提出:“我们应该制定出一些规则。”于是,将唱诗班的成员分成几组来维持火种。
后来,孩子们的脑海中滋生了许多对怪物的想象,出现了恐惧、惶恐等。此时,当拉尔夫再次提出维持秩序时,杰克大喊到:“去你的规则吧,我们才是最强大的,是我们在为大家捕猎。”于是,孩子们成了交战的双方。幸运的是,在没有完全消灭对方之前,大人们赶到了,解救了孩子们。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形成、社会的作用,通过劳动分工形成了社会结构,最后由于冲突失序造成社会结构的瓦解。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一、社会的概念
在我国的古籍中,“社”是指用来祭神的地方。“会”就是集会。所谓“社会”就是指在一定的地方用于民间节日举行的演艺集会、祭神的庆祝活动。
西方社会学者对社会的解释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派别:
一派是社会唯实派或实体派。他们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实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另一派是社会唯名派,他们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
社会是人们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社会是由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们结合而成的。这不同于动物的群体生活,动物的社会与人类的社会不同:首先动物的生活是出于本能(进化过程中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例如用卵生动物作实验得出的结论。而人类的群体生活是社会现象,超越了本能。其次动物谋生完全靠自身机体的能力,靠本能寻找现存的自然界的东西。而人类一是向自然去找,这是辅助手段,二是向自然去要,即通过劳动生产,改变自然,创造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人类谋生的主要手段。
2、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时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3、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活动的规范。
二、社会的类型
三、社会的类型
所有人类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基本需要:吃饭、睡觉、繁衍后代、生产、学习以及维持一种秩序。然而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各种社会形式可谓是让人眼花缭乱,只要让我们回想一下人类历史上存在过哪些社会类型,这一点就显而易见了。
社会学家们从未在划分社会类型的方式上达成过共识。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做过尝试,事实上许多经典社会学家都以对社会的划分来作为他们的理论基石。这些理论通常与社会的更替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学被确立为一门学科以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早就在各种各样的分类框架。
经典社会学家们所提出的一些分类框架常常由于对划分出的社会类型所持有的强烈的价值判断而有所缺陷。例如,在人类学家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77)的理论中将所有的社会分成三组:原始社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文明社会”从根本上是指具有现代西方社会特征的社会,而非西方社会就被理所当然地看作了原始的或野蛮的社会!
类似地,奥古斯特·孔德认为所有社会都是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进化的。从文明初始到公元1300年为神学阶段,它以明确的、广泛存在的宗教观念为特征。从1300年到1800年为形而上学阶段,它以较为理性化的生活方式为特征。从1800年起人类进入实证主义(科学)阶段,遵循的是科学知识。
即使孔德的理论在当时不啻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进步,然而到今天像这样笼统的分类框
架已不再受社会学家们的青睐。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考察以下两种在今天普遍采用的划分社会的方法。一种是以社会成员如何生存(即他们的生存方式)为基础的分类,另一种是与一个社会的整体社会结构相关的分类方法,即公社的还是社团的社会。
1、社会的生存方式
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衣、食、住等根本需要。它们之所以被称为生存需要是因为它们使人类得以生存。许多分类框架就是建立在社会如何被组织起来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的基础之上的。
最佳的分析框架之一就是下面所介绍的由格尔哈特·伦斯基(Gerhard Lenski)发展出的这种分类。如其所述,最古老也是最简单的社会类型是狩猎和采集社会。这种社会以规模小而分散的人口、游牧的生活方式和原始的技术为特征。家庭在这种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社会几乎没有什么专业化的分工,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足以胜任绝大多数重要的社会和经济角色。人类历史中几乎所有的社会都曾以狩猎和采集的手段为生。即使是在当今20世纪仍有这样的社会存在,例如非洲卡拉哈里(Kalahari)沙漠中的桑(San)部落以及新几内亚的一些群体。然而随着拥有先进技术手段的人们对他们的领土进行蚕食,这些社会正迅速地被毁灭掉。
当人类社会越发依赖于植物,例如小麦、稻米和其他谷物时,园艺社会(horticultural society)就由此而生了。最早的园艺社会可能出现在9000多年前中东地区土地肥沃的两河流域。这些 社会中的成员以种植谷物为主,同时也以一些野生植物和动物为辅助性的食物。这些社会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批永久性社区,其中的一些社区达到了千人左右的规模。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更加安定,这些社区中的成员制造了许多工具和家庭用品,例如罐子、碟子等。随着园艺种植效率的提高,最终不再需要所有的人都来生产食物。由于需
要一些人来负责分配食物给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便产生了。
而一些社会依赖于捕获、驯服和饲养动物,并以此作为他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这些被称之为游牧社会(pastoral society)的社会类型几乎与园艺社会发端于同一时期。园艺社会的成员倾向于固定居处,仅当土地枯竭时才进行迁徒;而游牧社会为了寻找喂养畜群的草地总是居无定所,过着游牧生活。在今天的非洲和中东地区仍有许多游牧社会存在。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犁的发明将一些社会带入了农业社会(agrarian society)。犁可用来控制杂草和保持土地肥沃。这使得农产品的盈余成为可能,并且结束了定期移往新的土地的必要。这些因素反过来也导致了重大的社会变化,包括人们进一步分化为不平等的社会群体(一些人耕种,另一些人获取剩余价值),建立起官僚机构以控制日益膨胀的经济,以及第一批城市的兴起。此后,货币经济得以发展,技术上的重大革新得到了推动,那个时期的发明有火药、钟表、风车,尤其重要的是炼铁术的发明。
在18世纪和19世纪世纪期间,工业引发了另一场重大的社会变迁,从而导致了工业社会(industry society)的来临。工业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产品制造业。许多工种开始由机器来承担,城市中的人口愈加稠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大型的机构、大型的官僚组织以及更加专业化的社会设置和社会角色。
最后,今天的一些社会科学家提到了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贝尔,1973)。在这种类型的社会中,办公室代替了工厂,计算机取代了机器,同时大都市也将市镇取而代之。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社会中主要的经济企业是广泛的服务项目的供应者,包括医疗、教育、交通和通讯,以及商业和。当今世界大多数经济发达的社会,包括美国和西欧各国的社会状况,都与这些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描述相吻合。
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
也许社会学家用得最多的社会分类框架是按照社会的整体结构将其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对这两种社会类型的名称还没有普遍接受的叫法,但在美国社会学界通常把它们称为公社社会(communal society)和社团社会(associational society)(奇诺伊,1968)。
与此相关的经典社会学家是德国的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1963)。滕尼斯区分了公社(德文,Gemeischaft,相当于英文中的community)和社会(德文,Gessellschaft,相当于英文中的association)两种类型,前者指的是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个人的亲友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后者指的是绝大多数社会关系都是正式的、契约化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这样一种社会类型。一般而言,在乡村和农场中,人们彼此熟识具交往频繁,这种类型的社区就是公社的典型。现代社会中强调个性和个人隐私的都市生活,则是社会的代表。
在相似的分类框架中,埃米尔·迪尔凯姆(13)区分了建立在机械团结基础上的社会和建立在有机团结基础上的社会。以机械团结(mechanical solidarity)为基础的社会之所以能够得到整合是因为社会成员们扮演着非常相似的经济角色,从而共享着共同的价值观念。以有机团结(organic solidarity)为基础的社会的整合来自于社会中的成员承担着非常专业化的经济角色,从而相互高度依赖。
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一个公社社会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劳动分工程度与角色的专门化程度不高。即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几乎可以胜任所有工作,承担社会中现存的所有角色。虽然在男女老少所承担的角色之间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以所有的男性青年为例,他们几乎扮演着同样的社会角色。
(2)家庭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设置。亲属关系是几乎所有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中有时还存在着比家庭更大的亲属群体,例如氏族、部落等。非亲属集团则相对不重要。
(3)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都是人格化的和持久的。社会交往对参与其中的人具有强烈的情感意义。
(4)社会行为主要由习俗和传统来加以规范。就像某部小说中的一个生活在小村庄的人物据说的那样:“每个人都知道他向他的邻居期待些什么,以及上帝向他期待些什么。”(萨缪尔,1943)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1977)在一封信中提及了她在田野工作中所捕捉到的公社社会的精神。她这样描述了阿德米那尔提(Admiralty)群岛上的一个村庄:
深夜里你静坐在此处,三四百人在你的周围安睡着,整个村庄一片寂静。真不知道将会发生些什么?即将出生的婴孩是否会夭折或残废?母亲会不会不明不白地死去?母亲的去世会引发一场指责和保护吗?大人物是否将会死去?一场争吵能否将整个村落?一个小孩将会溺水而死,或是一艘独木船将在海上破裂?这里的人们如此的近密无隙,仿佛任何事情都能一触而动全局。一个人突然离开村庄或者生病,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都会打破整体的均衡。 对一个社团社会的把握只需要将公社社会的上述性质颠倒过来就可以得到:
(1)社团社会中存在着广泛的劳动分工和高度专门化的角色分类。例如在美国,许多职业角色(脑外科医生、宇航员等)所具有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从业者必需接受数年的培养。
作为劳动分工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年龄和性别更加重要。
(2)家庭的影响力有所丧失,家庭的一些活动分别被经济、宗教、政治等其他一些社会设置所取代。在当代的社团社会中,经济活动由大公司在支配,对神灵的崇拜蒙荫于各种形式的宗教组织之下,统治权由政客和公务员们所掌握。
(3)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非个人化的、短暂的。我们不会知道也不会去关心公共汽车司机的姓名、我们的图书馆员对书的品味,以及教授的嗜好。我们所关心的是他们能否平稳而高效地工作。
(4)社会行为由法律而非习俗来管束。一些传统已不再适应飞速变化着的环境,从而需要对其进行调整。
中世纪以来,从公社社会向社团社会的转变已是显著的趋势所在。这一被称之为“大转型”的趋势对经典社会学家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并且在许多社会学思想中占据了支配性的地位。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洞察就是:社团社会中用以联系人们的纽带比公社社会要弱。我们只要考察一下诸如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教门诺派所结成的严密的公社社会,就会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这个公社社会具有超乎寻常的凝聚力,从而使它能够在美国这样的大型社团社会中顽强地生存下来。一些学者甚至认为社会学本身就是在对这一转型潮流的回应中发展起来的。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社会问题促使研究者们必须以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来分析人类的社会环境(尼斯比特,1966)。
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的区别与以生存方式为基础而划分的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区分密切相关。狩猎与采集社会、园艺社会、农牧社会和农业社会通常可被看作公社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也可被称为广义的社团社会。工业化和技术的进步毫无疑问是社团
社会出现的主要原因,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为了避免上述误解的发生,一些学者用“传统”和“现代”来代替“前工业”与“工业”。无论采用哪种表述,许多社会学理论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信条:即人类的社会史反映了从一种社会类型向另一种社会类型转变的过程中所带来的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三、社会的特点
(一)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
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无社会可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人是社会活动的发起者,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当然,这里所说的人,是人群而不是单个的个人,单个的人是不能称其为社会的。
(二)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人与人的多方面的联系,形成了整个社会系统。这些联系概括起来是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所谓横向联系,即同一个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系。社会分工越发达,这种联系就越发展。所谓纵向联系,即历史联系,它表现为人类文明前后相继的无止境发展过程。
(三)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人类社会与动物结群不同,社会创造出了原来自然界中所没有的文化与文化体系。文化形成后,又成为社会的最主要构成要素,这样社会便按照一定的文化模式而组织起来。
(四)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类社会的联系尽管复杂,但却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五)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人类具有高级神经活动,这是任何其他动物、电脑的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在高级神经活动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创造出一系列的语言、文字、符号及多种非本能的通讯方法。这些符号及通讯方法,反过来又大大加强了人们之间精神上的互动与联系。
(六)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会的主体——人,能够主动地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不仅如此,社会还不断创造着维持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物质条件。在这种创造性活动中,社会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因而可以说,社会具有自我再创造的能力。除社会以外,其他系统都只能适应自然,而社会却具有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
四、社会的功能
人类社会一经形成就要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就称为社会功能。
(一)整合的功能
整合,或社会整合(social integration)是社会学术语,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二)交流的功能
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使个人之间、家庭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成为可能。社会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社会还为人类交往提供了规范,使人类互动能合理地、得体地进行。
(三)导向的功能
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如法律和;也可以是无形的,如习惯等。
如1979年以前,我国主导价值观念是强调政治行为、政治秩序,人们入党、入团、参军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1979年以后,社会倡导经济目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于是一些人下海经商,但由于秩序不健全,也便引发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四)继承和发展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社会则是长存的,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结构
一、社会结构的含义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瞬息万变的系统,有很多认识它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结构就是其中之一。
(一)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含义
结构指的是构成一个整体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配合或组织方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何构成,即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二是如何构成,即这些要素是按照什么规则和方式构成的。
而社会结构就是人们在对社会进行结构分析时经常使用的概念和方法。但社会结构到底意指什么,国内外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社会结构指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国内学者陆学艺认为社会结构“就是社会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按照一定的秩序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网络”。
综合上述学者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社会结构,即在人的社会行动的基础上,各种社会要素按照某种方式或机制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与结构一样,在这里,社会结构的概念也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由何构成,即作为统一体的社会或社会现象都是由一定的要素组合而成,因而是可以分析的;二是如何构成,即这些组成要素不是机械或杂乱的组合,而是遵循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维持较为固定的关系,使社会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社会构成要素应该是所有社会所必具的基本要素。要素太少,不足以概括社会要素的主要方面,要索太多,又让人抓不住要领。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一贯论述,社会一般应由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和文化四个要素构成。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物质空间条
件,没有自然环境.社会的存在就是不可思议的。人口是构成社会的必备要素,没有人口就没有人类体会。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没有生产方式,人类社会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主要标志,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类社会。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自然界,是社会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和各种自然资源,等等。自然环境不等于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然条件的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生作用,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的范围会逐渐扩大。然而,由于人类是生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是不可能膨胀到整个自然界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1、 人类社会影响改变自然环境
人类今天巳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顺应自然并改造自然,因而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中已不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开发,即对还没有被利用的资源进行开采和垦殖,如对矿藏的开采、对沼泽地的垦殖。(2)利用,即对已被开发出来的资源进行处理和加工,如对煤炭、木材的处理和加工。(3)改造,即用加工好了的材料和产品来改善自然环境和建造人工环境,如改善泰山自然环境、建造苏州园林。(4)破坏,即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如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5)污染,即把在开发、利用扣改造的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徘放到环境中,对生物或人类社会带来有害的影响,如废气、废水、废渣、噪音的影响。(6)治理,即
对已经被破坏和污染了的环境进行治理,如对欧洲莱茵河和上海苏州河的治理。(7)保护,即对尚未被破坏或被污染的环境,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护,如对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和神农架的保护。
2、 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如肥沃的土壤、淡水、能够供人类食用的大量动植物、各种矿藏、树木、建筑用石、水力、风力、太阳能等等。这些天然资源对于人类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其次,自然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农业比较发达;草原广阔的地区,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发展商业和加工工业;而像瑞土那样的多山而交通不便的国家,则选择并发展了精密度高、运输量较小的钟表工业等。最后,自然环境能够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社会发展的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但在劳动的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条件不同,人们所创造的劳动生产率是不一样的。有利的自然条件,如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藏、良好的气候条件能使人们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相反,不利的自然条件、穷山恶水、恶劣的气候条件则会延缓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古代文明的发样地,大都与大江大河相连,就是因为江河流域为人类文明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虽然不是社会的决定因素,但它着人们的活动范围,制约着社会的发展。首先,人们的活动不能离开现有的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条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其次,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有限的。所渭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再次,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自然资源中有些属于不
可再生的资源,如石油、煤等,这样,人类的活动就不能无地开展,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也要注意生态平衡,如植物与动物资源等。滥垦滥伐,滥捕滥杀,只能给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威胁。如滥伐木材带来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滥捕动物带来的生态平衡的破坏。据研究,古代玛雅文明的毁灭和叙利亚北部沙漠里发现的“死城”,就是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保护不当有很大关系。
3、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自然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受制于生产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然环境对社会的作用是随着生产方式而变化的。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小,自然界主宰着人类社会的命运。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界对社会的支配力减弱,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到今天为止,人类的活动范围已不仅仅是地球了.而已登上了月球,并向广阔的宇宙开拓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并进而作用于社会。如石油、煤等矿物资源在古代就很少得到利用;今天“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都得到了利用,从而变废为宝。第二,自然环境相同的社会可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态。反之.生产方式相同,自然环境不同,可形成同一社会形态。如有的社会自然环境与另一个社会相同,但因生产方式不同,而社会形态就大不相同。如朝鲜和韩国。美国与日本自然环境不同,但因生产方式相同,故而社会形态也相同。可见,自然环境并不直接决定着社会,决定社会的是生产方式。
(二)人口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学者们对人口含义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学者将人口理解为一种生物实体。例如美国社会学家布格认为:人口即居住在一定地域的人的总和。这种
观点是从人口数量入手理解人口。有的学者则强调入口的地域性和历史性。如苏联学者乌布拉尼斯就认为人口即曾经和现在住在一定的地理和历史界限之内的人的总和。此种说法指明了人口的地域性与历史性。而马克思则强网应从社会关系角度理解人口。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口即在一定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人口”。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人口,并非单个人,也非抽象的人,而是一个具有包括家庭关系、民族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体。马克思揭示了人口的本质屑性。因此,我们可以把人口定义为:一定地域内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并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生命的个人的结合体。这个定义强调以下几点:一是地域性,即人口必定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二是历史性,即人口是指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口。三是社会性,即人口是指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口;四是自然性,即人口是指有生命的个人的结合体;五是整体性,即人口是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个人的结合体,而不是指单个人。我们研究人口一般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考察。静态考察主要研究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密度和人口构成,动态考察主要研究人口增长速度人口变动。
3.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
解决人口问题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的有以下几项:(])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口问题的积极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在促使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充数员上与人口数量需求相适应的同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的行业与职业,是解决大量绝对过剩人口与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出路。另一方面,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使日益老龄化的后遗痰即不断庞大的社会保障得以缓解甚至解决*当然,振兴经济也是提高人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径。(2)控制人口。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减少经济用于新增人口上的消耗资金,从而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解决或减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使有限的教育资金转用到提高人口素质上去。所以控制人口还可刺激经济与人口的发展与协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要求: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坚决贯彻落实现行.依法管
理计划生育,抓住重点.扎实稳要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齐抓狠管,保证计划生育工作顺利开展。(3)发展教育。现代社会中,人口素质愈显重要。人H素质提高、人口投资成本上升也会一定程度地形响夫妻的生育观,从而制约人口数量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也会加强人们优生优育观念,提高民族健康素质。当然.发展教育从长远利益看也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4)制定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策并迅速军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需要从人口方面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更重要的是针对人口者龄化的趋势,采取相应的社会,以应对人H老化可能带来的社会后果。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产业和就业,以应对人口老化给社会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另一个问题是完菩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5)全球共同行动。人口问题已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的贫困和环境问题,还是艾滋病对全人类健康的威胁问题,都需要全球共同行动才能加以解决。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巨大人口问题的挑战。
当然,上述几个方面并非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解决人口问题需要综合利用上述各因素以应对人口问题的挑战,人口问题的解决必然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
人口作用于社会同样也受制于生产方式。这是因为,第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力水平低,人口数量就少,增长速度就慢,反之,生产力水平高,人口数量就多,增长速度就快。第二,在社会中,不是每个人口都能成为生产力因素的,因此,人口数量的多少和增长速度的快慢,并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有的国家人口多,但社会并不强大,如印度;美国社会人口少于印度,但却比印度发达。西欧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生产力水平高,社会就发达;非洲一些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快,
但因牛产力水平低.社会就贫穷落后。内此可见,决定社会的是生产方式而不是人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