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清洁与消毒制度
Ⅰ 目的
规范我院不同风险等级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方法,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Ⅱ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 Ⅲ 制度
一、清洁病房或诊疗区域时应遵循清洁单元化进行清洁操作,有序进行,由上而下,由里到外,由轻度污染到重度污染;有多名患者共同居住的病房,应遵循清洁单元化操作。一个床单元为一清洁单元,不同清洁单元的抹布不能交叉使用,可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擦拭。常用浓度消毒液配制方法见表1。
表1.常用浓度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浓度 500mg/L 2000mg/L
含氯消毒泡腾片(500mg/片)
1片 4片
水量 1升=1000毫升 1升=1000毫升
二、抹布、拖把(地巾)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区使用(病房、走廊、卫生间、值班室等),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湿式擦拭。使用后的抹布、拖布和地巾应及时清洁,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冲洗后悬挂晾干备用。地面有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三、保洁员的各种工作如擦拭床头柜、拖地等应分开进行,工作顺序由洁到污,做完一种工作后应先洗手再做另一项,不允许两种工作交叉进行。
四、患者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
五、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分开安置,分别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与黑色垃圾袋内。不允许科室保洁员在工作中回收医疗废物,如各种输液器、注射器等,一经科室发现,交由后勤保障科严肃处理。
六、依据患者所在区域、患者的性质对环境表面污染的程度将各部门按风险等级划分为低度风险区、中度风险区、高度风险区。我院各部门的风险等级划分见表2。
表2.各部门所对应的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 低度风险区 中度风险区 对应部门 行政后勤办公区域 普通住院病房、门诊、医技科室(心电图室、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消毒供应中心 手术部、ICU、介入手术室、结核病区、感染性疾病门诊、隔离病区、内镜诊疗中心、医学检验科 高度风险区 七、环境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方法。医疗机构建筑物内部表面和医疗器械设备表面,前者如墙面、地面、玻璃窗、门、卫生间台面等,后者如监护仪、呼吸机的表面等。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见表3,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选择见表4。
(一)常规湿式清扫,每天2次。
(二)如果该病区住有感染患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时,每天至少进行2次清洁,必要时增加频次,一次可用含1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拖地,作用30分钟后清水重复清洁一次。
(三)如环境表面出现被患者污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时,可按照污点清洁与消毒处理流程即刻处理。
表3.不同等级的风险区域的日常清洁与消毒管理
风险等级 环境清洁等级分类 方式 频率 (次/天) 1~2 标准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干清洁级 湿式卫生 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等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2 湿式卫生,可采用清洁剂辅助高度风险区域 消毒级 清洁 高频接触的环境表面,实施中、低水平消毒
≥2 ≥2 要求达到区域内环境表面菌落总数符合GB15982要求 面菌落总数<10 CFU/cm2,或自然菌减少1个对值以上 低度风险区域 中度风险区域 卫生级 湿式卫生,可采用清洁剂辅助清洁 表4.环境清洁人员个人防护用品选择
风险等级 低度风险区 工对应部门 作服 病案管理科、行政后勤办公区域 手套 专用鞋 口罩 隔离衣/防水围裙 护目镜/面屏 帽子 + ± ± ¯ ¯ ¯ ¯ 中度普通住院病房、门诊、风险医技科室(心电图室、区 超声医学科、放射科)、消毒供应中心 麻醉科手术部、ICU、多耐药感高度介入手术室、风险染病房、结核病区、发区 热门诊、隔离病区、内镜诊疗中心、医学检验科 注1:“++”表示应使用N95口罩,“+”表示应使用,“±”表示可使用或按该区域的个人防护要求使用,“¯”表示可以不使用。
注2:处理患者体液、血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医疗器械和消毒液配制时,应佩戴上述所有个人防护用品。
八、空气消毒
(一)紫外线循环风消毒机按说明书使用和清洁消毒。 (二)紫外线灯照射:
1.紫外线灯管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75%乙醇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
+ + +/++± /+ + ± ± + + ± ± ± ¯ ¯ 时应及时擦拭。照射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根据物品及病原微生物种类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2.照射时注意不要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引起伤害。 Ⅳ 参考依据
1.《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006 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
3.《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2016 4.《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