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2)

孟子(三则)原文与翻译(2)

来源:百家汽车网


《孟子》三则

春秋•孟子 (一)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 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 得兼:同时获得。 (2) 苟得:苟且取得。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7) 勿丧:不丢掉。 (8) 蹴:用脚踢。 (9) 何加:有什么益处。 (10) 奉:侍奉。 (11) 本心:天性,天良。

导读:

作者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 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 进而阐述了这样一 种观点: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即使在生 死关头,也要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舍弃鱼而选取熊 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 舍弃生命而选取

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如果

道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祸患不躲避。 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

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

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

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祸患然

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以用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却不用,

而有人却不去做。是因为,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可怕 的。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 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如果见了高位厚禄不分辨 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侍奉和熟识的走投无路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豆羹,

妻妾的

现在有人为了

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 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

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

这种做

不愿接受一箪食,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不合礼仪的高位厚禄。 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

(二)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成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

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注释:

(1

淫: 使••… 扰乱。

(2) 得: 实现。 (3) 之: 代志向 。

(4) 由: 实行。 (5) 道: 原则, 行为准

(6) 移: 使••… 则。改变。(7) 威武 G:威、暴力。

屈服。 (8) 屈: 肋使••…

导读:

孟子在本文中驳斥了纵横家眼中的“大丈夫” 精神,体现了儒家历来刚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 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数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 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到了你丈夫家里,

至于大丈

,提出了自己立身处世所持的“大丈夫”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 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

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

富贵不能使其骄

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性情改变,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三)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1) 畎亩:田间,田地。 (2) 举:被推荐。

(3) 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 (4) 曾:同“增”。 (5) 衡:同“横”,指横塞。 (6) 征:表征,表现。 (7)

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 导读:

层层深入地论证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的观点。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 管

夷吾从刑徒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 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 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会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 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