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第6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16,No.6 20 1 4年1 1月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v.20 1 4 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刘 民,毛永强,李娜,张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系,辽宁阜新123000) 摘要: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出发,在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91X(2014)06—0655—03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aj or: reform and practice LIU Min,MAO Yongqiang,LI Na,ZHANG Dan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 of bi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ration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concerning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o meet the society’s need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Key words:biological engineering;major;practice teaching;reform 0引 言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 力、探究能力及科学思维等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 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转变, 1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对单一理论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转向了对 1.1理论教学环节偏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在人才的 引进和聘用上也越来越倾向于那些实践能 虽然近几年来生物工程专业一直都在 力强、综合素质高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应 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也得到一定程 用型人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于2003年创 度的加强,但实践教学所占比例仍然较低。 办了生物工程专业,十余年来学校一直对如 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何办出有特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 的能力不足,多数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 用创新型人才进行探索。 后,用人单位反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究其根本就是对学 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的培养【lJ。 而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 1.2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 收稿日期:2014.06—30 基金项目: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项目(CG20140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 (YI3130410) 作者简介:刘民(1965.),男,辽宁阜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与化学实验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65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 具有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生物技术基本技能 和生物工程基本原理以及其产业化工程技 术,能在工业、医药、食品等行业的企业、 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工程领域 有关的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和新 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学 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较高。但在实践教学 过程中,因为要受到师资、实践经费、仪器 设备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造成理论与实践 脱节,学非所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很难 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 1.3仪器设备不完备,内容以验证性为主 现有实验设施不够完备,难以满足学生 实践能力提高的需要。实践教学内容多以参 观实习基地和实验室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 缺乏自觉主动及对细节和意外现象的关注。 虽然实验教学过程规范,学生能从原理出 发,按照步骤获得实验结果。但学生仅有动 手实验过程,很少需要思考,难以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改革措施 针对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 在的这些问题,根据学校特点,应切实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到课 程体系、教学管理,逐~改革完善,建立符 合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特色的新型实践教学 模式,贯彻落实“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 化实践、基于应用、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 指导方针,努力培养出符合适应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 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2.1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应用性强的专业特 点,结合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共性问 题,构建了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所有实 践教学层次。建立由课内实验、课程设计、 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科技创新、 社会实践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主干 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等放在前 三个学年中,完成对学生专业基础实验、基 本技能的训练。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则 放到第四年,用一年的时间来锻炼学生的实 践动手操作能力,并检验前面三年的学习成 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科技创新、社会实 践等贯穿于整个四年的本科教学中,并设立 创新实践学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2.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和实验科学 的教学规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生物工程 专业打破课程界限,重组教学内容,将微生 物学实验单独设课,强化学生的基本实验技 能,为后面的实验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将 四大工程的课内实验取消,设立生物工程大 实验,以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 力。同时在所有的课内实验中减少传统的验 证性实验比例,提高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 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使学生由被动 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调动起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学生以小 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行查阅文 献资料,设计实验或工艺方案,选择合 适的实验仪器设备,并按照所设计的方案进 行。在这一过程中实验教师只是起到协助指 导的作用,完全以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方 式更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强化 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 到锻炼和提高,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创 新能力的综合培养的目标。 2-3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改变实践教学模式,变单一实验室教学 和企业参观实习为产学结合、项目式教学为 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师科研课题中一些 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开发为综合性实验,纳 入教学实验;或者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教师 科研项目中,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科研工作, 第6期 刘民,等: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657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突出和强化生物 专业实践创新性强的特色。依托专业实践教 学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的深入合作,将实 际工作作为教学依据,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 为载体的项目教学法,采用综合实践、顶岗 实习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 力的目的。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 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各学科分支日趋 细化,同时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也越 来越明显,交叉学科领域发展越来越迅速【3 。 因此,建立一支把握生物工程前沿知识,科 研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实践教师团队,是关 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L5]。为了实 现这一目标,学校每年都定期派遣一定数量 的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进行进修和深造, 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同时学校还聘 请知名学者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客座 教授,构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实践指导 教师队伍。 2.5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 依托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立科技创新指 导机构及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通过审查的学 生创新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调动教师 和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组织与 鼓励学生参加本省和全国举办的各种科技 创新竞赛活动,对获奖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 给予一定奖励,如在学生评定奖学金、评优 以及教师职称评定中加一定分数,以提高教 师和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 的实践创新能力。 3结语 总之,在生物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 中,不断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实践内容优 化、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开拓创新。坚 持创新教育原则,在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的 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 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创新型生物 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月明,顾幸勇,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 业规范实践体系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 91 93. [2]雷刚,杨雄,陈禅友,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构 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89.92. [3]向静,张建设,罗永兰.生物技术专业与教学相结合 的实践教学模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9,31(2):199—201. [4]何满辉,赵宏霞,万君.通过产学研合作强化实践教 学一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为例[J].辽宁 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 1,13(2):194.196. [5]洪梅.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实践教学体系 [J】.科技信息,2008(12),201—203. [责任编辑:史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