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语文《随课微写》主题教研策略

小学语文《随课微写》主题教研策略

来源:百家汽车网


小学语文《随课微写》主题教研策略

一、 问题的提出(xxx)

1. 课标的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习作教学的课程目标,结合2016年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对关键能力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的听、读、说、写能力之中,写的能力是最难的能力。写作之难,难在它是人文素养、语言积累、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难在它是一种复杂的技能组合,难在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工夫积淀。写作难教,难在与识字写字、读书、说话等语文学习活动相比,学生更容易排斥,“提笔千斤重”,“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全区的语文监测数据来看,我校作为新城市居民集中的学校,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较低,学生的写作千篇一律,写作兴趣不高、知识准备无序、生活积累太少、技能铺垫单薄。笔者通过对我校一线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老师经历着写作教学的种种尴尬:讲少了,学生不会写;讲多了,又写得千篇一律,尝试的方法很多,但成效却不大。76%的的学生缺乏写作兴趣,多数学生的作文材料选择千篇一律,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也乏善可陈,主题立意难有新意,写作水平不容乐观,亟待改善与加强。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在“能力为重”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新教材高度重视语文能力培养,大力落实语文技能训练。它系统架构了阅读与表达语文技能训练体系,分解到各册、各单元以“人文主题”和“读、写”两条线进行组建,落实语文训练要素。但是,这样基本齐全的训练体系,是不是我们照着它亦步亦趋地进行教学,学生就能达成我们所期望的写作能力呢?依据我校学情来看,我们还需要进行细化、落实。

二、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xxx)

1.有助于实现课文学习向写作过渡

“随课微写”能够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学生把在阅读课文中所获得的习作知识和技能,逐步地运用在单项习作的练习之中,在进行微型习作的同时能够反过来促进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提升。因为,在“随课微写”教学过程中的课文阅读,是通过对课文写作思维、写作形式以及写作技巧的感知和学习,来体验和感悟文章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对课文本义的获得更加深入,更加精准,更有依据。这种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更具有深入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不断夯实。课程理念新颖,以语文教材为读写材料,以内容探究、审辨思维、阅读策略、读写联结为教学内容,吸纳“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上的优点,将阅读、讨论、创意、思考、探究、合作、微写、激励融入课程中,全面提升孩子学习的主动性、阅读的有效性、写作的创造性和个人的思辨力等综合素养,是写作教学的新途径。

所谓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两个环节的叠加,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两个环节的“相融共生”。也就是说,通过“读”与“写”的相互作用,不仅能对读写本身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而且能不断生成新的学习资源。

2.有助于促进阅读的深度

统编教材的使用,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教材对“读写相融”的重视,对读写各占“半壁江山”的定位,将促使我们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实践从一潭静水走向涟漪四起。统编教材对随文练笔的重视启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随课微写当作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通过习作促进阅读的深度。正所谓“习作是对阅读的特殊理解,习作促进阅读的深度。”

3.有助于降低写单元作文的难度

随课微写的基本设计思路是:

以统编版教材的写作体系为依托,以这套教材安排的写作技能训练点为基础,适当补充学生写作技能其他必备技能点,如构句、构段、谋篇(教材安排之后的)技能,还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并把这些技法适当明晰化,分解落实到一定年段、册次、单元、课文的训练中,针对这些写作技能训练点,以课文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要么将某一技能在一个单元中重复训练,要么在某册中重复训练,要么在跨册次的其他年段中重复训练,以实现训练量的保证,从而让学生内化与熟练掌握相应写作技能,最终形成写作能力。

在轻负担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中,让学生的写作技能垒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训练结果。

4.有助于抓住随文生成的偶得灵感

吴曾祺在《涵芬楼文坛•适机篇》有言:“行文有机。机之来如木之生春,水之赴壑,皆有自然而然之妙。固有一题到手,经营累日而不得一字者,机未至也。……迨夫机之既至,援笔伸纸,顷刻之间数千言可以立就。惟当信手疾书,虽明知有疵字累句,不妨置之不问,以俟将来改易。若稍加斟酌,便足以阻吾汩汩其来之势。须知此境一失,以后虽复急起直追,而字里行间,不免诸多痕迹。昔人所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者,机为之也。”可见行文的时机极为重要,偶得灵感和瞬间感想往往能帮助我们抓住事物的精髓,构成文章的气韵和精脉,顺势而下,方可一气呵成,气脉贯通。反观现在的作文教学,大多是结合一段时间所学,命为一题,丢给学生课后完成,学生随文生成的瞬时感想未及时记录下来,都散逸殆尽。

总之,以随课微写的读写教学形式,实现中小学作文教学有目标、学习有教材、训练有序列、评价有标准,实现作文教学的优化和实效,提高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研究思路(xxx)

将按照“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循环思路进行。

1.加强学习,改变教学观念

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便利,开展文献研究,学习“读写结合”“随文练笔”“随堂练笔”“微写作”“微格作文”“小练笔““片段写作”的书籍和网页,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有组织有计划的学习、收集、整理“随课微写”的资料。

2.强化研读,树立统整意识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随课微写”能够真正实现“读写结合”,学生把在阅读课文中所获得的习作知识和技能,逐步地运用在单项习作的练习之中,在进行微型习作的同时能够反过来促进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提升。因为,在“随课微写”教学过程中的课文阅读,是通过对课文写作思维、写作形式以及写作技巧的感知和学习,来体验和感悟文章所表达出来的主题思想,这样的阅读教学对课文本义的获得更加深入,更加精准,更有依据。这种指向习作的阅读教学更具有深入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不断夯实。老师们必须转变理念,以“语用”为指导思想,深入研读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篇文本,树立文体意识,树立统整意识,把握教材本义及文体特点,把握大单元习作与“随课微写”训练点的序列目标,确定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课堂整体目标,统整单元习作

目标下“随课微写”的练写点。

3.课堂实践,改变教学行为

根据统整单元习作目标下“随课微写”的练写点,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紧紧把握本课练写点,以课文中的词、句、段为范例,从词语的运用、表达的角度、修辞效果、文句的结构和阅读感悟等方面细致解析,指导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读写结合的即时练习,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照训练点进行互相点评和自我修改完善(具体实践模式详见下图)。通过教师课堂自主实践、同伴相互学习、课题组教学研讨、同学科课堂教学研讨、课堂大赛等途径,进行诊断、讨论,优化“随课微写”教学模式,提高习作效益。

4.反思提炼,优化研究成果

课题组将反复探讨“随课微写”与单元习作的统整策略,探讨优化习作教学的实践策略,分析课文教学与单元习作乃至学段、年段习作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小学习作教学提供实践经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四、研究策略(xxx)

1.遵循衔接性原则,正确处理阅读与习作

为了改变目前随课微写教学中练写与课文内容相脱离,缺乏系统性的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中遵循衔接性原则,正确地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随课微写正是为学生在二者之间搭起了一架有益的桥梁,帮助学生将阅读输入转化为习作输出,因此,衔接性原则在

小学高段语文课堂随课微写教学中可以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课堂随课微写与阅读教学相衔接,在阅读教学完成过程中,随课微写顺势展开时,应当进行顺畅的衔接,可以是学生语言由欣赏借鉴到个性化表达的衔接,也可以是学生思维从模仿到自我内化的衔接,更可以是学生情感由彼及此的衔接,其次,随课微写与单元习作教学相衔接,随课微写和单元习作之间虽有不同,但其具备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在进行随课微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随课微写能力与单元习作能力的相互迁移。

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习作目标是: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单元选取了两篇不同文体的课文,散文《夏天里的成长》和记叙文《盼》,在进行随课微写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有系统性,循序渐进地落实单元习作目标。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中,让学生学习围绕中心意思发散写,在《盼》中,让学生能够围绕中心意思,学会详略处理。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了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又帮助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由此,在进行单元大作文时,学生便能得心应手,信手拈来。

又如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单元习作《 即景》,能够在习作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动有静,在学习主体课文时,我们就应该进行相关的随课微写。首先,在学习《四季之美》时,让学生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为学生单元习作打下素材准备基础。然后,在《鸟的天堂》一课学习时,让学生去初步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妙处,仿照写一处校园美景,落实动静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为学生的单元习作作方法准备,而在《月迹》中,可以让学生明确移步换景的写法,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即景”的理解,对于此单元习作,一定是描写短时间内景物的变化和美。学习完本单元的课文后,学生对单元习作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遵循个性化原则,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

个性化原则指的是在随课微写教学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要明确,学生是写作的主体,学生在进行随课微写的过程就是在表达自我的过程,学生选用的素材,遣词造句,表达的感情等,都是学生个性化的产物。因此,我们在进行随课微写教学,特别是评价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认可学生不同的思想,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展现不一样的生命力。

在随课微写教学中,首先,我们应当倡导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绮丽深刻的语言固然能让文章眼前一亮,但朴实动人的语言同样蕴藏着孩子的真情。其次,我们应当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考,在随课微写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情感是文字的灵魂,小学高段的学生,他们的情感是很饱满的,但他们需要情感的铺垫与环境,因此,教师在进行随课微写教学时,应当创设情感环境,运用课文作为情感铺垫,联结学生的个人情感体验作为情感的升华,引导学生进行真情实感地表达。

当然,个性化表达也应当明确以下几点,首先,个性化并不意味着让学生进行口无遮拦的表达,教师需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尺度,例如,凡是毫无生命力的网络用语都是应该被禁止使用的。其次,学生思维的个性化表达过程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的表达,行文应当有连贯性。最后,学生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并不是学生情绪毫无节制的发泄过程。

3.遵循生活化原则,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

所有创作的源泉必定是生活,小学高段随课微写所涉及的话题应当是生活化的,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真实的兴趣出发,让学生看到命题就有言说的欲望。一方面,为了拉近

文本与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创设来模拟真实生活情境,展开随课微写;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催生新的应用文样式,短信、微信、广告语、演讲稿、倡议书等,这些在生活中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多,也均在部编版新教材中有所涉及,因此,在应用型的练写点设计中,我们必须链接生活,学以致用是大势所趋。

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时,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刻不容缓,我们要爱护我们这个“既可爱又易碎”的地球母亲,此时,我们通过随课微写教学设计:读下面的句子时,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通过链接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标语设计为后面单元习作学写倡议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又如学生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月光曲》后,可以设计练写点: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帮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音乐的美妙。

由此可见,随课微写应当遵循生活化原则,与学生当前的年龄、心理特点、生活现状、社会热点密切相连。练写点由于契合学生生活,学生就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表达的冲动,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地写出高质量的文字。

4.遵循常规化原则,紧扣课堂教学各环节

常规化原则指的是随课微写并不是心血来潮时的随堂安排,也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长远规划的,随课微写应当是有计划开展的课堂活动,也是课堂的其中一个环节。教师在准备课时计划时,就应该把随课微写考虑在内,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进行一定的设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练写。教师应该把随课微写当作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并且在常规课

上有规律、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工作。

如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们的随课微写是落实在理解文本内容中。

五.研究成果与成效展示(xxx)

(一)预期成呈现形式

1. 六年级语文上册随课微写与单元习作统整教学训练列表:

六年级上期一共有八个单元二十七篇课文,八个单元习作,每一个我们教研组老师经过精心研讨,都设计了两个练习点,落实了每篇课文,每一堂课的随课微写训练。

2. 课堂仿写片段

3. 单元习作

(二)预期成效与成果应用方式

1.学生的变化

(1)提高写作兴趣,潜移默化习得写作技巧。

( 2)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大幅度、大面积提高。

2.课堂教学的改变

(1)丰富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2)转变课堂结构,课堂向动态的、生成的方向发展。

3.教师的变化

(1)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提高教师运用教材的能力。

(2)结合教材与学生寻找迁移,增强教师科研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