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老师点评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 审题立意 详细解析 范文思路
1月7日晚,任老师写文章预测春季高考作文,文章链接: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命题预测 命题规律 主题预测 侧重二元思辨
任老师微信公众号:魔都语文学堂
三 作文70分
25.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午看到这个题目,任老师再次确定:上海春考作文题目已全面完成升级,自2020年起,由多年的单核辨析转向二元思辨,向秋季高考作文命题思路靠拢。2020年,已成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命题风格的分水岭。
2021年作文命题延续去年风格,仍为哲理思辨类题目,颇具徐汇区高三一模二模作文出题风格,大家可以看看往年徐汇出题风格体会下。
今年题目看似容易,门槛很低,其实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素材选择等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如果说去年的“事实”和“看法”尚能迅速谋篇的话,今年的题目要颇费一番周折。题目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立场,抛给考生选择,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审题立意方法
今年的题目属于任老师总结的“自我认知类”主题,在以往课堂上已就这个主题做过大量的剖析和解读。这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经常光顾的主题,今年的秋考也要高度重视。
方法:要素分析法
两种对立立场:
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VS
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素① 你怎么做——个体行为
要素② 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综合分析重述观点:个体行为是否决定/影响自我塑造的结果。
(这让任老师想起了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那句名言: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今年的出题人是否借鉴了存在主义的这句名言呢?从近几年来一模二模作文题目来看,频频改造尼采、马克思等哲学家经典名言观点的例子很多,比如浦东、宝山)
溯因追问法
①为什么说“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②为什么说“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未必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③影响个体行为实践的因素有哪些?
④追溯原因角度:
1 内因:个体
2 外因:他人、社会、文化、传统等
行文逻辑思路建构
1、引入材料,阐释“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对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这种现象广泛存在。
2、个体行为实践决定自我塑造的结果。主客观原因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需求理论等,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唯物主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个体行为对个人自我塑造影响的事例,马斯克、任正非、康德等等,阐述其现实合理性。让步阐述固然有客观原因。
3、个体行为实践未必决定自我塑造的结果,影响结果的要素:
a 个体行为的非理性,自我认知的偏差;
b 客观条件的约束;
c 机遇和环境等,时势造英雄……
4、理性看待个体行为实践决定自我塑造之间的关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注重自我塑造的其他因素。事例名言素材:萨特存在主义观点: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苏格拉底、甘地、梵高、樊锦诗、徐渭等。
5、如何塑造理性的自我等
……
任老师写于2021年1月9日夜
理性实践 塑造理想自我
朋友,你是不是认为你怎么实践,就能塑造出一个梦想中的自我?你是不是也曾遭遇过,一往无前,却一直在理想的彼岸徘徊?你是不是脚踏实地,却依旧仰望理想的空中楼阁?
诚然,个体自我实践对个体塑造有重要影响。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那句名言: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自我奋斗终将引领我们走向自我实现,王守仁知行合一塑造理性自我,唯物主义认为,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塑造个人的关键,如此种种,充分说明自我的实践对我们塑造的结果至关重要。
可我们也看到,现实的远不止这样啊!
我们在塑造自我的时候,有时会遭遇非理性因素的迷雾遮蔽认知。
我们在思索自我未来的样子时,有时会遇到自我认知偏差的误导。
你也会看到,时势造英雄,失去了机遇和环境的土壤,纵然理想再美,实践的结果也很骨感,难以达成我们自我塑造结果的最初期待。
当然,朋友,我也并非否认自我的坚持,“虽万人,吾往矣”没有价值,我也并非矢口否认个体实践如海市蜃楼,无可观之处……
我只是提醒你,在光怪陆离的客观世界,要透过现实的迷雾,理性思考,方能塑造理想的自我。
反面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