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来源:百家汽车网
六、力的分解

课型:新课 一、 教学目标:

⑴列举实例,叙述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⑵区分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指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⑶通过具体实例,判断力的分解的原则。 ⑷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解分力。 二、 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

① 会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 ② 会画力的图示。

2教学顺序: 终点目标2、3

终点目标1

起点能力

③ 知道直角三角函数知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对力的分解中分力方向的确定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准备:

计算机及自制课件;实物投影仪及自制卡片;斜面体;木板;铁球;海绵; 橡皮筋;钩码;三角架受力效果显示装置(自制)。 五、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物理学中许多对应的物理概念及规律, 如“正电荷与负电荷”、 “引力与斥力”、“吸热与放热”、……。联想前节合力和力的合成概念,推理出 本节所学两个对应的新概念:分力和力的分解。明确本节课我们将对分力和力的 分解问题进行讨论一一分析一一总结。

(二) 新课教学

1. 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

⑴复习提问

① 什么是合力?举一个例子说明。 ② 什么叫力的合成?

③ 怎样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 ⑵设问反推

如果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 那么这几个力与

原来那个力有何关系?

回答:①原来那个力就是上节中被分解的那个力。

② 这几个力与原来那个力可“等效代替”。 ③ 这几个力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④ 求原来那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⑤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⑥ 力的分解法则依然是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多边形定则)。

⑶构建简易方框示意图1:

图1

2. 讨论力的分解原则 ⑴理论角度 ① 无条件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一个力 F可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 不同的分力的一个动态画面,最后定格在教材第 20页图1-30。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一一分析一一总结。

得出结论:基本原则(.I.).――无条件的分解具有任意性。. ② 有条件(能求解出确定的分力) 条件一: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已知一合力F,又知两个分力Fi、 F2的方向,应用作图法确定两个分力 Fi、F2的大小”的动态画面。

然后,将画面定格在图2

条件二: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首先用计算机软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已知一合力F,又知一分力Fi的 大小和方向,应用作图法确定另一分力 F2的大小和方向“的动态画面。

然后将画面定格在图3。

条件三: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 小。

首先应用计算机软件在电视屏幕上显示出:“已知 一合力F,又知一分力Fi的方向和另一分力F2的大小, 应用作图法确定分力Fi的大小和分力F2的方向”的动 态画面。

然后将画面定格在图4。

提示:这种情况也可能只有一组解或无解。 组织学生讨论一一分析一一总结。

得出结论:基本原则(.1.1.).――有条件的分解依据具体条件。. ⑵实际角度(即在具体物理问题中) ①实例观察一一分析一一作图

例1在水平绷紧的橡皮胶的中点施加一竖直向下 的力F,如图5所示,用作图法确定橡皮筋 OA、OB段 在中点O处所受拉力的大小和方向。

观察当橡皮筋中点受到一竖直向下的力 F时,中 点0两侧的橡皮筋都被拉长了。

分析演示现象说明力F对橡皮筋产生了两个作

用效果:对0点两侧的橡皮筋都产生了拉力。从而可确 定出两个分力的方向,两个分力的大小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

作图 在黑板上面出图6。

例2如图7所示的三角支架,A端用轻绳悬挂一重为G的物体,求由于重 力的作用,横杆AB和斜杆AC受到的力的大小和方向。

观察 演示三角支架受力显示装置,如图 8所示,杆B端的橡皮膜被拉出, 杆C端的橡皮膜被压进。

分析 由于重力的作用,杆A端受到竖直向下的拉力F=G ,对杆AB起到了 拉伸作用,对杆AC起到了挤压的作用。因此,需把力 F沿AB和AC两个方向 进行分解,其大小仍可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

作图组织学生完成。

②组织学生讨论一一归纳一一总结

得出结论:基本原则(m).——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中,.两个分力的方向要根 据力.(合力).产生的效果确定。.

例1图9中重物的质量为 m轻绳AO和B0的A、B端是固定的,平衡时, A0是水平的,B0与竖直面的夹角为B。求绳AO和 B0所受的拉力。

分析与解答 由于重物的作用,绳 0C所受拉力F=G,在这个力作用下对 绳A0和B0都起到拉伸的效果。因此,可把力 F沿A0和B0两方向分解。设 A0和B0两绳中所受拉力分别为Fi和F2,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图10。由几 何知识得分力F2与合力F间的夹角也为9,根据直角三角形函数知识可得:

Fi = F tan v - mg tan) F2 = F /COST - mg/cosr

例2在倾角a =30O的斜面上固定一竖直放置的挡板, 在挡板和斜面之间放 置一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11所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和挡板的作用力 的大小。

分析与解答 演示由于球的重力对斜面和挡板产生的作用效果,

观察到贴在

斜面和挡板表面的海绵均被挤压,因此,可将球所受力得力分解为这样两个力: 垂直斜面使球压紧斜面的分力 F1和垂直挡板使球压紧挡板的分力 F2,如图12 所示,根据数学知识可得:

F1 二G/cos: =40 3/3 : 23.1N F2 =Gta n: =20.3/3 11.6N

设问 通过以上两个例题,归纳、总结出解决力的分解习题的思路。 投影显示方框图13。

图13

(三) 课堂小结

1. 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的内容。

2. 力的分解定则。

3.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运算关系。 4. 力的分解原则(I)、(II)、(川)。 5. 解决力的分解习题的思路。 (四) 布置作业

教材第20页练习六(1)〜(4) 六、说明

1. 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线。

2. 以培养学生观察一一分析一一总结能力为中心。

3. 本节知识是下节知识的基础,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合成与分 解中的“理”加以强化。

板书设计

《力的分解》

一、 建立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

1. 复习提问 2. 设问反推

3. 构建简易方框示意图

二、 讨论力的分解原则

1. 理论角度

⑴无条件

基本原则(I)――无条件的分解具有任意性。 ⑵有条件

条件一: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 条件二: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条件三:已知一个分力的方向和另一个分力的大小。 基本原则(II)――条件的分解根据具体条件

2. 实际角度(即在具体物理问题中)

⑴实例观察——分析——作图 ⑵讨论——归纳——总结

基本原则( III )——在具体的物理问题中,两个分加的方向要根据力(合力)产生 的效果确定。 三、课堂小结:

1. 分力和力的分解概念的内容

2. 力的分解定则

3.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运算关系 4. 力的分解原则( I)、(II)、(III ) 5. 解决力的分解习题的思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