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环境科学学报格式
《环境科学学报》稿件格式要求
1. 章节设置:按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
式》)规定,本刊要求论文包括以下3部分:前置部分、主体部分和附录(如果有的话)。其中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统称作者信息项),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参考文献表。文章各部分的排列顺序为:题名,作者信息项,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作者项,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参考文献表和附录。本刊要求来稿的正文部分原则上应包括“材料与方法”/“资料与方法”/“实验部分”、“结果”、“结果分析”/“讨论”等几部分。
2. 标题和序号:按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CY/T 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
法》)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按层次列标题。标题序号为3级(1→→1.1.1),3级以下不设标题,可采用序号或字母列出顺序。标题务求简练,并避免“有序号,无标题”现象。
3. 标点符号:应根据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规定正确使用标点符
号,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尤其避免整段文字“一逗到底”。
4. 数字用法:根据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的要求正确
使用数字,凡计量单位前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其它场合凡可使用阿拉伯数字且又很得体时,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公元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引文着录、行文注释、表格和插图中的日期和时刻按GB/T 7408-94规定的扩展格式表示,如1996年1月8日,采用半字线分隔形式:1996-01-08;14时12分36秒为“14:12:36”。小数点前或小数点后超过4位(含4位)的数字,应采用3位分节法,从小数点向左或向右每3位之间空开1/4字距。
5. 数值修约:数值的修约应按GB 8170-87(《数值的修约规则》)和GB 3100-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附录的参考件进行。
6. 量和单位:按GB 3100-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3101-93(《有关
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排格式规范》的要求,文中物理量及计量单位一律用法定符号表示。对于没有法定符号亦业内通用或无约定俗成量符号的物理量,可自行定义。量符号一般用单个拉丁字母表示,必要时可加上角标或下角标。在文字叙述时可使用量名称(必须用中文给出量名称),亦可使用量符号,但公式中不能用量名称(中文或英文)代替量符号。物理量一般排为斜体(个别物理量除外,如pH),单位符号用正体。可以用下角标、括号内加注等形式修饰物理量,但不能修饰计量单位,如“25%(V/V)”、“17(m/m)”、“26ng/g(dw)”、“μg/kg(土)”、“350mg/LCdCl2”等均是错误的。不能使用非法定计量单位,如ppm、ppb、ppt、rpm等。应注意数字与单位符号的正确书写,如15~20℅应写成15℅~20%,20±1℃应写成(20±1)℃,12×12×20cm应写成12cm×12cm×20cm。
7. 附表:①附表应使用三线格式(包括顶线、底线和栏目线)。表头(项目栏)放
在顶线与栏目线之间,栏目线与底线之间为表身。必要时可在表头和表身内加横向辅线。②表中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表序与表题居中排,题末不加标点符号。全表共用单位可加括号编排在表的右上方。表内数字要对齐排,不能错行错位。相邻栏内若数字或内容相同,不能用“同上”、“同左”、“″”等代替。表中数字一般也应按三位分节法排。如果表的横向项目较多,1页排不下时,可双页排,表题跨两页骑缝居中排。如表的竖向长,可在次页序排,并在表题位排上“表…(续)”及表内项目。③表中量和单位应按GB 3101-93的规定标示,即量符
号与单位间用斜线隔开。例如:时间及其单位写为:“t/min”,浓度及其单位写为“c/(mol·L-1)”。④表注放在表格底线以下。表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半圆括号置于被注释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星号“*”,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混淆。⑤附表应直接排入文中,不必另页专门排。除表题应中英文对照外,表头信息亦应中英文对照(如排版困难可不进行对照)。 8. 附图:附图可随文排,亦可另页排版(此时,须在正文中保留图位并标注中英文
图题),但必须与正文放在一个电子文件中。对附图的具体格式要求见另文。 9. 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外文学术名词的中译使用通用的译法,译名在文中首次出
现时应在括号内注明原文。
10. 论文的字体、字号和排版格式要求:投稿时不必按本刊已发表论文的排版格式排
版,全文应通栏排,不必双栏排;全文字体可统一用宋体,全文(含作者姓名和单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等)字号一律用5号字(论文题目可用3号或4号字);各级标题一律左顶格排,不要居中排。具体要求见另文。
《环境科学学报》论文附图格式要求
1. 论文插图用于描绘难以用文字或表格表达的内容。因此,应突出图的直观性和自
明性,即不阅读正文,仅借助图例和图注就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2. 图的长宽比、坐标轴单位的设计、线条疏密程度等要科学、合理,切忌过分重
叠、凌乱。要注意图的整体效果。
3. 图要大小合适(应保证能够看清图中所反映的内容)。插图通常分为半栏图(图
宽45~65mm)和通栏图(图宽100~120mm)。作者可根据文中图的需要、繁简程度确定合适的宽度。
4. 中英文图题置于图的下方;图注一般置于中英文图题之间,亦可放在图内;图例
要清晰、分明、大小合适,一般应放在图中空当处。图例应采用易区分的标识,如“×、□、△”等。避免采用粗细线之别或灰度差之别;尽量不用虚线和点划线作图例。
5. 对于坐标图,标目一般由物理量及其相应的符号和单位组成。图中用符号表示数
值的量和单位时,应按GB3101-93的规定,用量与单位的比值表示数值,即物理量符号(斜体)与单位(正体)之间用斜线隔开,如p/Pa,c /()等。
6. 为便于国际交流,除图题需中英文对照外,坐标标目及图中的注释、图例等亦应
中英文对照。
7. 图字采用6号宋体(英文用8P)。图中物理量符号、单位符号应与文稿一致。 8. 对于照相图,原稿照片应图像清晰,层次分明,反差适中,无污损和折痕。电子
显微镜照片图还应在其说明文字或注释中表明其放大倍数。如用彩图请事先向编辑部说明,彩页另收费。
9. 凡属我国全国政区图,务请给出包括南海诸岛的全图;对地图国界的绘制要特别
慎重。有关此类图编辑部需送有关主管单位审批才可刊发。
《环境科学学报》引文标注及参考文献表格式要求
1. 本刊自25卷8期起采用“着者-出版年”制标注引文及着录参考文献表。根据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的规定,参考文献表中引文必须是已公开发表的文献。未公开发表的文献不能引用,只能用文内页下注的形式注明出处。已被录用但尚未出版的论文亦不能引用。
2. 在正文中,引文用括号内标注着者、出版年份的形式标注,且不排引文序号,不
能与“顺序编码制”混用(即以上角标的形式,在方括号内标注引文序号)。对于
多个作者,仅列第一作者后加“等”即可。如有多于1条的引文,则各引文项之间用分号分隔。
3. 参考文献表中各着录条目应内容规范、齐全。具体要求为:
a) 着者项 3人以内必须全部列出,3人以上亦必须全部列出前3位着者后再加
“等”、“et al”,不能仅列1人后即加“等”、“et al”。作者姓名之间用逗号分隔。作者姓名无论中文和外文,其书写格式一律为“姓前名后”。对于外文,名可缩写,但须以空格代替缩写点。除翻译以外,一般不着录文献责任者的具体责任,如“主编”、“编”等。
b) 题名项 题名前用句点引导,题名后加方括号标注文献类型,如[J]、[M]
等。
c) 期刊刊名用句点引导,不必用斜体,字体亦不必加粗,缩写点用空格代替。
期刊出版年份、卷号用逗号引导;期号接卷号用圆括号括起;页码用冒号引导,页码范围用半字线表示,不同页码段间用分号分隔;对于期刊无卷号时可在年份标示后紧接着标示期号,如“(8)”表示年第8期,而“8”则表示第8卷(无期号);引文条目最后不加任何标点。
d) 如引用了同一作者在同一年度的多篇文献,则可在出版年后加字母a、b、
c、d等区别。
4. 各文献条目按着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对于英文)或着者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对
于中文)排列,着录的具体格式为:
期刊:作者.出版年.题名[J].刊名,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专着:作者.出版年.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起止页码 专着中析出的文章:作者.出版年.题名版地:出版者.起止页码
文集:作者.出版年.题名[A]版地:出版者.页码
报告:作者.出版年.题名[R].报告编号.所在地:机构名称.起止页码 专利:专利申请者.出版年.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
号.出版日期(用标准日期书写格式)
标准:起草责任者.出版年.标准代号 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 会议论文:作者.出版年.文题[C].会议名称.会址: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出版年.论文题目[D].保存地:保存单位.起止页码
磁盘文献:作者.出版年.题名:其它题名信息[DK](引用日期).出版地:出版者
(更新日期)
光盘文献:作者.出版年.题名:其它题名信息[CD](引用日期).出版地:出版者
(更新日期)
联机文档
尚未定义类型的文献:主要责任者.出版年.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起止页
码
以上提到的 “引用日期”不是指参考文献表着录者的引文日期,而是指相关文献(通常是二次文献)转引原始文献(即一次文献)时的日期。该日期一般在二次文献中指明。
《环境科学学报》稿件版式要求
1. 稿件用A4纸打印,上下及左右页边距各2cm。各级标题左顶格,通栏排版(不要
双栏排版)。文题用3号或4号宋体字,作者姓名和单位、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各级标题和文字、文后致谢、通讯作者简介等一律用5号宋体字,图表标题、参考文献表、页下注等用小5号宋体字。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的标题与具体内容间用冒号分隔;各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2. 文中附表应随文排,附图可以随文排亦可统一排在文后(但必须与正文放在同一
个电子文件中)。本刊要求图表大小适中,应能够保证看清图表中的线条和文字。 3. 在中文摘要及关键词下面左顶格排以下内容:文章编号(“:”后可留空位,编
号由责任编辑确定),中图分类号( “:”后可留空位),文献标识码(A)。 4. 作者信息项置于文题下面,左顶格排版。作者项包括:作者姓名、单位、所在城
市、邮编。各作者姓名间用逗号分隔,责任作者(通讯作者)用“*”号标注(第一作者为责任作者时亦应标注);作者单位另起一行排版,不同单位之间一律换行;英文作者项格式与中文相同,置于英文文题下方,左顶格排版。作者姓名拼写一律姓前名后。
5. 中英文收稿日期、修回日期和录用日期等信息项(由责任编辑确定)分别排在中
英文作者信息项之后。
6. 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在论文首页地脚给出。其中基金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或其它项目资助情况等需注明项目编号;作者简介部分须注明第一作者的性别、出生年、学位、职称、电子邮箱、联系电话和通讯作者标注信息等。通讯作者注释内容排在第一作者简介之后并与第一作者简介间用分号分隔,注释中可给出通讯作者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此外,还应在文后(结论、致谢之后,参考文献表之前)另附通讯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