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桶者
教学目标: 1、 2、 3、
带着疑问走进文本,通过对有疑之处的讨论深入文本。 感受文本“虚构”的魅力,探讨文本“虚构“的价值。 享受逐步深入文本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文本“虚构”的魅力,探讨文本“虚构“的价值。 教学方法:
1、 布置预习,做好学情调查。
2、 以学生的困惑为主线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 布置课前预习,上交预习作业
1、 静下心细读一遍小说,你觉得作者想要表达什么? 2、 你对本文有哪些困惑? 二、 导入
简单反馈学生预习作业的整体情况:对文本存在多种解读和困惑。请同学们再次走进小说,看看几番相遇后的《骑桶者》是否还是初遇时的模样?
三、 整体感知
1、 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要抓住故事的核心内容——一个极度贫困的人“骑桶”去“赊煤”,最后被扇到冰山区域。
2、 思考:卡夫卡讲述这样一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
(PPT概括显示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浅层的解读。一般认为主题是“批判与赞扬”“揭露与控诉”,师不必解读强调对错。)
3、 这种控诉批判社会黑暗、人性冷漠的题旨在许多作品中都可以感受的到,试举例。
(《雷雨》控诉社会的不公平、揭露人性的冷酷和伪善;《巴黎圣母院》揭露了宫廷和教会的黑暗、上层社会人士的丑恶和残酷;《辛德勒名单》反映了人性与兽性的斗争;《罗密欧与朱丽叶》控诉了封建家庭世仇;《记念刘和珍君》揭露了反动势力的凶残本质;《祝福》控诉了杀人的封建礼教。……)
1
过渡:由此可见,不同艺术形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情感。那么,卡夫卡是否也不例外要表达出对社会的批判与控诉呢?(质疑但不要求作答) 四、 质疑与释疑:虚构的困扰
1、 对比刚才提到的那些作品,思考:卡夫卡的小说在构思上有什么明显特征?
明确:虚构。
2、 作家虚构的这个骑着桶飞翔的形象是如何嵌入现实,让人倍感真实的?
明确:因为细节真实、心理真实,所以一部分读者读出了小说对现实的批判意味。
3、 这个虚构的形象给大家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PPT显示):
(1)为什么选择“骑”桶?为什么不是“提”或“拎”? (2)为什么骑桶者不进入地窖中直接与老板谈? (3)老板夫妇到底有没有发现“我”? (4)他们愿不愿意帮助“我”?还是在演戏?
(5)“我浮升到冰山区域”,“冰山区域”象征什么?“浮升”怎么理解,是主动行为,
还是被动行为,抑或其他?
(6)“我”的结局怎样?
(教师在整理学生预习作业时可以按文本顺序排列)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的时间。此环节有交流讨论,更会有学生的质疑反驳,不求观点统一,只求自圆其说,各讨论组组长做好观点汇总。可他们最终发现有很多问题得不到明晰的解释。不过大家可以取得一致认识的是——
(1) 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将煤桶的功能异化了。
(2) 不论煤店老板夫妇发现我与否,“我”从来没有与他们当面交流过。 (3) “我”畏惧赊煤失败,而且还保持着可怜的尊严。 (4) 煤店夫妇应该不是作者刻意批判的对象。
(5) “骑桶者”最终“永远消失”,世人(界)不会再见到骑桶者,骑桶者也不会再见
到世人(界),结局令人深思。
五、 再解小说题旨
作者运用虚构的手法,让本文区别于其他控诉型作品。思考:卡夫卡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什么?(较有深度的解读展示)
2
PPT呈现学生更有深度的一些题旨,“人与人交往的障碍”“人与人的不信任”“人与这个世界并不是通融的”……从而引导其他同学进一步在同学有深度的解读的启示下读出更多。
六、 再品虚构的魅力
链接介绍卡夫卡的几部虚构作品。(PPT)
《变形记》通过写小职员格里高尔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现代社会把人变成奴隶乃至“非人”的“异化”现象。
《城堡》写土地丈量员K在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面前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却永远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毙。
《地洞》借小动物防备敌害的胆战心理,表现小人物时刻难以自保的精神状态和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的孤立绝望的情绪。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有时候虚构比真实更真实。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座虚构的、真实的、走不出
的迷宫。有人说关于卡夫卡的一切诠释都是徒劳,就如他小说中主人公所作的努力一样。但是,迷宫的魅力却在于探寻。
七、每个人的卡夫卡。(PPT)
卡夫卡出生在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成长在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
下面是36岁的卡夫卡写给父亲又没有胆量亲手交给父亲的一封长信里的话:
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成三个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发明的。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最后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命是从。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 “边缘人”“孤独人”。卡夫卡是谁?他可能是每一个人,他也许只是写他自己,却无意中写出了全人类的困境。我们将如何对待困境?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3
序号 观点 姓名 序号 观点 姓名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