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践研究

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践研究

来源:百家汽车网
总第473期2019年10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473

October2019(B)

校企共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实践研究

段彩云[1]于

([1]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翔[1]侯荣国[2]

山东·烟台

2670;255000)

DOI:10.16871/j.cnki.kjwhb.2019.10.006

性;有些企业则不重视自身的教育引导功能,参与力度不深入,造成人才质量难以提升。其二,校企协同合作缺乏外在操作性制度。“壁炉现象”是校企合作过程中一种不合理、不稳定的被动状态[6],其根本原因在于外在担保制度和项目评估体系不灵活、不适度和不健全,致使合作企业要比学校承担更高的风险,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其三,校企协同创新缺乏支持平台与支撑主体。由于学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营利性之间存在属性差异[7],高职院校往往只是单方面依托企业的车间和设备解决实践课程压力,忽视了企业希望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的迫切需求,导致二者的价值追

[8]

求存在“错位”,企业文化不能有效融入到校企合作模式

[2]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

中图分类号:G7摘

文献标识码:A

为积极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山

东商务职业学院与区域企业联合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校企合作基础为积淀,充分发掘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通过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带动校企产教科的深度融合。关键词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

ResearchandPracticeon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InnovationTalent-cultivationPlatform//DuanCaiyun,YuXiang,HouRongguo

AbstractShandongBusinessInstitutebuildsatalent-cultivationplatformofschool-enterprisecollaborativeinnovationwithre-gionalenterprisestogether,whichactivelyexploresnewmodesoftraininghigh-qualitytechnicalskills.Basedonexistingachieve-ments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headvantageoftheelectromechanicalcollaborativeinnovationtechnologycenterisfullyexploitedintalenttraining.Throughsystemandmechanisminnovationandtalenttrainingmodelreform,notonlythecreativeability,practicalabilityandprofessionalismofstudentsareim-proved,buttheintegrationofproductionandeducationispro-motedbetweenschoolsandenterprises.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ollaborativeinnova-tion;systemandmechanism;talenttrainingmodel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层次和质量。产教融合、服务社会作为高职院校重大职能之一,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改革领域[2][3]。

目前校企合作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合作模式的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其一,校企协同联动缺乏内生动力。现有校企合作模式往往只靠学校单方面推动,保障体系不健全,思想认识不统一[4][5]。部分院校只关注校企合作的显性成果,忽视了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

中。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电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为实践对象,阐述与分析我院在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平台过程中的经验。

1校企共建机电协同创新平台

依托区域企业共建“教师领衔、学生参与”的机电协同创新平台(如图1所示)。设置3D数字化、先进制造、智能电气、数控维修四个技术中心,四个中心与区域企业相互协作,实现人才共育、智力互助。坚持产教科融合发展、校企共同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拓展技术中心科技研发、培训服务、资源转化和成果孵化功能,实现教师研究能力、服务水平的同步提升。同时,技术中心对应成立学生学习协会,让学生阶段性参与到中心项目开发的全过程,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技能水平,拓展平台文化传承功能。

以协同创新中心为技术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常态开展学习协会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实现学研有机融合,不断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学生在第1-2学期进入技术中心对应的学习协会,培养专业的兴趣爱好,拓展专业视野;第3-5学期加入技术中心,参与到学校专业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和横向课题中;第6学期进入合作企业,将学习和工作地点转移到企业,继续完成相关任务项目,融入企业的实际岗位工作流程。

2深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

对接胶东半岛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借力“智能制造产业

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137),主持人:段彩云;2019

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联盟制的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协同建设新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479),主持人:侯荣国。作者简介:段彩云(1979—),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

12

教育管理

图1校企共建“教师领衔、学生参与”机电协同创新平台

图2机电协同创新平台组织架构

发展同盟”,联合区域企业共建机电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决策层、组织协调层和实施层三级组织构架(如图2所示),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了校企协同分段育人的长效机制,培育具有“匠心、专注、热情”专业工匠精神、创新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于智能制造产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制订一系列的涉及教学管理、社团管理、师资提升、成果转化等管理细则,协同开展技术服务、资源转化、培训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

为了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保障学习协会活动安全有序地开展,适应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制订《订单培养操作方案》《工学交替管理办法》《学生素

质培养第二课堂活动准则》等奖励性、促进性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更加扎实、与企业实际生产实现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

3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对行业、企业开展充分调研,对应届、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工作岗位任务有效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技术中心及学习协会项目、活动的开展,通过课证融通(2+1+X模式)、学研结合、以赛促学,分四个阶段分层递进地实施人才培养(如图3所示)。教学过程中项目、载体的选择,结合校企协同创新技术中心实际项目的开展,通过技能竞赛标准、技术

13

教育管理

图3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服务项目、企业培训包、教学仪器研制、文创品设计制作等项目成果转化而来,贯通至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并将职业资格标准系统融入课程学习体系,通过“识岗、跟岗、顶岗”三岗位技能训练,使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梯次进阶。

3.1借助平台,夯实基础

第一阶段: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和虚拟企业角色体验平台,学生在前两个学期通过系统化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使学生对工作岗位生产环境及基本工作程序产生基础性认知,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通过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积极端正的思想、健康的体魄、基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此外,学生须参加由合作企业选派的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主讲的系列导论讲座,并在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发的虚拟企业角色体验平台上认知企业,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对企业有意向的同学,运行管理办公室会组织学生进厂参观。通过系列活动,学生了解企业所属行业的情况和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他们将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和职业规划,选择与合作企业对接的学习协会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本阶段,学生通过参加学习协会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专业兴趣,参与协会组织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模型开发,对项目开发工作流程产生初始认识,并结合专业基础类证书考取,巩固专业基础学习效果。同时,第1学期组织开展系级单项技能竞赛、第2学期组织开展院级专业竞技活动,两级竞赛从赛题组织、竞赛过程及激励措施,均由企业冠名、全程参与,并将竞赛资源适时转化为教学资源。3.2工学结合,增强技能

第二阶段:依托工学交替实训基地,学生在第二学年完成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初步掌握单项的岗位技能。首先,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工学交替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培养学生岗位职业素养和生产操作技能;其次,学生分流到合作企业对接的各工

14

作室。合作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到对接的工作室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制订教学标准,合作开发课程,协同组织教学。教学项目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载体;教学组织以项目式教学为主;教学过程实施双导师培养,由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承担实施,教学地点根据教学项目的不同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更换。每周安排时间开设企业公开课,用于流程宣传和业务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制度管理和业务流程等。本阶段,按照专业不同,学生遵照已经发布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要求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同时,通过学习协会的活动引领,有选择性地参与技能类竞赛、创新类活动、教学仪器研制及校企服务项目,扎实专业学习效果,深掘专业兴趣方向。3.3项目孵化,轮岗实践

第三阶段:依托技术中心实际项目开展,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进行轮岗综合实践。学生根据自身类型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不断探究个人职业发展方向,通过工作岗位轮岗实训,强化学生岗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通过前一阶段系统探究,学生对未来发展路径进行有效选择,结合继续学习、就业创业、国际交流、参军报国等不同轨迹的需要,选择性地参加就业等级认定、技能大赛提升、订单培养、技术中心联合培养等不同的培养通道。同时,学校还邀请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担任就业指导顾问,开展就业咨询和创业讲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本阶段的学习,以贯通5种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即产品辅助设计、零部件加工、装配与维护、工艺制订与实施、车间现场管理5种能力,通过“专业核心+专业实践”滚动模块实施提高其核心岗位技能,通过“公共选修+素质拓展”课程的选择学习辅助培养其综合职业素养。课程教学紧紧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展开,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整合技术中心项目经验,实施以师带徒的培养方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水

教育管理

平梯次递进。

3.4职业定位,岗位实习

第四阶段:依托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在第六学期,结合自身的岗位意向,系统梳理职业发展定位,选择性地参加合作企业的顶岗实习,成为企业准员工,完成“1+1+0.5+0.5”分段递进育人。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顶岗与就业合一。本阶段,学生可以选择到企业完成学习过程,夯实就业基础,也可以选择留在技术中心,深入项目研究,为下一阶段的学历提升做好知识积累。整个培养过程注重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体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职业发展晋级夯实基础,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升华。

学生培养全过程,注重文化育人功能,积极搭建德育平台,校企协同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发动学生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促使学生形成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品德和素质,并辅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期铸就学生幸福多彩人生。“双主体”育人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和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学生走入工作岗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快速融入企业的文化环境,表现出较高的员工忠诚度,实现更高的岗位匹配度。为企业节省员工培训成本,提高员工稳定率,实现“需求—培养—供给”贯通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自然,张平,袁富华,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经济蓝皮

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201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2-6.

[2]周晶,岳金凤.以来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7(24):45-52.[3]张车伟,蔡翼飞.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

口分析[J].人口研究,2016(1):43-45.

[4]金祖旭,贾少华.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反思

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7(34):53-58.

[5]吴一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问题与应对策略:一个市域

案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1):44-50.

[6]甘宜涛,雷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视角下的校企合作“壁炉现

象”[J].中国高教研究,2017(10):94-97.

[7]崔发周.我国职教集团发展的逻辑起点与治理结构优化[J].职

业技术教育,2018(28):48-52.

[8]李艳梅.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成就和问题及其对策初探

[J].职教论坛,2015(36):26-30.

台———智能制造传承创新平台,并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同盟的支持及长效机制的保障下,发挥其育人、服务和传承功能,有力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通过项目培养、课证融通、以赛促学、学研结合和文化引领,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启迪其创新思维,精进其实践技能水平,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总结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我们成功立项了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渊上接第11页冤

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特别是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高校每个在岗具备科研学术经验的教师,除了教学还要完成自身科研工作、学术论文,因此对本科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缺少时间和精力。积极邀请离退休老同志参与对年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指导,他们利用自己数十年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及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需求,更有效地激发学子从事科研研究的积极性,有助于启发大学生的探索、创新思维,避免或少走研究探索中的弯路,同时为本科生以后进入研究生院接受再教育打下坚实的科研研究基础。

4.6提高老同志的积极性

对老同志优势视角下有针对性的能力再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增强老同志的自信,让更多老同志有能力参与并发挥余热。鼓励更多的老同志消除顾虑,摆正心态,树立“老同志发挥作用大有可为”“人生六十方开始”的理念,引导老同志进一步提高认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自身优势。

编辑张效瑞

志是我党执政、教育、兴国的重要政治资源,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新形势和新时期下,加强研究如何再开发高校离退休老同志的余热作用对稳定高校教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关心教育下一代政治思想、构建稳定和谐校园以及更有效从事社会服务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贾洪荣.浅议如何发挥高校离退休老同志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

作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4):443-445.[2]黄长喜,张良.发挥高校离退休老教授老专家作用刍议[J].重

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60-162.

[3]张卫国,曾社教,段颖华.刍议高校退休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扶

作用[J].职教通讯,2015(20):-66.

[4]彭嘉.关于高校离退休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思考[J].

高教高职研究,2010(11):123-155.

[5]谢彦才,梁刚,王洪海.凝心聚力搭建平台,更好地发挥离退休

老同志作用[J].南风论坛,2015(9):171-172.

[6]刘国新,石媛,沈光.新时期高校离退休教师在大学文化传承创

新中的价值研究[J].师资建设,2018(7):70-71.

5结语

上述研究表明,离退休老干部特别是高校离退休老同

编辑张效瑞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