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单元围绕“秋天”为专题组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在秋天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丽的景色。本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三篇课文都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懂、读通课文,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本单元还包含“习作”及“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7个生字;会写39个生字;正确读写“水泥、亮晶晶、图案、排列、规则、迟到、颜料、丰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默写《山行》。

过程与方法

1.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秋季景色的美好。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描写景色的句子的作用,从中感受作者想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

46

方法。

3.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教学难点】

1.体会描写景物特点的词句,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边读边想象作者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语言把秋天的美丽独特描写出来的。 【课时安排】

课题 课时 完成时间 4.《古诗三首》 3课时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2课时 6.《秋天的雨》 2课时 7*.《听听,秋的声音》 1课时 习作:写日记 3课时 语文园地 2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 2课时 约计(15)课时

47

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4.古诗三首 教师 教学内容: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赠刘景文》这首古诗作者苏轼。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夜书所见》是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挂图 48

教法: 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山行》的诗意。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 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教学策略 备注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49

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二、 自学指导 1.引导学生读古诗,把生字圈起来,注意读 准“径、赠、残、橙”等字的音。 2.交流识字方法。 3.再读古诗,理解字义。 山行:在山上行走,这首诗写作者在山上行走看到的秋景。 斜:xié,当倾斜解释,在诗句中指曲折不直。 红于:比……更红。 石径:山里居民的通道。 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50

三、 合作互助 四、

精讲实练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

51

五、 测评达标 下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按古诗内容填空。 山行 远上_____山石______,白云______有人家。 停车________枫林晚,________红于二月花。 课堂小结: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怎能不让我们无限感慨。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是我们的追求。 正确书写生字,背诵古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眺望远景 寒山 石径 山行 白云 人家 驻足欣赏 ——枫林 霜叶——秋比春美 课后反思 52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2.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背诵古诗,理解《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法: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1.故事导入:古时候,有个叫刘景文的诗人,他很有才华,可50岁了还没被朝廷重用,所以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好朋友苏轼邀刘景文到他家做客,俩人边喝酒边聊天,苏轼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就写下了这首诗。 2.板书课题。 3.学生自读诗句,诗中写了秋天的什么景色?(课件出示) 二、 自学指导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2、同 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4、学习生字: (1).默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2).出示生字,指明读,齐读, (3).你用53

教学策略 备注 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4).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 合作互助 1.学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 枝”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花?请生框出“荷”和“菊” b、看课件夏天的荷花,请生说说夏天的荷花是怎样的?重点理解“擎雨盖” c、到了深秋,荷花怎样了?荷叶怎样了?借助课件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领会“荷尽已无擎雨盖”的意思 d、同法学习“菊残犹有傲霜枝” e、课件显示深秋时的荷花和菊花,展开对比,找到诗中反义词框出来,领悟菊花不怕冷的精神并指导朗读 2.学习“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a、这句诗中写了哪几种水果?请生框出“橙”和“橘” b、让生看课件说橙黄就是什么,橘绿就是什么 c、橙黄橘绿的时节就是秋季,秋季是丰收的季节,诗人苏轼想借这句诗告诉刘景文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借此理解“君”指的就是刘景文。 d、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鼓励鼓励刘景文吧! 1.听老师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2.男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3.女生配乐有感情读古诗。 4.全体起立,闭上眼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背诵古诗。 四、 精讲实练 五、 测评达标 按古诗内容填空 荷尽已无擎______,菊残犹有傲_____。 一年_______君须记,正是橙黄橘______. 54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 2、背诵古诗。 课后反思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引导点拨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教学策略 备注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 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55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 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指导写字 1. 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 小组合作讨论识字方法。 3. 选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 4. 师范写,生描红临写。 5. 小组合作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 全班交流。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56

三、 合作互助 四、 精讲实练 五、 测评达标 按古诗内容填空: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___寒声,江上秋风动____。 知有儿童______,夜深篱落一灯明。 课堂小结: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 2.背诵古诗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年级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内容: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讲述了一夜秋风,一夜秋雨后,“我”无意中发现上学路上法国梧桐和水泥道的变化,然后开始观察,发现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很美的故事,表现了“我”对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本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57

课型 教师 新授课 的生活态度。是激发学生善于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 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 教学难点: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法: 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会认“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排列、规则”等词语。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法、学习探究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58

教学策略 备注 一、 激趣导入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 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著名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王”之称。 二、 自学指导 学习生字、认读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检查字词 59

3.(1)出示生字,指名领读,正音。 “则”是平舌音,“迟”是翘舌音。 “紧、院、乱”是前鼻音,“晶”是后鼻音。 (2)出示新词自由读,指名读,相机正音:“增、棕”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 5.课件出示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交流一下。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2)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3)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我用联系上文的方法理解“明朗”就是“晴朗”的意思,因为上一个自然段有句话“天开始放晴了”。 预设:“熨帖”就是紧贴的意思。我是通过查字典查到的。 预设:“凌乱”就是“杂乱无条理”的意思,我是通过上文的“它们排列得并不整齐”。 三、 合作互助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60

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3. 熟读课文。 四、 精讲实练 1.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铺 泥 晶 紧 院 印 排 列 规 则 乱 棕 迟 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1)形声字构字规律识字:铺、泥、院、列、棕、迟。如“铺”,“钅”是形旁表义,表示这个字和金属有关,“甫”是声旁,表音。 (2 )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排:扌+非 规:见+夫 则:贝+刂 (2)组词巩固:如“铺满 水泥 泥塘 水晶 院墙 规则 排列 凌乱 棕红色 迟到” 2. 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 (1)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田字格课件,弄清生字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并交流: “铺、泥、院、排”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印 列 规 则 ”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尺”的最后一捺变成点。 (2)师重点指导“规、印、泥”。 61

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规”左右结构,左边的“夫”的捺变成了点,右边是“见”,不是“贝”。注意笔画的穿插和避让。“印”左右结构,第二笔是竖提,右边是单耳旁,不是双耳。 “泥”左右结构,第七笔是撇,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 测评达标 反馈检查,比赛认读。 1. 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 的又对又快。 2. 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的多。 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 课堂小结: 今天的知识同学们都掌握了吗? 作业布置: 正确书写生字。 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段(第2至9自然段):“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情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第三段(第10至11自然段):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62

课后反思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并描述“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形。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渴望了解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法: 点拨引导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 学法:合作学习探究法 备注 教学策略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1.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1)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 (2)说说自己了解的秋雨。 (3)课件出示描写秋风、秋雨的片段,欣赏阅读。 秋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了,树叶开始变黄了,风一吹,大片大片的叶子从树上飘落下来,满地都是干枯的叶子,走在上面,发出“嘎嘎”的声音。 秋天的雨水特别多,总是滴滴答答下不63

二、 自学指导 完,害得我哪也去不了。不过空气变得清新了,不再干燥了,雨一停,秋高气爽,很美丽。 三、 合作互助 指导学生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部分(第2— 9自然段) (1)作者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①多么明朗的天空。 ②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③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④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⑤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2)作者在当时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作者心情愉快。(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②作者非常喜欢雨后的水泥道。(要不是怕上课迟到,我会走得很慢很慢的。……当我背着书包去上学时,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 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

四、 精讲实练 五、 测评达标 课堂小结: 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大自然,走进了大自然,跟让我们了解了大自然,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体会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仿写两个比喻句。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 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 落叶——小巴掌 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 65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年级 6、秋天的雨 课型 教师 新授课 教学内容: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语言优美华丽,富于诗情画意。作者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雨想象成能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把秋天里树木、田野、菊花颜色的变化,想象成是秋雨给涂上的不同的色彩;把秋天果子成熟的香甜,说成是秋雨带来的气味;把动物准备过冬,想象成是秋雨送来了信息„„作者贴切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清新、优美,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有利于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感受语言的具体形象,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会写“盒、丰”等13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法: 引导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熟读课文,积累好词好句,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66

教学难点: 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法:点拨引导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 自学指导 1. 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检查识字情况,强调“匙”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开火车识字、正音。 学法:合作探究法学习 备注 教学策略 67

三、 合作互助 1、小组合作读文,交流说说自己读懂了什 么,找到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段落内容。 2.组织学生概括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中心句概括内容的方法。 四、 精讲实练 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注:注意区别“飘、漂、票”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 3.练写生字。 五、 测评达标 1.“料、仙、淡”这三个字是____________结构,书写时要注意_______窄_______宽。 2.“闻、勾、厚”是_____ ______结构。 课堂小结: 秋天的雨是一篇很美的文章,我们如何感受秋天雨的美呢,下节课让我们细细品味。 作业布置: 1、正确书写生字。 2、准确流利朗读课文。 68

板书设计 6、秋天的雨 盒 颜 料 票 争 仙 淡 闻 梨 勾 曲 丰 课后反思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围绕每段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仿写。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并仿写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引导点拨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二、 自学指导 是如何把秋天的大门打开的? 2. .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同同桌交流秋天 的大门是如何被秋雨打开的。 1. 引导学习第1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69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策略 备注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认读。 2.学生认读词语。(注意多音字) 三、 合作互助 1.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思考: (1)走进秋天,我们会看到什么? (2)这么美丽的颜色,秋雨都送给了谁? 2.组内自读第2自然段。 (1)圈画相关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 (2)学生表演“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词。 3.选派代表交流汇报。 四、 精讲实练 1.引导学生读3、4自然段,思考:秋天的雨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说:为什么秋天的雨给小朋友们带来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学生仿照第2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4自然段,回答问题,并全班交流。 4.学生自由说自己的看法,并带着喜爱之情齐读第5自然段。 5.尝试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五、 测评达标 秋天的雨给大地带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给我们带来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细细品味了秋天雨的别样美,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都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感受身边美的心。 70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 课题 三年级 7、听听,秋的声音 课型 教师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前三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秋风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9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2.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秋天的美好,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重点: 1.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71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法: 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小游戏:听音说画。 1.课件播放各种声音。 2.引导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 自学指导 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a.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b.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黄叶说:“_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 ”,是和阳台告别的 教学策略 备注 72

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a.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b.指名朗读,当堂展示。 三、 合作互助 1.小组合作学习第1~3小节,提出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节,边读边展开想象。 2.引导学生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3.引导学生评议,交流感受。 4.指导学生朗读。 四、 精讲实练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当堂展示:把自己写的一段小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现出来。 3.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画上插图,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73

五、 测评达标 读了诗歌的前3个小节,自己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简单地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让我们听到了秋天所特有的声音,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 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倾听自然声音的人。 仿照诗歌内容,仿写诗文。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习作:写日记 教师 教学内容: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74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3.能把握作业要求,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日记。 教学重点: 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印象深刻的事写一篇日记。 教学难点: 注意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法: 点拨法、引导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2.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教学重点: 能读懂例文《日记一则》,知道例文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 教学难点: 能借助“习作要点提示”,通过欣赏优秀日记,明确日记在选择材料方面的要求。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法: 讲解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教学策略 备注 1.出示日记本四本:猜猜这是什么? 2.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3.学生传看。 4.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5.清楚日记的内容包括哪些。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事都可以写。) 6.是不是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应该记下来? 75

二、 自学指导 三、 合作互助 四、 精讲实练 (不,应该选择有意义的材料。) 7.小结所写日记的格式、内容及选材要求。今天,我们就来学写日记。 阅读例文,感知写法。 1.这次学写日记,请同学们选择生活中的一件事,要求不但是有意义的,而且是能使自己动情的。 2.怎样写好这则日记呢?让我们先来读懂例文吧。 3.学生阅读思考。 (1)这则日记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4.检查阅读思考情况。 5.巧作点拨后,师生共同小结。 分组讨论,明确写法。 1.学生阅读“习作要点提示”,思考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 (1)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2)日记里可以写些什么? (3)日记的格式是怎样的? 3.检查学生讨论情况。 4.明确写好日记的方法。 (1)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记录。 (2)真实细腻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5.学生再读例文《日记一则》,体会写好日记的方法,重点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 组织欣赏,引导选材。 1.引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明确本次作为作文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内容:交流写作日记内容。 要求: (1)选择生活中一件使自己动情的事。(2)注意表达真情实感。(3)注意日记格式。 2.课件出示优秀日记,生思考从日记中学到了什么?又准备选择怎样的材料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3.学生选择材料,同桌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4.教师抽查学生选材情况,并作点拨。 76

(1)写什么事? (2)表达怎样的心情? (3)按什么顺序写? 5.学生选材,教师巡回指导。 五、 测评达标 写日记格式是怎样的呢,填一填。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________、星期几和_______,第二行开头__________写正文。 课堂小结: 日记,可以记录我们每天的生活点滴,有意义的、开心的、难过的,为我们以后留下美好的回忆。希望同学们能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 回顾写日记的格式及如何选材。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习作:写日记 第一行正中要写清年、月、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 第二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课后反思 77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仿照例文《日记一则》写日记。 2.能按照日记的格式写日记。 3.写作展示并能自己修改。 教学重点: 仿照例文写一篇日记。 教学难点: 按照日记格式写日记,并能自行修改。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指导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写日记的格式,相信同学 们能够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篇记录自己生活的日记,让我们一起来写日记吧。 二、 自学指导 1. 同桌两个互相说说最近给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为什么? 2. 全班交流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 3. 师生评价。 三、 合作互助 1.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自己想写的日记内容。 2. 组内进行互相批改。 3. 选派代表全班进行展示。 4. 师生评价,对于写作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四、 精讲实练 1. 学生对自己的日记再次进行修改,老师提出修改要求: (1)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78

教学策略 备注 (2)没有语病,句子通顺连贯。 (3)日记内容真实,有意义。 2. 教师巡视指导。 3. 再次对于写作好的日记进行全班展评。 4. 教师小结写日记的注意事项。 五、 测评达标 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选择的日记内容真实有意义,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下节课让我们展示属于自己的日记吧。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进一步修改自己所写日记。 习作:写日记 (1)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准确。 (2)没有语病,句子通顺连贯。 (3)日记内容真实,有意义。 课后反思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展示修改后日记。 2.习作讲评 教学重点: 展示修改后日记。 79

教学难点: 习作讲评 教学资源:学生的习作 教法: 指导法讲解法 学法:习作法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进行作文讲评。 2.学生认真听要求。 3.简单记要求。 二、 自学指导 1、自由读自己的习作。 教学策略 备注 2、把自己习作中的好句、好段读给同桌听。 3、同桌互相谈写作的感受 4.教师巡视。 1、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内互读日记。 (2)说一说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3)选优秀日记准备在班内展示。 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2、师巡视指导,保证每人发言,每人参加。 三、 合作互助 四、 精讲实练 1、优秀日记的赏析 (1)、小组推选的优秀习作展示。 (2)、师生评议写得好在哪里。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师个别指导。 结合自己的日记,进行修改。 3、根据师的指导,生修改后誊抄习作。 80

五、 测评达标 课堂小结: 誊抄日记 通过这次习作,我们掌握了写日记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人,记录生活的点滴,定能从写作中提货其中的乐趣。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誊抄作文。 习作讲评 读自己的习作 欣赏优秀日记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课题 语文园地 教师 教学内容:语文园地由“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四个栏目组成。“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掌握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词句段运用”让学生能够积累关于形容四季的词语,并能够感受四季的美。“书写提示”让学生学会使用钢笔,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关于秋天的词语,并能够理解词语的意思,准确运用. 教学目标: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81

3.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4.积累一些描写季节的词语。 教学重点: 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教学难点:熟练背诵日积月累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 教法: 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2.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重点: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知道哪些词语形容哪些季节。用正确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 点拨法、讲解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激趣导入 那应该怎么靠自己的智慧去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二、 自学指导 学习交流平台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张词句段的图82

教学策略 备注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意思, 片,学生自主识字,准确朗读。 2.教师指名读图片中的字词,检查学生的识字功底。 3.教师组织学生结合图片自主识字,注意把握生字的读音。 4.同桌相互认读遮读,点评,纠错 5.教师点名认读,学生“开火车\"读,以检查自学效果。 三、 合作互助 1. 四人一小组讨论:面对不理解的词语该怎么办。 2. 小组选代表汇报。 3. 师生共同小节理解词语的方法。 ①查字典;②联系上下文;③找近义词;④请教老师和同学…… 四、 精讲实练 学习“词句段运用” 1.看图说词语。 (1)你从图片里面发现了什么?(出示四季的图片) ①春天:暖和、春光明媚、春暖花开、大地回春、春游、艳阳天、春风宜人、春草。 ②夏天:炎热、烈日中天、骄阳似火、酷暑、热气腾腾、阳光强烈。 ③秋天:凉爽、秋风红叶、金桂飘香、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一叶知秋。 ④冬天:寒气逼人、万里雪飘、寒冷、寒风、寒冬腊月。 83

(2)学生回答,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进行积累和记忆。 (3)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四个季节有关的景物或事物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共同交流。 (4)学生集体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多、说得好。 2.理解词义。 (1)教师指名认读课本中的句子,让学生思考加点词的意思,说一说自己对加点词的理解。 (2)学生自由讨论,并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3)教师点拨,展示课本中的句子及其配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图片。 (4)可借助工具书进行理解 五、 测评达标 四字词语积累: 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春夏秋冬各有千秋,各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用心观察, 作业布置: 熟记关于春夏秋冬的词语。 84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春天:暖和、春光明媚、春暖花开、大地回春、春游、艳阳天、春风宜人、春草。 夏天:炎热、烈日中天、骄阳似火、酷暑、热气腾腾、阳光强烈。 秋天:凉爽、秋风红叶、金桂飘香、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一叶知秋。 冬天:寒气逼人、万里雪飘、寒冷、寒风、寒冬腊月。 课时: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书写“狂、排、铺、票”等8个生字。 2.从“日积月累”中积累更多成语。 教学重点: 学会书写“狂、排、铺、票”等8个生字。 教学难点: 从“日积月累”中积累更多成语。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教法: 点拨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件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一、 复习导入 1. 教师指名认读上节课的字词,学生“开火车”读。 2.复习形容四季的词语。 85

教学策略 备注 ①春天:暖和、春光明媚、春暖花开、大地回春、春游、艳阳天、春风宜人。 ②夏天:炎热、烈日中天、骄阳似火、酷暑、热气腾腾、阳光强烈。③秋天:凉爽秋风红叶、金桂飘香、金秋时节、秋高气爽、一叶知秋。④冬天:寒气逼人、万里雪飘、寒冷、寒风、寒冬腊月。 二、 自学指导 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狂、排、铺、票”等8个生字, 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 2.教师示范书写“狂、排、铺、票、盖、寒、臂、假”8个生字,指导学生笔顺规则 3.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三、 合作互助 得规范、端正?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师生小结 (1)横画要写的平稳,竖画要写的端正,横平竖直,字就会平稳端正。 (2)使用钢笔时,要注意执笔姿势和坐姿。 4.生再次书写练习,老师边走边看,指出错误。 四、 精讲实练 学习“日积月界 1. 学生自主朗读“日积月累中的词语,注意词语的读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86

1.四人小组合作谈论,怎样才能把钢笔字写 教师指名认读词语,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3.学生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注意“累\"的意思。 4.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感悟美景。 5.学生齐读词语,并说说自己最喜欢这个单元里面的哪一个词语。 五、 测评达标 写出五个形容秋天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字词句是小学学习阶段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同学们不仅要在课内好好学习字词,也要在课外好好积累字 词,做到会认、会写、会用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积累关于秋天的词语 语文园地 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金桂飘香 层林尽染 五谷丰登 果实累累 春华秋实 课后反思 87

课堂小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