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25卷第5期 2010年9月 JI。IIJl NAL oF GUANGⅪAD CADREⅡ H1 7rIE 0F P0LⅡ ⅡS ATIVE AND LAW V0I.25.No.5 Sep.2010 于苦难中求生存 ——论余华《活着》的生存策略 廖倩 530023) (广西管理干部学院,南宁f摘要]余华的《活着》向人们展示了人在极度苦难状 那个时候我一放学就是去医院,在医院的各个 态下的生命承受能力。本文拟通过探析小说主人公富贵在 极度苦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来分析 支撑其坚强生存理念背后的精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 同,亲人间体现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厚的家庭情结。 富贵所持的那种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 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 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关键词】余华;《活着》;宿命;生存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628(2010)05—0104—05 苦难与生命,历来是作家诗人们孜孜不倦探求 的永恒主题。无论是普罗米修斯崇高的牺牲,还是 俄底修斯历程的艰难,无论是屈原九死不悔的求 索,还是杜甫老病孤舟的吟哦,无不体现出人在艰 难困苦中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自觉追求。中国现代 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余华,以一部《活着》向人们揭 示和展示了中国底层农民的生存之苦,及其在苦难 遭遇中的生命承受能力,表述了人类普遍性的面对 苦难的生存理念和生存策略。本文通过探析余华 的成长经历,来帮助理解小说主人公富贵在极度苦 难的生存状态下所体现出的生命承受能力,并且更 深入地论探支撑富贵坚强生命承受能力背后的精 神源泉:对命运的顺从与认同,亲人间所体现出的 脉脉温情,以及富贵内心深刻的家庭情结。富贵所 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度,不仅是一个农民 的生存体验,也是具有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 存理念和生存策略。 一、黑暗无边的苦难世界 每个人对待苦难、死亡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 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知识结构、生活经 验等。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余华对待人生、苦 难以及死亡的看法。在余华的《最初的岁月》里,我 们可以看到他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 [收稿日期】2010—04—26 104 角落游来荡去的,一直到吃饭。我对从手术室里提 出的一桶桶血肉的东西已经习以为常了……。我 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干脆搬到医院里住了, 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差不多隔几个晚上我就会听 到凄惨的哭声。那几年我听够了哭喊的声音,各种 不同的哭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我都听了不少 ……。应该说我不怕看到死人,对太平间也没有丝 毫恐惧。到了夏天最为炎热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 呆在太平间里,那用水泥砌成的床非常凉快。在我 的记忆中的太平间总是一尘不染……-l J 可以说,童年对死亡是如此熟悉的余华早已看 够了死亡,听够了因为失去至亲而撕心裂肺的哭 喊。死亡,对常人而言总是充满了恐怖,但在余华 眼里,却是如此的平常。所以,对待苦难、死亡,余 华有异于常人之处,能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冷静的 姿态去解读死亡。弗洛伊德曾指出:“现实的强烈 经验唤起了作家早年的经验(通常是童年时代的经 验记忆),现在,从这个记忆中产生了一个愿望,这 个愿望又在作品中得到实现。” J余华童年的特殊 经历也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小说中 我们看到的只是弥漫的阴霾和鬼气,是令人毛骨悚 然的暴力、杀戮和死亡,是令人喘不过气的黑夜般 的生存的悲苦。”[3]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作者 尽其渲染铺陈的苦难。他让笔下的人物在这黑夜 般的苦海中,要么挣扎,要么呻吟,要么死亡,要么 超脱般豁达承受。 苦难在其前后期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略 观其前期小说,如《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 八六》等,可谓是一个“恶”的世界,包括暴力、血腥、 杀戮、欺骗、阴谋等。它们弥漫在文字中,交织出一 幅浓重的罪恶黑幕,它不仅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更让人感到世界的黑暗和无边的苦难。在他的世 界中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世纪末的景致:人与人之间 不是生活的主人,而只是被生活卷着走的人,是被 的难以沟通,相互敌视、欺骗、劫掠,初涉世者被碰 命运俘虏的人,他们没有任何能力承担命运的变幻 无常。而徐富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 个个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死去。在关于死亡的 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 一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十八岁出门远行》);世界 缺少亲情、友情、爱情,人生活在疑心重重、战战兢 兢之中,大灾大难似乎随时都会从天而降(《四月三 日事件》);人类设置的保护自己抵御兽性的秩序、 逻辑、道德、法律软弱无力、文明屡屡受暴力嘲弄, 夜之间输光了家产,由阔少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而 走投无路只得以恶抗恶(《河边的错》);就连作者能 幻化出的爱情故事也与血淋淋的杀人场景相系 (《古典爱情》)。事实上,与其说余华在宣扬着苦 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以后,死于从 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徐富贵从此沦为了佃农,佃 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在经历了从山峰 跌落谷底的人生重挫,甚至被逼到生存的边缘后, 难,毋宁说余华在宣扬着人性恶,其中大多数作品 中似乎都叙述着造成苦难的共同根源——人性恶。 最突出的例子便是《现实一种》。这篇小说将“人 性”、“他人即是地狱”的思想推向了巅峰。山峰山 冈兄弟的连锁杀人使故事的每个角落都溅满了鲜 血,就连四岁/J ̄JL也似乎与生俱来地带着人性恶, 拧脸、打耳光、卡堂弟喉咙、以引起婴儿尖利哭叫为 乐。如果说孩子对孩子的剿杀还带有下意识的成 分,那么成人对孩子的仇杀,成人与成人间的仇杀 则全然是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了,可见人性之恶。 进入90年代,余华小说中的苦难依旧是沉重 的,但却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即有了生命本体意 义上的深层悲哀。原来的罪恶、杀戮、暴力、血腥等 逐渐隐退,血淋淋的场景没有了,无处不在的暴力 收束了。这种生命悲剧与生存困境分别在其90年 代两篇极为重要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 中体现出来。以下从《活着》着眼窥探小说主人公 在苦难中的生命承受能力,及其处于极度苦难状态 下的生命张力,挖掘出其处于苦难状态下的生存策 略。 二、苦难中无边的忍耐 首先,我们来看看《活着》的背景设置:“做了手 脚99、66挖了个坑让人往里跳”的赌场;林弹雨,死 人如麻,随时会丧命的战场;荒谬至极的大跃进炼 钢时代;饿殍满地的三年饥荒时期;黑白不分颠倒 人妖,人性扭曲的日子。小说主人公徐富贵及 其周围的亲人,就在这变幻不定的社会生存场景中 活着,哪怕被人做了手脚一夜之间输得倾家荡产, 哪怕糊里糊涂被抓壮丁,拖上战场;“上面”一声令 下砸锅炼钢,人人都会照办,解散食堂全村买锅,人 人还是都会照办;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饿死人,只 知道要活着;他们不知道城里的造反派为什么要铺 天盖地地贴大字报,那是离他们很远的事,他们只 知道“天天都在死人”的城里去不得。他们没有抗 争,没有挣扎,他们只是被动而无奈地活着。他们 富贵终于洗心革面,开始老老实实地向田地讨生 活,勤勤恳恳做起农活,并且学会了关心妻子,疼爱 儿女。但人生的苦难也从此真正开始,他为病中的 母亲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两年的血雨腥风使他 饱尝生死之苦,后终于死里逃生。回到家中,却发 现一直疼爱自己的母亲在他被抓不久因病死去,聪 明伶俐的女儿凤霞也在他被抓的日子里因为一次 高烧,永远地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其后的日子 中,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残暴地夺走了每一 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怜惜,毫不同情。活 泼可爱的儿子在为校长献血的过程中被医生抽血 过多而致死;本已嫁为人妇,有一个幸福归宿的女 儿,却在产后因大出血而痛苦死去;善良贤惠的妻 子家珍因积劳成疾,被软骨病夺去了生命;老实能 干的女婿二喜,因一次工地事故而被两排水泥板活 活夹死;聪明可爱的外孙因吃豆子过多而被撑死。 在受到不同的极端的苦难打击后,他亲手埋葬了自 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最 后剩下他一个人,孤单的一个人,但他却活着。 经历了如此惨烈的苦难,富贵为什么能坚持 “活着”而没有走向崩溃的深渊?余华是这样解释 “活着”的: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 力量不是来自叫喊,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 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 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P21 这是一条解脱苦难的有效途径,也是余华把小 说主人公的悲惨故事置于苦难与死亡漩涡的原因 所在。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的生命的 张力更凸显,被死亡追逐的富贵一家的触目惊心的 生存图景更加震撼人心。我们看到了接二连三的 丧亲之痛并没有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 叫,甚至没有愤怒,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有 的只是富贵在生活中磨炼出来的无边无际的忍耐 与包容,以至再大的苦难来临,富贵也能将它消解 】05 于自己的忍耐之中。 富贵微笑地看着我,西落的阳光照在他的脸 上,显得格外精神。他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 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 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坐在我对面的这位 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 使我的心里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仿佛是一片青 去。但忍耐的背后又是何种力量在支撑着他呢? 他的精神支柱又是什么呢? 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富贵经常 提到“命”。一种宿命观念始终影响着富贵。著名 评论家范家进对此有过精辟的著述: 因为命具有比人更强大的神秘力量,它可以承 受一切责难和追问。在日常的生活中,当我们面对 草在风中摇曳,我看到宁静在遥远处波动。[5]P40 “我”在富贵的脸上,看不到苦难摧残留下的悲 伤和颓唐,看到的只是远处的田野呈现出舒展的姿 难以承受的失败和危机时,通常都会有“命”的影子 出现。看看富贵对于“命”的吁请,也可以发现他运 用“命”的理论时,通常是他遇到难以解决或承受的 态,看上去是那么的广阔,无边无际,看到的是宁静 在遥远处波动。这种已磨砺为一种柔性的品质,时 刻保卫着他内心免遭苦难这种生活暴力的破坏。 “富贵就是这样的人,苦难加上忍耐,塑造了他宽 广、坚韧、温婉的性格。对于富贵而言,苦难已经消 失于无形,他的内心有的只是道禅思想中那种面对 生活的超越和平静。”l6J所以,富贵在谈到死去的 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 悲伤、还是欣慰”。 小说的结尾,与富贵相依为伴的老牛,更具有 了一种象征的意义。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 濒临死亡的老牛,它已经于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的 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久了,因为不愿看着老 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富贵买下了它,给它起了 一个名字也叫“富贵”。一过十年,“两个老不 死”——徐富贵和老牛“富贵”——居然都没有死, 他们都活着。富贵赶着富贵去犁田,在吆喝富贵的 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好像他 们也都是在骂驾着轭在埋头犁田的牛。在中国人 的眼里,终日劳作的牛,意味着忍耐、坚韧和持久。 富贵主动将那头老牛称为富贵,与自己同名意味深 长: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 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富贵好。定下来它叫富 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 的。[7]P414 在富贵的内心里牛的忍耐、坚韧以及任劳任 怨,正与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了一种契合。这头默 默的老牛,何尝不是小说中富贵他们忍受苦难的象 征呢? 三、忍耐背后的宿命、温情、家庭情结 作为生命个体,直面苦难的勇敢是需要内在的 精神支持的。因为人需要一种精神的支柱,那是活 着的希望。是的,我们知道富贵具有很强的忍耐 性,也正是这强烈的忍耐性支撑他在苦难中生存下 】06 苦难时。宿命的观念缓冲了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 了对于事实的追问。 在富贵的观念中,他的生活潦倒是命,他活着 比人长寿是命,他娶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是命, 凤霞被送走是命,苦根从小少娘失爹是命,徐家人 的苦难是命。个人微小无力,成为实现命运随心所 欲的指派工具,他的任务就是服从和等待。平静地 接受和等待一切的来临,不做质疑追问。[8] 正是富贵这种对命运强烈的顺从与认同感,缓 冲了他在多灾多难的现实中生存的焦虑,也冲刷掉 了富贵对于事实的追问,使他能默默地承受着生活 所赋予的各种苦难。但仔细分析富贵对于“命”的 诉说,其实很多时候,他自己的选择也成为别人命 运的构成因素之一,但他仍然把他们归之于命运的 安排。 例如:当富贵夫妇无法同时解决送有庆上学和 抚养凤霞两个问题时,他们忍痛做出了送掉凤霞的 决定。对于这个决定富贵的解释是“凤霞命苦,这 辈子看来是要苦到底了。有庆可不能苦一辈子 ——总得有一个日后过得好一点。”可以看出,牺牲 凤霞是为有庆,是富贵夫妇内心愧疚(“我和家珍心 都酸了”)而又不得不做出的现实选择,而不是“命” 的安排。但富贵把这一决定首先归于“凤霞命苦” 的命定,而不是他的力量。这是把生活残酷的理由 交给了“命”,给自己选择一个理由和支撑。“命”在 这里担当了一个残酷的心理重压。同样,风霞由于 哑巴在花样年华里没有提亲,而只能看别人结婚 时,富贵的解释是“凤霞命苦,只有看别人出嫁的 份。”这也是富贵对凤霞的命的一厢情愿的解释(后 来凤霞同二喜结婚,婚姻幸福),是他对凤霞目前难 以解决的令人难堪的处境寻找的一个理由,对一个 难以应对的生活的无情和无奈的压迫寻找一个支 撑点。 又如:而在大炼钢铁时,风水先生选煮钢铁的 地方,因为和家珍认识的缘故,免了烧屋的灾祸,而 村里的老孙头家被选中了。富贵知道这很大的原 生存下去,同时家人间所流露出的脉脉温情,同样 在他的心里流淌,给他以无尽的精神源泉。 比如,当有庆穿上新鞋磨穿鞋底遭父亲训斥 后,有庆对所穿的鞋子异常爱惜: 因是风水先生给家珍的人情,但仍然归于“都是 命”,“是灾祸找上他的”。 正是这样如此泛化地使用‘命’的概念,避开所 有个人主动性的因素及其责任,以‘自然’或‘命’的 名义交付所有的生存重负。我们可以看到了富贵 对宿命的认同所带来的淡然超脱的一面。 j 对“命”的认同仅仅是缓冲了生存的焦虑和冲 刷对事实的追问,但在苦难的现实当中又是什么力 有一次都下雪了,他还是光着脚丫在雪地里吧 嗒吧嗒往学校跑,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我 叫住他:“你手里拿着什么?”这孩子站在雪地里看 着手里的鞋,可能是糊涂了,都不知说什么。我说: “那是鞋,不是手套,你给我穿上。”他这才把鞋穿 量支撑他生存的勇气?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 上,缩着脑袋等我下面的话。我向他挥挥手:“你走 在感受被苦难死亡的气息笼罩的同时,还体验到富. 吧。”有庆转身往城里,跑了没多远,我又看见他又 贵亲人之问流露出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刻的家 庭情结。 当富贵输光家产后他觉得全家将跟着他受罪, 无比的愧疚,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家人没有 多少的责怪,更多的是宽容和理解。家珍一边替他 捶背一边说:“只要你以后不赌就好。”富贵的爹说: “富贵呀,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 他们就会送钱来。我老了。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 己挑着钱去还债吧。”他娘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 也不怕”。正是家人的宽容与理解给了他活下去的 勇气。 富贵的家业败落后,他放下了架子,摒弃了虚 荣。在泪与汗中艰难地活着,El子既让人心酸又令 人感动:老母颤颤地下田帮忙,雏子也懂得体贴父 亲,被丈人接走的妻子也抱着刚生的儿子回了家。 在艰难困苦中,老婆孩子是他生命里的最后一缕温 馨。当他被拉做壮丁,在林弹雨,死人如麻,随时 会丧命的战场中,他心中惦念的是自己的家:“我是 一遍遍想着自己的家,想想凤霞抱着有庆坐在门 口,想想我娘和家珍。”对家的深厚情结支撑着他在 林弹雨中求生的意念。当富贵终于回到家中,他 对全家人的团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满足: 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出来,我心 里是又踏实又暖和,我一会儿就要去摸摸家珍,摸 摸两个孩子,我一遍遍对自己说:‘我回家 了’E1o]Ps ̄ J 0 回家后日子同样是苦的,为了省钱供儿子有庆 读书,富贵迫不得已将女儿凤霞送给别人。凤霞跑 回来后,骨肉分离的痛苦撕咬了父母的心,富贵终 于决定:就是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最后“全 家人都笑乐,笑得掉出了眼泪。”是呀,苦难算得了 什么,有什么比家人的团聚更重要呢! 对家的归依情怀支撑着苦难中的富贵坚强地 脱下了鞋。这孩子让我一点办法都没有。[n JP37 简短的几句话,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富贵对儿 子的关怀,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对父亲的遵从。 有庆并非不想穿鞋,在冰天雪地里他也知道冷,他 这样做是理解家中的难处,是为了减轻在田地里日 夜操劳的父母的负担。虽然这对缓解家庭的困难 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但他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尽自己 的努力最大去表达对父母的爱。 又如,女婿二喜因为需要还债而不舍得买蚊 帐,到了夏天,屋里的蚊子特别多,天一黑二喜便躺 在床上去喂蚊子,让凤霞在外面乘凉,他总是先把 蚊子喂饱才让凤霞去睡觉。有几次凤霞进去看他, 他就焦急,一把将她推出去。看他被蚊子咬得到处 是红点,“我”也心疼,说:“你别这样。”二喜说:“我 一个人,蚊子多咬几口捡不了什么便宜,凤霞可是 两个人啊!” 朴实的话语流露出二喜对凤霞无尽的爱。这 种真挚的、厚重的情感同样深深地感染着富贵,触 动着他心灵的最深处。此时,在厚实的情感面前, 物质的暂时贫困又算得了什么呢? 再如,土地改革的运动中,富贵因为败家,因祸 得福,躲过一劫,惊魂未定的家珍对富贵说:“我也 不求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富 贵对家珍说:“你说的对,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 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家珍死时对自己苦难的 一生感叹道:“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 我也心满意足了,两个孩子活着时都很孝顺我,做 人能做成这样我该知足了。” 质朴而简短的语言让我们看得出在苦难面前 支撑人们“活着”的是那不动声色的情。夫妻情、父 女情、姐弟情等等。它如一根看不见的绳索贯穿于 整个小说中。它在字里行间里流动着。它支撑着 我们的主人翁去承受苦难。即便是家人一个个先 后去世,那种情感仍根植于富贵记忆深处,并且一 107 直现于生活中,对那种生活的本质情感回味着。生 活仍是苦难,但富贵并非没有情感和孤寂,陪伴他 那种单纯的思维、朴素的哲学,过多地去思考生命 的本真意义。当苦难蜂拥而至时,他缺一种精神的 的那头老牛在他眼中就是家珍、有庆、凤霞、苦根的 化身。 富贵面临困境时,正是对“命”的观念的认同, 亲人之间所体现的脉脉温情,以及富贵深刻的家庭 情结,共同支撑了他在多难的现实中的生存,归根 到底是为了他们的生命。然而他并非一味地强调 生,他对自然的生死有着达观的看法,自然从容地 依托与应对的策略,生命也因此变得脆弱。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 做女人织布。”正是终日在泥土中挣扎,始终摆脱不 掉贫苦和灾难的富贵的全部的人生哲学观。在他 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定。“皇帝招我做女婿/ 路迢迢我不去。”真正的原因并非是路远迢迢,而是 富贵或者如富贵的更多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做皇帝 女婿的分定,以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失落心理寻找一 迎接生命的尽头。富贵曾说过:“我们这辈子也算 经历了不少事,人也该熟了,就跟梨那样熟透了该 从树上掉下来。” 从中我们可以体验到,富贵能够从容地接受自 然的老死。只有在非自然的困境中,他才抓住一切 可能挣扎着生。只是,他们避免一切的可能损伤自 己生存信念的追问。 关于死亡,除富贵的亲人外,小说还涉及了春 生的死,这个人的死亡易被人忽视,但正是这个人 的死从另一个侧面映衬了富贵对待苦难的乐观、豁 达的态度。春生曾经与富贵苦难与共,两人一起经 历了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多年之后重逢的场合是 在富贵的儿子有庆死于非命,而嫁祸者正是春生的 老婆时,此时他们的社会地位悬殊,春生已是一县 之长,富贵只是一个在土地上求安身立命而不得的 贫苦农民。重逢的喜悦冲淡了富贵对儿子的死的 怨恨,他的善良使他无法再抱怨也无从抱怨什么。 接下来的“文化大”,贵为一县之长的春生沦为 阶下囚,人人得以拳打脚踢。被打得浑身肿烫的春 生在深夜偷偷跑来找富贵,告诉他“我不想活了”, 显然这只是他愤怒的宣泄,情绪的反抗,他真正的 目的是想在所信赖的患难与共的朋友面前获得继 续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富贵的妻子家珍简单的 一句:“春生,你要活着”,讲述一切生活及生命的意 义。他们共同的目的就是活着,越是在环境艰难、 遭受打击时,越是要努力地生存下去,惟其简单更 蕴涵了深刻的力量。但春生最终还是自杀了。 众多的死亡中,唯有他是自己选择死亡的。从 生命的层面上来讲,春生自动放弃生命,与那些美 丽鲜活的生命突然遭受死亡袭击相比,他的死显得 懦弱无力。但他不可谓不聪明果敢,因为他得以在 南征北战中幸存,并当上干部。与富贵相 比,他有更深的文化思想,关于国家,关于政治,关 于生命,他都有自己的思考。然而,所谓‘无欲则 刚’,春生的生命也因此变得脆弱。l12J 春生之所以选择死亡,他所缺乏的正是富贵的 108 个平衡的支撑点罢了。在他们的哲学里,人就应该 守着自己的命运,他与他的命运之间:“互相感激, 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之间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 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在尘 土飞扬的道路上,死时又一起化做雨和泥 土。”【13 JP1 自己所拥有的,无论诞生、死亡、幸福、 苦难,都是命运所赐。所以当富贵的亲人一个个丧 失之后,他不曾“天呀,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地呀,你 不分好歹何为地”的窦娥般冲天的怨气,他朴素的 哲学是默默地承受,承担生活和命运给他的贫穷和 灾难。尽管他失去了所有亲人,一生贫穷,他还是 感激他能有如此的寿命。所以我们可以从他最后 的总结中追溯他的命题: 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 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 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了,看看 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 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 争那个,争来争去陪了自己的命0像我这样,说起 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 一个死去,我还活着。[14]e4 在富贵的这段总结词里,他的一个中心命题是 对生命本身意义的体认。以“我还活着”并给我讲 述故事的事实证明了生命的力量。在龙二和春生 的死,他得出的结论是“做人还是平常点好。”这种 “平常”的哲学似乎庸俗消极,但这却是寻常人与命 运抗争的所有力量与勇气的源泉。在不可抗拒的 力量面前,寻常人的无言的反抗,更为震撼人心。 富贵仅仅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卑微的生命,这个卑 微的生命却见证了几十年来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灾 难:饥饿、贫穷、疾病、“大跃进”、“”。富贵更是 中国广大底层农民的一个象征,以一种“平常”哲学 战胜了生活中的各种苦难。这同时也是一种在苦 难中求生存的生存策略。 (下转第113页) 2004年8月,由中国民主促进会委员会 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 行。会议邀请了民进部分地方组织和清华、北大等 中国著名高校校长、专家学者以及教育部共 70余人参加,重点围绕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 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课堂中去摄取 更新、更动态的知识。教师在上课时更注重学生团 队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集体的智慧当中碰撞出创 新的火花。 3.学籍考核方式创新。可以效仿新加坡的直 通车课程,对学生学位考试时间段进行调整。如可 以让学生读完第一年大学本科后再安排专科升本 科考试,让大专类学生在适应本科教学后再进行升 级资格考核。此外,国家已经不再强制要求的大学 英语四、六级成绩必须与学生学位挂钩的规定应当 结构与效益,管理与办学改革,高校德育 与校园文化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通 过研讨,制定了全面实施“以人文本”式的素质教育 模式,把各级、各类高校发展成适应现代化竞争的 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具有创新意 识及能力的人才。 (二)对新加坡“因材施教”教育模式及理念的 借鉴 全面推行,让学生把精力更好的放到自己感兴趣的 科目上学习、研究,达到创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大学教学资源利用丰富化。借鉴新加 坡自主学校的模式,让学校领导有更多的自治权来 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在教师聘用、教材 选择、课程设置上行使自主权,让更多优秀的教师 用更科学的方式为学生上课。2003年,清华、北大 这类高校已率先实施高薪聘顶级教师、博士生导师 的方式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且效果显著。今后国 内其他的大学也可以陆续跟进该方案。 2.大学教学方式创新。参考新加坡社会课堂 (上接第108页) 四、余论 [1]陈慧萍.新加坡教育制定的问题与挑战:历史 概要[M].2007. [2]严峰.中国大学文化研究.2005. [3]汤一介.北大校长与中国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8. [4]钱理群,高远东.中国大学的问题与改革[M].天 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吴宛芝] 难,面对悲剧的命运而活着,对生活说“是”,这实际 就是一种反抗,就是在赋予人生以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余华.最初的岁月[EB/OL].文学视界.余华专栏, http://www.white—collar.net/hsl-yh.htm. 《活着》充满着人生的苦难。在余华看来,人 “活着”就要受苦,无论你高居显位还是平民百姓, 无论你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苦难充斥在生活 中,你无法逃避。但他小说中的人物面对苦难并不 是绝望地呼号和无力地呻吟,而是通过各自的理 [2][美].S.霍尔.弗洛伊德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6. 想、各自的生存理念去接受苦难、承受苦难。 《活着》的故事告诉着我们,苦难就是人生,人 生就是苦难,人类无须逃避也无法逃避,人的存在 本就与苦难相连,活着就要受苦。余华曾说:“《活 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还讲述 [3]lihaiba:论余华小说的苦难意识,余华评论集[EB/ OL].http://blog.ymxh.eom/userl/lihaiha/'arehives/2006/ 3151.htm1. [4][15][16]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 报出版社.1998. [5][7][10][11][14]余华.余华精品集[M].北京:作 家出版社,2006.8. 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当然,《活着》也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样熬过 来的。”[15]P136余华还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 着。”[16]P216福贵所持的面对苦难而活着的在世态 度不仅是一个农民的生存体验,他所表述的是具有 人类普遍性的面对苦难的生存态度和生存策略。 它告诉我们尽管命运注定是悲剧,然而生存的意义 就在于活着,关键是活着。只有这样,人类的高贵 才能在毫无意义的世界里重新获得地位。面对苦 [6]黄海.解读《活着》:极度生存状态下生命个体的真 实本相和生存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5). [8]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2005,3:313. [9]范家进.中国现当代小说点击[M].北京:文化艺术 出版社.20o5.3:313—314. [12]蔡爱青,黄自然.余华小说《活着>解读[J].信阳师 范学院学报,2002,(4). [责任编辑:吴莲]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