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音乐是想象的翅膀,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是启迪儿童智慧、丰富儿童想象力, 培养儿童创造力、发展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阶梯, 它是小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是实施美育,培养儿童初步的音乐感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一种极佳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感受作品中的表情内涵。让儿童在音乐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用生活中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音乐欣赏教学对于素质教育而言, 是非常有意义的。
但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 感情积累少, 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对于音乐所表现的情感, 不能象成年人那样因为有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去从容的感知和体验, 更不会运用抽象的思维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捕捉第四空间的精华。所以要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 必须要搭一个阶梯, 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顺着阶梯升华, 才能达到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笔者在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作了一些尝试, 采用三个结合的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视听结合
音乐比较抽象, 不象美术那样具体直观。如果过分强调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排除干扰专心的听, 只是注重了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采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听”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初步联想, “视”就是把这一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借助视觉的直观来帮助听觉感知,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组织教学时, 尽量借用直观的事物如: 录像、幻灯片、图片、实物等, 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激发其欣赏兴趣, 从而把学生引向要欣赏的音乐作品中来。在欣赏《小青蛙》
时, 采用了幻灯片教学, 随着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 在视屏上分别出现了夜色茫茫的田野, 小青蛙玩耍、捉害虫、在荷叶上跳跃的场面; 小青蛙勇敢的面对暴风雨的侵袭; 风雨过后, 太阳在公鸡的啼叫声中升起, 小青蛙继续在绿色的田野里歌唱、欢舞的情景。这样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孩子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 加深了孩子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让学生边看“动画片”边欣赏音乐。既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又有利于了解作品内容。又如有一堂欣赏《野蜂飞舞》的课, 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请同学门把眼睛闭上, 静静的听,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请你用画笔把它画下来。学生听后, 伴随着音乐声马上画了起来。几分钟后, 学生的作品出来了, 他们有的画了一群蜜蜂在百花丛中飞舞, 有的画的是蜜蜂在蜂箱中飞舞, 还有一个同学画的是一个小孩把马蜂窝捅了, 马蜂在满天飞舞等等。每一个作品都从不同的角
度体现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 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 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颇有裨益。 二、动听结合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儿童跟音乐边听边动, 有利于儿童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 应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自由地律动, 允许他们摇头晃脑, 模仿吹奏等动作, 并随乐曲情绪变化作时大时小的摆动,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有些音乐作品具有叙事性, 让学生在音乐故事中进入角色去欣赏作品, 对学
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可爱的一家》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成 “爷爷”、“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 让学生在这种亲情的交流中, 去感受家的爱, 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家的理解, 对爱的理解。
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 音乐与舞蹈就像一对孪生兄弟, 亲密无间。舞蹈失去音乐也变得索然无味。教材中许许多多的曲子都可以编成舞蹈, 表现作品的内容, 作品的情绪。例如, 《牧民之歌》, 男学生可以学做骑马, 甩鞭的动作。表现牧民骑着马在大草原上驰骋。女学生可以跳起优美的蒙古族舞蹈。把欢腾的草原表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 减去了他们对欣赏课的乏味感。从而喜欢上了音乐欣赏课。 三、联想与创造结合
贝多芬说: “当我作曲时, 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 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可见,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的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 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中让学生投身其中, 诱导他们通过心理活动设身处地地构思, 以获得鲜明生动的意象联觉, 这就是联想法。关键是让学生体验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感情, 并对作曲家描绘的“音画”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把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写下来。
例如, 欣赏口笛演奏曲《苗岭的早晨》, 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他们听音乐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用文字写出来, 可以是几句话, 也可以是一篇短文, 只要能表达出你对音乐的感受就行了。初听乐曲之后学生初步感受了口笛所表现的优美意境。反复一遍一遍的音乐过去后, 学生的既兴作文也出炉了。有一个同学这样写到“天亮了, 苗岭的景色依稀可辨, 小鸟在树上吱吱的歌唱, 人们从睡梦中醒来,
伴着小鸟的歌声开始了他们新的一天”。音乐的美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这说明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表现。
例如在欣赏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后, 教师可告诉学生: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 你们一定对春天充满了美好的遐想, 脑海中会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呢? 让学生自己展开想象回答, 有的说: “我仿佛在郊外散步, 温暖的阳光照在绿草地上, 花儿在点头, 鸟儿在歌唱 ”; 有的说: “我仿佛看到同学们迎着春天的朝阳, 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 ”,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都表达出来了。大家的想象虽然不同, 但又都符合作品标题的含义, 都统一在作者塑造的音乐形象中, 这就是联想产生的创造教育效果。
四、在欣赏中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揭示音乐作品的内涵。
欣赏曲是一首无词歌,是用音响来打动学生的情感。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听懂音乐,那就是利用音乐作品的文字简介,同音乐密切结合去充分分析音乐作品,来帮助学生捕捉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音乐情感,把学生融进音乐情景之中。如在欣赏《黄河船夫曲》时,首先介绍本曲的作者,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的生平、主要作品、对新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其次介绍了《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一首选曲。它是以黄河为背景,热情的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志,痛诉了敌人的残暴、人民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民不畏强暴的英勇反抗精神,用生命保卫祖国的雄伟气魄,而《黄河船夫曲》是以黄河船夫同惊涛骇浪搏斗的精神象征中国人民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
《黄河船夫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是船夫们同风浪搏斗的粗犷、奔放的呼声,船夫们同大自然黄河巨浪的搏斗象征着什么?让学生联想。听了音乐后找出答案。在船夫们呼声的同时低声部奏出121 121,一步比一步高,一步比一步紧的激烈劳动节奏,好象万马奔腾,山洪爆发,把人们带到惊天动地的斗争情景中去。把整个欣赏曲按先后顺序作了具体分析引发学生在欣赏时感受音乐中描绘的形象,激发美的情感。
具体欣赏教学顺序为:先介绍,而后听音乐,再介绍(结合听后介绍),再听,反复进行。这样,同学们从顺序来说有了初步记忆,对各部分音乐表现手法有了一定的印象。让学生对所听的印象自己描述,加深对音乐欣赏后的理*,在学生发言时,对描述恰当的较好地方加以肯定,引导学生热情发言。老师认为恰
到好处时,再让大家重听,见同学们在音波的进行中,露出一种严肃的神态,在音乐起伏的感召下,步入意境,随音乐节奏同学们身体前后晃动,捕捉到了船夫们拉船的形象,同学们的表情也好象自己在与惊涛骇浪进行搏斗,音乐课上显露出一幅惊心动魄的船夫拉纤的场面。这种拉纤场面的获得是电视生活中“纤夫的爱”拉纤得知。这就是生活中的情景与想象中的情景的交融,使学生被美好的音乐声音所陶醉了。音乐也把同学们带入了与大自然斗争的意境。我关掉录放机,问:“同学们,你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我好象看到了滚滚黄河水似野马奔腾,从西向东奔流,拉纤的船工,光着脊梁和脚丫,满身汗水湿透了裤衩,胸前横着拉纤的弓,弯着腰,唱着拉纤的劳动号子,拼命用力……”还有的同学说:“我想到了电视上赛龙船的样子,大家用劲划呀,划呀……”总之,由于生活实践给脑的印象不同,在音乐欣赏曲的刺激下,脑中潜在的印象吻合了音乐所描绘的形象,使同学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这就是音乐感受技能的培养和音乐形象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的美好情感,也就用音乐的丰富想象打开了学生的心扉,发展了儿童的记忆使儿童的心灵得到美的升华。
五、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帮助揭示欣赏曲的内涵,深化教学意境。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反之,客观世界也是产生心理的源泉。心理是脑的机能,但是脑不会独自产生心理,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于它时才实现反应机能,从而产生心理。可见客观事物是心理的源泉。脑的机能在于反映客观事物在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
在欣赏《黄河船夫曲》之前,首先让同学们观看体育大观中的“赛龙船”和“纤夫的爱”录象,让同学们体会到众人划船、纤夫拉纤的形象,作为心理源泉的建立。组织同学们观察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课中《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对画面加以分析,增强了同学们对黑暗社会的了*,明白了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话的道理,从而加深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音乐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白。《黄河船夫曲》作者颂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美德。《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也是同苦难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形象一样。让同学们脑海中潜在了旧社会中国劳动人民的形象。是让学生在欣赏中进入角色的前提。
总之,要想使欣赏、机能、情感融为一体,必须认真备课,对教材分析研究,制出切实可行的详细的教案,以提高学生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表现力,着力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完善人格品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及身、心、智能全面发展的现代人而努力。小学音乐课的欣赏教学,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寻求最恰当的教学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