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汉服的审美层面看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

从汉服的审美层面看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

来源:百家汽车网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从汉服的审美层面 看汉服的精神文化价值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张君浪

摘 要: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华夏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 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博 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唯一一 种经得起历史、文化、审美考验的服制体系,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骄傲与自 豪的。

关键词:服饰文化 汉服 审美 文化价值

文明如何开始?

历史于幽暗中被逐渐照亮。在茹毛 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上古,人类只能 混于兽迹之中,“羽皮革木以御寒暑”, 世上分居各地的人类,还没有显著的族 群差异。我们发现,人们首先想到用以 区分族属也区分文明与蒙昧的,是服装。

华夏民族服饰的真正兴起,应该起 源于骨针和线绳的使用,服装的面料和

款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棉、毛、丝、 麻在我们祖先的智慧下转化为制作服装 的精美材料。即使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 下、精神文化生活极端落后的当时,我 们的先人仍然将精致的兽骨、兽牙串在 一起,戴在脖子、手腕上以为装饰,此 外,不少氏族都有在身上或衣服上纹饰 图腾的习惯,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服饰文 化。可见,追求美是人的天性,中国古

代的先民们从服饰起源之始,就不仅仅 是将它作为遮羞蔽体的工具,而是将其 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 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融于日常 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成了服饰文化 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 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黄帝本人和他的大臣胡曹和伯余, 可以说是最早的服装设计师,他们制作

高。

2.1 从考试内容方面引导学生提高 素质。

在考试内容上减少以再现书本知 识为主的考试内容,加强对学生理解知 识、应用知识,非凡是综合性、创造性 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知识、 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通 过考试内容的改革,使学生在重视基础 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 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2.2 从考试方式、方法方面引导学 生全面发展。

考试方式不再局限于期末闭卷考 试一种形式,还应包括平时作业完成情 况、补充基础技能训练、强化单元技能 训练、开展综合实验、、案例分析、小 组辩论、调查报告、综合考查等。多种 方式相结合的符合课程内容特征的考试 方式势在必行,以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 的全面展示。

2.3 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经过单元技能和综合技能强化训 练的基础上,让部分优秀学生中开展探 究性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检 索资料,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开放实验

室让其组织实施完成。这一方式为培养 具有创新能力、创造力和创业能力的高 素质学生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人生观、 自我认识、专业认识和就业信心等方面 有了很大的改变。

学生的食品分析程总评成绩按如 下比例构成:考勤情况占 5%;课堂参 与占 10%;实验技能 15%;学生自主探 究性学习 15%;围绕国食品检验工资格 考试的实训占 20%;专题论文占 15%; 期末考试占 20%。

3. 考试改革的心得

3.1 转变教育观念是根本。 考试评价的改革关系到教学的全 面工作,但核心是教育观念的转变。高 职教育考试的重点不是检测学生把握了 多少知识,而是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课 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否具备相应的职 业能力。学习并实践高职教育理论,分 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的结果,都将对我们 转变教育观念、探索考试改革起到推动 功能。

3.2 树立新的人才观是关键。 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 快速发展,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我们教育的重 点。考试作为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手段 之一,在新的人才质量观的指导下,必 须对考试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使师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能得到提高。 3.3.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

考试改革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 控和评价的深层次变革,是形成新的教 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教师队 伍建设、教材建设、专业建设,涉及教 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各个方面, 它需要全体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教辅 人员的积极参和。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 考试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培养 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 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管晓兰 . 改革考试方法,促进 素质教育 . 高等教育探究,1999,(3). [2] 谢文静.高职教育考试改革

探 索. 教 育 和 职 业,2003,(13). [3] 邹华生 . 改革考试模式培养 创新人才高等理科教育,2004,(2). [4] 梁俊 . 有关高职教育应用型人 才培养的思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2).

147

INTELLIGENCE 人 文 论 坛

出上衣下裳,上衣如天,用玄色,下裳 如地,用黄色,以此表达对天和地的崇 拜。“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黄帝时期是我们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 中华文化的各种制度大多在那个时期草 创,服饰文化也不例外。当时服饰制度 初步成型,并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古人的 世界观和文化观,服饰开始成为礼制和 文化的载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 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我们华 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 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民族凭借自 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服制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独特特色的服饰 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是指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到 明代结束的汉民族的民族服饰,又称汉 装、华服,按款式大体可分为玄端、曲裾、 直裾、杂裾、襦裙、鹤氅等,按形制可 分为上衣下裳、上下连裳,按衣料厚薄 则可分为襌衣、襜褕、复袍等,虽然汉 服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展变化,每 一时期的汉服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但无 论怎么变,汉服都始终保持着“交领右 衽,无扣结缨”的基本形制。汉服的裁 剪方法,一直是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 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 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唐朝的大袖衣 还是明朝的大袖阑衫,其袖长远远长出 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但 是当人穿着后,一举手一投足,衣袖都 会随人体的动作而形成优美的流线,这 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正是汉服所特有的 韵味。

汉服传达给人们最直观的感觉是 形态美,没有亲身穿过汉服的人,难以 领略到汉服的这种美。峨冠博带、宽袍 大袖,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历代 文人墨客对衣冠之美的吟咏素来不乏佳 作,“丝衣其晦,载弁俅俅”是何等盛 大瑰丽之美,“太真先把一枝梅,花下 傞傞软舞来,娉婷月下步,罗袖舞风轻,翩如兰苕,宛若游龙”,又是何等飘逸 婉约之美。爱国诗人屈原就曾言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屈子 素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

148

美人,而他竟然推崇一件衣裳若此,可 见这件衣服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 人相媲美了。画家们更是把衣冠之美发 挥到象征神仙般的极致,南北朝时期的 画师曹仲达,所画人物以稠密的细线, 表现衣服褶纹贴身,“其体稠叠,而 衣服紧窄”,似刚从水中出来,因而 被誉为“曹衣出水”,唐代画师吴道子 笔下的人物,大袖飘飘,线条流畅,神 采飞扬,潇洒秀逸,是谓“吴带当风”。这种审美心理是如此牢固,以至于削发 易服三百余年之后,人们仍然对长风盈 袖衣带翩然的优雅有种莫可名状的热爱 与追思,近年来古装影视剧的盛行,很 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人们对汉服的审美 复苏。

色彩纹饰美是汉服之美的另一特 征。色彩纹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民族 内在性格、精神在外在造型方面的反映。自周朝形成服制后,服饰色彩有了严格 界限,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以玄端为例,士玄端玄衣纁裳,玄色黑中透红,纁色 黄中并赤,有种深沉严肃的美。再如朱 子深衣,白衣皂缘,纯正质朴,表达了 中正平和的儒者精神。《礼记·深衣》 曾详细记载了深衣的形制和内涵:“古 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 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 边。要缝半下。„„制十有二幅,以应 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 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 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 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如此,衣 服穿在身上,自然便能体现华夏民族的 胸襟与胸怀、气度与气魄。汉服常用的 服饰花纹如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等,多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主观色 彩并不浓,往往是某种自然物的抽象表 现。举以冕服为例,日、月、星、龙、 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 黻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取其临照, 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取其文 丽,宗彝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 其光明,粉米取其滋养,黼取其决断, 黻取其明辨。一件小小的衣服,竟包含 了如此丰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服饰 之于古人,其意可见一斑。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璀璨华美、丰 富多彩的,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 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审美意识 的演变。服饰史同时也是文化史的一部 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审美的心理 历程。商周时期庄重典雅的冕服,先秦 两汉婀娜大气的曲裾,魏晋时期飘逸潇 洒的杂裾,唐代丰满华丽的高腰襦裙和 襴衫,宋代端庄理性的褙子,明代敦厚 繁丽的襦裙和比甲,无不体现出中国古 人的审美倾向和思想内涵。

美好的事物总能给我们带来精神 上的愉悦,因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而价值是精神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有很 多美的事物,但美的东西一定要有美的 艺术形式才能被大众接受,而美的艺术 形式若具有美的内容则若醇酒,持久弥 香。在这点上,汉服无疑是幸运的。因 为它不但具有美的外表,而且有美的内 涵——深厚的历史文化映照其上而产生 的古朴又永恒的绚烂光辉和气蕴,正是 造成汉服区别于其它任何服饰的原因。 无论是儒道国学、诗词歌赋、武术剑道、茗茶药酒、琴棋书画、礼乐舞蹈,无一 不与汉服有着密切联系。有人第一次接 触汉服,便有种言不由衷的热爱,除了 汉服本身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外,与汉 文化塑造的文化内涵也是分不开的。在 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汉服作为一 种实用功能与审美意念和谐统一的服 制,并没有失去它所应有的价值,反而 经过历史的洗礼与时间的沉淀,更彰显 其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高格《细说中国服饰》,光明 日报出版社,2005 年 9 月

[2]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世纪出版社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 年

[3] 苏轻箬《青青子衿,悠悠我 心——找寻汉服失落的美丽》民族论坛,2005 年第 11 期

[4] 蒹葭从风《汉服——艰难的文 化复兴之路》,天汉民族文化论坛, 2005 年

[5] 胡珍《汉装,中国华彩》,森 林与人类,2006 年第 12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