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巨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保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守的基础规律。保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人们创造历史的运动是合规律与合目标的统一。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战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巨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统一。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见解和根本观点。作为发展的最高理念,发展观答复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础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
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一切社会运动的正确性,都取决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更的深化,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内容上日趋丰富生动、复杂多样,这就请求我们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入摸索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克制和打消不和谐因素,
不断增长社会的和谐因素,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保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国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部国民。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守的基础规律。
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遵守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就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 保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和发展生产力,打消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饶的基础上使全部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掩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增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运动都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对于人的运动来说,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但目标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的实现必须通过必定的手段,即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目标的重要性,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手段的重要作用,相反它必定尊重手段的价值。在必定条件下甚至认为手段的价值高于目标。器重目标而鄙弃手段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别的一种具体表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以赞成的态度转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手段是比外在合目标性的有限目标更高的东西。”事实证明,鄙弃手段不仅严重侵害人们在实践中对手段的积极配置,而且
直接侵害目标本身,使某种合理的目标因手段的匮乏或不力而付诸东流,难以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发展生产力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最生动最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材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运动。这一运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历史的过程及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力文明“相称”,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正如所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看,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条件。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重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打消贫困的根本道路。富饶不必定和谐,但贫困必定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广泛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定重新开端争取必须品的奋斗,全部迂腐污浊的东西又要逝世灰复燃。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才会增长,才干为打消两极分化,打消贫困实现共同富饶供给物质条件;才干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种抵触和问题,保持国家的稳固,使国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不足和缺点,可以说都与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有关。如果生产力老是上不去,连社会主义制度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呢?!
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从价值目标讲,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它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式的和谐发展;既要增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增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从现实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固、国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标性——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憧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目标。公温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按照科学发展观请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掩护和增进社会公平这个要害环节上求得新突破。
公平正义是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实现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制度的视角来解读,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崇尚分配制度正义的法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价值寻求。正义是制度的重要价值,从必定意义上讲,法律制度也是“一种配给制度”,是一种寻求正义的分配制度。诚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常常是紧密相联、融洽一致的。“一个法律制度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请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供给秩序与和平。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有序的司法履行制度来确保雷同情况获得雷同待遇,那么正义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秩序的维续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为条件的,而正义则需要秩序的赞助才干施展它的一些基础作用。为人们所请求的这两个价值的综合体,可以用这句话加以概括,即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2]
法律有关权利、任务的分配,对社会财富及收入的分配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制度
性和结构性的正义,分配正义所涉及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收入的分配,它关系到各种社会基础资源在人与人之间、国民与之间的分配。这些重要资源的分配将决定此后的生活方法和收入分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制度或国家大法的重要内容。总之,分配正义是当代制度文明的重要价值,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的文明特质。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中国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经济的运行只有在良好秩序的状态下,才干得到理想的效益,人与人之间只有信守诺言、不尔虞我诈,才干在经济运动中建立和巩固那种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个人和社会才干共同发展。任何一种秩序都要有必定的环境,良好的秩序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良好的制度环境的生成与秩序的维系离不开人的努力,离不开正义的信心,也许这种信心是潜意识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分配正义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对权利、权利、任务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掩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固,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分配不公平,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
因而,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总体上是趋向合理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转变单一的分配制度,履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式产生了深入变更,社会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涌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抵触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调剂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峙,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党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保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调剂并不断优化利益分配格式,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矩公平、分配公平的完整的社会公平系统。要使社会公平化。要依循公平原则制定和调剂方针,努力使各项方针既能保证相干的社会公平请求落到实处,又对增进各个方面的社会公平施
展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要使社会公平制度化,切实把公平原则深入贯彻到制度建设中去,把体现和掩护社会公平作为完善制度的根本取向,从而用具度来保障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公平。并采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接济等措施,让不同利益主体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分享发展的成果,使全部国民都能越来越多地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只有这样,才干把宽大国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三、以人为本,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请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开创人非常器重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峙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后来人们把这段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明确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
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脚踏实地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同志为总的党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到更重要的地位,这反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增进国民素质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导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动方法和创新意识等直接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巧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情
况下,人的素质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已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全面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材健康素质,才干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国民道德建设实行纲领》提出,要努力进步国民道德素质,增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民。这就突出了道德建设在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步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教导是一种有目标、有打算、有组织流传知识技巧、造就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运动。教导是造就创新精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在进步人的创新能力和供给知识、技巧创新成果方面,教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教导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请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增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请求。科学是正确反响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知识系统。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精力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本身是彻底的,其认识功效在于增进人类意识形态的变更与发展,使人类从旧思想旧传统中出来,增进思想的化与科学化。
进步人的身材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健康的体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钱和载体,极为重要。身材素质包含体格健康和心理健康。人的身材是人才素质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身材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加能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量,是其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无论是学习和控制先进的科学技巧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格。因此,要教导国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控制健身的基础知识、技巧,养成经常锤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进身材硬朗,全面发展体能,进步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切实加强国民体质。
四、人们创造历史的运动是合规律与合目标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创造历史的运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运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所遇到的客观历史条件都是给定了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在人的运动之外,而是通过人们的运动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运动中寻求的目标性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标准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任何一个种的标准”包含了客体标准和主体标准。客体标准指向对象、客体的本性、规定性和规律性,请求主体运动合规律性、合历史必定性。主体标准指向人或主体的结构、本性、目标、利益、需要等内在规定性,请求人的运动应当是合目标性的。人类社会实践运动,就是在对象、客体所供给的可能性空间领域之内,不断实现主体自身目标、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过程。
合规律性就是说人类的实践运动必须遵守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分。它考核的是工具、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的问题,属于理性认知方面的领域。合目标性则是指满足不同群体的人的需要,它重要关注的是动机和目标是否正当、是否合理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论的领域。合规律性和合目标性是人类实践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内在地请求统一起来。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必定的规律相互作用。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运动中必须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关系,
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但不能创造规律、违背规律。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它既贯穿着唯物辩证法,请求人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接洽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发展问题,又贯穿着唯物史观,立足人类历史运动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国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过程,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大关系系统进行了科学归纳,深入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系统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奇特运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反响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同志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守和运用规律,是保持求真务实的请求。”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既要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抵触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以最宽大的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持以人为本”和“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党人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最高宗旨;“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国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合目标性的具体体现。在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承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是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发展包含有主体的价值取向、主体力求超涌现存状态的目标性,这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都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存在物直接相干,本质在于人的理想总是指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都体现了这个合目标性方面。
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的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点。因为人类寻求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人类需要无穷递增的丰富性和
不断再生性,促成了人类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我们的一切社会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人,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的素质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和精力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合目标性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国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部国民,就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相统一的理论范例,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