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讨论走向常态化、精致化、有效化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明辨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因为其有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等作用,而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并在课堂上积极使用。但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教师很少甚至不开展课堂讨论。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认为课堂讨论不如传统讲授法的效果直接、明显,因急功近利而废之;第二,不太清楚如何来精心策划有效的课堂讨论,因茫然而弃之;第三,组织、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因掌控难而远之。对这几点笔者有话要说。
一、转变与践行,让课堂讨论走向常态化
教师的理念引领着教师的行动。如果对于“课堂讨论”,教师还有些疑义甚至是否定,那么就有必要从根本上去认识其存在的意义,转变观念,真心地接受它。
教学方法有多种多样。在课堂上,讲授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相辅相成,它们分别在一部学习的交响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又相互依托。但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势,也存在弊端。就拿应用最为广泛的“讲授教学法”来说,就有着学生接受知识被动、机械和交流单向等缺陷。为了弥补单一教法的不足,我们就有必要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而“讨论法”不失为一种交流信息、激发思维的好方法,意义深远。
二、挑选与提炼,让课堂讨论走向精致化
课堂讨论的优点很多,但若讨论前缺乏充分的准备,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挑选和提炼,去粗存精。尽量做到问题考虑更全面、细节处理更细腻、准备工作更充分,以求在讨论时能达到“精致化”的效果。
1.这儿的课堂讨论,值吗?我们都知道,课堂讨论一般都比较耗时,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十、二十分钟,甚至更多,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时间花在刀刃上”,在合理处设置课堂讨论。一般的原则是,学生能很快解决的问题不讨论,经过教师点拨后学生能思考出的问题不讨论。讨论往往设置在学生会普遍地遇到障碍或靠一己之力无法解决或无法完整解决的地方。
2.教师的引导,顺吗?有的教师怕开展课堂讨论,总是担心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自己掌控不住,成了无秩序的课堂。其实,在讨论时,教师并不是置身在外的,而是要参与其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一些有层次的问题,以疑起思,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他们叩开知识的大门。而这些问题的提出并不全是教师突发奇想、急中生智,大多数问题应该在教学设计时就已经有所预设。
3.学生的问题,多吗?我们常说,备课除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在进行
课堂讨论的设计时,教师要学会沉下心去,俯下身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想一想,学生在讨论时会遇到哪些问题,问题多不多,他们能不能通过自身消化解决,如果不能,我们教师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指引……只有当我们把学生的问题思考透彻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才能应对自如。
三、组织与应变,让课堂讨论走向有效化
为保证实际讨论的有效化,我们除了在内容上要准备充分外,还要在组织实施中注意几个方面,灵活地处理一些问题。
1.分组的合理性。课堂讨论时可采用全班集体讨论或分组讨论的形式。一般来讲,对于举例类的讨论以集体讨论为主,对于探索类的讨论以分组讨论为主。其中分组也是一门艺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要合理搭配。
2.讨论的充分性。课堂讨论是一个节奏比较慢的教学环节,一般耗时比较长。正因为这样,教师更要使讨论充分进行,增加实效,不可虎头蛇尾。
3.交流的平等性。讨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学生之间(特别是在优秀生与学困生之间)只有拥有对等的话语权,讨论才有可能顺利进行。在讨论中,他们的观点,可以是成熟的,也可以是一点思维的火花。只要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应该得到表扬与鼓励。为了让学困生能插上话,而且是自信地说话,教师可以巧妙地采取一些方法。如讨论的问题难度不大时,教师可给每组指定一个“新闻发言人”,这个发言人就由一些学困生担任,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讨论,不仅要听懂其他人的意思,还要会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再如讨论时,可将设计的小问题分为A、B、C三个等级,对应层次的学生享有回答对应层次问题的优先权,如回答不了,再接受其他层次同学的帮助。这样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机会说。交流在平等中才会和谐,才会吸引每位学生,也才会彰显其应有的效果。
精彩的课堂讨论是一节课中璀璨的火花,它不但能够有效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愿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在课堂上绽放,让彼此的思想通过交换变得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