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及对策
因为学习的压力,很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发泄情绪,让自己放松。然而,在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沉迷网络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让我们来看看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在平等和自由中发展自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青少年在家里总是受到老师的支配、管理和制约,很少受到平等的对待。在网络上,社会地位没有影响。你受欢迎与否,主要看你有没有个性,有没有想法,或者你的话有没有吸引力。在网络上,你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你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在这里,青少年不必压抑自己的个性,而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力。
借助宣泄,调整不良情绪。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较为敏感,情绪体验极具两极性且不稳定,可是他们已不再像小学生、幼儿那样事无巨细地将情绪体验加以表现,他们往往表现得更为“深沉”,将更多的兴奋和悲怒隐藏于内心深处。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你可以在聊天室里将你的不满、委屈、挫折、悲伤一吐而快,可以在网友中得到同情、理解、安慰,甚至有人为你出谋划策,而你不用担心被身边的人嘲笑、讥讽。倾诉是最好的宣泄法,而网上的倾诉又保证了倾诉的安全感和隐私性。在网络上他们可以尽情分享快乐,毫无顾忌地宣泄悲愤,从而缓解情绪压力。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特点为青少
年之间的情感互助、情感体验、“朋辈心理咨询”、“同辈教育”、“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比如你可以在游戏或者聊天室里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对体验他人情感起到促进作用。
从多种途径获得成功,培养自信。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获得成功,不仅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环境。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中认为制约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缺乏机遇的占到了总数的30.49%。网络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成功是虚假的,并没有占用实际的资源,特别是在网络的游戏与聊天活动中,青年更能充分体验这种成功的喜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个人所支配的替身所进行的比赛。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甚至重新寻找替身以求获得成功。在网上,成功的相对性与可能性都有力地吸引着尚未成功的青年人。青少年爱幻想,他们在游戏过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强本领的非凡人物去完成“伟大”使命,从而获得心理成就感。一些在学习等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从网络中发现自己胜过他人的一面,从而走出自卑的阴影,提高了自信心。
获取学科知识。找出知识点,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针对一些自己不知道或者上课不知道的内容,通过互联网来巩固知识。 二、负面影响
责任心降低、逃避现实。网络上活动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虚拟性,虚拟空间既为网上行为提供了安全的屏障,也给不正当、不道德的行为披上了虚拟的外衣,从而造成网络社会虚假信息
的泛滥及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由于网络道德体系尚处于建构和规范之中,网络社会本身很难让青少年网民“独善其身、独慎其行”,加上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不足和自律意识的淡薄,就很容易产生网络“自由”、无所、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而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去做的事情,如恶意侮辱,人身攻击,网上“多角恋爱”,“黑客”攻击等行为。在虚拟的现实中青少年缺乏真实情感的体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自我中心,同时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撒谎、欺骗、行为可能使青少年倾向于无端作恶、厌世、自我中心或者。在网上,他觉得能够控制事情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他无法控制的东西,比如学习、考试、或者承受的不公正对待等,在现实中不易改变,但在虚拟世界中可以有这样的控制。
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是一个交往的平台,也是一个交往的屏障。它为人类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没有约束的空间,同时又掩盖了“网络人”的真实身份。
因此,网民的自我系统中至少存在三种自我,即“主观自我”(自我评价中的我)、“网上的我”、“网下的我”。这三个“我”相互交织,相互冲突。“网上的我”英俊潇洒,“网下的我”受人奚落,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在网上,我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在网下,我是每天被教师批评的差学生,我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网络为性格内向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青少年在网络中常会产生这样的追问和困惑:我是谁?我还是原来的我吗?
“网上”和“网下”的自我错位,结果会可能导致自我认同的失败。网络在整合世界的同时,却也有可能在和肢解网民的自我性格结构。
情感问题。通过网络可以扩大人际关系的范围,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引发青少年一系列感情纠葛,如失恋、多角恋爱、肤浅和短暂的友谊丧失等。一晃即逝的情感停留,匆忙的感情投入和情感回应不稳定等还会使青少年产生情感廉价的心理。网上(尤其是聊天室)什么人都有,稍不留神就会“网骂”及身,青少年心理承受力较不成熟,却又好胜,如果和那些“网骂”计较起来就会“肝火上升”,于健康成长不利。
互联网也是一个社会。在这样的虚拟社会中,人都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再加上网络自由度高,没有经验的青少年很难完全理解网友,只能从几句话中猜测对方的情况。一些青少年把握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言行,很容易穿越网友,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是科技发展史上永恒的真理。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网络也具有这种双面性。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趋势。互联网以其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它的负面效应。网络的高度开放性和信息的庞杂性,使得自控能力较弱的青少年无法控制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随着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显现。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手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时效性、影响力、覆盖面等优势,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要注意减少或消除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更好地为青少年服务,引导青少年利用网络学习科学知识、健康娱乐,以健康的人格和心态对待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对孩子的影响是具体的,是双面的。但是,为了避免不良影响的发生,增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能够自律,不被网络所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