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2013/2014第一学期
教学内容 教学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习作8 2课时 教学时间 ⒈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⒉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⒈提供《唐诗三百首》一本。⒉抄写课文中的五句诗。⒊研究结果汇报表一份。 学与教的主要过程 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 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 ⒉开火车背古诗。 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 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 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 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 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 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 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 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 (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 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 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 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 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 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 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 五、撰写研究报告 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教学调整或生成记录 要想研究出这些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呢? 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2013/2014第一学期
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⒊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本次习作内容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实践活动形式,教学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了解自学诗句的一般方法;二是了解研究报告可以写什么。这样的习作形式对学生对我,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在备课时难免心里没有底。 我认真研读了教材中提供的范文《谈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150字,觉得写的还是比较浅显的,层次很分明,便于仿作:首先介绍两句诗出自何朝何代哪位诗人的什么作品,再抄录全诗,接着重点阐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意,体会诗中表现的精神、说明的道理,最后揭示名句对现在人们的启示和激励作用。 我又仔细琢磨了教材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研究内容的五教学反思 组诗句,感到有点难,有的原文篇幅太长,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有的是含义太深,三年级孩子品咂不出其中蕴含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我决定本次研究对象不局限于课本中例句,课外的也行,这样便于学生选择一些容易理解或感兴趣的诗句进行研究,尊重他们的个性表达。 研究古诗句,是否一定要拘泥于理解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呢?能不能再研究点其他方面,让学生觉得不很枯燥,有话可写呢?上指导课时,我做了尝试。在让同学们细致研习教材中的例文,初步掌握写研究报告的一般程序后,我着重组织大家研讨:除了诗意和思想含义,我们还能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呢?同学们的发言五花八门,畅所欲言,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归纳起来如下: 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2013/2014第一学期
可以研究诗句中关键字的意思,比如“沾衣欲湿杏花雨”里的“欲”、“西出阳关无故人”里的“故人”的含义; 可以研究哪些字容易读错、写错; 可以研究朗诵诗句时的节奏、语气、辅助手势等; 可以写一点和作者有关的有趣故事。 我很兴奋,有这么多可供研究的内容,报告会写得干瘪或雷同的担心不复存在。看来,小学生的智慧不容小觑,教师自以为难写的题材或体裁,也许同学们不以为然。 恰好作为配套阅读教材,每人书包里都有我推荐、让家长给孩子购买的《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我先让大家选择自己打算研究的两句古诗,再按照研究内容一致分组。同学们欢呼雀跃,结果全班60人竟然分成了18组,最少的一人一组,最多十三人一组。同学们拿出课前我布置要求自带的工具书和相关资料,三五成群,煞有介事地凑在一起嘀咕、商议、争辩、诵读起来,教室里热闹而不混乱。小家伙们那种自主探究的较真劲儿和快乐劲儿,让我蓦地生出些许感慨:探究性学习真的魅力无穷、潜力无穷啊! 第二节课,我让全班同学继续研究了十分钟左右,然后请了五组代表来汇报交流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代表们侃侃而谈,颇有小小学问家的气质呢。想不到本学期最后一次作文指导课,我会上得如此轻松随意,同学们写得如此流畅自然。 批改完全班习作,近一半人得到了高分。由此可见,阅读课上能研究,习作课也能研究啊。激发了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语文教学自然能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地。 每节课至少安排一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请在此环节的左侧用“☆”标注。教学调整内备 注
容在右侧栏内用红笔记录,并用①、②、③„„这样的序号自然排列。能表达自己研究专题的环节,请在此环节左侧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