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汉字的有关知识和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梳理汉字的方法。
3.了解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汉字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运用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养成自觉正确书写汉字的习惯。
教学设想:
梳理探究部分最能体现新课改精神的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在教学中,既不能忽视不管,也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解,应该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梳理探究的主动性、体验过程的实践性。为此,本篇内容安排学生课前尽量多地准备、查找有关资料(占有资料),初步整合资料,课上与教师一同展示探究成果、分析资料并获得一定的结论,运用有关结论解决语文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了解汉字构成知识,解决语文学习实际中的问题。 学习难点:查找有关文化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通读文本《梳理与探究·优美的汉字》。
2.按照共同爱好原则自由组合成小组(4-8人),确定一个专题,查找、收集有关资料。
3.对所查找资料进行梳理,整理获得的知识或得出初步结论。 课堂展示过程:
1
导入新课:
汉字是世界上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文字。
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这是汉字的声音美;汉字的方方正正、横平竖直是它的字形美;汉字还有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显著特征:表意。
例如:
劣 平时如果用力少.最终就会比别人差.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会比别人差. 选:①走在前面的人,更有选择的余地。②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人。舒:舍予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境界多么令人舒畅。只要不断地舍弃和给予,就会感到舒心和快乐。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汉字,感受它的美。 知识积累: 一、汉字的起源:
一般认为出现在公元前13-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单字4500个,其中认识的约占1/3)。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2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
考古人员在距今45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土文物上发现了“象形字”
在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人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刻画符号(图画)----“象形字”----系统文字(据统计甲骨文中形声字占27.24%)
二、汉字的形体: 1.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1)古汉字阶段:甲骨文----金文----大篆(籀)、六国古文----小篆(形声占87.39%)
形体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使用器物 刻在龟甲、兽骨上 铸在青铜器上 刻在石鼓 可以书写在竹简等器物上 使用朝代 商代后期 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 西周晚期 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 形体特点 象形、字形方向不固定 线条化、平直化趋势 字体规整匀称,字形有所简化,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 (2)隶书楷书阶段: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正楷、真书)(宋代形声超过90%)
3
形体 使用朝代 形体特点 形体扁方,较长横画呈微波起伏,右下斜笔带捺脚 使用连笔,书写快捷,难以辨认 比草书容易辨认,介于草楷之间 隶书 产生于战国晚期,汉代通用 草书 形成于汉代 行书 出现在东汉晚期 楷书 形成于汉魏之际,南北朝至今 形体方正严整,有撇、捺、硬钩,笔画平易圆转 三、汉字的构成:
(1)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 (2)合体字:“会意字”“形声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的表意性由强到弱递减。象形字、指事字直接表意,会意字间接表意,形声字要把意符、声符、口语读音联系起来才表意。
应用:根据意符推究文字的意思,减少错别字。 掌握以下意符所表示的义类:
匚:盛物的器皿 囗:围墙、包围 宀:宫室、房屋 山:山岳 巾:布帛 广(yǎn):宫室 彡:修饰 斤:斧子 欠:张口、出气 殳:打击 毛:毛发 王(玉):玉石
瓦:陶器 田:田地
(竹):竹子
礻(示):鬼神祭祀 穴:洞穴 立:战立 缶:陶器 罒(网):罗网
耂:老人 耒:农事、农具
月(肉);肉、肉体 舟:舟船 阝 右 (邑):城邑 酉:酒、酒坛 门:门户 阝 左 (阜):山陵、台阶 隹:鸟类 页(xié):人头 髟:毛发 常见错别字举例
不胫而走,非“不径而走”
4
[错例]作为医生,他本想从容地面对死神,不径而走的消息,却一下子把他打入了地狱。
[辨析]误解词义致误。“径”义为小路《老子》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此处的径便是荒山野道。“胫”则指下肢从膝盖到脚跟的部位,即通常说的小腿。成语“不胫而走”是固定结构,不宜随意改变,何况“不胫”要比“不径”更有力度。世间没有路可以走出路来,只要迈动双腿,路便在你的脚下。而没有腿却能飞速奔跑,才是令人惊讶的奇迹。“不胫而走”正是以此来形容消息传布的迅速和影响的巨大的。
编纂,非“编篡”
[错例〕编写班子确定以后,立即开展市场调查,在充分把握读者需求以后,才正式进入编篡阶段。
[辨析〕形似致误。“纂”形符为丝.本义指赤色的丝带。凡丝带皆按一定的规则编织而成,由此引申出编排整理的意思。所谓“编纂”,既可指出版意义上的编辑,也可指写作意义上的撰修。篡,音cuàn,形符为古“私”字。《说文》的解释是:“逆而夺取曰篡。”古代多指臣子夺取君主的地位,也可指为了一己之私利、用作伪手段来改动文件或典籍。“纂”是中性词.“篡”是贬义词.在感情色彩上不能混为一谈。
舶来品,非“泊来品”
[错例]就在离车站不远处,有一条小街,一个接一个摊子,摆出来的全是泊来品。
[辨析]误解字义致误。泊、舶,读音均为bó。“舶”从舟,义为大船。旧时从国外进口的物品,多用大船从海上运来,故称舶来品。“泊”从水,本义指浅
5
水,因浅水易停,故“泊”有停靠义,杜甫绝句中便有“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名句。原来仅指停船,在某些方言里也指停车,现“泊车”的说法已呈蔓延之势。泊字的水旁,容易让人联想到海,联想到海上运输,于是“舶来品”误为“泊来品”。
草菅人命,非“草管人命”
[错例〕封建官吏都能做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为一个人民的法官,怎么能够草管人命呢?
[辨析]形近误读致误。菅音jiān,不读guǎn。从草,义为野草。所谓草菅人命,就是把人命看得如同野草一样,任意残杀。语本《大戴礼记?保傅》:“其视杀人若芟草菅然。岂胡亥之性恶哉?”管从竹,义为竹管或竹管制成的物品,也可泛指管状物。“管窥”“管见”是常用的谦词。管、菅二字字形十分相似,但音、义迥然有别。
沉湎,非“沉缅”
[错例]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后来又沉缅于而不能自拔,终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缅,《说文》的解释是:“微丝也。”即最细的丝。由丝的细长引申出遥远义,“缅怀”的意思便是“遥远地思念”。“湎”从水,《说文》的解释是:“沉于酒也。”即通常说的贪杯。由酒引申开去,可泛指一切失去理智的迷恋。“缅”隐约有褒义,“湎”明显有贬义。沉、湎为同义语系,皆含溺于其中的意思。
辐射,非“幅射”
[错例]立足城市,兼顾农村,例句幅射沿海,走向世界——这是会议定下
6
的基本方针。
[辨析] 音同形似致误。两字形符不同:“幅”从巾,本义和布帛有关,指布帛此端到彼端的宽度;“辐”从车,本义和车辆有关,指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圈的直条状物。车毂是车轮中心可以插轴的部分。所谓“辐射”,即像车辐一样,由中心沿着直线向四周伸展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想象一下车轮的结构特点,也许便不会误“辐射”为“幅射”。
鬼鬼祟祟,非“鬼鬼崇崇”
[错例]据小区保安反映.有两个鬼鬼崇崇的家伙,曾到过302室.形迹十分可疑。
[辨析]形似误读致误。祟,音suì,不读ch6ng。“祟”是会意字,从示从出,“示”代表鬼神,所以《说文》的解释是:“祟,神祸也。”古人把天祸称为灾.人祸称为害,神祸称为祟。“祟”是鬼神出来作怪,贻祸人间。“崇”是形声字,其形符为山.本义指高大,由高大又引申出祟敬、崇拜义。鬼、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以可以重叠连用,表达一种不光明正大的行为。
寒暄,非“寒喧”
[错例]一天,英王乔治六世拜访萧伯纳,因兴趣爱好和文化修养不同,两人寒喧之后很快沉默无言。
[辨析]音同形似致误。“寒暄”指一种礼貌行为,即见面时嘘寒问暖的意思。暄、喧二字,声符皆为“宣”,但形符不同。“暄”字从日,字义和热量有关,指温暖;“喧”从口,字义和声音有关,指喧闹。“寒暄”是一正一反两个语素联合构成的词,和“动静”“好歹”“咸淡”的构词方式一样。“寒冷”的寒和“喧闹”的喧,无法搭配。
7
黄粱美梦,非“黄粱美梦”
[错例]同志英明决策,“百万雄师过大江”,粉碎了企图以长江为界的黄梁美梦。
[辨析)形似致误。梁、粱均为形声字,“梁”从木,指桥梁或屋梁; “粱”从米,指谷类中的小米,“黄粱美梦”典出唐沈既济的《枕中记》。卢生枕着道士吕翁的青瓷枕睡觉,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待他一觉醒来时,店家的小米饭还没煮熟呢。后用”黄粱美梦” 指虚幻的空想。“黄梁”是不能用来做饭的。
四、汉字用字现象
古今字:同一个词,先后所用的不同的字,时代在先的叫古字,时代在后的叫今字。古字一字多义,今字表其中某义。
异体字:意义、读音相同,完全可通用。音、义完全同,形不同 假借字:借用一音同或音近的字表示某一意义不同的词。本无其字
本义消失,形义间无联系
通假字:本有其字。仅音相同,假借字有另义。 避讳字:因避君尊长之讳而改易的字。 (一)古今字
1.从词的角度看,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这两个字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先有的叫古字,后造的叫今字,也叫后起字、区别字。
从字的角度看,一个字形原来表示多个义项,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就另造一字分担这个字的某一义项,这两个字在这个义项上是古今字的关系。
2.古今字不是异体字。因为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某一个义项,不能完全替代所有义项。如,“说”——“悦”,“悦”不能表示“说话”的义项,仅表示“说”
8
所表示的“高兴、喜悦”之意。
3.一般说来,今字出现后,古字仍然存在,只是表示的义项减少了。 4.今字产生的方式
(1)以古字作声符,另增形符。如:文——纹; 景——影 (2)改换古字形符:如:赴——讣; 没——殁
(3)完全改换,形体上看不出联系。如:身——娠; 亦——腋 5.古字的多个义项可以通过另造新字的方法来分工,也可以通过改变字音来分工,于是就有了多音字。如:
衣:名词,衣服,读 yī ;动词,穿,读yì. 食:名词,食物,读shí;动词,吃,读sì。
词由单音节逐步向多音节过渡,也是出于区别其意义的需要。如:危,有“高、危、难“几个义项,后来,后面两个引申义分别演变成了危险、危难,(均是同义连文),使其意义更加明确。
(二)异体字 1.为何有异体字
文字不是一人在一时、一地造出来的。由于造字的人不同,造字的方法、造字的材料、构字部件的相对位置不同,就有了异体字。
(1)造字法不同造成的异体字,如: 淚(形声)—泪(会意) 岳(会意)—嶽(形声) 考(形声)—老(会意)
(2)造字材料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声符、意符。如: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