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中国古代史试题汇总及答案

1.史书载:“初,纥风俗 朴厚,君臣之等不甚异,故众志专一,劲健无敌。及有功于唐,唐赐遗(赠也)甚厚。

可汗始自尊大,筑宫殿以居,妇人有粉黛文绣之饰,中国为之虚耗,而虏俗亦坏。”材料正确反映了

A.回纥强大的原因 B.唐文化对回纥的影响深刻 C.回纥衰落的原因 D.唐文化对回纥的破坏严重

2.唐朝后期,吐蕃最西与之为邻的是 A.波斯 B.大秦 C.大食 D.天竺 4.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后,所控制的地区包括 A.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

B.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C.东起大海,西到咸海 D.东起大海,西到阿尔泰山

5.下列少数民族中自己学会制造铁器的是

A.突厥族 B.族 C.回纥族 D.吐蕃族

6.唐朝从内地传入吐蕃的手工业生产技术主要有 ①养蚕 ②铸铁

③酿酒 ④制碾磨 ⑤制瓷 ⑥造纸墨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③④⑥ D.③④⑤⑥

7.唐朝输往朝鲜的货物有 ①丝绸 ②茶叶 ③铁器

④瓷器 ⑤人参 ⑥药材 ⑦书籍 A.①②④⑥⑦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⑦ D.②③④⑥

A.宣州 B.扬州 C.洛阳 D.益州

9.在以下的古代工具中,用于水利灌溉的有 ①耧车 ②水排 ③翻车 ④筒车

8.唐朝时,越州有个商人打算到外地去购进一些纸张和绫锦,下列何地距越州最近,可作为他的第一站?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1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 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12.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中哪一项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10.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A.推广植棉 B.奖励垦荒 C.实行“更名田” D.实行“摊丁入亩”

13.元朝和清朝都设立的省有

①甘肃 ②陕西 ③河北 ④江西 ⑤山西 ⑥山东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⑤⑥

14.下列古代中国名画中,生动反映当时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友好关系的是

A.《洛神赋图》 B.《女史箴图》 C.《清明上河图》 D.《步辇图》

第 1 页

15.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可以说明下列哪一观点?

A.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农民战争调整了生产关系,推动了经济发展 C.统治者调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社会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6.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者获取政权的最典型的途径是

A.通过所控制的藩镇武装 B.通过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力支持 C.利用农民所造成的局面 D.通过控制朝政发动政变的方式

17.李白诗云:“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咏叹的古都在今天的

A.西安 B.南京 C.扬州 D.杭州

18.唐朝文化在科学技术上对西亚和欧洲的影响不可估量,突出表现在

A.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 B.纺织、印刷术、医药等 C.造纸、纺织、印刷术等 D.造纸、火药、造船等

19.下列哪项属于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的特点?

A.顶上刻有姿态不同的美女,凌空飞舞 B.洞窟里雕有佛像、飞天、供养人 C.是我国雕刻艺术的瑰宝 D.洞窟里有很多塑像、壁画

20.吸收唐朝的优良技术,织出精美的朝霞锦、大花鱼牙锦的国家是

A.日本 B.朝鲜 C.印度 D.阿拉伯

21.两税法的最大特点是

A.一年收两次税 B.改用银两收税 C.改变以人丁为主的收税办法 D.可以纳绢代役

22.两税法实行后,影响最深远的作用是

A.调整了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不协调的状况 B.削弱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C.增加了唐朝的赋税收入 D.使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

23.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不再实行,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表明

A.中国的封建制度已经开始进入衰落时期 B.中国古代社会土地和人口的矛盾不断加深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D.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4.下列关于两税法的概念,最确切的是 [ ]

A.是在原赋税之外增设的新收税办法 B.是在一年内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的办法 C.是主要按土地、财产多少进行收税的办法D.是取消人丁税,改收两种实物税的办法

25.唐朝后期实施两税法的直接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均田制破坏 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D.宦官专权

26.中国的“夜市”出现于 [ ]

A.战国时期 B.唐朝时期 C.北宋时期 D.明朝时期

27.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触动了官僚地主的土地B.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

第 2 页

C.增加了的财政收入D.促进了北魏社会封建化的进程

28.范缜指出“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然舍利而无刃,舍刃而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其意图是要说明 [ ]

A.刀刃与锋利的关系 B.鬼神与人的关系C.精神第一,物质第二 D.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29.《齐民要术》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

A.阶级斗争激烈 B.尖锐C.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D.民族融合加强

30.中国古代下列科技成就早于欧洲1000年以上的有: [ ]

①地动仪 ②唐本草的颁布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 ④活字印刷发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1.下列哪项是南朝和北朝的明显不同点? [ ]

A.南方农业发达,北方农业落后B.南方是汉族政权,北方是少数民族的政权 C.南方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D.南朝盛行道教,北朝盛行佛教

32.下列各项中,哪项战役的作用和影响同赤壁之战最相似? [ ]

A.垓下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淝水之战

33.以下对《齐民要术》一书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

A.总结了公元6世纪中期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B.主要反映的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产状况 C.反映了北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D.系统地记载了北方地区兴修水利的方法

34.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了许多“汉化”,这些能够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A.改革由皇帝主持,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吸引 C.孝文帝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D.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35.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 D.北方民族的融合

36.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的政治基础是 [ ]

A.庶族地主 B.自然经济 C.鲜卑贵族 D.士族势力

37.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答案】A

38.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

A.北方统一的实现 B.北方民族的融合C.鲜卑族的封建化 D.阶级矛盾的激化

39.在《江宁府志》中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织选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丝织业发展,从事纺织业的人增加B.清严格手工工场的规模 C.腐朽的封建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40.隋朝末年,走水路从余杭到长安,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 [ ]

①广通渠 ②永济渠 ③通济渠 ④江南河 ⑤白渠 ⑥邗沟 A.②③⑤① B.④③②① C.⑥④①⑤

第 3 页

D.④⑥③①

41.下列各项中,哪项是清朝前期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 [ ]

A.苏州、杭州 B.杭州、扬州C.苏州、广州 D.南京、广州

42.从初唐到盛唐几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唐高宗 ②唐太宗 ③唐高祖 ④唐玄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43.唐朝专设国家史馆,重视官修史书,主要是为了 [ ]

A.保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 B.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 C.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 D.美化唐朝历史以维护封建统治

44.史学界之所以对武则天做出肯定的评价,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B.重用有才能的人 C.重视农业的发展

D.在其统治期间,国力强盛,经济发展

45.我国今在隋唐时期称作 [ ]

A.夷洲 B.琉球 C.流求 D.

46.南朝范缜与竟陵王萧子良的辩论,其本质是 [ ]

A.儒学与佛学的斗争 B.世俗地主与佛教的斗争 C.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 D.人民与封建统治者的斗争

47.隋朝大运河有四段,拥有段数最多的省份是 [ ]

A.浙江 B.江苏 C.陕西 D.河北

48.大运河中哪一段河道的地理位置接近于春秋时期已开通的运河?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9.下列各项中,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重要原因的是 [ ]

A.国家的统治中心逐渐东移 B.适应洛阳商业发展的需要 C.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为北方农民提供运输通道

50.以下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哪一条最确切 [ ]

第 4 页

A.它使平民可以凭才学参与政权

B.隋朝开始实行的、用考试的办法选拔的制度 C.是为了打击士族制度而采取的一项措施 D.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51.下列制度中,属于隋朝开创的有 [ ]

①均田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科举制 ④郡县制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52.北魏解体后,控制江淮以北沿海地区的政权是 [ ]

A.东魏和北齐 B.西魏和北周 C.东魏和北周 D.西魏和北齐

53.下列对古代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三国时丝织业比较发达 B.唐代有全国著名的麻纸产地 C.北宋时丝织水平全国最高 D.明朝时有全国著名的木材市场

54.在戚继光率领明军抗击来自东方的侵略的同时,来自西方的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活动有 [ ]

A.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B.荷兰殖民者侵占 C.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D.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出鸦片

55.下列关于戚继光的评价,正确的是 [ ]

①为扫清倭寇做出重大贡献 ②是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③使明朝从此免除外来威胁 ④其斗争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6.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农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 D.商品经济相对发展

57.“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新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第 5 页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58.以下对“一条鞭法”的解释,最确切的是 [ ]

A.各项赋税统一折合成白银征收 B.以土地和财产为标准征收赋税 C.合并各项赋税徭役分摊于田亩 D.把人丁税折成银两摊入田亩

59.明成祖迁都北京与下列哪项活动具有相同目的? [ ]

A.设东厂、西厂 B.与俺答汗和好 C.八股取士 D.营建长城

60.明朝时我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其本质特征是 [ ]

A.进行商品生产

B.使用手工机械的集中劳动 C.雇佣劳动关系

D.商人投入资金控制手工业生产

61.明朝时农业生产的特点中,哪一项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 ]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 B.水稻种植面积大、产量高 C.外来农产品的引种 D.农业生产技术超过前代

62.明朝后期改用银两收税,其主要影响是 [ ]

A.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B.使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商品化 D.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63.“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能够反映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

A.松江棉纺织品生产超出自给自足的范围 B.松江棉纺织业内部生产分工明确、普遍 C.松江棉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松江已发展为棉纺织业生产中心的城市

.元世祖对汉官汪惟和说:“汝家不与其它汉人比,弓矢不汝禁也,任汝执之。”这说明 [ ]

A.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

B.元朝统治者和汉族地主之间并无根本的矛盾 C.元朝时各族人政治、法律地位高低不同 D.元朝统治者禁止所有汉人掌握武器

65.下列我国古代纺织品中,属于宋元时期的有 [ ]

①敦煌发现的两面都有绘画的薄绢

第 6 页

②马王堆墓出土的彩绘帛画 ③吐鲁番发现的花鸟纹锦 ④松江的“乌泥泾被” ⑤浙江墓中出土的棉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④⑤

66.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实施的先后顺序是:①设置府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④在各地统一驻扎、设置哨所 [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67.下列画家按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顾恺之 ②吴道子 ③张择端 ④赵孟頫 ⑤郑燮 ⑥徐渭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⑥④⑤ D.①②③④⑥⑤

68.清代学者颜元针对当时社会现状,指出“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机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的看法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认识一致 [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69.甘薯传入中国不久,就有一部科技图载了这种作物的特性以及推广的情形,这部图书是 [ ]

A.《农政全书》 B.《日知录》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70.依据《中俄尼布楚条约》 [ ]

A.黑龙江是中俄界河 B.乌苏里江是中国内河 C.外兴安岭完全在中国境内 D.贝加尔湖东岸属于中国

71.清朝前期,下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斗争或措施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设置府 ②抗击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 ③平定噶尔丹叛乱 ④设置驻藏大臣 A.③④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

72.李自成中的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 ]

①控制河南全境和湖北大片地区 ②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③山海关战役 ④建立大顺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第 7 页

C.②①④③ D.①②④③

73.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对这件事评价正确的是 [ ]

A.消灭明朝残余军事力量 B.扑灭最后一支反清武装 C.实现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74.清朝康熙帝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所作的贡献有 [ ]

①设置府 ②设置 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③粉碎噶尔丹的势力 ④设置伊犁将军府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75.下列关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满洲族社会进步 B.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进 D.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76.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 B.封建自然经济渐趋衰落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

77.据史载, 我国古代人口从汉代以来大体在五六千万左右, 清康熙末年只有两三千万, 乾隆五十九年激增至三亿多, 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导致人口激增的重要原因是 [ ]

A.清朝管辖疆域扩大 B.农耕面积大量增加 C.地丁银制在全国执行 D.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78.五代十国局面结束时的皇帝是 [ ]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太宗 D.宋高宗

79.北宋哲学家邵雍在其《无酒吟》中写道:“自从新法行,尝苦樽无酒。每日宾朋至,尽日闲相守。必欲丐于人,交亲自无有。必欲典衣买,焉能得长外。”从上述诗句中反映出邵雍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 [ ]

A.支持新法 B.反对新法 C.参与新法 D.漠不关心

80.我国最早在南海进行科学研究活动是在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1.元朝发展长江口至大沽之间海运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江南农业生产环境优越 B.全国经济重心在江南 C.便于南宋残余势力 D.增加海外贸易收入

82.“靖康之变”所以能够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第 8 页

A.宋钦宗只要求和,不想抗敌,排斥了主战派大臣和各地义军 B.北宋只想依靠军抗金,不发动人民抗金 C.北宋,缺乏训练,没有战斗力 D.金军力量强大,北宋无力抵抗

83.岳飞至今被人们歌颂、受人们尊敬最主要是因为 [ ]

A.他带领的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B.他的抗金活动有利于南宋政权的巩固

C.他的抗金斗争阻止了女真贵族对南宋人民的掠夺 D.他积极支持农民军的斗争

84.一个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人,在经济生活中可以遇到 [ ]

①在东京或山西居住,可以用煤作燃料 ②可以吃到原产美洲的甘薯 ③可以吃到淮河流域生产的占城稻 ④在四川地区经商可以使用纸币

⑤可以在东京的“瓦肆”里看到《窦娥冤》和杂技、武术演出和表演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85.以表现人民生活风俗而著称的画家是 [ ]

A.阎立本 B.吴道子 C.顾恺之 D.张择端

86.北宋采取有利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措施不包括 [ ]

A.推广占城稻 B.设置榷场 C.鼓励垦荒 D.兴修水利

87.下列省份在北宋时期,完全处于北宋辖区之内的是 [ ]

A.甘肃 B.山西 C.云南 D.广东

88.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保证了的财政供给 B.解决了的财政危机 C.使朝廷获得了充足的“岁币” D.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基础

.赵普建议宋太祖对方镇“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对赵普策略的正确解释是 [ ]

A.用钱粮换取节度使交出行政权和军权 B.收回节度使的部分行政权、财权、兵权

第 9 页

C.收回节度使的行政权、财政、兵权

D.给节度使以财权,削弱其行政权,收回兵权

90.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②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③增加了的财政收入 ④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③

91.在元朝统治时期,我国经济有所发展的几个方面是 [ ]

①海外贸易 ②交通运输 ③纺织业 ④纸币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2.黄道婆的棉纺织先进技术学自 [ ]

A.汉族 B.白族 C.黎族 D.高山族

93.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朝的哪一机构 [ ]

A.吏部 B.门下省 C.尚书省 D.中书省

94.蒙古族的发源地也里古纳河东部,在元朝时由何机构直接管辖 [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95.元朝时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其最主要的后果是 [ ]

A.造成尖锐、复杂 B.促成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C.迫使元实行民族分化

D.少数民族大多数不懂农业,造成农业生产的破坏

96.元朝统治者把各族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主要目的是 [ ]

A.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 B.确保蒙古族的社会地位 C.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 D.分化各族人民的团结

97.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是为了 [ ]

A.加强军事防御力量 B.加强对外交往 C.发展北方经济 D.结束北方封建割据

98.元朝的时候,通惠河的起止点是 [ ]

A.杭州到大都 B.东平到临清

第 10 页

C.直沽到大都 D.通州到大都

99.淝水之战、澶州之战、北京保卫战是按照同一标准归类的,下列符合此标准的是 [ ]

A.牧野之战 B.赤壁之战 C.东京保卫战 D.雅克萨之战

100.棉花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始于: [ ]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101.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这种生产关系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 ]

A.商品经济活跃,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 B.全国出现了许多较大的城市 C. 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 D.机户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织机

102.明代科举制与唐代科举制的最大差别是 [ ]

A.考试目的不同 B.考试内容不同 C.考试方法不同 D.考试管理不同

103.中华民族的概念,应是 [ ]

A.民族联合体 B.民族融合体 C.民族共同体 D.民族集合体

104.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 ]

A.战国时秦的统治之下 B.汉武帝设置郡县机构 C.蜀汉政权统治时期 D.南朝江南大开发时期

10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106.商鞅变法禁止弃农经商,当时主要是出于 [ ]

A.兼并战争的需要 B.废除旧贵族的需要 C.奖励军功的需要 D.保护土地私有制的需要

10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 ]

A.奴隶怠工 B.生产工具进步 C.私田开垦增多 D.封建制比奴隶制优越

108.战国七雄中,下列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方位的顺序排列应是 [ ]

A.燕、齐、秦、楚 B.齐、楚、秦、燕

第 11 页

C.燕、齐、楚、秦 D.齐、秦、楚、燕

【答案】B

109.《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里反映的实质是 [ ]

A.春秋时期已使用铁器和牛耕 B.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答案】C

110.战国七雄不断进行战争,而战国经济却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B.诸侯争霸需要 C.重农抑商 D.水利的兴修

【参】A

111.战国时期,下列哪一城市既是冶铁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 ]

A.邯郸 B.临淄 C.大梁 D.郢

【答案】A

112.《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了当时什么人的利益?[ ]

A.新兴地主 B.立功将士 C.富商 D.没落贵族

【答案】D

113.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齐桓公是 [ ]

A.齐国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 B.封建诸侯势力的代表 C.齐国奴隶主贵族的代表 D.豪强地主的代表

【答案】C

114.西周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春秋时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第 12 页

A.西周分封制的必然结果 B.井田制的瓦解 C.诸侯国实力超过了周王室 D.春秋五霸战乱局面

【答案】C

115.齐桓公联合诸侯,讨伐不向周王进贡的楚国是为了 [ ]

A.与楚国争夺霸主地位 B.树立自己的威信 C.维护周王的尊严 D.使楚国履行诸侯的义务

【答案】A

116.下列现象最能体现春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周王室势力衰微 B.铁器牛耕用于农业生产 C.公田转化为私田 D.少数民族进攻华夏小国

【答案】C

117.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就其性质而言,是 [ ]

A.促进民族融合的战争 B.推进祖国统一的战争 C.推翻周王朝的战争 D.奴隶主的掠夺战争

【答案】D

118.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成就突出,主要是由于 [ ]

A.统治者重视科学技术 B.生产发展的需要

C.原始迷信需要破除 D.唯物主义思想需要科学证明

【解答】B

119.史载,秦在兼并统一战争中,采取“远交而近攻”策略,符合这一策略的秦灭六国的顺序应是 [ ]

A.齐、楚、韩、魏、赵、燕 B.燕、齐、楚、韩、魏、赵 C.楚、齐、燕、赵、魏、韩 D.韩、赵、魏、楚、燕、齐

【答案】D

120.北朝起止时间是 [ ]

A.386年至581年 B.439年至581年 C.439年至5年 D.420年至5年

第 13 页

解析 B

121.秦灭六国的第一个国家是 [ ]

A.韩国 B.赵国 C.魏国 D.楚国

【答案】A

122.“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兼士之言若此……”应是谁的思想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D

123.百家争鸣中下列政治主张,在中国封建社会无法实现的是 [ ]

A.兼爱 B.非攻 C.仁政 D.法治

解析:A

12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秦国封建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军功 C.重农抑商 D.建立县制

【答案】A

125.《史记》中写道:“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连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的材料说明 [ ]

A.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B.孔子只是依仗权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C.孔子得到了各诸侯国国君的尊重和礼遇 D.有财力的富商能够操纵诸侯国的行政大权

【答案】A

12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这一思想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 ]

A.儒家实行仁政的思想 B.墨家主张节约的思想 C.道家消极倒退的思想 D.法家实行法制的思想

第 14 页

【答案】C

127.《吕氏春秋》中“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 ]

A.先王之法不可变 B.时代变了,法不能变 C.时代变了,先王之法仍然存在

D.法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D

128.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他表达了小生产者 [ ]

A.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政权 B.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C.要求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D.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答案】D

129.以下各项,对商鞅变法所造成的结果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确立了私有土地的法律地位 B.建立起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C.促进了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D.建立了取代分封制的行政区制度

【答案】B

130.下列哪些书籍不属于秦始皇焚书的范围? [ ]

①秦国的历史书 ②民间收藏的诗书 ③诸子百家书 ④医书 ⑤卜筮和种植的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⑤

【解析】C

131.下列关于半坡氏族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相同之处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普遍使用新石器 B.按血缘关系组成集团 C.从事农业和畜牧业 D.按才德民主推选首领

第 15 页

【答案】D

13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对上述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 ]

①世袭成为一种礼制 ②奴隶制度确立

③虽有伦理道德上的沦丧感却又表明了历史的进步 ④奴隶制度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A

133.下列关于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状况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种植粟和蔬菜 B.饲养家禽、家畜 C.纺麻织布 D.建筑木结构房屋

【答案】D

134.下列古代文化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有①元谋人 ②蓝田人 ③北京人 ④半坡遗址 [ ]

A.①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135.下列文化遗址中,哪项能反映出我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历史全貌? [ ]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氏族 C.半坡氏族 D.大汶口文化

【答案】D

136.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有 [ ]

① 采取磨制和钻孔技术制造石器、骨器 ②使用弓箭 ③懂得人工取火 ④ 按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集团 ⑤开始使用简单语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第 16 页

137.对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

A.生产力推动下的社会进步 B.标志着原始部落首领转变为奴隶主 C.公有制被私有制代替的历史倒退

D.由文明的无产阶级社会进入野蛮的阶级社会

【解析】A

138.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解析】A

139.导致原始社会晚期私有制财产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 B.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 C.氏族首领权力的扩大 D.部落战争中奴隶的产生

【答案】A

140.可以全面反映氏族公社时期发展状况的原始人类遗址在 [ ]

A.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B.山东泰安大汶口 C.陕西西安半坡村 D.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答案】B

141.下列关于我国原始社会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京人过着群居的生活 B.山顶洞人过着定居的生活

C.半坡人处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D.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处在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答案】B

142.《韩非子·五蠹》:“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此处“中古之世”是指 [ ]

A.原始人群时期 B.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C.父系氏族公社早期 D.父系氏族公社晚期

第 17 页

【答案】D

143.春秋后期,生产力的提高表现在 [ ]

①铁器在农业上使用 ②开始用牛耕地

③井田制逐渐瓦解 ④新剥削方式提高劳动者兴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144.《孟子·告子》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此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周初的分封制 B.周王室对诸侯失控 C.春秋时诸侯争霸 D.齐桓公称霸

【答案】A

145.《吕氏春秋》中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当时 [ ]

A.生产工具进步 B.私田开垦增多 C.奴隶厌恶井田 D.封建制度优越

【答案】D

146.下列关于晋国的陈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 ]

A.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 B.都城位于今山西境内 C.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D.春秋末年为韩赵魏三国

【答案】D

147.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在 [ ]

A.“天下为家”局面出现后 B.“殉葬”、“人牲”盛行时 C.分封制发展时期 D.“尊王攘夷”口号提出后

【答案】C

148.周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

A.巩固西周国家政权 B.消灭商朝残余势力

第 18 页

C.保障西周国家兵源 D.向诸侯国征收财物

【答案】A

149.牧野之战与“国人” [ ]

A.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 B.都是民主对的胜利 C.都是反抗的奴隶 D.都体现了奴隶的反抗性

【答案】D

150.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时日曷(何时)丧,予与汝皆亡”诅咒的暴君是 [ ]

A.夏桀 B.商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A

151.西周的奴隶制比殷商更为发达。是因为西周 [ ]

A.疆域更加辽阔

B.供作“人牲”和“殉葬”的奴隶人数大量增加 C.手工业作坊全用奴隶劳动 D.曾经建立“共和”政权

【答案】C

152.现在已知我国最早关于日食、月食的记录,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答案】B

153.从夏、商两朝的灭亡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教训是国君应该 [ ]

A.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B.加强国防,充实武备 C.重视教育,奖励发展 D.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答案】D

154.对于“甲骨文”的下列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它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

第 19 页

B.它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C.它演变为今天的汉字 D.它是一部商王朝的信史

【答案】B

155.我们从商代甲骨文中可以看到 [ ]

A.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确切纪年 B.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C.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 D.关于划分节气的最早记载

【答案】B

156.古老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 [ ]

A.黄帝炎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C.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活动 D.中华民族已经完全形成

【答案】C

157.西域都护的最初设置是在 [ ]

A.西汉前期 B.汉武帝在位时期 C.西汉中后期 D.东汉前期

【答案】C

158.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他的最大贡献在于 [ ]

A.开创了中医传统的“四诊法” B.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最早提出了病理学说 D.最早采用分科治病的方法

【答案】B

159.《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 [ ]

A.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B.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C.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D.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第 20 页

【答案】C

160.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 [ ]

A.加强思想控制 B.促进学术繁荣 C.与科举制配套 D.推行儒学教育

【答案】A

161.汉朝时受到广泛喜爱的活动是 [ ]

A.蹴鞠 B.角 C.击剑 D.秋千

【答案】A

162.“平城之下祸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变弓驽”,这次事件发生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答案】D

163.赤壁之战打败曹操的决定因素是 [ ]

A.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的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答案】C

1.西汉初年匈奴南下打到最南边的位置是现在的 [ ]

A.山西大同西南 B.河南洛阳东北 C.山西太原西南 D.陕西西安东南

【答案】C

165.下列最能证明西汉时期中国对西亚和欧洲的丝绸贸易相当兴盛的是 [ ]

A.张骞通西域后,沟通了西亚和欧洲的商贸关系

B.近年来,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许多西汉时期的丝织品 C.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华

D.古时候,西亚和欧洲国家的人民十分喜爱中国的丝织品

【答案】B

166.秦始皇大量迁移人口到边远地区,这些边远地区是 [ ]

第 21 页

①河套一带的北方地区 ②辽东一带的北方地区 ③珠江流域的南方地区 ④东南沿海的南方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167.东汉末年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历史根源是 [ ]

A.王国问题的发展 B.宦官和外戚交替执政 C.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D.黄巾大的结果

【答案】C

168.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农民瓦解东汉政权 B.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 C.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D.民族之间的战争

【答案】C

169.下列关于黄巾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B.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 C.是一次利用宗教为外衣的农民 D.是一次沉重打击封建政权的农民

【答案】A

170.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应是 [ ]

①大秦王安敦遣使来中国 ②东汉皇帝赐给“汉委奴国王”金印 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A.③④①②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

【答案】D

171.淝水之战的结果说明 [ ]

A.东晋国力强盛 B.前秦统治 C.东晋能征善战 D.统一的历史条件不成熟

第 22 页

【答案】D

17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时,统治中国南方的是南朝的 [ ]

A.宋 B.齐 C.梁 D.陈

【答案】A

173.南北朝开始于 [ ]

A.拓跋建立北魏 B.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东晋建立 D.刘裕建宋

【答案】D

174.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历史因素是: [ ]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恢复北方经济,安定北魏统治的需要 D.结束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答案】A

175.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是为了 [ ]

A.解决汉末以来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保证北魏的财政收入 D.促进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答案】C

176.从三国后期到西晋,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因素是 [ ]

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打破了南北均势 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的豪强地主势力 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主义的集权制度

【答案】A

177.发明家马钧制造了翻车,其主要用于 [ ]

A.运输 B.播种 C.灌溉 D.鼓风

第 23 页

【答案】C

178.祖逖北伐时,北方地区正处于 [ ]

A.十六国时期 B.北魏统治时期 C.苻坚统治时期 D.东魏和西魏并立

【答案】A

179.西晋灭亡后,各族在北方和西南先后建立了十六个主要国家,其中建立国家最少的民族是 [ ]

A.匈奴族和羯族 B.鲜卑族和羌族 C.羯族和羌族 D.氐族和汉族

【答案】C

180.东晋的都城建在 [ ]

A.建业 B.建康 C.洛阳 D.临安

【答案】B

181.316年灭亡西晋的政权是 [ ]

A.前秦 B.后秦 C.汉 D.成汉

【答案】C

182.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 ]

A.魏、蜀、吴 B.蜀、魏、吴 C.吴、蜀、魏 D.蜀、吴、魏

【答案】B

183.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吏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 ]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楚汉战争的性质

【答案】C

184.西汉的主父偃曾建议皇帝:“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施德,必稍自弱矣。”

第 24 页

这表明他提出此建议的真实目的是[ ]

A.主张推行分封制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剥夺诸侯王的直属领地 D.施恩于诸侯子弟收买人心

【答案】C

185.西汉发行的五铢钱是 [ ]

A.记重量 B.记价值 C.记年号 D.记国号

【答案】A

186.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 [ ]

A.机构不同 B.地方制度不同 C.皇帝权力不同 D.根本目的不同

【答案】B

187.王莽改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官僚和大地主反对 B.无地农民不满

C.封建生产关系决定了土地兼并问题不能解决 D.不许土地买卖,违背历史发展

【答案】D

188.汉高祖五年诏曰:“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对这道命令的解释最准确的是 [ ]

A.所有的奴婢恢复其平民身份

B.原来的平民因饥饿而成为奴婢的人恢复平民身份 C.因饥饿卖身作奴隶的人释放为平民

D.因饥饿自己将自己卖为奴婢的人,不得为平民

【答案】C

1.秦始皇下令“焚书”反映出的实质是 [ ]

A.秦始皇个性极其暴虐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 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

第 25 页

【答案】D

190.“(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皇帝此举的意图是 [ ]

A.施恩于诸侯子弟

B.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 C.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 D.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答案】D

191.西汉纺织技术的重要进步表现在 [ ]

A.丝织物的品种增多 B.在织物上直接织出花纹 C.织出绚丽动人的花鸟纹锦 D.用百鸟羽毛织成毛裙

【答案】B

192.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工程中,连接泾水和渭水的是 [ ]

A.六辅渠 B.郑国渠 C.通济渠 D.白渠

【答案】D

193.下列关于秦汉时期关中水利工程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主要集中在泾水、渭水和洛水流域 B.大多出于战争的需要修建的 C.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继续发挥作用 D.新开凿的有六辅渠和白渠

【答案】B

194.西汉建立后,汉高祖“惩戒亡秦孤立之败”,采取的措施是 [ ]

A.实行休养生息 B.铲除异姓王侯 C.分封同姓王 D.铲除王国

【答案】C

195.秦朝在越族地区设立了①南海郡 ②象郡 ③桂林郡。从东到西排列,其顺序应为 [ ]

A.①②③ B.③①②

第 26 页

C.①③② D.②①③

【答案】C

196.西汉初年,大臣陆贾在评论秦的统治时说:“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这段话最根本的含义是 [ ]

A.严刑酷法不能保证统治的安定 B.减省政事清静无为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C.秦朝养兵太多反而招致灭亡 D.秦朝法网严密却不能阻止民间的反抗

【答案】B

19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爆发于 [ ]

A.公元前3世纪初 B.公元前3世纪末 C.公元前2世纪初 D.公元前2世纪末

【答案】B

198.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背景有 ①土地兼并严重②徭役赋税沉重③刑法严酷④政治,宦官专权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199.“诸侯或欲推私恩分子弟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上文中的“朕”是 [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答案】D

200.汉高祖采取的措施中,有利于扩大西汉统治阶层力量的是 [ ]

A.兵皆罢归家

B.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

C.民以饥荒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 D.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第 27 页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20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中叶以来,法制隳弛,田亩之在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法尽废,则向之所谓输庸调者多无田之人矣。 《通考》

材料二:(唐肃宗时) (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不分本地土著和外地迁来的农户),以见(现)居为薄;人无丁中(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以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果利之。自是人不土断(以土地定户籍)而地著(依靠土地务农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轻重之权,始归朝廷矣。

《新唐书·所炎传》

材料三:两税之立,则异于斯(旧的赋税制度)。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丁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曾不悟资产之中,事情不一。有藏于襟怀囊箧者物虽贵而人莫能窥;有积于场圃仓,直(值)虽轻而众以为富;有流通蕃息之货,数虽寡而计日收赢;有庐舍器用之资,价虽高而终岁无利。……由是务轻费而乐转徙者,恒脱徭税;敦本业而树居产者,每困于征求。…… ……

定税之数,皆计缗钱;纳税之时,多配绫绢。往者纳绢一匹当钱三千二三百文,今者纳绢一匹当钱一千五六百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 《陆宣公奏议》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两税法实行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字150字左右,超过180字要扣分

【答案】

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实行,国家收入减少。 特点:以资产多少作为征税标准。

作用: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而使的收入增加;遏制了官吏的盘剥。

弊端:出现商业与农业负担不均的现象;物价下跌,导致人民负担加重。两税法并没有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20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削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引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 28 页

材料2: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爵。 --引自《汉书》

材料3: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亡,乃定制以子弟二十一人,又以功臣一十四人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中书舍人马周又上书……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4:高祖、太宗之制,……兵者,将之事也,使得以用,而得以有之,及其晚也,土地之广,人民之众,城池之固,器甲之利,举而予之……。方镇之患始也。各专其地而自世,继则迫于利害之谋,故喜则边衡(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又其甚则而王室。唐自中叶以后,收功弥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于此,可不戒哉! --引自《新唐书·方镇表序》 回答:

① 比较材料1李斯和材料3太宗对分封制认识的差异,太宗是否坚持了这一观点?试用材料3加以说明。

② 比较材料2与材料3,他们对秦亡原因的认识是否相同?他们的认识与客观事实是否一致?试简单说明之。

③ 材料4反映的是什么历史现象?它的产生是否与材料3有直接的联系?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④ 综合材料1、2、3,他们讨论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什么?

解析

① 李斯认为周分封制造成了诸侯纷争,天下大乱;而唐太宗则认为周分封制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统治。唐太宗没有坚持这一观点,他“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说明他也认识到了分封制的弊端。 ②相同。他们的认识和客观事实不一致。秦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实行,并非由于没有实行分封。 ③藩镇割据。没有。封建经济的性和地主阶级政治上的割据性。 ④为了维护自己的长久的统治。历史的经验教训。

20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摘自杜牧《题乌江亭》

材料二: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摘自王安石《乌江亭》

材料三: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摘自张耒《项羽》

材料四:乌江亭长劝项羽东渡乌江时,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摘自《史记》

材料一、二、三中的三位文学家对项羽流露出了怎样共同的思想感情?项羽失败是因为他所说的

第 29 页

“天之亡我”吗?请分析一下项羽失败和刘邦胜利的原因。

【解析】

① 上述三人对项羽都怀着惋惜和敬佩之情。

② 项羽失败不是由于他自己所说的“天之亡我”。项羽失败是由于他骄傲,刚愎自用,不善于用人;行为残暴,失去民心;大封诸侯,想把中国倒退到割据分封的旧时代,违背了历史潮流。 ③ 刘邦注意收揽民心,重用人才,有富饶的关中作根据地,注意农业生产。④ 综上所述,项败刘胜是必然的。 [评分说明]

① 对材料理解正确,表述恰如其分,条理清楚,语句通顺者,可给10~12分。 ② 对材料理解基本正确,分析评述不够完善,表达尚通顺者,可给5~9分。 ③ 对材料理解有错误,要点缺漏较多,语句欠通顺者,给0~4分。

20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上(明宣宗)罢朝,谕朝臣:“贪污奈何?”杨士奇对曰:“贪风始永乐(明成祖年号)末,今更甚”。上问“何如?”对曰:“太宗(明成祖)自十五六年,数疾不视朝,尾从之臣,请托贿赂,公行无忌。”杨荣曰:“当是时,唯方宪(人名)有贪名”。上顾杨荣曰:“今日贪者谁甚?”对曰:“莫甚刘观”。士奇曰:“风(观民风,正吏治的机构)宪所以肃百僚。宪长如此,则不肖御史皆效之。御史奉巡四方,则不肖有司皆效之”。上叹息曰:“除恶为本,顾刘观去,谁代观者?”士奇曰:“通政使顾佐廉公有威。”荣曰:“佐为京尹,能禁防下吏,政清弊革。”上喜曰:“顾佐乃能如是!” --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28

材料2:山东抚按劾昌邑知县也鸣凤贪贿,上怒甚,欲遣逮张居正曰:“贪人固当尽治,但故事(按惯例)俱下台(御史台)讯。”上曰:“然。鸣凤之婪,乃出进士乎?”居正曰:“此人唯恃进士,故尔恣肆,若乙科明经(考入国子监的生员)尚有畏忌,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上深然之。

--引自《明史纪事本末》卷61 回答:

①从这两段材料中看出明代官场严重的贪污方式主要是什么?材料1、2所提到的贪官刘观和孙鸣凤的官职和地位有何不同?

②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永乐年间形成的贪污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孙鸣凤贪贿的原因是什么?

③材料1中杨士奇认为刘观的做法有何危害?

④材料2中张居正认为“明经”对贪污有“畏忌”的原因是什么?

⑤这两则材料分析的封建官吏贪污的原因是否触及了问题的实质?为什么?

【答案】

第 30 页

①接受贿赂。刘观是掌管全国社会风气和监察官僚的最高长官,孙鸣凤则是一个县的地方官。 ②明成祖有病不能理政。进士出身。 ③上行下效影响全国。 ④乙科明经地位比进士低。

⑤没有,实质是封建统治本身的造成的。

20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保机,异不知其何部人也,为人多智勇而善骑射。是时刘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机乘间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依唐州县置城以居之。……汉城在炭山东南滦河上,有盐铁之利,乃后魏滑盐县也。其地可植五谷,阿保机率汉人耕种,为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汉人安之,不复思归。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

材料二:至阿保机,稍并服旁诸小国,而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 《新五代史》

材料三: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诚有帝王之盛制,亦以招徕中国之人也。 《辽史·百官志》

材料四:北朝(辽朝)之政,宽契丹,虐燕人(汉人),盖已久矣。然臣等访闻山前诸州祗候公人(衙门中的低线衙役),止是小民争斗杀伤之狱则有此弊,至于燕人强家富族,似不至如此。契丹之人,每冬月多避寒于燕地牧放住坐,亦止在天荒地上,不敢侵犯税土。兼赋役颇轻,汉 人易于供应。……若其朝廷郡县,盖粗有法度,上下维持,未有离析之势也。 苏辙《栾城集》卷41

根据以上材料,把辽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和作用逐条概括列出(不得摘抄原句),并简单评价。

【答案】

:建城池屋舍,发展农业; 用中原的制度管理辖区内的汉人; 使契丹人不能随意侵犯汉人的利益; 汉人的赋税徭役较轻; 任用汉人,注意吸收汉文化。

作用:使契丹辖区的汉人生活较安定,契丹的统治稳定。

评价:这些有益于民族间的融合,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06.阅读下列材料:

第 31 页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直(连日值班)者多虑漏泄军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军国大计,罔不总览,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引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三 军机处“直(通值)庐初仅板屋数间……(属员)直舍仅屋一间半”。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四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引自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特点、职能演变过程、性质及其影响。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50字左右,不得超过180字

【答案】

评述内容应包括:

①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 ②特点:保密性强,机构精干,办事效率高。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 ④性质:军机大臣只能传达皇帝旨意给部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是皇帝行使权力的机要部门。

⑤影响:使皇权、主义集权制进一步强化。

207.以下材料搞自1366年朱元璋发布的讨张士诚檄文

材料1:有元之末,主居深宫,臣操威柄,官以贿成……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十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戮杀士夫。荼毒生灵,千端万状。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乡军为号,或以孤兵自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

材料2:予本濠梁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

材料3: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为前主,依额纳粮,余无科取,使汝等求保乡里,以全室家。此兴师之故也,敢有千百相聚,抗拒王师者,即移兵剿灭,…… 回答:

①材料1中的“愚民”、“有志之士”各指什么人?

②依据材料1、2,说明朱元璋面对元末“天下土崩瓦解”而“引兵渡江”的原因。 ③材料3表明朱元璋“引兵渡江”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第 32 页

④联系朱元璋的出身,根据上述材料指出朱元璋阶级属性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答案】

①农民;地主阶级。

②农民(红巾军)“不能成事”;元朝统治难以挽救。 ③重建封建统治秩序。

④由佃农变成地主阶级代言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农民战争往往变成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

20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杭州……桑麻遍野,茧丝绵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币(帛)者,必走浙之东也。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摘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三: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摘自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材料四:毅庵祖,家道中微,以沽酒为业。……因罢沽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币(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当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户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摘自张瀚《松窗梦语》 请回答:

①指出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什么时期的现象?材料一反映的杭州的特点是什么? ②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末”、“本”分别指什么?反映作者什么样的思想? ③材料三中“游手趁食者”指什么人?

④材料四中所述家业是什么性质?“商贾”与“家业大饶”实质是一种什么关系?

【答案】

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纺织业发达,是全国丝织商品交易中心。

②“末”指工商业,“本”指农业。反映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③雇拥劳动者。

④早期资本家。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 33 页

三、问答题

209.唐太宗说:“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八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以上史料探讨的中心问题是什么?唐太宗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是什么?请结合史实说明。你对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有何看法?

【答案】

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少数民族问题。

基本:“治安中国”,只要中原汉族王朝安定强大,周边少数民族就会服从管辖。“绥之以德”,对少数民族也要以德服人,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

重要史实: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致使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因此,周边少数民族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唐领导。 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在打败突厥后,在其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作都督。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结婚,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蕃联系。唐初,唐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唐太宗对汉武帝的评价不完全正确。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尽管长期用兵耗费国力,但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西汉北部边郡得以安定,保障了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发展。

210.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发展各有何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各有哪些?

【答案】

北方: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五代末期由于周世宗改革,中原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从此,逐渐失去其先进地位。

②兴起于辽河上游的契丹族,由于与中原地区的交流;中原汉族躲避战乱迁入契丹境内,带去先进技术和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人,学习汉族封建制度等原因,契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逐步开始封建化。

南方:①由于政局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生产;许多中原人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等原因,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②特点:十国时期南方经济逐渐开始超过北方,各国均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较快,商业繁荣,商业贸易收入成为主要财政来源。

211.唐朝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了一批大的商业城市和港口,试说明其原因、现象及影响。

【答案】

唐朝以后,中国的政治中心向东、向南偏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沟通了南方和北方的经济。江南地区有几次大发展

第 34 页

时期,特别是三国、南朝、宋代等几个时期,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同江南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

南宋以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之出现大港口。 明朝,由于农业、手工业产品的丰富,商业随之发达起来。

明朝出现了纺织、木材、茶叶等集散地和商业中心,也出现了广州、泉 州、福州等对外贸易的大港口。

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于江南的。

212.试比较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异同。

【答案】

(1)不同点

① 背景不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不同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官渡之战是200年中国北方两大军事集团,即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赤壁之战是208年北方的曹操与南方的刘备、孙权之间的战争。而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前秦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之间的战争。 ② 战术运用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数精兵插入敌后,焚毁袁绍全部军粮,乘袁绍军心大乱之机出击破敌。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利用火攻破敌。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利用秦军不得人心的弱点,诱其稍退而乱,“引兵渡水击之”破敌。

③ 结果不同: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胜,此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淝水之战,东晋胜利,此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和混战状态。 (2)相同点

① 特点相同:都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② 性质相同: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都是为了争夺统治权。

213.结合史实比较汉高祖与明太祖政治、经济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原因,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

相似点:汉高祖和明太祖在经济上都采取了比较宽舒的。汉高祖恢复因战争逃亡的人家原有田宅,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明太祖下令农民垦荒归开荒者所有,免除三年徭役和赋税。汉高祖让士兵复员生产,明太祖让屯田自给。这些都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采取措施的原因也是相似的。即在农民战争的打击后,统治者为了恢复社会经济,稳定统治秩序,就必须采取一些有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不同点:汉高祖采取了分封同姓王国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明太祖取消了宰相和行省,建立锦衣卫,强化了主义集权。其原因:汉高祖处于封建社会形成的初期,还没有更多的历史经验可供借鉴,而明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后期,加强君主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必然采取的方式。

第 35 页

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农民推翻旧王朝后,新的封建统治者必然要在各个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其封建统治,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任何措施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反映。

214.试分析“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及对当时产生的相同影响。

【参】

“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当时的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及时调整了统治,注意用人纳谏。由于二者都处于政权建立初期,经济急需恢复,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

“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都带来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政权,维护了统一,同时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边疆稳定,并有力量开拓对外交流。“文景之治”与“贞观之治”同时带来了文化的发展。

2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哪些社会发展趋势?结合史实说明这些趋势产生的原因。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说明政治、经济发展趋势之间关系。

【答案】

①政治上出现了从到统一的发展趋势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发展趋势;经济上出现了封建经济取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趋势。

②春秋战国时期, 长期的争霸战争使弱国被兼并, 到战国时形成七个主要诸侯国, 统一在局部地区形成;人民遭受战争灾难严重,厌恶混战,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变法成为最强大国家,具备了统一的力量,因此统一成为历史趋势。铁器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私田大量产生,为了获得更多收益,一些贵族采取新剥削方式,允许劳动者保留部分产品,从而形成封建剥削方式,旧式奴隶剥削随井田制瓦解而逐渐消失,因此封建经济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新兴地主随着自身经济势力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变法是这些要求的体现;经过变法,各国确立封建制,所以说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 ③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经济的发展,使封建经济基础形成;封建制经济的代表新兴地主通过变法方式确立了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体现了这一理论。

216.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注:众建,增加多建>诸侯而少<注:少,削弱>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天下之势方病大(同肿)一胫(即大腿)之大几如腰, 一指之大几如股(即小腿)……失今不治, 必为锢疾, 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贾谊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什么建议?

试述贾谊提出这个建议的历史背景,并评价这一建议,分析其对汉武帝统治的影响。

【答案】

第 36 页

贾谊的建议是:众建诸候而少其力。这个建议提出的历史背景是:①汉朝实行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实现了“文景之治”局面。②刘邦曾分封一些同姓的子弟作王,受封诸候权力很大。诸候力量发展,严重地影响政权的巩固。

评价:①此建议切中时弊,不失为解决王国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因王国问题不仅危及集权,也影响了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休养生息。贾谊提出这个建议是符合人民愿望,顺应了历史潮流,对王国问题的解决起了一定作用。但各王国同的斗争只是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的斗争。贾谊建议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汉王朝政权的统治,其建议的实施只能起到削弱王国力量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王国问题。

产生的重大影响:①实行“推恩令”,把王国分成若干小诸候国,直属的领地小了后,各王国再无力量与政权对抗。促使汉武帝后来解决了王国问题,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实现了大一统。

第 3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