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
在学术界,盈余管理早期一般被理解为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猎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对于这个定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特殊的留意: 1.把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领域,而把管理睬计报告以及那些意在或转变公认会计原则的活动(如游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排解在其商量之外。这样考虑的主要缘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便于商量。假如将盈余管理仅限于对外报告领域,在现行的公认会计原则和应计制下商量“干预”问题,则可以把对盈余管理的讨论简化很多。二是在1990年以前,会计理论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以对外财务报告为主。尽管当时人们就留意到酬劳方案(compensation schemes)和部门经理的私人信息是激励对内部管理睬计报告进行操纵的潜在因素,但很可能是由于资料难得,这一领域的讨论成果比较少见。那一阶段比较多见的讨论成果是盈余管理的技术,应计制下的会计、会计选择与股票回报的关系等。难怪戴维森等人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专辟一节商量“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问题,并给盈余管理下了一个更加详细而狭义的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足水平而实行有打算行动步骤的过程。 2.在这个定义中,提出了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猎取某些私人利益(private gain)。这里所说的猎取某些私人利益是与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中立性运作(neutral operation)相对立的。由于,现代财
第 1 页
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中立性原则以及由此而来的财务报告的不偏不倚。盈余管理实质上是背离了中立性原则,由此造成对外财务报告有所偏重、有所倚靠。盈余管理的动身点在局部利益、部分利益或某些人的利益,它无疑会损害公众利益。
3.在定义盈余管理时,并没有倚赖某一特定的盈利概念,而是基于会计数据作为是信息的观点进行商量的。在这个定义中,盈余管理在会计系统内,经理可以透过在公认会计原则范围内的会计方法选择和将某些给定的方法用特殊的方式加以运用(如转变折旧资产的服务年限)来掌握盈利。但事实上,盈余管理可以存在于对外披露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可以采纳多种多样的形式。例如,融资决策、投资或生产决策(如研发费和广告费投放百分比确实定、生产线的增减、收购另一家公司)等都会影响企业某一期间的盈利。这些因素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可看成是“实际的”盈余管理。
传统上,人们认为盈余管理是与经济收益(有时也叫真实收益)有关的一个概念。在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下,有一些数据(譬如经济收益)被盈余管理有意地歪曲了。经济收益之所以会被歪曲而成为会计的报告收益,除了盈余管理外,另一个影响因素是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应计制会计和公认会计原则也将导致会计数据与真实收益有偏差。当然,经济收益只有在肯定的条件下才能有意义地加以定义,在现实的报告系统中是见不到的。一般说来,经济收益是看不见的。即使如此,在经济收益观下,人们还是要把看不见的真实收益作为衡量偏差的基准。
第 2 页
我们认为以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在信息观下,盈利仅仅是很多用作决策和推断的信号中的一个。信息观意味着会计数据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information content)这一统计特性。盈余管理的信息观还假定公司经理拥有私人信息。在一套既定的托付代理契约下,公司经理不仅可以就会计程序作出选择,而且还可以据此程序作出不同的估量。但在信息观下,人们并不需要作为真实价值的盈利概念,与真实收益基准有关的计量偏差问题也不复存在。数据的真实价值在经济收益观下至关重要,但在信息现下则不再是第一位的属性了。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熟悉和的深化,特殊是同时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看待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应当有一个更加全面和精确的概念。依据以上,我们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转变财务报告时作出推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二、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对盈余管理基本特征的讨论有助于把握盈余管理讨论的和框架。依据前面的商量,盈余管理的基本特性包括:
1.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削减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转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中的报告盈利,而不是企业的实际盈利。会计的选择、
第 3 页
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量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掌握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
2.盈余管理必定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这里所说的经济收益与上段提到的企业实际盈利并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尽管人们并不知道企业到底有多大的经济收益,但盈余管理最终还是离不开经济收益这一基准。更何况在盈余管理讨论中,人们已开头查找某些指标如现金流量等并试图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反映经济收益。应当留意到,无论是盈余管理在企业的实践还是盈余管理的讨论都特别关怀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盈余管理所瞄准的方向正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关于盈余管理的“经济收益观”与“信息观”的地位和重要性,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考虑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就会多一些,其“信息观”的重要地位也更加明显些;相反,欠发达证券市场环境下的盈余管理,人们则简单拘泥于会计报告收益与经济收益或其它法规确定的收益之间的偏差,其“经济收益观”的地位相应地更为突出。 3.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从现有的讨论不难发觉,在盈余管理的每一幕“戏剧”中唱主角的无非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无论是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量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还是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掌握,最终的确定权都在他们手中。当然会计人员也加入其中,但应看作是配角。在这里,可以明确企业管理当局对盈余管理应当承当的责任。
第 4 页
4.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量。此外,时间特殊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对象之一。在讨论盈余管理时,我们必需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观念。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量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掌握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人们所说的盈余管理,最终也就是在会计数据上作文章。
5.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特别冗杂。所谓明确是指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猎取私人利益,这点是可以充分加以确定的。盈余管理是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相冲突的。我们也应留意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又特别冗杂。
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里的状况比较冗杂。上面提到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照看的私人利益较多的情形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股权以及晋升机会等。在很多新闻报道和讨论文献中,我们经常看到的盈余管理的受害者一般都是股东、低层的雇员,甚至包括。例如,丹斯基(J.Demski)的讨论说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超群管理技能,而事实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备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阿亚等人(Arya,A.,Glover,J.,S.Sunder)则发觉盈余管理了托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削减托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即使是企业管理当局的利益,对每一个盈余管理的参加者来说也不是利益均沾的。当然,盈余管理有时也照看某些股东的利益。
第 5 页
盈余管理的利益表现形式也非常冗杂。有的是直接的利益如经理人员分红的增加,有的是间接的利益如职位晋升、股价飙升,数据的信号作用也经常表如今这里。有的是立竿见影的,有的则要埋伏很长的时期。
正是由于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特别冗杂,因此群众传播媒介普遍认为,盈余管理是件坏事,它们还比较喜爱采纳盈利操纵(earnings manipulation)的概念;而机会主义的管理者则认为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会计学术界的很多也持这种观点。 三、“契约磨擦”与“沟通磨擦”
在现实里,可以见到很多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有的属管理激励,有的是本钱激励或其它激励。在管理激励中,既有分红和晋升的诱惑,又有被解除职位的压力。在政治本钱激励中,有很多针对管制而进行的盈余管理。此外,盈余管理还可被用作是资劳双方讨价还价的工具。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盈余管理也很有吸引力。正由于如此,才有所谓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以节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逆境的盈余管理、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时的盈余管理等等。盈余管理也有很多阻碍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审计、证券交易监管机构的监管、税务稽查和股东大会等都在肯定程度上阻碍和了盈余管理的泛滥。但上述因素往往也受到本钱效益原则的,因此从整体而言,盈余管理的激励因素要比阻碍因素强势得多。在世界各国,几乎每天都能听到公司上调或调低盈利,虚报营业收益的故事。例如,美国在线公司为开发潜在客户群,免费
第 6 页
给客户赠送磁碟,之后将全部发生的费用资本化;而微软公司则被指控通过递延确认实际所得收入来下调盈利。在这方面,我国也有数不尽的例子,会计“打假”始终效果不明显,说明大家还是不怕,盈余管理还是有许多激励因素的。
在会计报告系统中,留有很多盈余管理的机会。公认会计原则还存在不少局限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雷维特(A.Levitt)1998年就曾在纽约高校与商学中心发表过题为“数字嬉戏”(number games)的演讲,猛烈批判某些低质量的会计准则。应计制会计中的估计、摊销等都很简单被利用作盈余管理。同时,不确定的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不确定经济交易和会计事项的正确推断也越来越困难。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供应了一些条件。例如,现行的托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股东会、董事长与经理之间互相关系的制度规范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盈余管理乘虚而入也就见怪不怪了。
通过深化的讨论,一些会计学家进一步得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个是契约磨擦(contracting frictions);另一个是沟通磨擦(communication frictions)。假如托付人与代理人之间没有契约磨擦,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完全透亮的,托付人可以把握并使用充分信息,盈余管理也就不行能发生。
在托付代理关系的模型中,人们经常事先设定一套管理契约和报告规章。事实上,无论是管理契约还是报告规章都面临随着经济和
第 7 页
企业状况改变而改变的压力。但是,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章通常被看作是固定的、僵化的(即使有改变也还是跟不上经济和企业状况改变的步伐),会与现实的需要产生冲突,因此盈余管理便应运而生。在这里,盈余管理常被用来解决由于管理契约和报告规章与现实情形发生磨擦所引起的,而管理契约和报告规章就成为盈余管理问题存在的内生变量。
仅仅用契约磨擦是无法完全解释盈余管理的产生与存在的。人们之所以无法消退盈余管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最典型的是经理知道的东西,包括股东在内的其他人并不肯定知道。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沟通和沟通,经理也就不行能把他所把握的全部私人信息传递出去。当然,有一些信息传播是被法律禁止的。正是有了沟通磨擦,企业管理当局才会在盈余管理中大有作为。
需要说明,契约支配的修正并不能完全消退沟通磨擦。但是,假如经理把全部的私人信息都传递出去,并且又不会增加本钱,可以预期,契约的支配将朝着有利于鼓舞真实地披露信息的方向。由此可见,沟通磨擦比契约磨擦对于理解盈余管理生存的条件还更有意义。 通过和以上解释盈余管理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盈余管理是讨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盈余管理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会计。无论从其生存条件还是从其主体看,盈余管理涉及一系列的管理,甚至问题。托付人与代理人契约确实立、修正和实施,
第 8 页
信息不对称都是经济学和管中的重要讨论,也是经济管理面临的麻烦问题。
2.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可以预见人们不行能完全解决契约磨擦和沟通磨擦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方面,代理人永久都会拥有一部分私人信息,这些信息永久都不行能被托付人或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完全知晓。由于,不允许这样做,本钱效益原则也不赞成这样做,技术上也还存在问题。因此,盈余管理将会连续存在下去,透过法律、规章和人力是不行能把它完全消退的,除非市场经济也不再存在了。
3.既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无法透过法律、规章和人力去消退盈余管理问题,那么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有一个的观念和正确的熟悉,用安静的心态对待它。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行能完全杜绝。要达成这种共识,投资者等托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也要有这种熟悉。从社会的角度讲,和有关社会团体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特殊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制定和完善规范会计报告的相关法律、制度和公认会计原则,加强外部监管。从的角度看,有关方面(如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合同,代理人要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道德,依法经营、道德管理。此外,托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还有必要把握识别盈余管理的学问和技能,能依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作出适当的调整。
四、盈余管理实证讨论及其深远
第 9 页
在盈余管理讨论的大量中,可以将它们粗略地分成三大类。一是收益平滑。对收益平滑的讨论着重于降低不同时期盈利的起伏,主要目的是便利将来盈利的预报并减小市场风险。二是基于契约观点(contracting view)的盈余管理。讨论发觉,有的契约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而另外一些则与会计信息有着隐含的联系。其中,前者即显现契约(explicit contracts),有管理酬劳打算、债务协议、税收和管制等。在讨论中,一般都发觉了上述契约影响盈余管理的支持证据。与会计数据间接有关的契约还包括劳资合同、代理人竞争和主管的变动、审计合约、对外募股、公司治理制度等。与第一类契约相比,这些契约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则要冗杂得多。三是计量问题。 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大都采纳实证讨论的方法。在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一方面,将盈利区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过的部分。一般说来,公司的报告盈利由现金流量和对现金流量的会计调整两部分组成,后者称之为应计部分(accruals)。总体应计部分可进一步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nondiscretionary accruals)和主观应计部分(discretionary accruals)。在这里要说明一下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两个概念。其中,非主观应计部分秉承了制造应计会计的本来目的,即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企业在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财务成果。因此,非主观应计部分是在敬重客观经济现实的前提下,对由于现金收付时点与交易事项发生时点不全都这一时差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整。这种调整是相对客观的,
第 10 页
强调的是敬重客观经济现实,是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完成的。与非主观应计部分相对应,主观应计部分则是企业基于特定私人利益目的,在某一或某些特定时期通过对经济交易的刻意支配和财务报告的刻意调整制造出符合其需要的报告盈利。这种调整可以利用公认会计原则的弹性在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范围内完成,但也可能超出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在对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中,有四种主要模型以及以它们为基础的改良或衍生模型被较为广泛的采纳以度量主观应计部分。这四种模型分别是希利模型(Healy model)、迪安龙模型(DeAngelo model)、琼斯模型(Jones model)和行业模型(industry model)。这四种模型的核心均在于对非主观应计部分的假设或处理上。在希利模型和迪安戈模型中,非主观应计部分从总体上看被假定为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进而借由对比总体应计部分来推断样本在特定期间是否存在主观应计部分。琼斯模型和行业模型则释放了非主观应计部分在各个考察期间保持不变的假定,借助较长的时间序列或大容量的行业配对样本,运用多元线性回来等统计工具计量非主观应计部分,是较为冗杂但更精确的计量模型。
另一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种种情形进行解释。例如,有的被解释为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管理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又有多种详细的解释,如酬劳契约、代理人竞争和债务契约等。有的被解释为本钱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在政治本钱激励引起的盈余管理中,也存在多种多样的详细状况,如院外游说、管制,甚至劳资谈判。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特别的解释,如以股利为基础的盈余管理。以节
第 11 页
税为目的的盈余管理、逆境的盈余管理、运用盈余管理进行风险管理、IPO过程的盈余管理等等。
在过去的20年间,有一大批盈余管理的实证成果发表。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不仅对实务和公认会计原则的制订产生了深远的,而且还大大地促进了会计及其讨论的。其意义主要有:
1.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加深了人们对应计制会计的熟悉,对现金流量表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现金为王”(cash is king)的观念在工商管理界特别普遍。现金流量表和“现金为王”的观念为什么会在80年月末期开头流行开来,有其特定的背景,但也与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亲密相关。由于,通过讨论发觉了大量的人为地操纵盈利的行为,会计数据成为数字嬉戏。通过讨论还发觉了操纵盈利的行为主要是来自企业管理当局对应计制会计的局限性的过分利用,钻了许多应计制会计的空子。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人们将现金收付制进展成现金流量基础(cash basis)。
2.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加速了公认会计原则的完善和进展,尤其是表如今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亮度方面。前面谈到,沟通磨擦是盈余管理生存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什么会有沟通磨擦,缘由在于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知道的许多信息,托付人可能知之甚少。要改善这个,增加对外财务报告的透亮度是必不行少的。近年来,各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新准则的立项和制订都是朝着这一方向进展的。
3.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不仅自身成为现代会计理论讨论的重
第 12 页
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大大促进了现代会计理论及其讨论方法的进展。据《会计与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7年所做的一项统计,发表在该杂志上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1979-1986、1987-1991、1992-1996年间总共分别为28、25和49篇,占该杂志同期发表论文总数的35%、29%和48%。在这些有关契约话题的论文中,直接采纳实证方法讨论管理酬劳(management compensation)契约的就分别有11、4和12篇。由此可见,盈余管理实证讨论本身就在现代会计理论讨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也促进了会计与资本市场、审计、盈利预报、行为会计以及所得税会计等领域的讨论。盈余管理的实证讨论还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组织行为与掌握、绩效评估与酬劳打算、证券市场监管等一系列理论与实务问题的解决供应了重要的根据。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讨论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盈余管理实证讨论的结果迄今还有特别大的差异。主要缘由有:盈余管理实证讨论中采纳了不够严密的方法将盈利划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的部分;对盈余管理的大多数实证讨论都只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项目;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太狭义;代理人隐瞒其操纵盈利的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实证讨论所需的数据;托付人自愿让代理人隐瞒信息;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大多数的实证讨论只着重于一个因素,讨论结果当然不够抱负。可以预期,将来的盈余管理讨论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要特殊留意讨论盈余管理对股价和资源配置
第 13 页
的影响。
第 1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