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视点 将教育公平进行到底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李奇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大 战略部署。从普六、普九到均衡发展,经历了重视 “量”到关注“质”的变化,就是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 重大意义。 1.从国家战略来看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 的义务教育,也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有学上”的水 平,而是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上好学”的要求上 来。2005年,全国还在奋力两基攻坚,就明确提 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并在《义务教 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公平与正义。教育公平是 全社会最直接、最广泛、最基本的公平。义务教育满 足人民群众受教育的基本权益,如果没有均衡发 展,就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 育法》中对此进行了法律层面的规定和阐述。均衡 成为新时期教育新的关键词。2009年,贵州在西部 率先通过两基攻坚的国家验收,用史无前例的教育 新貌,证实了贵州、省“砸锅卖铁办教育”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党领导人民闹、搞建 设、改革开放,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 好Et子。解决温饱之后,让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为好El子的主要标志。可以这样说,党的全部奋 的教育。办好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党对 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是社会主义国家义不容辞的 2.从教育进步来看 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从过去的少数 人才有条件接受教育,到如今的全民走进课堂;从 当年的大力扩张、提供更多学位,到当下对公平与 的决心和胆识。201 1年,贵州省与教育部签署《义务 坚的战场上撤退,又投入了新的战斗,县域义教均 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山区人民还没有从两基攻 斗和工作最终都要落在教育上,归宿于孩子们受到 衡的冲锋号在黔中大地回响。根据备忘录,贵州省 州省提速小康社会建设,跟上全国均衡发展势头, 20 1 2年又将备忘录规划的任务时间大幅提前,最陕 的县提前3年接受国家认定,全省范围有望在2019 年提前完成任务。 将于2020年全面实现基本均衡目标。为了配合贵 责任。 几年来,贵州省一直坚持理论上弄明白、责任 上分清楚、举措上有实招,追求内涵发展,关注质量 提升,践行公平理念,在探索山区教育均衡的新路 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质量的更高期冀,教育走过了由点到面、由量到质 的目标演变和发展过程。教育的两大主题,即公平 与质量,首先要体现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推进 义务教育均衡,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 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上好学”的目标包含两个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重点工程、 核心工作和关键环节。我们要全面认识这项工作的 方面的命题:一是具体学校和科目的教育教学质 量,二是人们对不同学校和科目教育教学质量的感 作者简介:李奇勇,国家督学、贵州省教育厅副(贵州贵阳,550003) 基础教育参考・2014/24 3 前沿视点 受。第一个命题是质量的绝对值;第二个命题讲的 是质量的相对值,是群众口中的哪所学校好、哪所 学校不好,是校与校之间、课与课之间的比较。通过 比较得出来的相对质量,就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对于人民群众而言,在公平与质量的两个选项中, 公平无疑汇聚了更多的关注。 3.从地方发展来看 地方工作千头万绪,但教育,特别是义务教 育均衡,可能会是“投入少、产出高”的亮点之一。 对比经济领域和其他民生领域,教育领域的改革 无疑具有动力充足、方向明晰、群众基础广泛的 优点。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头戏,也会 成为地方改革的亮点。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随迁子女涌人城 镇学校,形成教育洼地,影响地方发展稳定。地方 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这一矛盾,其主要出路 还在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让农村和城镇的学生享 受平等的教育。 当前,义教均衡是国家意志,要对地 方进行考核。在GDP退出了绩效考核的 今天,均衡发展却是硬考核的少数项目之一。教 育部与各地都签署了备忘录,分别明确了各地通 过国家评估认定的时间表、任务书,这是限时、定 量、保质且必须完成的任务。 贵州省提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 社会,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是其中的硬指标,要 求达到95%。如果义务教育不能均衡发展,这个 指标就很难完成。因此,我省各地均衡的进度,比 省与教育部约定的时间有了大幅提速,有的 县还提前了3年。对提前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 县,省给予一定的奖励。 4.从学校提升来看 两基之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怎么发展,公 平和质量如何体现,这是摆在每一所学校面前的 重大问题。义务教育均衡的部署与推进,全面、系 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现在,要接受均衡考核,义务教育阶段 4基础教育参考・2014/24 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规定的均衡认 定,对各学校都有“一道门槛”,过不了这“一道门 槛”的地方,就不能接受评估认定。这道“门槛”就 是省定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包含教师、设 备等。实施学校达标工程,通过以评督建、以评促 建,可以动员地方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师结构、 配齐配好学校教育资源。学校也将乘此东风,提 升管理水平、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 二、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级责任 一是加强领导。省多次发文和召开会 议,部署义务教育均衡工作,陈鸣明副亲临 会议讲话并深入学校督导;各县(市、区)成立均 衡发展领导小组,一把手亲自挂帅,统筹协 调本县工作;各乡镇和县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成 员单位,落实发改、财政、人社、编办等成员单位 职能职责;根据与上级签订的推进均衡责 任书,各地白行制订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各地签订控辍保学责任书,落实“七长”负责制, 确保义务教育巩固率达标;明晰责任,将此纳入 各相关单位的年度绩效目标考核;省教育厅印 发宣传标语口号,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均 衡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增加投入。大幅增加教育投人,建 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法定“三个增长”。 201 1年至2013年,全省义务教育公共预算经费 达889.45亿元,是“十一五”总投入的1.37倍。仅 2013年,全省义务教育公共预算经费达364.08亿 元,比上年增长9.75%;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 GDP的7.44%;义务教育公共预算经费占全省 GDP的4.55%。 三是改革思路。推进管、办、评分离,建立政 府主导管教育、学校依法办教育、社会机构评教 育的新模式。开展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大讨论”, 树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新理念。组 织教育、关工委、团委、妇联、社科院等共同调研 和开展留守儿童工作,县乡干部担任“代理家 长”,乡村关工委“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 家、老教师、老模范)常年进驻寄宿制学校。科学 规划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实现30万 人口县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自主开发工具,进 行学生学业负担监测。利用住建部门项目,建设 农村教师周转房7.39万套。学生就近免试划片 人学、新生零起点教学、家长委员会等家校共建 新机制逐步完善。 四是带好队伍。落实“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 制度和校长、教师交流激励保障机制。按照“总量 控制、城乡统筹、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调 整和使用县域内教职工编制,确保农村学校,特 别是村小和教学点,以及城市薄弱学校的师资配 置。职称评聘,向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倾 斜;改善待遇,对班主任给予更多关怀;特岗教师 招用人数为全国第一,达5.8万人,有效改变了教 师队伍现状;在全国首次开展了特岗教师心理状 况监测工作。 五是关爱学生。推进“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 划。2012年开始,学校自办食堂供应午餐,惠及全 省398万农村孩子;2013年,实现以县为单位的 全覆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建设800个硬件“五 有”(有活动场地、有仪器设备、有文体器材、有宣 传阵地、有特色项目)、软件“五全”(机构健全、制 度齐全、计划周全、队伍健全、资料齐全)的农村留 守儿童之家。全省建成2229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使孩子们“吃在学校解食忧、住在学校受关爱、学 在学校长知识、乐在学校感幸福”。 六是确保兜底。围绕“雪中送炭、抬高底 部、倾斜薄弱、补齐短板”,做好兜底工作,并把重 点和难点放在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在资金、政 策、人才等分配上,不是削峰填谷,满足低水平的 所谓均衡,而是努力保障教师、设备等资源配置 符合省定标准。 三、扎实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 教育均衡是要通过学校的办学行为来实现的。 前沿视点 全省学校坚持省定标准不降低,以创新破解发展难 题,以特色引领内涵提升,重硬件,更重软件的建设, 走均衡发展之路。 一是学习标准,分解落实。评估认定指标就是 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标准。各地认真学习指标体系, 做到心中有数据,重点掌握“一道门槛、两项内容、 一个参考”三个指标。一个门槛,就是办学条件基 本标准;两项内容,就是履行教育工作的努力 程度和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之间的差距;一个参 考,就是对均衡发展的群众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 办学条件包括县级配置义务教育学校教师、 设备、图书、校舍场馆等的达标情况。 二是严格对照,及时整改。将学校标准化建 设的各项指标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和教育 督查督导的重要内容,进行严密监控。对落实不 力、存有问题的单位,严肃督查整改。责任单位 先自查,再由领导小组复查,定期不定期通报整 改落实情况。 三是关注热点,打造特色。密切关注均衡舆 论,盯紧热点问题。实行管理减负、监测减负、社会 减负、课改减负、榜样减负、信息化减负等“六个减 负”。以“六化四园”建设为总要求,打造特色校园, 杜绝千校一面。落实“两为主”,解决随迁子女 上学难的问题。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上下工夫,如 麻江县成功将民族文化植入教育教学,特色鲜明。 四是创新机制,资源共享。大力推动集团化办 学、学区制管理。如南明区推行“优质学校+新建学 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优质学校+民办学校”、 “优质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模式,开展“强弱联合”, 推动区域内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公、民办学校之间 同步发展;白云区按照“共建、共享、共融、共进”原则 规划学区,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全部实行 “五统一”管理。采取“教企合作”、“校企合作”等模 式,全省实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而且建 成了全国第一个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受到 教育部领导多次表扬。 五是注重细节,内涵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 基础教育参考・2014/24 5 前沿视点 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三生四爱五心五好”、“国学 经典进课堂”、“我的贵州”等主题活动,开 设“道德讲堂”,活跃少先队活动,培育和践行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八个严 控”,确实做好“减负、控辍、压择”工作。许多学校 设置了开放式的图书走廊、图书一角,方便学生 阅读。学校课程设置符合国家要求,音体美开足 开齐(麻江县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 工作先进单位”);开学进行“十个到位”(环境到 位、校舍到位、教师到位、课程到位、教材到位、膳 食到位、学生到位、收费到位、安全到位、宣传沟通 到位)大检查,细化、落实各项管理(白云区获贵阳 市教学质量管理一等奖)。 六是攻坚克难,全面提升。面对学校标准化建 设过程中的困难,我们发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 州教育精神,迎难而上,力争在义教均衡的各个方 面,全面落实省定标准。在全省提倡教师撰写“课程 说明书”,学校出台“校园生活指南”,促进学校教学 改革和行政管理。组织全省各地观摩思南县课改, 联合有关单位开展“减负万里行”六个省级示范活 动,在全省掀起减负高潮。提高优质高中招生指标 合理分配到初中的比例,解决初中大班额问题。在 教学仪器、计算机等配备比较完善的情况下,不断 提高其使用水平和使用效益。 四、不断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贵州省结合本地实际,深化教育督导改革,在 全国率先成立省教育督导委员会。不断探索督 导理念,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推进教育督导工作“四 化四查”(法制化、高端化、社会化、化和查经费 投入、查队伍建设、查学校管理、查社会办学)。加强 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合理设置学校督学责任区,开 展经常性督导和专项督导工作,为教育改革发展保 驾护航,重点做好义教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 在评估认定中,各级督导部门,认真做到“三 严、一保、两提、四做到”,即严密程序、严格标准、 严肃责任,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督导认定,在工作 6基础教育参考・2014/24 上提高标准、在时间上提前实现,做到硬件不能 有硬伤、绝对不可做假账、软件确保有亮点、以评 促建提质量。 严密程序,超前规划,提前下发评估认定指标 体系,制订下发开展评估认定的时间表,按计划开 展督导调研、自查复查、整改落实、申报认定等各项 工作;严格标准,做到国家要求不打折扣,省定标准 不打马虎,各级自加压力,整改落实有实效;严 肃责任,做到职责明晰,到岗到人,对履职不力的按 有关规定及时追责。 硬件不能有硬伤,对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等指标认真核算,查缺补漏;绝 对不可做假账,坚决杜绝估、编、造等不负责任、弄虚 作假的行为,基本数据要客观真实、口径一致,保证 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软件确保有亮点,硬件确保 合格。以评促建提质量,通过国家的评估认定,是我 省义教均衡发展的大阅兵;以顺利通过认定为契 机,进一步提升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我省特别把农村、山区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学设 备满足教学需求、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留 守儿童和寄宿制学生得到充分照顾,以及边缘村小 和教学点能够正常运转等内容,列为基本办学标 准,纳入评估指标。 建立健全督导评估奖惩制度。首先,建立完善 公示公告制度。各县(市、区)在接受省级认定之前, 省级督导部门利用省级媒体进行公告,并对认定结 果进行公示。其次,建立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发布年 度义教均衡监测报告,客观呈现各地办学基本标准 达标情况。最后,建立复查退出制度。分期分批对已 认定的县(市、区)开展复查,找出薄弱环节,及时督 促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退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历史 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2014年初,贵州省 委赵克志同志,又提出了用3—5年时间基本普 及15年教育的新目标,这为贵州下一步教育均衡 发展工作指明了方向。臼 (责任编辑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