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Sep.2009 第24卷第5期 Journal ofXianyang Normal Unive ̄ity Vo1.24 NO.5 【文艺理论研究】 “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 ——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 方志红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O) 摘要:中西叙事理论都把叙事的开头、中部、结尾的关系和特征形象地比喻为“蛇”—— “常山之蛇”和“巴尔扎克之蛇”.但二者在理论背景、内涵、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中西不同的圆 型思维与线性思维方式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整一性;圆整性;时间性;空间性;线性思维;圆形思维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9)05—0084—04 中西叙事观念中,叙事都是对一个有开头、中 事情的发生。结尾恰恰相反,是指该事在必然律或常 部、结尾的事件或故事的比较完整的展现。因此,中 规的作用下,自然承接某事但却无他事相继。中部则 西叙事理论史上,很早就开始了关于叙事开头、中 既继承前事又有后事相继。”[4]74亚氏关于叙事开头、 部、结尾的关系与特征的理论探讨。西方关于这一问 中部、结尾的理论观点在西方雄霸两千多年,米勒也 题的探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亚理士多德《诗学》 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条有头、有尾、有中腰的蛇—— 到当代叙事学阶段,集中探讨叙事的开头、中部和结 “巴尔扎克之蛇”——因出自巴尔扎克小说《驴皮记》 尾按照线性因果逻辑承接的问题;一是解构主义阶 而得名,“它象征一个有既定方向的序列。一个溯源 段,以解构主义大师米勒为代表,集中探讨叙事开 性的、有目的、有根据的序列”,“巴尔扎克之蛇将持 头、结尾是否存在,中部是否具有连贯性、统一性等 续不断的环扣连接为一体,成了表达叙事文所有预 问题。与之相比,中国古代文论家讨论的则是叙事作 先假定的微型缩影。” 中西相同的“蛇”之喻,由于 品开头、中部、结尾的照应问题。一部叙事作品,它的 文学背景的不同,而表现出根本的差异。 开头和结尾怎样安排才形成照应?叙事的中部是否 一整一性与圆整性 有关键性的单元作为承上启下之肯綮?这些问题才 亚理士多德关于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的理论强 是中国古代文论家的理论兴趣。尽管如此,对于叙事 调的是情节结构的整一性,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强调的 的开头、中部与结尾的关系与特征,中西叙事理论家 则是叙事作品大结构的圆整性。整一性依重于组成情 们却都不约而同地以“蛇”为喻。中国明清小说评点 节的事件之间的线性因果关系,圆整性凸显了整个叙 家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脂砚斋等将其喻为“常山 事因首、中、尾照应而形成的圆形结构的完整性。 之蛇”。在他们看来,叙事开头、中部、结尾应具有“首 亚氏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 尾大照应,中间大关锁”【t 的结构特点,其最高审美 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4]63,完整的悲剧包含情节、性 规范应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 格、言语、思想、戏景、唱段六大成分,其中,事件的组 中则首尾皆应”[21“蔚。西方叙事理论家米勒将其喻为 合,即情节,是最重要的。而情节就是对行动的摹仿。 “巴尔扎克之蛇”[3176。西方关于叙事开头、中部、结尾 并且情节“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 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诗学》。《诗学》里,亚理士多 组合要严密到这样的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 德把情节视为包括悲剧在内的叙事文学的核心.情 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4]78换言 节结构分为开头、中部、结尾三部分,“开头指该事与 之,在情节中,事件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前因后果而不 其他事情没有必然的因承关系,但会自然引起其他 是此先彼后。 收稿日期:20o9—04—26 作者简介:方志红(1973一),女,河南固始县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 第5期 方志红:“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 .85. 不光悲剧如此,史诗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形。亚氏 首尾照应,整个叙事表现为由相互照应的头、身、尾 认为,“史诗诗人也应编制戏剧化情节,即着意于完 组成的严谨结构。因此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以为 整划一、有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通过将史诗和 小说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与开端相 历史相比较,亚氏指出:“史诗不应像历史那样编排 似的句子结束全篇。又以“后来后汉皇帝刘禅…一. 事件,历史必须记载的不是一个行动,而是发生在某 一皆善终”虚点一笔,无论在叙事章法还是人物收场上 时期内的,涉及一个或一些人的所有事件——尽 都具有戏曲大收煞所追求的“团圆之趣”。[61金圣叹也 管一件事情和其它事情之间只有偶然的关联。” 史诗必须紧紧围绕“整一的行动”来编制情节,使诗 中前面发生的事件必然或可然地导致后面事件的发 生。也就是说,史诗和悲剧等叙事作品的情节都必须 具有整一性。荷马在创作史诗《奥德赛》时,并没有把 主人公俄底修斯的每一个经历都收进诗里,如俄底 修斯在帕那耳索斯山上受伤,征集兵员时装疯等,因 为这两件事中无论哪件事的发生都不会必然或可然 地导致另一件事的发生.它们对情节的整一性并无 作用。因此。荷马没有将其收进诗里。 总之,正如米勒所指出的,亚理士多德在以逻各 斯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传统压制下。视叙事为因果相 接的一串事件,每一个事件都如同一串珠子,有开 头、中部和结尾,整个叙事亦然,它“始于合理的开 头.因果相接连续不断地走向中部,最后到达干净利 落的结尾,将所有的线条打成一个漂亮的结。”【3】 “这是一种天衣无缝的理想结构,尾与首,中间与尾 首的关系都十分和谐。” 换言之,对于整个叙事作 品的总体结构,亚氏通过用开头和结尾严格限定文 本边界。并强调中部按因果必然律和开头相承接,使 整个叙事作品在理性引导下成为一个具有整一性的 自足完整的统一体。 与之相对照.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家特别强调叙 事的首、中、尾相互照应以使叙事作品形成严整、规 划的圆形结构。中国自古以来,在建筑、绘画、书法、 诗文等方面,都十分讲究结构完整、和谐、统一,并都 以有机的整体布局为其特点。不少名家更是把浑然 天成的整体性作为艺术表现的精髓。这种整体观念 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结构美学的基本观点。中国古代 文论家因此以为好的叙事作品,无论是戏剧、小说、 叙事散文,还是叙事诗,在叙事大结构上都必须有头 有尾、线索清晰、前呼后应,首尾圆合。如《三国演义》 起于“十常侍”为乱导致宫廷政变,终于黄皓、岑昏诱 惑刘禅、孙皓殆政促使吴蜀衰落,结束三国鼎立的局 面.小说在起点和终点上以相似的情节形成照应。中 间第59、60、6l回又以“李催喜女巫”、“张鲁用左 道”、“刘备取西川”等事体承上启下,同时又分别与 一再盛赞《水浒》“一部大书数万言,却以天下太平四 字起,天下太平四字止,妙绝。”[7]48“以诗起以诗结,极 大章法。”r玎 扔 二时间性与空间性 亚氏有关开头、中部、结尾的概念均是时间性概 念,因此,亚氏的情节结构是时间性描述。中国古代 开头、中部、结尾的概念是空间性概念,古代文论家 对首、中、尾照应形成的叙事结构的描述是一种空间 性描述。 如前所述。亚氏强调情节中开头、中部、结尾依 因果必然律的承接。实际上,因果关系和时序关系在 叙事中密不可分,因果关系常潜藏在时间关系中,或 者说。时间关系是因果关系的显在表现,“小说叙述 的时序关系总是隐含着因果关系。”嘲研西方叙事理 论家都注意到了小说情节中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的 互为表里现象,福斯特说过,故事……是按时间顺序 安排的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事件的叙述,但重点在 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也死了”是故事。 “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则是情节。在情节中时 间顺序仍然保有,但已为因果关系所掩盖。[9I/'O 托多洛夫还举过一对例子: 让扔了一块石头。窗子破了。 让扔了一块石头。把窗子打破了。 在托多洛夫看来,因果关系在上面两个例句中都是存 在的。只有第二个例句中因果关系才是明言的。嘲研可 见,在叙事中,“时序关系只不过是非明言的因果关 系。”[ql?7换言之,因果关系总是表现为时序关系。因 此。叙事情节开头、中部、结尾的因果相承也总是表 现为时间上的前后相继。 中国古代小说在总体性的情节结构上并不存在 严密的逻辑秩序,因此常被认为结构不严密。陈寅恪 先生就曾说:“至于吾国小说,则其结构远不如西洋 小说之精密……如《水浒传》、《石头记》与《儒林外 史》等书,其结构皆甚可议。”【 唧中国古代叙事作品 情节结构虽不具逻辑上的严密性,却自有其独特的 特征,这就是空间性。中国文学天然具有空间性特 征。正如张世君所说:“文学属于空间性艺术,由于中 ・86・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第24卷 国文学是在中国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发育起来的,它 行动.而且是能引发恐惧和怜悯的事件。此类事件若 深深受汉语言象形文字、建筑艺术、戏曲艺术、书法 是发生得出人意外,但仍能表明因果关系,那就最能 艺术、绘画艺术的影响,在文学构思和叙事的时候, 取得上述效果。”问悌在亚理士多德看来,悲剧的审美 不仅关注时间,同时也关注空间,强调叙事的空间结 效果在于引发怜悯和恐惧,而悲剧的核心是情节,有 构,使用空间性概念等。”『1l】文学叙事本身具有空间 了情节.悲剧才可实现它的目的和功效。情节中的事 性特征,古代文论家们因此常从空间上来分析文学 件若有着严密的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则最能取得 叙事也就不足为怪。古代文论家关于小说叙事开头、 悲剧效果。 中部、结尾相互照应的圆形结构理论典型地体现了 中国古代小说家特别强调结构为主题服务。什 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空间性特征。古代文论家指出 么样的结构最能表现叙事作品的主题呢?中国古代 的形成小说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照应的事件不存在 的叙事作品.为了突出和渲染主题,常采用首、中、尾 时间或因果上的联系。它们往往是相同或相似的事 照应的结构,使文章的起、中、结在内容或形式上复 件、场景、意象、诗词、语句等的重复,这些重复是一 合起来。既有效地渲染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又反复 种空间性的结构与节奏。相似的叙述内容在首、中、 申明主题,使小说主题凸显。杨义先生曾论道:“一篇 尾回旋往复.“造成了节奏和韵的对照、复现,最后形 叙事作品的结构,由于它以复杂的形态组合着多种 成作品的音乐美。”【8】l 叙事部分或叙事单元。因而它往往是这篇作品的最 当然.中国古代叙事作品情节组织中也并非完 大的隐义之所在。它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 全舍弃逻辑秩序。这种逻辑性往往强烈地表现在叙 表达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 事的局部。以《红楼梦》为例,其主叙事部分表现为生 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在这种意义上说, 活原生态画面的展现,不停的宴会、不停的生日、不停 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甚至可以说,极有创造 的诗社.完全是一些“非情节的情节”【, ,似乎的确没 性的结构是隐含着深刻的哲学的。”I15)39金圣叹批改 有什么逻辑联系,故被讥讽为“中国式的缀段”[13F ̄6。亚 《水浒》,以诗起以诗结,正隐藏着深刻的隐义。两诗 氏将其称为“穿插式”。认为是最次的情节组织形式, 中的诗眼均是“天下太平”四字。金圣叹用这种春秋 “在简单情节和行动中,以穿插式为最次。所谓‘穿插 笔法对纷纷乱世进行反讽,也寄予了他对“天下太 式’,指的是那种场与场之间的承继不是按可然或必 平”的渴望。在毛宗岗看来,《三国》一书“作者之意自 然的原则连接起来的情节。”[4]82脂砚斋则指出。这些 宦官妖术而外,尤重在严诛乱臣贼子,以自附于《春 事件组织表面看似无序,实际上潜隐着缜密的逻辑 秋》之义。故书中多录讨贼之忠,记弑君之恶。而首篇 联系。如对于秦可卿的死,脂砚斋批道:“欲速可卿之 之末,则终之以张飞之勃然欲杀董卓;末篇之末。则 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以秦钟来告,层层克 终之以孙皓之隐然欲杀贾充。由此观之,虽日演义, 人。点露其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141142实际指出 直可继麟经而无愧耳”。i11266正是“严诛乱臣贼子”的 了作者在叙述秦可卿死亡时安排的一系列事件之间 主题表达需求让毛宗岗对《三国》叙事首尾进行了依 存在着缜密的逻辑联系。又如第27回,关于《葬花 据照应原则的调整。 吟》一词的产生,脂砚斋也批道:“不因见落花,宝玉 四线性思维与圆形思维 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如何写《葬花吟》?《石 中西关于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的理论之所以存 头记》无闲文闲字正此。”【 《葬花吟》是大观园中众 在着这样的差异,在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更 女儿归宿的小引,脂砚斋敏锐地发现了其在小说中 推崇线性逻辑思维,中国则更尊崇圆形的思维法则。 的重要地位,指出宝玉见落花、埋香冢、听黛玉哭吟 “圆形思维是一种融合着理性和非理性的悟性直觉. 《葬花吟》三件事是作者有意依照逻辑上的联系安排 它总揽着万象而又超越万象,以逍遥自在的精神状 的局部情节。 态,直指万物变化的根源。它从天象(日月星辰的运 三实现效果与表达主题 行)、时序(春夏秋冬的运行)、历史(盛衰治乱的转 亚理士多德是从悲剧的效果上强调情节首、身、 换)、人事(祸福吉凶的推移)、物理(山川草木的久 尾的整一;中国古代文论家是为表达主题的需要强 暂)等等千百次经验中,以一种超常状态的玄想。抽 调开头、中部、结尾的照应。 绎出一种超验而又百验的通则。”[121561可以说。圆形 亚理士多德说:“悲剧摹仿的不仅是一个完整的 思维法则,已积淀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渗透于 第5期 方志红:“常山之蛇”与“巴尔扎克之蛇”——中西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理论比较 ・87・ 人伦物理,九流百艺之中”[121562,也成为古代文学创作 【2]陈曦钟・辑校.三国演义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和文论建构的主导思维。在这一思维指导下。中国古 1986. 代叙事理论家建构起首、中、尾照应的叙事大结构理 [31J.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M].申丹,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 论,同时,这一结构也成为中国人关于叙事大结构的 [4]亚理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审美理想,古代文学家在横向组织叙事作品情节时, [5】弗兰克・克默德.结尾的意义:虚构理论研究[M].刘建华,译. 也力图建构圆形结构,以达到境界的圆融完满。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西方有着不同于中国的海洋性地理环境和商业 [6】杜庆波.论毛宗岗小说评点之“戏曲手眼”Ⅱ】.五邑大学学报, 20O2(3):23—26. 性社会经济。因此形成了注重逻辑关系的分析性思 [7】陈曦钟,辑校.水浒传会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维方式。 正是采用分析性逻辑思维方式,亚理士多 1981. 德建构起他庞大的诗学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 【8】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 是他关于戏剧叙事情节结构整一性的理论。两千年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9]佛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 来,西方关于叙事作品情节结构的理论都未超出亚 【lO]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氏的理论论域。当代解构主义大师米勒首次试图对 【l1】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的书法入思方式田.暨南学报,2001 亚氏关于叙事开头、中部、结尾的整一性、连贯性进 (5):85-91. 行解构。在《解读叙事》中,米勒以叙事线条为意象, 【1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浦安迪.中国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指出叙事线条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不可能的,中部也 【14】霍国玲,紫军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M】.北京:东方出 会因信件、插图、引语等种种“离题”因素的插入而使 版社.2006. 其失去连贯性。此为后话,暂不赘论。 【15】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 6】曹顺庆.中西比较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朱一玄,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q.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1【11e Snake in Mount Chang’’and“The Snake ofBalzac’’ ————C0mp撕sons ofthe be ̄nning,middle and ending innarrationtheorybetweentheWesternandChinese FANG Zhi--hong (School ofLiterature,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 464000,China) Abstract:Western nad Chinese narration theory both put hte relation nad characteristics ofbeginning,middle nad ending in narration for allegoric“snake”,i.e.,“the snake in Mount Chang’’and‘‘hte snake ofBalzac”.How- ever.both ofthem differ from each other ni terms oftheoretical background,connotations,and characteristics,etc. The Western nad Chinese thinking approaches are hte fundamental reasons for such a diference. K :integrated quality;recyclnig qualiyt;timelniess;lniear thinking;circulra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