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02期 第30卷 (总374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EDUCATIONALINSTITUTEOF JⅡ 【N PROVINCE No.02,2014 V0l_3O Total No.374 关于“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牛汉钟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广州510450) 摘要:gt学活动的实质是通过准确定位师生关系,选择有效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学生形成有效、 良好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教学组织管理应当采取“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民主性、活动性、公平 性、信息化的教学策略来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交往教学论;合作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一l58O(20l4)o2—0o38—02 一、引言 评教活动中,经常出现一些专家学者知识渊博,讲课 效果却不理想,学生不满意;有的年轻教师专业知识 和教学经验相对不是很丰富,却受到学生欢迎,得分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何种教学模 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实施,进 而决定教学效果。关于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模式的 选择,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在教学 较高的情况,此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我们认为,上 好一节课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 和本质。 组织管理中应当以教师为主体。第二种观点认为,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在 教学中存在着双主体,教学中应当采取“双主体、互 动式”模式。很显然,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 的教学效果。 简单地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教会学生新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 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从“学会”转向“会学、会用”。 教学活动的实质是通过准确定位师生关系,选 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与学生形成有效、良好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预定的 教学目的。其中,准确定位师生关系是重中之重。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深刻理解教学的目的和本质,首先要明确教 在认真分析比较上述不同观点后,我们赞同第 三种观点,即教学中应当采取“双主体、互动式”教 学模式。我们认为,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中存在两类 主体,一类是学生,一类是教师。这两类主体分别在 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互相配合,共同完 成教学任务。“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够比较 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分析 (一)课堂教学的目的与本质 学过程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现代高等 教育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工作要为学生的 全面成才服务。这是办学的首要出发点。如果忘记 了这一点,教学便会走入歧途。另一方面,教学活动 正确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明确课堂教学的目 的,对组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这将左右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在现实教学中,某 些教师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观念,例如“上课 就是把教材上的内容教给大家”,“上课应当以教师 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不能一味地迁就个别学生的 无理要求。学生到某个学校学习,必须首先认可学 校的办学理念,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的管 理。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组织中,教师又在特定的 环节中充当着主体的角色。 讲授为主”,“学生听不懂是学生基础太差”等等,带 着这样的看法去上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学生 1.“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含义 “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存在 收稿日期:2Ol3—o8—04 作者简介:牛汉钟(1961一),男,河南郑州人。广东白云学院,副教授,美国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证券投资。 38 着两类主体:一类是学生,一类是教师。传统的教学 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 主,学生被动地听讲,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 (二)公平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基本理念上要遵循公平 的原则,不管班里的学生学习能力差别如何,都应当 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要注意学习较 差的同学的状态。教学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出少数 不理想,不能较好地适应今天的教育形势。必须以 人自身为出发点,认识主体、尊重主体、热爱主体。 2.“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 按照教学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系统中,教师、 学生、授课内容共同形成了三者之间的特殊结构。 而在这个系统中,人是最有变化性的。所以,要充分 精英,而是要保证全体受教育者得到充分的发展,成 为合格的人才。 (三)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造师生互动的新 平台 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包括教学,更应当包括学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高效率的师生互动提供 习的主体——学生。二者之间应当有机结合,相互 配合。教师和学生应当是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 这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交往教学论认为,交往应当是平等的。只有在 平等的基础上,教与学的双方才能以一个最佳的状 态进行沟通,相互交流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人与人之 间相互主体和平等的关系。 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教学过程这个文 化生态系统中,每个参与者的尊严应当受到尊重,不 管其智力、聪明程度如何。教学的过程即是良好的 师生关系建立的过程。民主、平等、合作和双向是教 育文化系统的基本特征。 按照主体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的主体权利、主 体地位、主体人格是学习的基础条件,当学生得到充 分的尊重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 合作学习理论则认为,教学过程的双方相互配 合、充分有效的合作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 素。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研究证明,当人处于 一个愉快的合作状态时,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 发挥。教学的效果才会更好。 三、“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策略探索 (一)民主性原则 民主的特征是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发展趋势,教 学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是教育过程的基本条件,教学 活动也不例外。 了新的平台,包括广播、电子论坛、QQ和微信等。 现代社会的交流不一定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而通 过新的电子平台的交流往往效率更高。这要求教师 也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掌握现代信息交流技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树立正确的教学主体的观念,对于搞 好教学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工作 的组织和具体的工作行为。选择何种模式进行教学 效果最佳,教育界和学术界还会继续展开争论,但通 过上述分析和研讨,我们认为,采取“双主体、互动 式”教学模式为最优选择。这种教学模式综合了单 一主体论的长处,又恰当地协调、处理了二者之间的 关系,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和优化,所以,“双主 体、互动式”教学双主体论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的主 流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梁超.对教学中教师主体作用的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 报,1988(3). [2]张伟平.学生主体论试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7(2). [3]胡淑珍.对教与学的关系及其研究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 究,1990(2). [4]齐有忠.试论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1991(2). [5]贾继娥.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J].新华文摘,2012 (10).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