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揭秘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

揭秘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

来源:百家汽车网
ELITE 1人物 VIEWS FEBRUARY.2010 2 007 ̄星 国科学院副院长。此后,他将科研重点移 在,湖边草地又称“冬春季节草场”, 向青藏高原冰川消融这类课题。“我既是智 属于极为珍贵的草地资源,占地面积原本 囊团’主任,又是‘智囊团’第二工作组组长, 就只有夏秋草场的1/10,如今冬春季节草 我 ̄lls.1-,组的任务是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的 场被淹没,对少数民族畜牧业发展更 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之策o'’近日,孙鸿烈 是雪上加霜。 在北京的院士办公室接受了记者采访。 2007年春,孙鸿烈考察喜马拉雅山, 在孙鸿烈院士看来,登雪山、考察冰川 当他走到5400米的绒布冰川山脚下时,他 只是他平常工作的一部分。他告诉记者:“像 发现了一个更加可怕的现象。这里原本是 我们这些做科学研究的,为了寻找明确答案, 绒布冰川的末端,几千年来绒布冰川融化 最好的方式就是到现场作调查,不能只从 后都汇集于此,冰川里的石头也在此地沉 积下来,形成了一层厚厚的堤坝。如今越 积越多的湖水不断朝堤坝冲去。“一旦堤坝 垮塌,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洪水,甚至会一 孙鸿烈:75岁登珠峰考察冰川 2005年,时任中国气象局的秦大 下子冲到印度去。”孙鸿烈说。 考察归来,孙鸿烈以中科院院士的身 份给国家领导人写建议书。他在建议书中 河院士联名其他8名院士,向建议成 立中国“气候变化智囊团”。 对当地居民以及植被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 提出三点:加强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的检测; 20o7年,74岁的孙鸿烈接受老同事秦 以前,喜马拉雅山冰川的末端约在海拔 对存在危险的湖泊进行人工引流,减少洪 大河的邀请,担任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 4000米,现在已经上升至4500米,大量 水发生的可能性;加强青藏地区人工草场 委员会主任委员。孙鸿烈是中国著名的土壤 融化的冰川流入当地的内河,进入小湖泊, 的建设,挽救当地畜牧业。 地理与土地资源学家,1983年被任命为中 导致湖面上升,把湖泊周边的草地淹没了。 42 I资治文摘l 2010.02 作为青藏考察的中国开路前锋,孙鸿 烈对青藏的科考始于上世纪70年代。他回 候模型预测未来气候情况等;组员包括来 度下降40%~45%。消息一经公布,中国著 忆说,当时科考的艰苦程度是常人难以想 自海洋所的巢纪平院士,以及中科院大气物 名能源专家、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 象的。高寒缺氧,装备简陋。考察队员每年 理研究所的吴国雄院士。 有半年的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度过。“高原 对于丁一汇来说,研究IPCC报告可 任何建坤就成了被追访的焦点。 何建坤是我国最早从事应对气候变 缺氧,爬山时每走几步都要停下来喘几口气。 谓熟门熟路。早在20年前,他就开始参与 化对策研究的专家之一,是中国 可再生 几乎每晚睡觉都头痛得厉害,要很久才能 到IPCC的工作中。他曾参与和主持IPCC 能源法》(专家意见稿)的首席起草者。作 入睡。即使夏天那里也很冷,早晨起来小 第一、二、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 河都结了冰,我们只能在冰上砸开个窟窿, 为“智囊团”第三小组组长,他的任务是 1990年,时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 和第三小组的其他两位成员——中国能源 把冰水舀起来洗漱、做饭。”孙鸿烈回忆说, 院长的丁一汇就被派往联合国,与全球顶 所前所长周大地、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 “当时的伙食也很差,半年时间吃不上几次 新鲜蔬菜,中午只有一两块压缩饼干用冷 水冲服 经过几年艰苦的野外工作,有的 同志头发都掉光了,有的同志牙都没了,有 的同志得了心脏病、胃病,有的同志甚至献 出了生命。” 丁一汇:与IPGC的二十年情缘 在中国工程院网站上,写着这样的介绍: “丁一汇是国际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有影 响、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2008年初,丁一汇在电脑面前敲打完 《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对<IPCC(联合国政 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份气候变化 委员,丁一汇领到的第一个任务, 就是带领“智囊团”成员分析解读这份曾 获诺贝尔和平奖的评估报告。“智囊团”花 了七八个月对它进行解读,分析出报告的 哪些结论对中国有利,哪些结论对中国不利, 这些信息在中国参加国际气候谈判中发挥 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丁一汇说。 一个周六傍晚,记者在中国气象局办 公室见到了丁一汇院士,这位头发花白、戴 着老花眼镜的70多岁的老人正伏案工作。 他手拿一支铅笔和一把尺,对着书桌上摊 开的气候变化趋势图资料认真测量。在书 桌的前端,整齐地摆满一排笔筒,每只笔 筒内都插着十来支2B铅笔。这些就是丁 一汇13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丁一汇还是“智囊团”第一小组的组 长,该小组负责探讨“气候变化的科学问 题”,比如气候变化产生的原因,如何用气 尖的数千名科学家一起,对气候变化的科 中心主任潘家华一道,研究“我国能源和 研成果做第一次评估。 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2007年2月,IPCC发布第四份评估 孙鸿烈评价说:“现阶段,自然科学家 报告。这一次,已经69岁高龄的丁一汇没 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只是1+1=2,但像何 有参与报告评估工作,但他还是受到IPCC 建坤等能源专家,则能达到1+1=3的效果。” 金德拉・帕乔里的邀请,成为报告第 据何建坤的助理刘滨介绍,为 一章的合著人。 在IPCC工作二十年的经历,也为他积 累了丰富的人脉资源。这些资源在他作为“智 囊团’成员进行气候外交时发挥了作用。 2009年8月,印度环境部拉梅什 来华访问,一脸愁容。那段时间,不少外国 媒体纷纷猜测,中国已同美国就哥本哈根联 人到中国气候变化协定的撰写工作中,为11 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的立场达成某种一致, 月15 31奥巴马总统访华探讨有关气候问题 这4"I ̄J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很不安。 做准备。送走奥巴马,总理又宣布了 10月21日、2213,国家副主任解 中国的减排计划,此后,他就一直窝在低碳 振华率领丁一汇等3名“智囊团”成员赶 能源实验室中,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路线图, 赴印度新德里。在那里,有一支叫做“印度 提出应对的能源安全发展战略。” 总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团队在等待他们。 记者在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网站 双方会面,丁一汇见到了老同事帕乔里博士。 上看到,实验室的工作口号是“致力于解 接过丁一汇赠送的书籍,帕乔里露出难得的 决能源安全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实验室 笑容,紧张的气氛顿时变得融洽起来。 常务副主任王赞基向记者透露,2008年何 在印度访问的两天时间里,中方代表 建坤创办清华大学跨学科、跨专业的低碳 团共做了5个报告,第五个压轴出场的丁 能源实验室和研究所,目的就是发展低碳 一汇讲述的是中印共同面对的气候难题。 能源技术,建筑低碳经济模型,引领中国走 “中印面临许多相同问题,比如说气候变化 向“低能耗、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融化;两个国家都 目前,何建坤正着手研究的大项目包括“中 是季风气候,面临相同的旱涝困扰;第三 国未来车用能源”,即从天然气、太阳能电以 是两国上空同样弥漫着大量大气棕色云 及生物质等清洁能源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 团。”丁一汇的报告一下子拉近了中印之间 的未来车用能源。 的距离。 “低碳经济的现代化道路世界上尚无 交流结束,双方达成共识’解振华与拉 先例,中国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参照,必须 梅什代表双方,顺利签署((中国和 经过探索,并做出成效。”何建坤说,“就像 日坡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协定))o 放在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不去尝试,永远 都不会知道它是苦是甜。”中国在迈出探索 何建坤:中国低碳之路的探寻者 低碳经济道路的第一步时,就注定了这是 2009年l1月26日,中国总理温 一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旅程。圈 家宝提出中国的减排目标:2020年中国碳强 (摘自《外滩画擅 20o9ff-第367期) 2010.02)Viewsl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