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血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龚嘎蓝孜;多吉卓玛;央啦;刘兰;尼玛玉珍;崔超英;巴桑卓玛

【摘 要】目的:比较不同海拔地区世居藏族青年的血压,进一步了解高原地区藏族青年血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探究生活在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及特点.方法:在海拔2700m的林芝波密县、3650m的拉萨市以及4700m的那曲安多县,以865名(422名男性、443名女性)15 ~ 25岁世居藏族青年为受试对象,进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基本人口学资料及疾病史等问卷调查.结果:生活在不同海拔藏族青年的平均低血压患病率为65.8%(波密59.1%、拉萨59.3%、安多76.9%),正常血压组的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低血压组(P<0.05),基础血压与低血压患病率显著相关.结论:发现世居藏族青年血压普遍偏低,提示藏族高原适应并非以通过提高血压来增加机体的摄氧能力,但此结果还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和验证,来探究不同海拔的藏族是否具有不同的高原低氧适应模式和适应机制. 【期刊名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9)002 【总页数】5页(P51-55)

【关键词】海拔;世居藏族青年;血压

【作 者】龚嘎蓝孜;多吉卓玛;央啦;刘兰;尼玛玉珍;崔超英;巴桑卓玛

【作者单位】大学医学院;大学医学院;大学医学院;大学医学院;自治区人民医院 拉萨850000;大学医学院;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363.1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地区。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压下降,氧分压也随之下降,对人体各系统功能造成不同影响[1]。藏族经历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后在形态、机能、代谢、免疫以及基因等方面表现出与平原人群显著不同的特征[2],并对高原低氧环境形成适应能力。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青年关于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检测,了解生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原世居藏族人群的低氧适应机制。

在海拔分别为2700m、3650m、4700m的林芝波密县、拉萨市以及那曲安多县进行横断面研究。随机选取各地年龄在15~25岁间的世居藏族作为受试对象,总共对865人(422名男性、443名女性)进行了调查,其中11名男性和9名女性拒绝参加本研究,最终有845人(411名男性,434名女性)接受问卷,参与率达到97%。所有受试者在参与前都被口头和书面形式详细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并告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以任何理由放弃参与本次研究,完全以自愿参加为原则,同意参与者每人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所有检测指标由大学医学院专业人员统一测量完成。主要检测方式和内容为,水银血压测量仪进行静息状态下右上肢肱动脉血压测定;测定静息状态下的心率;使用NP-40型血氧饱和度测定仪(日本)检测血氧饱和度。在每次的测试前后,都用医用酒精清洗接触手指的血氧仪橡胶和手指,将右手无名指完全插入血氧仪,让受试者安静5分钟以上,测3次取平均值。

在未服用调节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将收缩压(SBP)<90mmHg和/或舒张压(DBP)<60mmHg者定义为低血压,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者定义为高血压,将收缩压(SBP)在90mmHg~

140mmHg和舒张压(DBP)在60mmHg~90mmHg定义为正常血压。 所有数据由SPSS 21.0进行统计学处理。波密、拉萨和安多地区受试者一般体征由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描述,组间差异由Oneway_Anova进行比较。低血压组与正常血压组的比较由T检验完成,低血压患病组的多因素分析由Logistic回归进行检验,P<0.05设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4.1 不同海拔世居藏族青年一般体征(见表1)

由表1可知,居住在海拔2700m的波密地区藏族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居住海拔3700m的拉萨地区藏族,而安多地区藏族在海拔4700m处具有最低的血氧饱和度(P<0.05)。拉萨藏族的平均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比波密和安多地区的要高,其中波密和安多地区的受试者年龄,以及波密和拉萨地区的受试者身高、体重、体质指数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波密、拉萨和安多,其中,波密和拉萨地区受试者的收缩压和心率以及拉萨和安多地区受试者的舒张压无明显差异。

4.2 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青年低血压人群与正常血压人群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低血压平均患病率为65.8%,随着海拔的升高低血压患病率呈升高趋势,三个地区受试者低血压患病率分别为:波密地区59.1%、拉萨地区59.3%、安多地区76.9%。在受试者中未发现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组在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上明显高于低血压组(P<0.05)。

4.3 不同海拔地区藏族青年低血压患病组多变量分析(见表3)

如表3所示,以低血压患病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吸烟、海拔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和吸烟与低血压患病成负相关,与海拔正相关;对低血压的影响依次为,舒张压、海拔、收缩压、性别、

年龄、吸烟、血氧饱和度、体质指数和心率。其中,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低血压的患病具有统计意义。

对人类生存及进化而言,高原低氧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选择驱动力。当低海拔人群初次进入高原,应对高原低氧会发生一系列的代偿反应,涉及机体的各个方面。藏族对高原的适应性是公认的,与同样居住在高原的洛矶山脉人和南美安第斯人相比,高原病的患病率相对要低[3]。世界上不同地区的高原世居者还被证实具有不同的低氧适应模式,如报道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人群具有与安第斯人群和藏族人群均不同的低氧适应遗传机制。[4-5]

关于高原适应的机制迄今没有明确答案,但发现与许多因素相关,如心肺功能、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等。有研究显示,高海拔地区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低海拔地区,高原地区的汉族高血压患病率高于藏族[6]。本研究显示,在高原世居藏族青年中,未发现高血压,而血压偏低者相对较多,平均患病率为65.8%。文献[7]指出,2006年拉萨地区30~7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40.2%(男性36.6%,女性40.9%),并随年龄的增高而增加。而本研究所选年龄段为15~25岁藏族青年,因此可以认为还未达到发展成高血压的生理阶段。另一方面,藏族青年血压普遍较低有可能是长期居住高原环境的适应结果。考古学证据表明,作为青藏高原上的世居人群,藏族在青藏高原生活了约为(3~5)万年[8]。根据国内外对藏族和其他世居高原人群的研究来看,高原世居者在高原上经过世代选择,证明了世居者较移居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世居高原时间更长的人群比短期世居者具有较好的适应性。通过世代生活在高原的机会,从而自然选择不以提高血压及血红蛋白来满足机体所需的含氧量[9],特别是在青年中尤为明显,因为此年龄段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达到被生活、饮食及其他因素影响血压的程度。

本文中的单因素分析显示,低血压组具有低年龄、低身高、低体重、低体质指数、低血氧饱和度、低心率、低收缩压、低舒张压、高海拔的特征,提示低血压与身高、

体重、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海拔等存在密切关系,这与以往的调查结果一致。[10-12]

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显示,居住海拔越高的藏族青年其血压越低,提示藏族在长期高原生存过程中,以特有的代偿机制适应高原低氧环境,在能保证满足机体供血需求的情况下,通过适当降低血压来实现防止高原病的产生,以及对心、脑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此次研究还发现,低血压患病率与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氧饱和度、心率及吸烟无显著相关,提示在15~25岁之间的藏族青年虽然普遍血压偏低,但未受机体其他生理机能及吸烟习惯的影响,这可能与样本组年龄较小,烟龄相对较短,还未达到影响生理机能的程度有关。如果继续跟踪随访此次研究对象,5年甚至10年后再观察有无关联影响将较为理想。另外,虽然本次所有测量都由专业人员完成,但由于血压的测定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及受测量时间、受试者当天的运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次结果还需扩大样本和考虑样本的年龄段等来进一步验证。

【相关文献】

[1]吴天一.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的挑战[J].医学研究杂志,2006(10):1-3.

[2]Tashi T,Feng T,Koul P,Amaru R,Hussey D,Lorenzo FR,et al.High altitude genetic adaptation in Tibetans:No role of in-creased hemoglobin-oxygen affinity[J].Blood cells,molecules&diseases,2014,53(2):9-27.

[3][10]Tripathy V,Gupta R.Blood pressure variation among Tibetans at different altitudes[J].Annals of human biology,2007,34 (4):470.

[4]SCHEINFELDT L B,SOI S,THOMPSON S,et al.Genetic adaptation to high altitude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Genome biology,2012,13(1):R1.

[5]ALKORTA-ARANBURU G,BEALL C M,WITONSKY D B,et al.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of adaptations to high altitude in Ethiopia[J].PLoS genetics,2012,8(12):1003110.

[6]Ge RL,Helun G.Current concept of 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pulmonary hypertension-related high-altitude heart disease [J].Wilderness&environmental medicin,2001,12(3):190. [7]Deji,Dawapuchi,Danzeng,Zhuoma,Xiaoduoji.Prevalence of hypertension among 30 to

70 years old citizens of Lhasa,Tibet China[J].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2010,38(8):755.

[8]Li X,Tao F,Pei T,You H,Liu Y,Gao Y.Population level determinants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ong young men:a retrospective study[J].BMC public health,2011(11):740. [9]ALDENDERFER M.Peopling the Tibetan plateau:insights from archaeolog[J].High altitude medicine&biology,2011,12 (2):141.

[10]傅传喜,马文军,梁建华,王大虎,王声湧.低血压患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分类树研究[J].预防医学论坛,2005(2):134-136.

[11]宋玉梅,骆宏杰,何嗣胜,程孝廉,金永堂.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2(1):41-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