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论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哲学基础 冷树青 (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所,江西九江332005) 摘 要:学界对于唯物史观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缺乏钩沉和发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形态的跳跃转型具有 普遍性,其哲学基础在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互动与 融汇创新。 关键词: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国际化;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26—04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组成部分,但 缺乏应有的钩沉和发掘。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 等东方落后国家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为学界 长期关注,在“跳跃”设想的提出动因、演变过程及其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中的地位、现实社会主义与“跳跃”设想的关系 等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且有学者进一步强调,马克思恩 格斯早年即明确肯定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普遍性.跳跃转型 型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具有普遍性。如奴隶和封建 社会古代迦太基和希腊殖民地等的产生。马克思恩格斯指 出,首先,“这符合于一切殖民地的情况。只要它们不仅仅是 些军用场所或交易场所。迦太基、希腊的殖民地以及11世 一纪和12世纪的冰岛可以作为例子。”其次,“类似的关系在征 服的情况下也可以看到,如果在另一块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交 往形式被现成地搬到被征服国家的话。这种交往形式在自己 的祖国还受到以前时代遗留下来的利益和关系的牵累,而它 在这些地方就能够而且应当充分地和不受阻碍地确立起来。 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以及与此相联系重新开始一种新 的社会结构(罗马和蛮人,封建制度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 ……的内在逻辑是民族国家间的交往、借鉴与创新。Ill然而,总体 看来,有关研究仍有待深化,即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相衔接。 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纵横向统一性、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 和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竞争互动与融汇创新,深刻揭示社会 形态跳跃转型的本质.确立社会形态跳跃转型思想在唯物史 观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土耳其人)。”13] 特别是“世界历史”的到来,促进了社会形态跳跃转型外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普遍性 部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它表明各民族问的关系发生了 性的变革。民族问的互动性和依赖性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显 所谓社会跳跃转型,一般是指相对落后的文明系统,即 社会转型的主体——区域性民族国家或政治、经济与文化共 同体通过与其它文明的积极互动和扬弃,实现对某一文明阶 段发展过程的缩短,或没有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阶段所 包括的某些具体发展时期,直接进入更高的文明发展时期或 阶段。这里所说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阶段,即采业、农业、 工业和科业社会;而各文明阶段的具体发展时期,即采业社 著增强,各民族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实现创新和加速自身 发展的可能性提高。社会形态跳跃转型在时间和空问上发生 了重大突破。大体说来,后发文明系统的跳跃转型。从空问地 域上看,已从过去的农业文明的中心欧亚逐步向世界各 个文明地区扩散,成为一种全球现象;从时问频率上看,也就 必然表现出跳跃转型民族国家的不断增加和过程的加快。囝 会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社会时期等,农业社会的贵族制、奴隶 制、封建制和地主制时期等.工业和科业社会中的资本主义 和社会主义时期等。同时。采业、农业、工业和科业社会也分 别依次是人类文明迁徙生存的偶然性交往、村落生存的内向 性交往、城市生存的开放性交往和网络生存的和平交往的横 向融合发展过程。12] 关于社会形态的跳跃转型,人们通常所关注的是马克思 恩格斯晚年有关东方落后国家跳跃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思想;事实上,他们十分清楚地指出,人类社会系统的跳跃转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不仅肯定了历史上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 客观存在.[11更深刻地认识到世界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和社 会主义跳跃发展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一再强调,《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产生的 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 即使是西欧资本主义 的产生,也存在渐进与跳跃的不同形式。并具体指出:“从半 野蛮状态到现代状态的这种历史的过渡是在什么时候和什 么地方实现的呢?……在现实的历史上.雇佣劳动是从奴隶 制和农奴制的解体中产生的,或者像在东方和斯拉夫各民族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20o9年】规划项目“马克思主叉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思想发展研究”(课题编号MKsO917)和江西省社会科学规 划学科共建项目“人类社会系统跳跃转型研究”(课题编号O9zx2O3)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冷树青(1962一),男.江西武宁人.九江学院社会系统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南昌大学和华东交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系统哲学 研究。 豳理话尊刮2009.10 中那样是从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的.而在其最恰当的、划时 代的、囊括了劳动的全部社会存在的形式中,雇佣劳动是从 行会制度、等级制度、劳役和实物收人、作为农村副业的工 业、仍为封建的小农业等等的衰亡中产生的。”嘲“因此,资本 主义制度的产生有从封建制度的衰亡中产生,有从奴隶或农 奴制的解体中产生,也有从原始公有制的崩溃中产生等多种 不同方式。 针对者关于发展道路问题的请教,马克思 在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指出,“从理论 上说.农村公社可以通过发展它的基础即土地公有制和 消灭它也包含着的私有制原则来保存自己;它能够成为现代 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制度的直接出发点。不必自杀就可以 获得新的生命;它能够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单纯 从它可能延续的时间来看,在社会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而 占有资本主义生产使人类丰富起来的那些成果。”L6i767农 村公社避免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内外部社会条件是, “假如成为西方无产阶级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 充的话,那么现今的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主义发展 的起点。” 。 二、人类文明的横向发展及其作用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逻辑依据在唯物史观中是有迹可 寻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纵横向的辩证 统一。纵向发展即文明的不断积累和传承创新,这主要表现 为人类文明的层次演进。因此,“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 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 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 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 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 变更旧的环境。”p弹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自身文化积累 中索取又不断增加这一文化积累的过程。这种机制使人类能 力的不断强化,并得以形成一个不断递进的历史序列。 横向发展则为不同文明间的互动借鉴和扬弃.这主要表 现为人类文明的融合与整体性增强。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的崇拜者要否认这种进化的可能 性。那我要问他们:为了采用机器、轮船、铁路等等,难道 一定要像西方那样先经过一段很长的机器生产发展的孕育 期吗?同时也请他们给我说明:他们怎么能够把西方需要几 个世纪的发展才建立起来的一套机构(银行、信用公司等等) 一下子就在自己这里建立起来呢?”[4143。 而且。随着人类文明整体性的逐步发展,必然不断促进 这种互动借鉴和扬弃水平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某一个地域 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 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中限于毗邻地区的 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域都必须单另进行:一些纯粹 偶然的事件,例如蛮族的入侵,甚至通常的战争,都足以使一 个具有发达生产力和有高度需求的国家处于一切都必须从 头开始的境地。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 探讨与争鸣 而且每个地域都是进行的。发达的生产力,即使在通常 相当广泛的情况下,也难免遭到彻底的毁灭。……只有当交 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 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 保障。”pl’ 人类文明的横向发展,大体上可区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采业社会。人类经过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 人)、早期智人(尼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四个阶段的演变, 逐渐分布于亚、非、欧、澳和美洲,此后进入文明时期,氏族、 胞族和部落依次产生。有学者指出:“历史语言学和体质人类 学的研究都表明,早在史前时期,人类就形成了一个既有差 别又有联系的整体。” “原始社会时期各地区间的交换就发 生了。在西亚的耶莫和耶利哥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有产自 亚美尼亚的黑曜石和来自伊朗的彩陶:在埃及的巴达里铜石 并用时代早期遗址中也发现了从努比亚输入的孔雀石,从西 奈运来的铜和叙利亚输入的宝石和雪松等。”181 农业社会。这是部落联盟和民族国家以及贵族制、奴隶 制、封建制和地主制的先后产生时期。“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人类的交往更为活跃。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两河流域苏美尔 文明、尼罗河埃及文明、印度河哈拉帕文明、黄河流域中国文 明以及爱琴海克里特文明等可以说是人类各共同体问相互 交往的中心。”[Sl 工业社会。“世界历史”的到来,人类社会的交往互动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革的基础,是物质生产中以市场交 换为纽带的商品经济的竞争取代了以血缘等级为纽带的自 然经济的。工业社会人类文明间的交往互动大体有以下 特点:即范围扩大,间接间歇的交往转变为直接频繁的交往; 交往内容由局部变成全面,主要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 政治管理等方面深广度的深刻变化;交往渠道由陆路转向海 路,同时也标志着人类文明区域中心的转移。 科业社会。人类跨入以和平竞争为根本手段的新的交往 互动阶段.文明发展的一体化和整体性深刻变革。社会主义 是科业社会交往互动的主体。资本主义的历史贡献是对工具 理性的张扬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发展等,但以自由、 平等为核心的价值理性仍然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竞争的极端 化导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社会主义作为后发现代化 国家的必然选择,肩负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使命,在与发达 国家的竞争中.维护和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和实现跳跃转 型自然成为其内在要求。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发展本质上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 决定的纵横向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产物。横向互动无疑是文明 发展的客观存在,但是我们在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时却未曾 予以足够的重视。跳跃转型是文明的横向交往所产生的扬弃 创新。通过互动而借鉴和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重要 机制。 西欧封建制跳跃农业社会地主制发展时期率先进入工 : 丝 团 探讨与争鸣 业社会即是互动与借鉴创新的典型。其时,以中华地主制农 业文明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达而成熟.阿拉伯文明则对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中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一方 面。阿拉伯文明本身就是多种文明相互交流与作用的结果, 已经站在农业文明的较高阶段。另一方面,其特殊的地理位 置。也十分有利于对西欧传播东方先进的文明。阿拉伯人积 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印度的数字、中国的三大发明, 大约都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的。他们翻译了许多中世纪 西欧几乎无人通晓的希腊文著作。对于希腊文明的传播,使 西欧的教文明从落后中逐渐苏醒过来。pp睁狮马克思高度 评价中国文明的西传。他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 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 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 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 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大的杠杆。”{10] ̄z7而新航路的开 辟、新世界的发现以及由此导致的世界不同文明之问的碰撞 和交流,使西欧人开阔了眼界、了思想,推动了近代科学 技术的发展和理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这对西方跳跃转型的 促进作用同样是深刻而深远的。 正是因为以上诸种外部条件的重要作用,使西欧封建制 中断了向地主制社会的渐进转变。通过借鉴与创新,经过文 艺复兴、宗教改革、商业、科技、工业、启蒙运动 和政治的一系列嬗变,实现了对农业社会地主制的跳跃 发展。率先跨人工业社会。 三、民族国家的主体性与国际竞争 不言而喻.人类文明实现横向互动与借鉴创新发展的主 要载体是民族国家。跳跃转型的实质是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 国际问的竞争互动。有学者认为,西欧这种转变是以民族与 国家为单位展开的,民族主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 而 且,我们应进一步认为,民族国家或文明共同体是文明发展 的重要载体。发展水平不同和各具特点的文明共同体的产生 源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等的差异。这种文明共同体一般为 决定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性质的社会组织。如采业社会中 的氏族、胞族和部落,农业社会贵族制、奴隶制、封建制和地 主制中的部落联盟、民族和国家等等。 社会形态跳跃转型的产生,正是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迄 今为止仍然是以区域性共同体的形式推进的,由此形成了文 明发展的阶梯性。从而导致不同区域文明或民族国家间利益 的共生与冲突.也使后发文明对先进文明的扬弃发展成为可 能。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先进的民族国家所主导的。但正如有 关研究指出的,“世界历史的进步犹如一场接力赛,在世界历 史的舞台上,各民族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此起彼伏,推动着 世界历史进程不断跨上一个个新的境界。先进无常恃,后来 者居上。各个富有创造性的伟大民族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也 往往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能这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真正图 像。”I。 这已为人类历史上无数文明的兴衰所证实。究其原 因.在于每一种文明模式的产生都是特定的内外部条件的产 物.是继承和借鉴中的创新发展,既有其内在的价值也必然 存在自身的局限,不存在任何超历史的文明形态。 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特别是世界历史理论高度重视不 同共同体或民族国家问的竞争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民 族国家闻的关系取决于生产社会化与国际横向分工的发展 水平.“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 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p 正如有关学者所认为 的,“民族发展差异所产生的冲突是西欧近代史的一大主题, 但时至今日,这种不平衡又被平衡的发展相对拉平了,民族 间的纠纷于是开始平息。正是在这个时候,西欧一体化运动 开始.其结果就是今天的欧盟。”【lII l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曾对马克思关于人类共同体间相 互作用的思想作过以下概括:“整个历史,除非常古老的和我 们所不知道的时期以外。是在不同部落和共同体之间,然后 是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问的接触和冲突的基础上发展 的:换言之。那些对某个社会内部矛盾起决定作用的原因,由 于同外部世界的冲突而总是愈来愈复杂。……例如内部困难 常常促使某个国家参加外部冲突;有时则相反,外部冲突影 响着内部关系的改变。”㈣“ 因此,跳跃转型与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是一致的。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既表现在民 族国家中.也可以在更高的国际层次体现。生产社会化和民 族国家间的竞争互动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的国际化。 因此。跳跃转型的主体是民族国家,不同文明共同体或 民族国家问的竞争是人类社会进步以及社会形态跳跃发展 的关键。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性和民族性是文明发展的两大 重要特征。民族国家是利益共同体和文明的载体,是人的 社会性的内在表现.阶级性存在于民族之中,民族性既 阶级性的一面。也有非阶级性一面.民族国家关系本质 上是竞争的。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的根本动力,民族国 家关系是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基于此,强调,社会主 义应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考虑国与国之问的关系主要应 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 识形态的差别。”[14j ̄o 中华农业文明“超稳定结构”的裂变及其跳跃转型即是 民族国家间竞争与挑战的产物。中华地主制农业文明代表着 人类农业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如经济上发达的集约化农 业,政治上的集权制、科举取仕的官僚制和文化上的儒 家思想等等。她产生的内外部条件在于,丰富充沛的农业资 源孕育出早熟发达的农耕文明,幅员辽阔的空问使得这种农 耕文明能调节、可持续,而封闭的地理条件则为文明而 自由地发展提供了可能。并由此形成以汉民族或华夏族为主 体不断融合周边少数民族的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源远 流长而又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 但由于西欧民族国家跳跃式率先进入工业社会,并推动 人类文明进入“世界历史”时期, (下转第31页) 探讨与争鸣 度”盲目崇拜的误区,真正认识和谐实践生成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优秀文化精神,和谐是一种德性而优雅的生存和发 展状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一个从实践到和谐实践的生成过 程。因为.任何一种发展观的落实都是实践基础上的人类文化精神 的体现,都是人的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纵观人类历史的长河, 我们所奉行的发展观总体上是以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经济指标的增 长为目的的。这样的目的所需要的手段在很多时候必然是以牺牲 了实践过程中的热情、干劲和明确的目的就可以的,必须在对象化 的实践中有优秀的文化精神为支撑,注重实践手段的合理使用;必 须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 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 说,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目标的系统性,注重实践行为的关联性. 关注实践后果的持续性,从而对实践的和谐性做出了最重要的探 索。 综上所述,彰显出优秀文化精神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是建立在 和谐实践的基础之上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唤着和谐实践的全面 生成。和谐实践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合目的与合规律性相 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一旦与狭隘的个人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结合起来后, 就必然会出现人类实践生活中“手段伤害目的”的现象,最终导致 实践的异化。难能可贵的是.人类在几经磨难特别是饱尝了科技负 效应的种种苦果后,认识到了传统实践模式及其在此基础之上旧 的发展观的缺陷。从上世纪80—9O年代起。在国际范围内无论是可 统一的创造和创新活动,是一种有序的、优雅的、德性而又充满活 力的生存与发展模式。和谐实践所体现出的文化精神.必然是科学 主义与人文精神、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功利主义与道德主义、个 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还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讨论。与其说是对 旧的发展观进行扬弃,不如说是对现代社会生活应具备什么样的 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精神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可以说,我们党和 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彻底的变革。它所彰显 出的文化精神必然要求从传统实践走向和谐实践。只有这样.才能 从根本上化解实践内部目的和手段的矛盾。 在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时。总不仅反复讲到“五个 统筹”,而且还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 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囝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 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 全局利益。”嘲这就进一步告诉我们,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绝不是仅有 [5].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4—5—4(1). 【责任编辑:陈合营】 (上接第28页)民族国家问的竞争与挑战走向了一个新的阶 段。西欧资本主义。“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 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 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 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9. 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 产也是如此。”唧而且,对于不同区域和民族的发展,“正像它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的国家和半开化的国家 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p 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外部条件由此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自我渐进发展进程中断,“超稳定结 构”发生裂变,进入新的逻辑发展轨道。其后,在自身所面f临 【7]王新中.远古西亚与旧整体性研究[D]。陕西:西 北大学.2O01. [8]陈超.论交往在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作用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2). 的亘古未有的生存危机中。中华文明爆发出旺盛生命力。她 通过漫长而艰苦的探索,继承、借鉴与创新,不但走上了社会 主义道路,而且历经艰难曲折,到今天已把社会主义与市场 [9]马魈.世界文明史:第1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1]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M].贵州:贵 州人民出版社.1999. 经济以及和谐世界建设统一起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 色的发展道路,实现了自身的跳跃转型。 参考文献: 囝 [12]丁建弘.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H].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9. [1]冯景源.马克思的历史跨越理论及其历史考察[J].人文 杂志,2002,(5). [13][意]安东尼奥・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 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冷树青,钱双逢.试论人类社会系统的跳跃转型[L)].求 实,2008,(12). 【责任编辑:黎峰】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H].北京:人民出版社. !:! 终堕 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