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技术
摘要 从池塘情况、鱼种选择、饵料投喂、日常管理、鱼病防治、轮捕轮放等方面介绍池塘养鱼技术,以期指导池塘养鱼生产。
关键词 池塘养鱼;“四定”投饵;轮捕轮放
池塘养鱼是最常见的养鱼方式,但池塘条件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鱼类的生长和发育。协调鱼与水体、水温、光照、水流、水质、生物等,特别是与溶氧和饵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提高池塘养鱼产量的关键。
1鱼池选择
养鱼的池塘要有充足水源,建立好排灌系统,以便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池塘保持活水、肥水,使水色常显绿豆色或褐色的好水质,促进池塘浮游生物的繁殖,给养殖鱼类提供足够的饵料。池塘一般水深 1~3m为宜。
2鱼种放养
要选用生长快、食性广、抗病力强的鱼种,并要注意鱼种配套、鱼种数量和规格。
2.1鱼种规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为13.3~16.7cm,鲤鱼10.0~13.3cm,团头鲂10.0cm,罗非鱼6.7cm。
2.2放养时间
一般在冬季清整池塘、元旦前后开始放养,春节前放养基本结束,只须在春季再放入罗非鱼即可。
2.3混养搭配和放养比例
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的循环效应,缩短养殖周期,增加复养指数,争取季季鱼、条条鱼增产,必须搭配好鱼种。搭配鱼种和放养情况如表1所示。
3饵料投喂
(1)定质。要适应鱼种和不同发育阶段,投喂营养成分丰富的饲料,并注意饲料的精细加工;饲料要新鲜清洁,腐烂变质的饲料不喂鱼,有些饲料在喂前还要进行消毒,以防鱼病发生。
(2)定量。根据鱼体大小,在不同季节、时间,有节制地进行合理投饲。天气晴朗应多投,闷热、阴雨天少投或不投;鱼体健壮,游泳活泼时多投,发病期少投或不投;水质瘦时多投,过肥时不投。
(3)定时。投喂在季节上应争取早开始、晚结束,这样可延长鱼类生长期。在生长期中每天的投饲时间和次数应有一个规定,一般每天3~4次为好。
(4)定位。不论放养的密度大小如何,饲料都应投放在设置于固定地点的投饲装置内,供鱼摄食。既便于检查摄食情况、清除饲料残渣、进行食场消毒等工作,又养成池鱼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同时在鱼病季节可以进行药物挂篓、挂袋消毒水体,防止鱼病。
4日常管理
要求及时清塘,提早放养,注意巡塘,合理投饵施肥,调节水质,及时防治鱼病,定期检查鱼体,做好池塘记录。
(1)在养鱼过程中,每天早、中、晚都要巡视池塘。在天气突变或鱼类活动不正常时,要整夜巡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浮头措施,防止严重浮头、泛池发生。
(2)要根据施肥情况和水质变化,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水量,还要随时捞除水中污物、残渣,割除池边塘内杂草,以防污染水质,争夺养分,影响溶氧量和池水肥度。还要及时清除鸟兽敌害,以免这些敌害经常残食鱼类,造成损失。
(3)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和鱼病。如发现有鱼病,则要积极防治,控制病情,提高鱼类成活率。
5鱼病防治
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预防鱼病一般采用全池泼洒药物的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药物。①漂白粉。在细菌性鱼病流行季节,每15d用1mg/kg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1次。②生石灰水。为了改变水质,杀死水中致病菌,可按1m水深施放225~300kg/hm2,有防病和治病效果。③敌百虫。用90%晶体敌百虫0.2~0.5mg/kg全池泼洒,以清除寄生虫性鳃病或皮肤病的虱以及锚头蚤的幼虫等。另外,鱼池中的水蛇、水獭、乌鱼、鲈鱼、鲶鱼、水鼠等都是鱼的敌害,要设法杀灭和捕净。
6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是提高年产量、缩短周期的有效措施,一般可提高效益25%~30%。必须掌握“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边捕边放”的原则。
6.1捕大留小
鱼种一次放足,随着鱼体长大到一定时候,分批捕出食用鱼,小的继续留池饲养,再补充投入大规模鱼种,以减少鱼池密度,促进鱼类快速生长。
6.2捕大补小
鱼种分批放养,捕出大的食用鱼后,补放部分鱼种和夏花,补放的夏花到年底为来年鱼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