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
一、概述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弓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呈持续性的上腹部剧痛,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血清和尿淀粉酶活性增高,其病因包括胆道疾病、饮酒、高脂血症、壶腹乳头括约肌功能不良、感染性原因(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蛔虫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因素。我国以胆道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乙醇因素多见,其机制主要包括共同通道学说、十二指肠反流学说、胰胆管梗阻学说、循坏障碍学说等。临床上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和重度急性胰腺炎(SAP)。MSAP器官功能衰竭48小时内不能自行恢复便过渡到SAP,SAP临床分为急性炎症反应期、全身感染期和残余感染期三期。本病应属中医“腹痛”范畴。据《黄帝内经·灵柩》载:“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症状的描述与AP的临床表现比较符合。AP归属于中医“腹痛”“脾心痛”范畴,《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治要览》将急性胰腺炎中医病名称为“胰瘅”。 二、诊断 【西医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腹痛 95%的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腹痛,多突然发作,呈持续刀割样,以上腹部多见。约一半患者腹痛可向左背部放射;腹痛通常持续48小时。
②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重者可混有胆汁,甚至血液。呕吐后患者症状无减轻。
③发热:发热常源于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坏死胰腺组织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而发热、黄疽多见于胆源性胰腺炎。
④黄疽:一般情况下,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无黄疸;若因胆道因素发病,或因胰头肿大、假性囊肿、囊肿压迫胆总管或合并肝脏损害等可出现黄疸。
⑤腹胀、便秘:多见于SAP合并麻痹性肠梗阻。
⑥呼吸、循环、肾功能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于SAP。 (2)体征 ①腹部体征:轻症者仅为轻压痛,重症者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胰源性腹水征,Grey-Turner征、Cullen征;部分患者因脾静脉栓塞出现门静脉高压体征。腹部因液体积聚或假性囊肿形成可触及肿块。
②全身体征: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黄疸可在胆石性胰腺炎见到,提示可能有远端胆总管胆石性梗阻水肿的胰头压迫胆总管所致;SAP患者多有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等异常改变。
(3)实验室检査
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可以增高。
②血清淀粉酶:AP起病6小时后,血清淀粉酶>500U/L(Somogyi单位)可确诊。
③尿淀粉酶:AP起病8~12小时后开始升高,常可>1000U/L(Somogyi单位)。若仅尿淀粉酶升高,尚不能诊断胰腺炎,但应继续动态监测血尿淀粉酶变化。
④另外,血脂肪酶、血胰蛋白酶原、尿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抑制物(PSTI)对诊断AP
均有一定意义。
⑤血钙:AP时,血钙明显下降提示胰腺广泛坏死;当血钙<1.75mmol/L(7mg/dl)时,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⑥血糖:可呈暂时性升高。空腹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提示广泛胰腺坏死,预后不良。 ⑦C反应蛋白(CRP):发病72小时后CRP>150mg/L时,提示胰腺组织坏死。 (4)辅助检査
①X线检:腹部平片可见肠麻痹。胸片可表现为双肺底和胸膜腔改变。
②B超检查:轻症者胰腺呈均匀增大,回声减低,胰腺界线不清;重症者胰腺呈普遍增大,回声不均匀,或有散在回声,胰腺表面不光滑,有渗液;B超可清晰显示结石、假性囊肿和脓肿。
③CT、MRI检查:CT扫描作为诊断AP的标准影像学方法,且发病1周左右的增强CT诊断价值更高,可有效区分液体积聚和坏死的范围;在SAP的病程中,应强调密切随访CT检查,建议按病情需要,平均每周1次;CT将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分为A~E级。
A级:影像学为正常胰腺。
B级:胰腺实质改变,包括胰腺局部或弥漫性肿大,胰腺内小范围的积液(侧支胰管或直径<3cm的胰腺坏死所致)。
C级:胰腺实质及周围炎症改变,除B级所述胰腺实质的变化外,胰腺周围软组织也有炎症改变。
D级:除上述表现外,胰周有单一液体潴留或有蜂窝织炎。
E级:广泛的胰腺外积液和囊肿,包括胰腺内显著的积液坏死、胰腺周围的积液和脂肪坏死、胰腺囊肿。
急性胰腺炎分级和胰腺坏死评分
CT分级 评分 坏死面积 评分 A 0 无 0 B 1 1/3 2 C 2 1/2 4 D 3 >1/2 6 E 4
按照改良CT严重度指数(modified CT severity index,MCTSI),胰腺炎性反应分级为:正常胰腺(0分),胰腺和(或)胰周炎性改变(2分),单发或多个积液区或胰周脂肪坏死(4分);胰腺坏死分级为:无胰腺坏死(0分),坏死范围≤30%(2分),坏死范围>30%(4分);胰腺外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腹水、血管或胃肠道病变等(2分)。评分≥4分可诊断为MSAP或SAP。
此外,MRI也可以辅助诊断AP。 【中医辨证分型】
急性胰腺炎病因多样,包括饮食不节、饮酒、蛔虫内扰、六淫之邪、七情等。病机演变主要以湿、热、瘀、毒蕴结中焦致脾胃升降、肠之传化、肝之疏泄失常为主,最终导致腑气不通,并可有郁,结、湿、热、瘀、厥、脱七个关键环节。究其病性,在本则为脾胃运化失常,属虚;在标为气滞,湿热、实热、血瘀,属实。其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常涉及心、肺、肾、脑、肠等多个脏腑。急性胰腺炎治疗应重点掌握清热解毒、通里攻下、活血化瘀和理气疏肝四大原则。本病起病急,部分病例来势凶猛,迅速恶化而危及生命,若经内科治疗无效,应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1.急性期
(1)肝郁气滞证
主症:上腹阵痛或窜痛,或向左季肋部、左背部放射;腹胀,矢气则舒,可无发热。 次症:情志抑郁,急躁易怒,善太息;恶心或呕吐;嗳气呃逆;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弦数。
(2)肝胆湿热证
主症:上腹胀痛,拒按或腹满胁痛;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
次症:发热口渴,口干口苦;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呃逆恶心,心中懊怅;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倦怠乏力;脉弦数。
(3)腑实热结证
主症:腹痛剧烈,甚至从心下至少腹痛满不可近;有痞满燥实坚征象。
次症:恶心呕吐;日晡潮热;口干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洪大或滑数。
(4)瘀热(毒)互结证
主症:腹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或可扪及包块,或见出血,皮肤青紫有瘀斑。
次症:发热夜甚;口干不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 主症2项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5)内闭外脱证
主症:脐周剧痛:呼吸喘促,面色苍白,肢冷抽搦。
次症:恶心呕吐;身热烦渴多汗,皮肤可见花斑;神志不清;大便不通,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舌质干绛,苔灰黑而燥;脉沉细而弱。
2.恢复期
主要据瘀留伤正、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热灼津伤、胃阴不足之轻重不同,表现症舌脉侧重不同。 三、治疗方案
1.治疗原则
发病初期的处理和监护;补液;镇痛;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抑制剂应用;血管活性物质的应用;抗生素应用;营养支持;免疫增强剂应用;预防和治疗肠道衰竭;中医中药运用通腑导滞治疗;胆源性的内镜治疗;并发症的处理;手术治疗。
2.中医中药辨证诊治 (1)急性期 ①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通腑;
主方:柴胡疏肝散合清胰汤加减,常用药:柴胡、香附、炒枳壳、白芍、陈皮、川芎、生大黄(后下)、法半夏、黄芩、延胡索、郁金、丹参、檀香、砂仁(后下)、甘草;
②肝胆湿热证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主方:茵陈蒿汤合龙胆泻肝汤(或清胰汤加减,常用药:茵陈、龙胆草、大黄(后下)、栀子、柴胡、枳实、木香(后下)、黄连、延胡索、黄芩、车前子、通草、生地黄、当归;
③腑实热结证
治法:清热通腑攻下;
主方: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加减,常用药:柴胡、枳实、半夏、黄芩、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白芍、栀子、连翘、桃仁、红花、厚朴、黄连;
④瘀热(毒)互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祛瘀通腑;
主方:泻心汤或大黄牡丹皮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延胡索、生地黄、丹参、厚朴、炒五灵脂、牡丹皮、水牛角(先煎)、玄明粉(冲);
毒热重者酌情加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清胰汤、安宫牛黄丸。 ⑤内闭外脱证
治法:通腑逐瘀,回阳救逆;
主方:小承气汤合四逆汤加减,常用药:生大黄(后下)、厚朴、枳实、熟附子、干姜、甘草、葛根、赤芍、红花、生晒参(另炖)、代赭石(先煎)、生牡蛎(先煎);
(2)恢复期
根据正虚邪恋,主要表现为瘀留伤正,或见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热灼津伤、胃阴不足之证,宜以调理脾胃、疏肝化湿为则。方用平胃散、柴胡疏肝散、桃仁六君子汤、养胃汤等(临床据余邪性质及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辨证施治)。
(3)随证加减用药
黄疸重者加茵陈;热重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金银花、栀子、连翘;食积者加焦三仙,莱菔子;大便不通者加玄明粉;口渴明显者加生地黄、玄参;腹胀明显者加莱菔子、瓜蒌;痛甚者加延胡索;瘀重者加三棱、莪术;呕吐重者加法半夏、紫苏梗、竹茹;便血或呕血者加三七粉、茜草根;汗多亡阳者加龙骨、牡蛎;因胆道蛔虫病引起者加乌梅、苦楝皮根、使君子;表现为结胸里实证者,加甘遂、玄明粉。
3.辨证要点
(1)辨轻重缓急
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急性期初起:正盛邪轻,多为气滞邪壅,逐步过渡到正盛邪实多为湿热内蕴、瘀毒互结、邪热内陷、上迫于肺、热伤血络,成气血逆乱之危候。恢复期:正虑邪恋,多伴气血阴阳不足。
(2)辨正邪虚实
急性期治疗以祛邪为主,据邪气性质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法。恢复期据正虚之后脏腑阴阳气血不同,予养阴益气、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等法。
(3)辨脏腑气血
病性以里、实、热证为主。病位在脾、胃、肝、胆,并涉及心、肺、肾、脑、肠。总由肝胆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痰浊、瘀血、湿热(毒热)蕴结中焦,向上影响肺宣发肃降,或扰乱心神;向下影响大肠传导变化,伤及肾阴肾阳。
5.中医特色治疗
防治肠功能衰竭治疗上通腑导滞是重要的特色,大承气汤或大柴胡汤加减是重要的方剂;生大黄或玄明粉是常用的单味药,在疾病伴有肠麻痹阶段,选择大承气汤加减灌肠,可选择玄明粉脐部外敷;当肠蠕动恢复,可改为口服中医汤剂。
6.西医治疗 (1)常规处理
监护、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治疗;抑酸治疗(质子泵抑制剂、H1受体拮抗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必要时谨慎使用镇静和镇痛药物。
(2)对因治疗 ①胆源性胰腺炎:对胆源性胰腺炎有胆道梗阻或有化脓性胆管炎者行急诊内镜治疗,引流胆道,去除导致病情迅速发展的病因;若内镜治疗失败,应转为开腹手术。
②高血脂性胰腺炎:限用脂肪乳剂,避免应用可能升高血脂的药物。可采用降脂药物、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和胰岛素。
③酒精性胰腺炎:减少胰液、胃酸分泌,缓解Oddi括约肌痉挛,改善胰液的引流状态。 ④其他病因:如高钙性急性胰腺炎,需做降钙治疗和相应的甲状旁腺手术;对病因不明者,仔细观察有无隐匿病因出现。
(3)抗菌药物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7.诊疗流程(图1,图2,图3)
图1 急性胰腺炎(AP)诊断流程
图2 急性胰腺炎(AP)治疗流程
图3 急性胰腺炎(AP)中医诊疗流程
EST或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合并胆道梗阻或化脓性胆管炎时,可选择EST或ENBD。
8.注意事项
(1)对SAP患者在急性炎症反应期后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期,因此防治肠功能衰竭的指施不宜过早停止。
(2)胆囊结石相关的AP在恢复后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以防再发。
(3)急性胰腺炎患者急性期应绝对禁饮食,使胃肠道处于“休息\"状态,从而减少胰腺分泌,降低胰管内压力。当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消失,大便通畅后,可进食少量流质食物,以米汤、藕粉等对胰腺分泌无剌激作用的流质为宜。病情稳定后可改为无脂肪(极低脂肪)的半流质,如米粥、面条及新鲜水果等。少食多餐,不宜吃易产气和腹胀的食物,如番薯、马铃薯等,禁用肉汤、鱼汤、鸡汤、奶类、蛋黄等含脂肪的食物。进人恢复期,注意饮食循序渐进,防止病情复发,要控制脂肪、肉类、蛋白质食物,并绝对禁酒。 四、疗效评价
参照《急性胰腺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采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