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百家汽车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的辨析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的辨析

来源:百家汽车网


历史上重大改革性质和异同点的辨析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象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选修3模块精选了其中9个重大改革,这9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

9大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宗教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风俗改革。

一、奴隶主阶级的改革

1、春秋推行的一些变革措施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辅佐,进行改革。管仲首先从经济入手,实行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管仲和鲁国的改革,没有脱离奴隶制度的框架,属于局部改良,奴隶社会内部富国强兵的改革。

2、梭伦改革

1

梭伦改革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性质的改革,所以恩格斯称它是一场“”,但这是一场不彻底的,旧势力没有被彻底清除,下层人民的要求也没有很好地满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

二、封建地主的改革

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的改革运动;三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所进行的封建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战国时期的改革与变法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政权。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重要的有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和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经过改革变法,各国封建制度陆续建立。其中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2.北宋中期的社会改革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每年给辽、西夏的岁币,使北宋面I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和阶级矛盾。为了摆脱危机,出现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2

①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进行改革。变法内容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②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法;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结果,增加了财政收入,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但因遭到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3.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经过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时。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柔然的威胁。需要采取措施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北魏孝文改革: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政治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实行汉化。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鲜卑族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三、资本主义的改革

16世纪,天主教会与人们矛盾的加深,一方面反映了教会的日趋,更重要的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进一步高涨。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天主教势力强大,根深蒂固,这就决定了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借助宗教反对天主教神学的方式来进行。17世纪以来的早期资产阶级,使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创造了一系列民主的统治形式和政治制度。迫于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全方位的压力和示范作用的冲击,欧洲的和亚洲的日本先后出现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缓慢地走上了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之路。19世纪末。在民族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

3

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也兴起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欧洲的宗教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是发生在16世纪的一场爆发于德意志,并迅速席卷西欧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之后宗教改革家卡尔文创立了卡尔文教,建立起神权合一的国家;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创立英国国教,英王取代教皇成为英国宗教的最高代表。

2.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有了一定的发展。封建的农奴制度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内市场的狭小和自由劳动力的缺乏。

一、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

不同点:背景有差异,前者发生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不同,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

4

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不同,前者成功,后者失败。

二、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而实行的。性质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

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重在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重在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三、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1861年改革

相同点: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背景相同,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相同,都是要摆脱危机,实现富国强兵。方式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内容部分相同,学习西欧先进的生产技术,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的不可阻挡性。

不同点:性质上,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上,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仅仅单纯地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而日本和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上,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上,中国的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ijiahaobaidu.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9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